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中國古代的兵制演變歷程

2020-12-17 騰訊網

兩千多年前的大軍事家孫武說過: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若從夏朝算起,四千多年來,兵制的演變雖可說是千姿百態,令人眼花繚亂,但不外有三種:

一是徵兵制。特點是土兵是自上而下強制徵集而得,數無定額,又不定時,有事則徵,無事則散。因此兵農合一,當兵是臨時的,務農才是永久性的。

第二種是役兵制,或說是兵役制。

特點是把百姓當兵作為勞役由法律形式固定下來了,百姓按年齡服役當兵,士兵數量、服役時間都是相對固定的。

第三種是募兵制。

土兵由政府出錢、物招募而來。士兵成了一種特殊職業。政府為了保持軍隊的穩定性,常常把花錢招募來的軍士單獨入籍,不許逃亡,甚至規定要他們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因此有人又把這種制度叫做世兵制。世兵不完全來源於招募,招募者也不全是世兵,但從整個中國歷史看,二者是相伴而生的。

一、夏、商、周以及戰國時期的兵制

從夏、商、周到戰國主要實行徵兵制,戰國時兼行募兵制。

夏朝臨時徵集的土兵分別組成步兵和車兵。步兵用木、石、骨和少量青銅製的武器徒步作戰;車兵的主要裝備是戰車。編制有師、有旅。軍隊有嚴酷的軍令,違背者,不僅本人遭殺戮,子女也不能倖免。

商代徵兵稱為「登人」、「登旅」。被「登」入伍的主要是從事個體生產的農民;貴族子弟也當兵,常常是做各級將領,軍中骨幹;有時兵員缺乏,也安排奴隸、罪囚為兵。據記載,殷紂王就是由於安排罪囚為兵,在牧野那場與周軍的決戰中,罪徒倒戈,以致亡國的。

周朝時,軍隊中的等級制進一步發展,從王公貴族子弟中徵集的士兵,用作天子和諸侯親兵,稱為虎賁;從自由民,即「國人」中徵集來的用作車兵。虎賁和車兵又稱為甲土,是作戰的主力部隊。從庶民中徵集者為步兵,又名徒兵,是車兵的輔助作戰部隊。等級最低的是廝徒,由農業以外的各種奴隸中徵集而得,從事軍中後勤和粗重雜役。

此外,還把軍隊劃分為中央和地方兩個等級。中央軍屬王室,地方軍屬方伯。地方軍是王室的附庸,周王是國家所有軍隊的統帥。軍隊編制有師、旅、卒、兩、伍。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車兵是五乘為隊,百乘為師。每乘配有徒兵若干。

東周以後,天子衰弱,侯國軍隊數量激增。夏商周三朝以來都按井田徵兵,每井9夫,4井為邑,4邑為丘,每丘出戎馬一匹,牛3頭。4丘為甸,每甸出戰車一乘,戎馬4匹,牛12頭,甲土3人.步卒72人。

春秋時遠遠超過了這個數目,《左傳》記載,魯成公元年(公元前590年)三月,「作丘甲」,即原由甸負擔的數目,改由丘完成。擴大了4倍。《周禮·地官》中記載:

國中凡身高7尺以上,60歲以下的男子都在被徵集之列。家中男丁數目多者,一人為正卒,其餘為羨卒。

因此,軍隊編制也在師以上增加了軍,五師為軍。周初,天子有「西六師」、「殷八師」,總不過14師;春秋時,晉國於景公十三年(公元前588年)「作六軍。,共30師,軍隊的膨漲於此可知。兵種於步、車之外,江南吳、越等國又組建了舟師,邊地還有了騎兵。不過中原仍以車兵為主。

戰國時,各國除了儘可能擴大徵兵範圍外,還廣泛採用募兵制,甚至「賃市傭而戰」,即在鬧市中招募傭工為兵。作戰主力由車兵向步兵轉化,騎兵也越來越受重視,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事就發生在這個時期。

