評分9.1《何以為家》:家庭之間親情愛與恨的矛盾解讀

2021-01-07 喜書芳菲

May every brave child be treated by the whole world with kindness.(願每一個勇敢的小孩 都能被全世界溫柔以待)——贊恩·阿爾·拉菲亞

前言:猶記得去年七月份的時候,晚上下班後,應一朋友之邀,前去赴約。晚飯罷,一看時間,才過十點。朋友心血來潮,於網上訂購了兩張電影票——《何以為家》。朋友果然懂我,知我想看之心久矣。我二人靜下心來,細細品味。觀罷,心潮湧動,思緒萬千,喟嘆萬裡!然,遺憾的是,當日隨身沒戴眼鏡,片中細節之處多有遺漏,僅憑個人猜測,無法窺其全貌。今春節間隙,受疫情影響,足不出戶,花五個大洋,在網上果斷購買,再次觀之。

我想,這部影片之所以受到廣大民眾的喜愛,主要是因為影片主題、劇情和內容能夠觸動大眾的心弦,引起社會的共鳴。

《何以為家》,於2019年4月19日在國內上映。該作品是一部黎巴嫩的電影。本片所演出的大部分劇情,都是主人公的親身經歷。為了躲避敘利亞境內的戰爭,主人公跟隨家人,來到了黎巴嫩,成為了難民。

影片採用了「倒敘」、「穿插」的播放模式,首尾相連,無縫隙地將劇情串聯在一起,形成了一套自成體系的內容邏輯,將觀眾的心緊緊地攫住。無論是影片的每一個畫面、每一句臺詞還是演員的每一個細微的眼神,串在一起,無不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了親情愛恨的矛盾、生活的窘困無奈、健康與教育、人性的善惡、人權的擁有與剝奪、社會體系和保障的建設等多重內在涵義。下面,我們試著來解讀一下《何以為家》這部影片背後的底層邏輯。

1.親情愛與恨的矛盾,也許來自於生活的壓迫感和無奈感,但還有為人父母肩上缺失的責任感和內在的自信感

從影片中獲悉,贊恩的家庭環境和家庭條件很差。一家人生活在貧民窟中,父母沒有穩定的工作,家裡六、七個孩子需要生活,連睡覺都擠在一張侷促的床上。

不幸的是,年僅12歲的贊恩,作為家中的長子,本該享受童樂、體驗親情、接受教育的他,卻不得不接受命運的擺布,或帶著弟弟妹妹在街上叫賣,或提著口袋給用戶送商品,或拖著載有煤氣罐的小推車送貨,來賺取那微不足道的零用錢,以緩解家庭繁重的負擔。

小小的身板,每天游離於大街小巷,接觸形形色色的人,時間的積澱淬鍊了小贊恩成熟、勇敢、堅毅的心性。

當得知自己年僅11歲的妹妹哈薩被父母賣給別人以換取報酬的時候,小贊恩試圖拼命挽救。可小小的贊恩怎能敵得過虎背熊腰的父母呢!當再一次得知哈薩「沒了」的時候,小贊恩心頭的怒火徹底爆發,將一柄冰冷鋒利的刀果斷凌厲地捅向了那個蹂躪哈薩致死的所謂的「丈夫」。當牢獄中的贊恩得知母親再次懷孕並打算生下來的時候,小小的他起訴了自己的父母。

在影片的最後,小贊恩吐露了自己的心聲。

我想讓大人們都聽一聽我的話:「我想讓那些不能照顧孩子的人不要生孩子,否則長大後能回憶的是什麼?是暴力?虐待?侮辱?或者毆打嗎?被鐵鏈鎖?被水管澆?被皮帶抽嗎?」

多麼振聾發聵的心聲!聽見了這一席話,教人不得不懷疑親情的定義為何?價值又有幾何?難道親情二字就是用「虐待」、「侮辱」、亦或「毆打」這幾個可惡的動詞來衡量的嗎?又或者說,親情二字就是用「鐵鏈」、「水管」亦或「皮帶」這幾個可恨的名詞來界定的嗎?

