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和經濟在進步,為何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2020-12-06 財經小窗

世界早就告別了封建社會,科技生產力也在不斷進步,經濟不斷增長,但是貧富差距反而越來越大。從以前的二八定律,到現在80%的財富向全世界2%的人匯集,堪稱可怕……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這「鍋」還是得金融業來背……猶太人最終從事了金融業並發揚光大,以錢生錢的借貸業務和囤積居奇玩得很溜……這也為當時的宗教和社會所不容,你可以參考一下現在的炒房,所以一直被打壓和迫害。直到今天,很多猶太人還是金融業的巨頭。,掌握著很多國家的經濟命脈……

再看看美國,佔據了產業鏈的最上遊--金融端,通過美元國際貨幣的主導地位收割各國羊毛。國際貿易絕大部分都要通過美元結算,等於要給美國上交鑄幣稅……然而,金融業是依附於實體經濟和產業之上的,需要實體給他養分。那麼就形成了一個實體努力賺錢,金融業放貸賺利息,最終利息佔到實體利潤大部分的局面。實體經濟,淪為金融業的打工仔……

因此,金融業過度發展和貪婪的本性,就是世界貧富分化不斷加大的根源所在。極少數人掌握了資本,可以錢滾錢利滾利,這是資本性所得,金錢可以一年365天無休。但是,靠著工作獲得勞動性收入是有限的,996工作制也是會傷害身體的……

以錢生錢和勤勞致富,是兩種衝突和碰撞的概念,在近現代以來,前者是更正確的……這是金融秩序賦予當代的特徵,注重實現個人價值,與過去的天下大同不一樣了……也可以說,猶太人的財商戰勝了所謂的儒家思想吧……

只不過,在這樣的金融制度下,大部分人一輩子都難以翻身逆襲了,貧富差距繼續拉大也不會令人詫異。只能說,人各有不同,有的人有家世有能力有運氣,如果憑本事賺錢也不該被仇視。我們能把我的,只有自己的努力努力再努力……