募兵制的發展,標誌著建築在井田制基礎之上的徵兵制解體了。可是由於生產力的低下,國家並無力量全部承擔募兵的重負,於是產生了役兵制。

二、秦、漢時期的兵制

秦、漢實行的是役兵制

秦制,適齡男子(17—60歲)都要服兵役兩年,一年在本郡,做步兵的叫材官,做車、騎兵的叫騎士,做水軍的叫樓船士;另一年在京城或邊境,在京城者叫衛土,在邊境的為戍卒。這些都是正卒。此外每年還要在本郡服軍事性勞役一個月,如修路、運輸之類。至期更換,因名更卒。

西漢繼承了秦制,把服役年齡放寬到20一56歲,每年增加戍卒3日。更卒可納錢減免,稱踐更(人錢兩千);戍卒納錢300,減免者稱為過更。

秦和西漢這種制度有幾個特點:

一是勞役、兵役相結合,兵農相結合。在役為兵,役罷則為農。

二是士兵衣糧自備。

三由於役期短,多是就近調發,兵無遠戍之勞。

這些也是役兵制的共有特點。

自漢武帝開邊,戍卒一年而更的制度不能滿足戰事需要.開始以選募和罪徒為兵。此後,選募的數量日增。東漢時,已郡國無兵,建武六年(公元30年)廢除郡都尉官,第二年,使州郡材官、騎士、樓船士等「還復民伍」,軍隊全都招募。可是由於國力有限,招募者只做中央禁衛軍,地方不設軍隊。東漢後期.社會矛盾加劇,刺史、州牧權力大增,州兵、家兵漸強,地方官擁兵自重,導致了東漢末的戰亂。

三、三國時期的兵制

三國時,士兵來源比較雜亂,有招募,也有徵集,甚至有搶掠而來,還有一些原是私家兵,稱為部曲。魏、蜀、吳三國都是以這些兵為基礎,組建自己的軍隊的。

國家軍隊也分為中央和地方兩種,中央軍駐京城者為中軍,駐京城以外地區者稱外軍;地方軍屬州郡。為了解決外軍與地方軍的矛盾,逐漸實行外軍、地方軍都由州刺史、太守典領的政策,地方官勢力大增,成了社會不安定的重要因素。三國政府還把軍隊單獨入籍,以加強對軍隊的控制,這就出現了世兵制。

兩晉南北朝的軍制大致是三國制度的延續,區別在於,其間十六國等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都實行胡漢雙軌制。起初,在本民族內部實行帶有部落特徵的徵兵制,全族皆兵,軍民合一,軍政合一。建國後,這部分部落兵成了主力軍,形成了職業常備軍。既具有漢人世兵制的特徵,同時帶有部落兵那種軍政合一的特徵,軍事長官同時也是行政和部族長官。

四、隋朝兵制

隋唐府兵制也屬於役兵制。

自西魏大統十六年(公元550年),創行府兵制延續到唐中葉以前。中間以隋為界:分為兩個階段,前期府兵是拓跋氏部落兵的舊制,如西魏府制:

男子成丁後,有才力者都籍為兵,本人租庸調全免,所需馬匹、糧食等裝備由相鄰6家共同承擔。

全國分為百府,每府的府兵由一郎將管領,分屬24開府,六柱國,總領於宇文泰之下。這種府兵不種田、不納稅、有專籍,是有一定特權的職業兵。自隋朝開始,府兵制被改造成了兵農合一的制度。

隋制規定,男子成丁後,受田服兵役,每年分作十二番,每番役一月。《隋書·高祖紀下》記載:

滅陳後下令:「凡是軍人,可悉屬州縣,墾田、籍帳,一與民同。」

這樣無論京城守衛、邊境戍守,都由按番服役的農兵承當,所以說它其實就是役兵制。隋朝府兵的編制是每鄉設團,有團主、團佐;數鄉設坊,有坊主、坊佐;坊上設軍府,有郎將、副郎將;全國軍府統於中央的十二衛和東宮十率。

十二衛:隋初指衛、武衛、武候、領軍、領左右府、監門府,各有左右,合稱十二衛府,煬帝改名為:翊衛、候衛、屯衛、御衛、騎衛、武衛,也各有左右之分。

十率是太子屬官,指:左右衛、左右宗衛、左右虞候、左右內率、左右監門。

五、唐朝兵制

唐承隋制,分天下為634府,府分三等:上府有兵1200人,中府千人,下府800人。每府設折衝都尉1人,果毅都尉2人;府下設團,有兵300.設校尉;團下為隊,兵50人,設隊正;隊下為夥,兵10人,設夥長。軍器、糧食、衣甲皆自備,但是馬匹官給。民年20歲為兵,60歲免役。每年冬季由折衝、校尉教閱府兵,凋發憑兵部所發符契,宿衛則由兵部按路程遠近給番,役期都是一月。