很顯然,贊恩的父母並沒有給予孩子親情的愛。相反,卻得到了贊恩親情的恨。也許,贊恩的父母可以將這親情的「恨」歸咎於生活的無奈,這是外因。但是,為人父母的的責任感和自信感可以獲取親情的「愛」。

2.也許,親情的愛恨、家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面對人性的時候,多少會顯得微不足道

親情:就是有血緣關係的人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感情。它是永恆不變的。

贊恩與父母的血緣關係,無論雙方充滿了怎樣的感情,愛也好恨也好亦或拋棄也罷,始終不會割斷那牽連著的一條紐帶,這是板上釘釘的,這是恆定的。

人性:人類天生具備的基本精神屬性,它可以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而有所起伏。它是變化的。

人類之所以能主宰地球,甚至掌控生殺大權,成為眾多動物中的翹楚,不僅是因為人類有一顆可以思考的大腦,還有某種內在的精神屬性,那就是人性。

戰國時期的儒家學派孟子有言:人性本善;儒家學派繼承人荀子反駁道:人性本惡;又有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道金斯所著《自私的基因》一書中提出:我們生來就是自私的。我們暫且弗論人性本善亦或本惡,有一點可以確鑿:人性可以依據社會背景、外部環境等因素產生變動,它始終都是變量。因此,它是變化的。

試問:贊恩的父母難道不愛自己的孩子嗎?那可是十月懷胎從自己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呀!可是又有什麼辦法呢?

生活在那個動蕩不安的社會中,來自於家庭、生活、經濟、自尊等多重外部環境的壓力,贊恩父母的底層人性的劣根特質被徹底激發,哪裡還管什麼愛!哪裡還管什麼親情!畢竟,人要走完這一輩子,最基本的是,生存保障!這時候,親情的偉大在人性的最深處,顯得是如此地蒼白無力!

3.有時候,親情的延續與穩定,需要人權主義和社會體系的建設保駕護航

贊恩一家很不幸,生活在動蕩不安、戰亂頻仍的社會中,這是他們所不能夠決定的事實。面對如此境況,他們也只能選擇接受。相信贊恩一家的情況只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個縮影,還有很多沒有被挖掘出來的案例正在悄然發生,這是外部環境帶來的悲哀。

毋庸置疑,社會體系構建的不完善,不知會給廣大民眾帶來多大的傷害,即使是親密無間、擁有血緣關係的親情,也不例外。

當小贊恩在大街上辛勤勞作、拼命賺錢的時候,校車上的學生是他眼中的希望。他多麼希望自己能背著書包,讀書上課呀!這是接受教育基本權力的缺失。

當自己的妹妹哈薩因病需要接受治療的時候,因為沒有出生證明,卻不能住院治療,最後因失血過多而亡。難道一紙輕飄飄的證明比人的生命更加珍貴嗎?這是醫療保障的缺失,更是生命權與健康權的缺失。

當黑人媽媽四處辦理假證以證明自己的存在的時候;當黑幫勢力橫行,公然實施兒童販賣、人口拐賣的時候,殊不知,卻暴露出了這個國家對於戶籍管理、人口歸納、法治治國的不足。這是法制權力的缺失。

人自打出生以來,就擁有各種人身權,這是不可變更的,是不可轉移的,更是不容他人侵犯的。即使在親情面前,同樣適用。

「我想讓他們別再生孩子了!」「你肚子裡的孩子會跟我一樣!」

這是年僅12歲的小贊恩說出來的話。兩句樸實卻真誠的話,道出了親情背後的涵義,更能引起眾多父母及國家建設者的驚醒與深思!