相關焦點

  • 貧富差距為什麼越來越大?
    表面的原因,是種族歧視,但深層的原因也不難理解,就是當年柯林頓的那句經典名言:「笨蛋,問題是經濟!」《不平等社會》一書中有組數據:1980年,全美最富的1%和10%的人群分別擁有整個社會20%和60%的財富;到了2014年,這兩個數字變成了40%和73%。
  • 26個人掌握全球一半財富,科技進步能夠縮減貧富差距嗎
    26人手握全球過半財富,不斷進步的科技在擴大貧富差距 最近聯合國秘書長古雷斯特搞了一番演講,其中就講到了關於貧富差距的問題,他表示全球的財富有以上掌握在26個人的手裡,這可真是太恐怖了,說好的貧富差距在日益縮小,結果全球70億人的財富,居然只跟26個富人旗鼓相當
  • 我國「第一經濟強省」——廣東,為何貧富差距這麼大?
    近年來經濟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國人的工作生活壓力也越來越大。壓力不及時排解會對我們產生重大負面影響,而旅行一直是人們排解壓力最有效的方法,旅行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讓我們的心情更加舒暢。、科技、文化、醫療、教育等領域代表最高發展水平的珠江三角洲,應該在更大的負責、更多的行為、更現實的措施上爭先恐後。
  • 廣東經濟的貧富差距
    廣東成為第一個GDP突破10萬億的省份,繼續力壓江蘇,穩坐經濟一哥寶座。然而,即便廣東GDP已經超越全球9成的國家,逼近韓國和俄羅斯等國家,但是卻仍存在發展不平衡的貧富差距問題。對於經濟第一強省來說,這個問題有點尷尬。
  • 貧富差距腐蝕美國社會
    50年前,美國著名科幻小說大師阿西莫夫曾預言,「越來越多的人物質上會變得富有,但他們與更大多數人之間的貧富差距也會拉大」。這恰恰成為當下美國社會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真實寫照消除誤解貧窮不只是少數美國人的經歷在美國,貧富差距並不是一個新話題。
  • 美國大公司貧富差距:庫克工資是員工201倍,星巴克差距過千倍
    郭一璞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一年一度的美國大公司「貧富差距」排行榜又來了。(整體排行榜見文末)科技公司「相對」平均公布出來的19家大公司裡,科技公司的排名相對落後。當然,這裡的「落後」大概算是褒義,代表工資差距沒那麼大,普通員工收入也不錯。
  • 廣東貧富差距為嘛這麼大?
    如果出生在別的城市,那就只能被「開除粵籍」了嗎——別急,讓我們先搞清楚廣東內部的貧富差距到底有多大。從GDP數據看,2005年到2018年,珠三角和另外三個區域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2005年,珠三角是東翼的12倍,是西翼的10.7倍,山區的13.3倍;2018年,珠三角是東翼的12倍,西翼的10.9倍,是山區的13.8倍——從倍數上看似乎一直差不多,但別忘了珠三角的
  • 清華大學教授的擔憂:貧富差距過大、管理難度巨大,是否有必要?
    中國當下社會貧富差距較大,到底會影響什麼?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朝代的更迭,多數發生在吃不飽飯的情況下,因此從歷史上來看,中國始終有著高度的文明,人更加文明,也更容易管理。
  • 縮小貧富差距的難與易
    從國際視角來看,各國現代化的過程都存在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迅速增長,但同時也出現了社會貧富分化的趨勢。如何縮小貧富差距,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挑戰。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們應對這個挑戰既有比他們有利的地方,也有比他們不利的地方。我們有利的地方主要是:第一,中國通過30年的改革開放,國家的綜合實力和財政收入增長很快。
  • 諾獎經濟學家:為什麼中國的貧富差距日益擴大?
    因為貧富差距的擴大其實是與經濟學最古老的一個理論,那就是比較優勢理論,這個經濟理論可以追溯到兩百年前,科技追溯到19世紀大衛的時代,所以這個理論能夠成功解釋在過去兩百年當中的國際貿易問題。沒錯,它確實預測全球化和自由貿易能夠縮小 新興經濟體國家的貧富差距。所以,這存在一個矛盾。
  • 2020年,美國「貧富差距」急速加劇!
    美國的階級流動性很差,這也就意味著公民之間的貧富差距很大,對於作為發達國家的美國來說,階級流動指標仍然保持著發展中國家的水平未免有些太難看了。新冠疫情的肆虐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世界各國的經濟局勢,很多中小企業甚至較大的企業都因此倒閉、虧損,僅美國就有超過500家較大規模的企業申請了破產,很多人由此得出富人在疫情中受到衝擊更大的結論。
  • 經濟發展的本質是什麼,炒股先要看宏觀經濟
    1 經濟發展的本質我認為經濟發展(或經濟進步)的本質包括四個方面:商品和服務種類的增加;商品和服務品質的提高;勞動時間的縮短和勞動強度的降低;貧富差距的縮小。普通人能購買得到的商品和服務的數量,除以全社會總的商品和服務的數量,這個比值隨著經濟的發展,在不斷變小。因此,普通人越來越難在有限的財務狀況下做出理性、可持續的消費決策。
  • 為什麼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看看學霸累了會做什麼,真是沒法比
    為什麼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了?相信很多人都深有感觸,特別是今年的疫情過後,就業難的問題又出現了,如果你手頭有充足的積蓄,完全不會為了這場災難擔心。但是對於絕大多數普通人,這一次疫情無疑是給大家雪上加霜。可以看到街上很多店都開始轉讓甚至關店,一些公司沒辦法經營,也開始遣散員工了。
  • 獨特視角看美國,貧富差距巨大,繁華與破敗並存!
    雖然美國城市建築繁華、高樓林立,為世界上第一大經濟體,但美國的貧富差距巨大。白天與黑夜的城市判若兩人。白天城市裡車水馬龍,人來人往,非常熱鬧。而到了夜晚則成了毒販流浪者以及暴力的聚居地。像紐約洛杉磯這樣的大城市都有無數的流浪者。白天他們會去公園等公共場所而到了晚上,他們則流落街頭,非常落魄。他們需要找到工作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
  • 貧富差距究竟多大?官方給出答案,看完又覺得自己拖後腿了!
    世界上有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國家,衡量這些國家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國民生產總值。而對於每個公民來說,他們之中也有窮人和富人。就像美國街頭有那麼多流浪漢,但同樣也有比爾蓋茨這樣的超級富豪。所以說,貧富差距一直存在。
  • 中國的貧富差距有多大?國家統計局給出「答案」
    即使是在美國,這種貧富差距也很明顯,根據數據顯示,5%的美國人掌握著60%以上的財富,而剩下的40%由95%的美國人共同掌握,可見不管國家多發達,貧富差距都不可避免。中國也是存在貧富差距的,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以後。
  • 菲律賓貧富差距有多大?同處首都,為何卻一面天堂一面「地獄」?
    菲律賓貧富差距有多大?經濟被百萬華人操控,卻有400萬貧民蝸居首都?大家好啊,我是球哥,今天就讓球哥帶著大家一起領略一下菲律賓的貧富差距吧?這裡球哥還想提醒大家一句,喜歡球哥視頻的朋友們,記得關注球哥哦!咱們先來看下菲律賓。
  • 義大利貧富差距逐年擴大 2019年貧富收入相差六倍
    據報導,此項報告是基於2018年至2019年全歐洲收入大數據綜合分析得出。報告顯示,2018年,義大利富裕人群的平均收入為低收入人群的5.92倍,而這一數據在2019年更是擴大到了6.09倍,結果表明義大利社會的貧富差距正在被逐漸拉大。報告指出,在歐洲人口大國中,義大利的貧富差距最大。
  • 打砸搶的川普粉絲,暴露了美國教育的貧富差距
    在或震驚或調侃之餘,也可以從中看出當今美國不可調和的貧富差異。這種差異在教育上也有所反映。曾在美國矽谷擔任工程師的憨爸,用自己曾經的經歷,帶讀者感受美國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之間巨大的差異,直面美國教育的貧富差距。 作者:憨爸 本文原文來自:憨爸在美國 01.
  • 26個人擁有世界一半財富 貧富差距問題是世界難題
    現如今,中國社會的貧富差距正在逐漸拉大,貧富懸殊問題越來越凸顯,而這也是全球的普遍現象。據最新報導,僅26個人就擁有了世界一半的財富。  而據《聯合早報》報導:「古特雷斯說,超過70%的世界人口生活在收入和財富日趨不平等的環境,世界上最富裕的26人擁有的財富相當於全球半數人口。」這顯然是個常識性錯誤,或許這段話迎合了某種心理,之後被瘋狂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