府兵要自備衣糧,均田制破壞後,府兵便無力承受這種負擔。開元十年(公元722年),軍隊全部招募。

募兵給國家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於是不得不以地方兵作為募兵的補充。唐代地方兵稱為團結兵或團結營、團練兵等。大致是從當地殷實之家挑選身體強壯或有才氣者為兵,免除本人徵賦,使其春夏務農,秋冬訓練,有類府兵;而訓練時供給口糧、醬菜等,又如同招募。

所以,它兼有府兵和募兵的性質,而以府兵(或役兵)為主。此後歷朝一直沿用這種主力(中央軍)搖募、地方輔助部隊為役兵的格局。直到宋末。

唐末、五代和宋時,親軍勢力有所發展。皇帝的親軍名為侍衛親軍,軍將、節鎮的親軍名目很多,如宋代韓世忠等大將的親軍名為「背嵬」等。親軍多是由軍中逐級選拔而得,待遇優厚,地位尊貴,為提高部隊的戰鬥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六、宋朝兵制

宋朝軍隊有禁、廂、鄉、蕃四種,禁軍是中央軍,統於殿前司,侍衛馬、步軍司,合稱三司,州縣所統為廂兵;州縣以外者為鄉兵,在邊境者為蕃兵,後三種都是地方軍。

為了改變中唐以來節鎮太盛的局面,宋初採取許多措施,比如廂兵只供役使,不加訓練,駐防軍將軍不變,士兵不斷換防,稱為更戍法,使兵不識將,將不識兵;以文臣主兵事等。使宋朝軍事力量大為削弱。

宋神宗時改行將兵法,規定某將、某營,負責某地防務,不再頻頻換防。雖克服了兵將不識的缺點,卻使軍將勢力漸增,終至跋扈難制,於是南宋有苗傅、劉正彥之亂,有杜充、酈瓊、吳曦之叛等。

與宋同時的遼、西夏、金等國,起初都實行徵兵制,建國後把所徵之兵單獨入籍,變成了世兵。不足,則以籤兵作為僕充,籤兵是半徵兵、半招募性質,既有強制性,又給以一定物質待遇。

七、元朝兵制

鐵木真建立的蒙古汗國也實行徵兵制,男年15歲以上全部為兵,後經選拔作為他的禁衛軍,稱為怯薛。平時分班宿衛,戰時是全軍的主力。隨著疆域的擴大,不斷吸收各族人為兵,到元朝統一時,軍隊共有四種:

一是蒙古各部人組成的蒙古軍;

二是西域諸部如畏兀兒、阿速、欽察、回回等人組成的探馬赤軍;

三是滅金和西夏後,把中原地區民眾(漢人以及契丹、女真、西夏人等)組成了漢軍;

四是南宋投降的軍隊,稱新附軍。

蒙古、探弓赤軍是按蒙古舊制徵集而得,男年15歲以上全部籤發為兵,10人為一牌,設牌頭,按十進位遞增有百戶、千戶、萬戶。忽必烈改行漢制後,禁軍分統於五衛,每衛設親軍都指揮使一人;禁軍之外,於萬戶下設總管,千戶下設把總,百戶下設彈壓,總隸於樞密院。初萬戶、千戶世襲,把總以下不世襲。後不論大小,軍職全部世襲。

漢軍初是按貧富分三等抽兵,富者戶出一兵,為獨軍戶,其次2—3戶出一兵,為正軍戶;貧者為貼軍戶。後來又按戶多少抽兵,不論貧富。把當兵的人家定為兵籍,世代相承,不許改易。

八、明朝軍制

明朝實行衛所制。

一郡設所,連數郡設衛。衛有兵5600人;所分千戶所、百戶所,有兵1120人為千戶所,112人為百戶所;百戶下又以50人為總旗,10人為小旗。所設千戶,衛沒都司,總領於五軍都督府。此外還有天子親軍,隸屬於十二衛,不關督府。

士兵來源有從徵、歸附、滴發、垛集、招募等數種:

