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無國防,則國難屢起,民將不得安其業。」 ——梁啓超
梁啓超先生這句話的意思和「國無防不立,民無兵不安」一樣,都是強調國防的重要性。
古往今來,任何一個國家都需要強大的國防力量來保證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只有國防強大,才能抵禦外來侵略,才能維護國家完整和民族獨立,才能國泰民安!
——楔子
唯一沒有文明中斷的文明古國
中國是具有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歷史悠久,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沒有經歷文明的斷層而延續至今的國家。
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王國在公元前539年被波斯帝國滅亡,公元前224年兩河流域伊斯蘭化,兩河流域巴比倫文明消亡;
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第一王朝在公元前343年被波斯帝國所滅,公元303年古埃及文字、文化、宗教沒落並消失;
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河城邦在公元前1750年被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城邦消亡,恆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在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網滅後,被外族不斷入侵民族分裂,近代遭受西方殖民國家的入侵,古印度的梵文被英文取代,梵文消失。
黃河、長江流域的華夏文明,也就是中華文明,從公元前3000年起至今五千多年,從未中斷,華夏文明形成之後,中國先後經歷了夏朝、商朝、周朝、春秋、戰國、秦朝、漢朝、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遼、宋、夏、金、元朝、明朝、清朝、民國等歷史時期。
相比於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的古文明被異族滅亡,華夏文明能夠延續至今,和歷朝歷代注重國防建設有很大關係。
中國古代的國防
中國古代歷朝歷代無一不注重國防建設,中國古代的國防從夏朝建立開始到鴉片戰爭爆發,經歷幾千年的發展和演變,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上升階段,鼎盛階段,下降階段。
上升階段
從夏朝建立到漢代,是古代國防的上升階段。
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夏朝,夏朝開始中國古代國防的雛形產生,最古老的國防工程是防柵,也就是柵欄,隨著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石牆代替了防柵,中國古代比較著名的石牆國防工程是長城。
中國古代國防工程以石牆築建的城池為主,而國防力量則是軍隊,由步兵、騎兵、水兵、車兵等組成的軍隊,不同的歷史時期,軍隊有不同的兵種主體。比方說,夏商時期,多以車兵為主,而到了春秋時期則以步兵為主,戰國時期騎兵則發揮出很大的作用,漢唐則以車兵、騎兵、步兵多種兵種全面發展,到了蒙元帝國時期重裝騎兵成為軍隊的主體,比較著名的是威震歐亞的蒙古騎兵。
兵役制度是古代國防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曾實行過徵兵制、世兵制、募兵制等多種兵役制度。同時在國防理論方面,產生了與冷兵器時期生產力相適應的國防思想和軍事理論,比較著名的有:「以正治國,以奇用兵」「富國強兵」「不戰而屈人之兵」「足食足兵」「義戰卻不非戰」「文武相濟」等。
這些著名的軍事理論將國防思想上升到理論高度,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戰爭觀和兵建制度。
兵建制度就是兵制、軍制,包含軍事領導體制(帝王控制的軍事指揮系統)、武裝力量體制、兵役制度等。
夏商西周時期軍事領導體制是國王,兵役制是軍民制;