說到最後:親情之間愛與恨的矛盾,本身可以互通。有恨,即有愛;因為有愛,所以才恨。

相關焦點

  • 以《某人的目光》為例,解讀新海誠對親情中矛盾與羈絆的思考
    雖然整部影片只有7分不到的時間,但卻細膩地講述了父女之間的矛盾與衝突、愛與成長、分離與相聚等種種情感,讓觀眾在這部治癒系動畫中感受到了溫暖。這部動畫講述了昌明科技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時代距離,但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卻從未發生變化。
  • 以《某人的目光》為例 解讀新海誠對親情中矛盾與羈絆的思考
    雖然整部影片只有7分不到的時間,但卻細膩地講述了父女之間的矛盾與衝突、愛與成長、分離與相聚等種種情感,讓觀眾在這部治癒系動畫中感受到了溫暖。 這部動畫講述了昌明科技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時代距離,但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卻從未發生變化。東京某公司的職員岡村綾從小在父母的細心呵護下長大,後來由於媽媽工作繁忙被派到海外工作,而岡村綾大部分時間多是與自己的父親度過的。
  • 《何以為家》影評——何以為(wéi)家?何以為(wèi)「家」?
    01何以為(wéi)家?今天觀看了評分達9.1之高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他訴求希望法官判決他的父母不要再生孩子。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
  • 一部用真實情感演繹的影片,《何以為家》讓我們要珍惜現在的生活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在豆瓣評分高達9.1分的電影,你猜猜是哪部?01引入篇我今天要說的一部以家為題材的電影,這部電影就是《何以為家》。《何以為家》是一部非常反映社會生活題材的電影,主要講述了黎巴嫩的一個男孩,出生就過著悲慘的生活。他從沒有被善待過,別人家的孩子都在上學,他只能去打工養著自己的兄弟姐妹,經過很多的事情時候,他把自己的父母告上了法庭。
  • 《何以為家》:真實的如同一部紀錄片,絕對值得你一看
    文/阿旨 校正/松松 《何以為家》豆瓣評分高達9.1分,該片曾榮獲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與2019年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非英語電影提名。
  • 口碑第一的《何以為家》,票房竟死在第九的《大偵探皮卡丘》手上
    《何以為家》該片於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截止今日已經17天,票房僅僅只有2.98億。但是拋開該片的票房來說,《何以為家》絕對是一部值得觀看的電影。他告訴你了你一名12歲的男孩,是怎麼不向糟糕的命運屈服的。在我國,就算是窮苦家庭至少衣食溫飽還能得到解決,但是和我國的生活不太一樣的是,在黎巴嫩這樣一個國家,底層人民的貧苦是難以想像的。
  • 豆瓣評分9.1《何以為家》:比貧窮更可怕的是生而不養
    這是影片《何以為家》中剛開始時主人公贊恩和法官的一段對話。影片主要講述了一個12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庭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故事中,贊恩的父母明知養不起還在不停地生育,甚至為了生計把11歲的妹妹賣給商販為妻,最後導致妹妹流產死亡。而贊恩在得知這個消息後,持刀捅了商販,也因此鋃鐺入獄。
  • 豆瓣9.1分《何以為家》:生而不養,何以為家
    2018年上映的電影《何以為家》是由真實的故事改編,該片講述了一個12歲的黎巴嫩男孩贊恩的悲慘生活經歷,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1上帝派來的天使贊恩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他有六個弟弟妹妹和一個哥哥。
  • 「媽,這不是你的家」,沒有邊界感的愛,是家庭矛盾的根源
    兒子、兒媳白天忙工作,晚上回到家也是玩玩手機、看看電視、洗漱後就睡覺了,孩子晚上也是跟著爺爺、奶奶。所以一聽到兒媳懷孕要生老二,劉阿姨就犯了難,自己還沒有退休,老伴一個人帶兩個孩子能行嗎?有一天劉阿姨在兒子屋裡打掃衛生時,實在累的不行了,便對兒子說:「你也來打掃,這是你的家。」結果兒子反駁道:「媽,你既然知道這是我的家,不是你的家,那你還管那麼多?
  • 豆瓣64萬人打出9.1分《何以為家》這部電影為何能收穫如此多好評?
    《何以為家》中開頭有這麼一段對話:贊恩說:「我想起訴我的父母」。法官問:「你為什麼要起訴你的父母」?贊恩用冷漠的語氣回答:「因為生了我」。當我繼續追著這部《何以為家》看下去時,隨著劇情的發展心中不自覺就升起了一股憤恨的情緒:生而為人,這劇中的那雙父母應該自慚形穢;為人父母,他們根本不配!《何以為家》是2018年上映的一部黎巴嫩電影。豆瓣電影打分9.1分,在豆瓣前250部經典電影排名中排名34位。
  • 《何以為家》:評分高達9.1的背後是對人性的拷問,對現實的反抗