從徵是隨朱元璋起兵的士兵;

歸附是統一過程中收服的降卒;

滴發是編隸軍伍的罪徒,

垛集是初建國時制定的出兵法:規定每3戶為一垛,其中一戶出丁為正軍,餘兩戶為貼戶。正軍死,由貼戶替補。明成相又制垛集軍更代法,使正軍與貼戶相互輪換;

招募是補充衛所缺員、組建土兵、民壯的方法之一。

明代士兵都入兵籍,世代不許改業。《明史·兵制》說:

「戶有軍籍,必仕至兵部尚書始得除」。

軍戶逃亡或絕戶,由政府派員「勾僕」親族成貼戶頂替,稱為勾軍。作為懲罰,勾軍必發往極邊地區戍守,而且使南北互易,在南方者發往北邊,北方者發往南邊。資裝由本戶負擔,解送費用出自鄉裡。直到萬曆年間才改為就近發解。

明代鄉兵,郡縣有民壯,在邊郡者稱土兵。用籤軍法強制抑配,如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定製:

州縣七八百裡以上者,每裡籤2人為兵,500裡以上籤3人,300裡以上籤4人,百裡以上籤5人。鄉兵平時訓練,有警調發,官府發給行糧。富民不願被籤者,出錢由官府募人代替。

可見,明代實行的是世兵制,土兵的來源卻極為複雜。

九、清代兵制

清代八旗制產生之初,也是徵集制性質。

女真人出師或者田獵,按族寨而行。同族中每10人立一總領,稱為牛錄厄真。厄真,漢文是「主」的意思。公元1601年,改為300人立一牛錄厄真,作為一級官職的名稱。公元1615年努爾哈赤當皇帝前夕,又進行改革,每5牛錄設一紮攔厄真,5扎攔設一固山厄真。當時所有的滿漢軍共編為8固山,合6萬人。旗分四色:黃、白、藍、紅,再各加鑲飾,共八種旗子。分別作為八固山的旗幟,因稱為八旗軍。

此後不斷擴大,公元1635年組建了蒙古八旗,1642年立漢八旗,以最初建立的滿八旗地位最尊。旗中抽丁為兵的辦法,滿蒙是三丁抽一,漢人中十丁抽一。八旗軍將同時也是行政長官,享有很多特權。

此外還有綠營兵,是清初收降的明朝軍隊以及招募來的漢兵,有標、協、營、泛之分。總兵所領為標兵,居中鎮守;副將所領為協兵,協守本鎮;參將、遊擊、都司、守備等所屬為營兵,分駐城邑關隘:千總、把總所屬則是泛兵,防護道路邊境。

綠營實行的是募兵制,有軍籍。八旗與綠營都是正規軍。此外,自雍、乾以後還有臨時招募的鄉兵,大都是事畢則散。嘉慶以後,由於八旗和綠營的日漸腐敗,鄉兵義勇的貴賓地位才日漸重要起來。