秦漢時期軍事領導體制是太尉,兵役制是徵兵制;
到了漢代,中國古代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國防策略和兵役制度,建築了許多堅固的國防工程,國家力量也空前強大,比較秦漢時期比較有名的國防戰略是秦始皇的萬裡長城和漢武帝的開塞出擊。
鼎盛階段
隋唐時期是中國古代國防的鼎盛時期。
漢朝滅亡之後,中國經歷了兩晉南北朝的幾百年戰亂,這段時間戰亂頻繁,山河破碎,國防也顯得越發重要,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國防不斷發展,大量的城池築建、摧毀,同時產生了世兵制這種兵役制度。
隋唐時期兵役制度更加完善,國防思想也進一步成熟,國家重視國防和軍事建設,尤其唐朝時期,掃滅強虜,萬國歸附,國泰民安,中國古代國防進入鼎盛時期。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兵役制是世兵制。
隋唐時期軍事領導體制是兵部,兵役制是府兵制。
隋唐時期是武裝力量體制是由中央軍、地方軍、邊防軍構成。
下降階段
宋代到明清晚期中國古代國防逐漸下降時期。
宋代積貧積弱,國防開始走下坡路,靖康之變,皇帝直接被擄走;明朝中後期,國防也很脆弱,不但在東南沿海出現倭患,還出現葡萄牙殖民者侵入沿海的情況,也出現了皇帝被俘虜的情況;清代後期更是被西方侵略者侵略,當時中國的國防進一步下滑。
宋朝時期軍事領導體制是樞密院,兵役制是募兵制;
明朝時期軍事領導體制是都督府,兵役制是衛所兵役制;
清朝前期軍事領導體制是軍機處,兵役制是八旗綠營制。
縱觀我國古代國防史,當王朝的統治處於上升時期,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政治開明,經濟繁榮,軍事力量強大時國防就強盛,相反混亂的時候,國防就削弱,就崩潰。
中國古代國防下降是從宋朝開始的,我們今天就重點談一下宋朝的國防。
宋朝國防:進不可攻,退不可守
宋朝是中國古代史上公認的積貧積弱的王朝,宋朝的國防堪稱糟糕的不能再糟糕了,北宋的都城多次受到其他政權的威脅,公元1127年金軍南下直搗汴京,擄走北宋徽、欽二帝,北宋滅亡。到了南宋時期,宋朝依然受其他政權的威脅,處於防禦劣勢,最終被元朝所滅。
史學界對宋代國防的評價是這樣的:進不可攻,退不可守。
這個評價毫無疑問是非常準確的,就國防根本條件來論,只有主動的以攻為守,獲得勝利,才能立國,而不是以防禦來保衛國家,防禦保衛是一種劣勢的防禦,遲早要失敗,所以北宋被滅、南宋被滅。兩宋被滅都不是滅在農民起義身上,而是被其他對立的政權所滅。
造成宋代「進不可攻,退不可守」這種劣勢的國防是如何形成的?
原因有很多種,比方說建都汴梁無險可守,這是宋代的一個大遺憾,汴梁處於黃河流域,以北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長城以北,還是大平原。而宋代的敵人主要是北方的遊牧民族,遊牧民族擅長騎兵作戰,當時居庸關到山海關一帶,都在遼國手裡,遼國騎兵若要南下,沒有天然屏障的北宋邊境很容易被衝破。
地理原因是一方面,資源也是一方面,平原作戰,騎兵的威力很大,騎兵需要大量的優質馬匹,而中國當時盛產良馬的地方,一個在東北,一個在西北,這兩個地方一個被遼控制,一個被西夏控制,所以大宋缺少良馬。
除了良馬,還有打鑄兵器的鐵礦資源,眾所周知中國精良的鐵礦也都在東北,當時東北是遼國的地盤,遼就是契丹,契丹一詞什麼意思?通行說法為「鑌鐵」之意,意思是精製的鋼鐵,可見當時遼地的鐵礦資源是非常精良優質的。
遼除了控制了良馬資源,還控制了精良的鐵礦資源,宋缺少良馬,缺少精鐵,很難組建強大的騎兵。
第三個方面是宋朝糟糕的兵建制度,這是導致宋朝形成「進不可攻,退不可守」這種國防局面的根源。
宋朝糟糕的兵制
宋代的兵制在中國古代史上是非常糟糕的。
兵制分三部分:軍事領導體制,武裝力量體制,兵役制度。
宋朝兵制中的軍事領導體制是樞密院,樞密院是帝王控制的軍事指揮系統,兵役制度是募兵制。
宋朝的軍隊有兩種,一種是禁軍,一種是廂軍。
唐末五代時期,藩鎮割據,戰亂不止,當時社會幾乎是個男人都要被拉去當兵,軍隊一開始還像模像樣,後來時間一長,軍隊中都成了老弱殘兵了,戰鬥力自然極其低下。還有一中,軍隊中出現了配軍,配軍就是犯過事的人犯,臉上刺花字,送到軍隊做勞役,就像《水滸傳》中的林衝、武松、宋江、盧俊義等人,都是被刺配的。
刺配到軍營做苦役這是,不是宋代發明的,在五代時期就出現了,這樣的軍隊戰鬥力怎麼能強大?