    列夫·託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對於幸福的家庭來說,不過是父母慈愛,子女仁孝,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度過快樂的每一天,但並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是幸福的,都可以稱之為家的。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安家》中的房似錦就是一個有家不如五家的人。
  • 每一部豆瓣評分都在9.0以上,你看過哪一部?
    豆瓣評分9.0分第一部:《我愛你》《我愛你》是根據韓國漫畫家姜草的同名漫畫改編的愛情電影,由秋昌民執導,李順載,尹秀晶,宋在浩,金秀美,宋智孝豆瓣評分9.1第二部:《何以為家》《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爾·拉菲亞、約丹諾斯
  • 豆瓣9.1《何以為家》:「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
    《何以為家》--這部來自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的電影作品,曾獲得了第71屆坎城電影節評審團獎,還入圍了第9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第76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等提名。在觀看這部電影的過程中,沒有人能保持平靜和漠然,而是痛心、震驚和憤怒這幾種情緒交替出現。在這部影片中,孩子們的遭遇遠遠超過我們的生活見聞,甚至是想像。
  • 電影《何以為家》的英文名字Capernaum是什麼意思?
    與此同時塵封已久的豆瓣電影Top250 發生異動,一部9.0評分的電影作品橫空出世。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同時入圍2018年坎城電影節最佳電影和2019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IMDb評分也高達8.5分。電影名字在中國大陸被翻譯為《何以為家》,然而原版的名字卻是《Capernaum》,這究竟是為什麼?
  • 《蠟筆小新》,美伢三姐妹的矛盾|指責的背後是對親情的呵護
    通過這一簡單的直述,其實我們就可以讀懂,在動漫中美伢三姐妹也是有著一些矛盾的存在,如同現實一般,無論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平常的磕磕碰碰都不會少。特別是對一些關心的人來講,矛盾的產生可能僅僅是因為她對你的關心,因為她對你的恨鐵不成鋼,但如果不能很直白的了解這些矛盾的產生,其實很容易會因為這些來自於關心的矛盾而消磨彼此之間的真摯情感。
  • 《雙面膠》下的婆媳矛盾,是突破親情界限的人間悲劇
    十三年前一部反映上海媳婦和東北婆婆的家庭倫理劇《雙面膠》曾鬨動一時,被稱為是開創了婆媳矛盾生活劇的鼻祖。這部一開始風格輕鬆活潑的生活劇,曾經讓人認為是部輕鬆幽默的輕喜劇片,隨著劇情的發展,夫家、婆家、小兩口家,那些一地雞毛的生活瑣事,把家庭中最不堪的一面淋漓盡致地展示出來,一幕幕悲劇接連上演。
  • 《給桃子的信》:恬淡治癒的故事背後,裹著家庭矛盾的羈絆
    下面我以家庭矛盾為切入點,談談《給桃子的信》中桃子與父母之間的矛盾衝突、矛盾激化、矛盾化解的過程,最後再談談我對家庭矛盾的思考和看法。但是和父母存在很多的誤會矛盾。爸爸生前曾無數次與爸爸爭吵,特別在一次父母紀念日,她本想帶爸爸媽媽去看歌劇,爸爸卻因為工作要去大海做調查研究而違約。生氣的桃子對爸爸說:"爸爸最討厭了,你再也不要回來了!"但實際上爸爸很愛桃子,桃子也很愛爸爸,但是他們之間卻對關心與愛不知更好的表達。
  • 豆瓣9.1《何以為家》:贊恩三次逃離其實就是成長最真實的狀態
    最近很多人都在追這部《何以為家》的電影,因為這部電影揭露了原生家庭的醜惡,父母充滿了暴力操縱,並認為子女只是附屬品的家庭倫理與道德認知。我也應景地看了這部影片,但是我更好奇贊恩是如何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他的成長經歷會對我們有什麼啟發。
  • 伯德小姐:深度解讀成長背後的意義——懂得珍惜和理解家以及親情
    1、家庭線這是一個很普通的美國平民家庭,家裡有爸爸、媽媽、哥哥、嫂子和克裡斯汀,他們不富裕,但很溫馨。家人之間雖然有小矛盾,但內心是相親相愛的。正處在叛逆期的克裡斯汀和控制欲強的媽媽之間開始了一場關於「去哪上學」的拉鋸戰。她偷偷找爸爸幫忙,說了自己的想法和計劃,得到了爸爸的支持,不顧媽媽的反對,暗自申請了東海岸的學校。在生活上,叛逆的克裡斯汀和媽媽也總是格格不入,母女兩人之間氣氛緊張,總是處在矛盾一觸即發的狀態。
  • 9部不同國家在豆瓣評分最高的電影,揭露人性與生命意義
    這段時間回看了不少電影,今天就挑選9部不同國家在豆瓣評分上最高的電影,推薦給你們。《肖申克的救贖》國家:美國豆瓣評分:9.7推薦理由:在故事中思考生命最有價值的東西——自由,同時也展示了人被環境塑造後的一種固化狀態。了解在生命的主動性和被動性之間,我們到底可以做些什麼,或者,應該做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