總結: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募兵制、徵兵制、役兵制這三種兵制每一種都有一些具體而微小的變化,但同時還不斷有彼此的交叉和反覆。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以及發展
    歡迎來到貝拉說歷史,下面要講述到的是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以及發展大千中國,服飾的種類五彩繽紛,在不同的階段出現不同的服飾,已經漸漸地成為了一種習慣。而服飾也作為人類所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不管在何時這樣的一種文化都可以做到深深地影響著人們,讓人們對於這樣的一門文化的了解更多了幾分。
  • 根源在糟糕的兵制
    唐代宮殿中國古代的國防中國古代歷朝歷代無一不注重國防建設,中國古代的國防從夏朝建立開始到鴉片戰爭爆發,經歷幾千年的發展和演變,大致分為三個階段上升階段從夏朝建立到漢代,是古代國防的上升階段。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夏朝,夏朝開始中國古代國防的雛形產生,最古老的國防工程是防柵,也就是柵欄,隨著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石牆代替了防柵,中國古代比較著名的石牆國防工程是長城。
  • 中國歷史上的「巫教」文化演變歷程
    上古巫教作為華夏文明的根源,它歷經了夏商周三代,統治著中國數千年;比如說,眾所周知的周易八卦等等,都是其中產物。巫教的發展持續到東周之時,此時的社會經濟進入到一個多方面發展的狀態,巫教面臨著種種社會新問題的考驗,舊的社會秩序不復存在,分封制度和周天子的宗教、政治權威隨著諸侯之間的「無義戰」而面臨著全盤奔潰的危險。
  • 中國古代布料、服飾的特點及演變
    中國古代布料的演變按照中國歷史演進的順序,不少學者和論著沿用傳統的上古、中古、近古三分方式,描述中國古代文化史。中國古代內衣的演變是在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呈現出了豐富的特徵和風格。上古先秦開始就有記載內衣文化的文字,當時男女內衣區分不大。《說文解字》雲:「褻,私服也。」
  • 中國古代男子服裝的演變,從傳統裙裝演變為西式服裝
    猛一聽李天天的講話覺得是奇葩怪論,但如果以歷史考究的態度來說,其實也沒錯,因為中國的男人,在古代很長的歷史時期裡,確實也穿裙子。讓那個我們看下古今中外南方人穿裙子的歷史。    穿蘇格蘭裙跳舞的英國小夥子  中國三皇五帝至秦漢時期的裙子傳統,男女皆穿裙子  而除了英國人,古代的中國男子實際上也是長期穿裙子的。
  • 你所不知道的外國古代服裝的演變歷程,你喜歡哪款呢?
    相比中國古代服裝在各朝各代都有顯著的變化,其實國外的服飾也是一直在演變進化中的,而且西方服飾對現代服飾也有著深遠影響,甚至一些風格、元素在現代服裝上也能體現出來。現在跟隨著小編的腳步來一探究竟吧!古代古代埃及是人類文明起源的發源地之一。
  • 近幾年,知識付費系統源碼的演變歷程
    能夠有如今的成就,這都是之前摸爬滾打出來的,知識付費系統源碼其中的演變歷程可謂是命途多舛。今天,我們就來簡單梳理一下。縱觀以往發展歷程,知識付費平檯曆經兩年的時間,將其消費群體由小眾往全層面轉移,功能也更加豐富,教學內容也更加多樣,成為一種新型的教育新方式。
  • 中國古代龍的起源與演變,龍文化對越南影響有多大?
    龍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生物,傳說龍生活在天上,掌握著行雲布雨,它是中國最神秘的生物之一,作為十二生肖的龍,同時又是中華民族的圖騰,龍代表著權力和祥瑞。封建社會中,龍不斷出現在皇帝的服飾中,龍文化不斷的深入人心。龍文化也影響著東亞各國,最終形成一個龍文化圈。
  • 成也軍團,敗也軍團:古羅馬的歷次兵制改革如何將帝國推進了墳墓
    羅馬也正是憑藉著其強大的武力而在世界古代史上取代了希臘的輝煌地位。在羅馬城建立之初,羅馬軍隊是從各個部落徵集而來。隨著羅馬進入奴隸制社會,這種部落聯合軍隊逐漸被共和國的羅馬軍團所取代,這與希臘早期的城邦軍隊有些相似,都是奴隸制下的公民軍隊。
  • 動漫小宅君:深度回顧解析鳴人佐助雛田小櫻四人感情歷程6
    前五期小宅君帶著大家已經分別深度解析鳴櫻和佐櫻感情線,還有鳴雛前期的感情線。如果沒看的觀眾老爺們可以點擊小宅君的頭像觀看「動漫小宅君:深度回顧解析鳴人佐助雛田小櫻四人感情歷程」1、2、3、4、5。現在小宅君繼續和大家講述鳴雛後期的感情線。