這些軍隊,在漢代是更役,在唐代是庸,而宋代是役,這種轉變極不合理,積重難返,宋太祖只好在這種軍隊中挑選一批精壯的,另外編隊,就是禁軍。
禁軍是從各個軍營中挑選的精壯,而不達禁軍標準的,就留在地方做廂軍。
廂軍是駐守在各地方城廂的,這些兵,並不是要他們上陣打仗,只是在各地方當雜差,地方都什麼力役,就叫他們去做。
我們都知道,宋朝立國之後,並沒有統一全國,並立的政權有個佔據幽雲十六州的強大的遼國。宋朝建國之後,有兩個國策,一是先打黃河北岸,把北漢和遼平了,收付幽雲十六州,這樣的話,長江流域則不攻自破。這個政策毫無疑問是積極進取的,但是風險很大,因為向遼開戰,只能勝,不許敗,敗了連退路都沒有,因為敗了就要退到黃河邊,國本就要動搖。
所以宋太祖終其一生也沒有向北進軍,宋太宗登基之後,兩次都遼作戰,都打了敗仗,這就導致宋代不敢再和遼打仗,但是也不能裁兵,不能復員。在這種情況下,宋代就形成了養兵而不能打仗,明知不能打仗又不得不養兵的情況,更為奇怪的是,養了兵又不看重他們,反而極力提倡文治,重文輕武。
再來看宋代的兵役制度募兵制,募兵制在某些地方某種情況下很有用,但是前提是要有明確的敵人作為非打不可的目標,在這種情形下,募兵可以針對性訓練,及鋒而試。但是宋代的國防態勢是防禦性的,用意始終在防守,不敢主動出擊,所以把募兵制和防守型的國防相配合,是很糟糕的。
舉個例子,把一個年輕的士兵招募到軍隊中來,輕易不脫行伍,一直在軍中待到六十歲,而期間只有二十歲到三十五歲這十五年的黃金時間可用,三十五歲到六十歲這二十五年間,便算老兵,而且長年不出戰,精神也疲了,這樣的軍隊,有名無實,於是再招募新兵,如此循環,軍隊人數越來越多,而且國家又不能不給他們待遇,於是軍餉增加,出現冗兵,國家的負擔一年比一年重,弱了轉貧,貧了更弱,宋朝便再也扭轉不過這樣的形勢來。
宋太祖時期,因為提防唐末五代以來的驕兵悍卒,防止武將擁兵自重,又規定禁軍分番戍守的制度,因為地方廂軍是擺著無用的,所以必須派京城的禁軍去,但是禁軍去戍邊了,又不允許久駐邊地,比如今年在山西戍邊,明年就要調到京城,後年再掉到河北,大後年再掉到山東,士兵調來調去。不是在京城,就是在戍邊,一直在行伍中。
值得一提的是,軍隊調防的時候,是需要花大把銀子的,調防和打仗不一樣,打仗花錢是為了保家衛國,而頻繁的調防並不真正是為了駐防,而是為了防止士兵和將領走的太近。同時士卒調來調去,將官卻不調防,就等於把將領和士兵分開了,如此往復,就形成了將兵不相習的情況。將兵不相習是很糟糕的情況,若是發生緊急情況,將領就很難把控和指揮軍隊。這樣的話,宋朝雖然長年不打仗,但是軍費上的支出卻年年大幅度上漲,宋代對軍隊的管理再次讓國家負擔加重。
總結:宋代這種糟糕的防禦形態的國防固然是受到唐代節度使擁兵自重教訓的影響,本想改變,沒曾想矯枉過正了才至於如此。
進不可攻,退不可守,不用兵而不能不要兵,趙宋一朝始終在這種國防狀態下苦苦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