  • 中國古代社會演進三歷程理論析論
    實際上,他討論的主要是中國古代社會演進的歷史,我們應該再將其加以限定,概括為蘇秉琦的中國古代社會演進理論。為簡略計,我們還是稱之為蘇秉琦的社會演進理論。這一理論較為完整地論述了從原始社會到國家以及進入國家發展階段之後中國古代社會演化的歷程。其中,重心在「三歷程」,而這也是蘇先生學說影響最大的部分。這也是我們選擇它來做本文主要研究對象的原因。
  • 中國古代樂器展演繹一部恢弘音樂史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 (記者 王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幹戚、羽旄,謂之樂」。
  • 至尊至貴至美:中國古代女子鳳冠霞帔的由來與演變
    很多人誤以為「鳳冠霞帔」就是中國古代女子的嫁衣,以為古代女子出嫁時,會頭戴鳳冠,身穿霞帔,腳踏紅繡鞋,滿身喜慶,以最美的姿態來迎接人生的重要時刻。其實不然,恭喜你被古裝劇誤導了。事實上在古代,「鳳冠霞帔」是從隋唐,唐代至清代結束的古代貴族女子在儀典時和婚嫁時,所穿著的命婦裝束。
  • 魯迅和茅盾是如何看待中國神話的?中國神話是如何演變的?
    中國最古代的無名史家,沒有希羅多德那樣的雅量,將民間口頭流傳的神話一字不改收入書裡,卻憑著自己主觀的好惡,筆則筆,削則削,所以我們現在的古史——由神話變成古史,只有淡淡的一道神話痕了;但是我們也要曉得古代的無名史家雖然勇於改神話,而所改的度亦不過關於神之行事等,而非神的世系——即所改者多為神話的內容而非神話的骨骼。
  • 從「半吊子」與「二百五」,說古代貨幣制度的演變
    不過,卻很少人知道「半吊子」與「二百五」其實跟古代的貨幣制度有關,這也是古人在使用銅錢時一種口語,而這口語最後也逐漸地內化為一般日常用語的俗語。 要了解這兩句俗語的意思,首先我們要先知道,中國古代的貨幣制度是怎麼演變的。
  • 6分鐘回顧《蝙蝠俠》遊戲1986~2021年進化演變歷程!
    近日油管用戶「Andrew Louis」用一段視頻回顧了從1986年到現在的《蝙蝠俠》遊戲進化演變過程,其中展示了各種平臺大大小小40多部《蝙蝠俠》遊戲,一起來看看吧~【遊俠網】《蝙蝠俠》遊戲1986-2021進化演變歷程  《蝙蝠俠》IP下最成功的的遊戲當屬阿卡姆系列
  • 從最原始的貝殼到如今的紙幣,談談中國古代貨幣千年來的發展歷程
    貨幣起源於原始社會,發展於夏、殷、商這三個奴隸王朝,形成於周朝,直到秦朝統一貨幣,此後,中國貨幣進入了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經濟的統治。直到鴉片戰爭之後,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外國經濟的影響下,中國進入了近代貨幣制度,出現了銀元等代表著民國時期特點的貨幣,直到通貨膨脹之後,才退出歷史的長河。
  • 直擊嫁妝的古今演變:古代習俗嫁妝是彩禮的數倍,而今卻翻天覆地
    直擊嫁妝的古今演變:古代習俗嫁妝是彩禮的數倍,而今卻翻天覆地「良田千畝,十裡紅妝,八抬大轎,明媒正娶」短短的16個字就非常詳細概括了中國古代男婚女嫁的熱鬧喜慶場面。不管是古代還是如今,婚嫁都是人生中的大事,不過隨著時代的變化很多習俗都多少有了改變,例如古時男方可以納妾,但妾不可逾越正妻。今天我們主要來了解一下嫁妝的古今演變:古代習俗嫁妝是彩禮的數倍,而今卻翻天覆地。
  • 中國歷代女子髮型演變
    遍歷中國幾千年歷史長河中,歷朝歷代女子便把頭髮作為展示美的重要部分。頭髮,不僅是人體上的一部分,更是人類作為追求美的重要標準。古人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體現了頭髮的重要性,因此古人倍加精心護理。三代時期中國從原始社會進入青銅時代,社會得到進一步發展,人們的審美意識亦隨著社會文化變化而得到體現。商代出現了珍貴的髮飾材料,有椎髻、額箍、髻箍、雙髻、多笄、玉冠、編石、髻飾等多種多樣,在河南殷墟墓葬出土的髮飾得到了考證。
  • 古代內衣經歷過怎樣的演變,有哪些名字?
    當然了現在的內衣和古代的內衣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現在的女人穿內衣,更多的像是一種裝飾品一樣了,因為穿上內衣之後,會讓自己的身材顯得更加豐滿一些。要知道古代的內衣和現代是有大不同的,古代女人穿的內衣,男人根本不可能在外面見得到的。因為這是女人們最為私密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