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識字,也沒什麼技能,以前就靠放牧過日子,收入很少。」西藏改則縣物瑪鄉搶古村村民央拉姆說,「村裡有了合作社以後,牛羊集中放養,我現在做擠奶工,也去茶館幫忙,去年收入差不多兩萬多元。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西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的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底,西藏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已達13726家,同比增長58.8%,加入合作社家庭有164749戶,群眾537159名。農業農村廳農村合作經濟指導處處長次仁旺姆說,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的成立和發展,改變了入社農牧民原有的生產形態,推動農牧民增收致富。
拍攝者:普布扎西;海報製作:張宸、旦增努布
一直以來,西藏農牧業經營的主體都以家庭為單位,產業規模小,商品化率低,市場競爭力差,抗風險能力弱。
為此,西藏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將目光投向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因地制宜組織成立種植業、農畜產品加工業、物流運輸業、民族手工業等有地方特色的專業合作社,並引導和支持合作社規範發展,加大政策支持、幫扶引導、基礎建設、產品培育、市場拓展和品牌打造等工作力度。
拍攝者:張汝鋒;海報製作:張宸、旦增努布
改則縣隸屬阿里地區,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因自然條件嚴酷、群眾受教育程度偏低、商業意識淡薄等,建檔立卡貧困人數曾佔到全縣總人口的五分之一。2015年,搶古村實施以集體經營為抓手的牧業改革,全村牲畜由部分勞動力集中放養。同時,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牽頭成立工程施工隊,興辦農機修理廠、茶館和商店,讓解放出來的勞動力就近就便勞務創收,不斷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如今,搶古村所有的貧困戶都已順利實現脫貧。
西藏拉薩市四季吉祥村村民在採摘雪菊。(2017年9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雲南白族制刀匠寸昆傑(中)和西藏昌都藏族制刀匠強巴倫珠(左)、貢覺(右)在合作社前展示打制好的洛隆藏刀(2020年9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2020年7月6日,西藏山南市扎囊縣吉汝鄉扎西林村民族手工業(邦典)專業合作社裡,扎西林駐村工作隊隊長央珍(左)、黨支部書記旺扎(右)和專業合作社社員次旺曲珍查看邦典質量。新華社記者 張汝鋒 攝
次仁旺姆說,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的興起使西藏農牧民生產經營方式發生了根本性改變,生產效率和生產積極性得到極大提升,促進了農牧業生產專業化、標準化與規模化,有效帶動了農牧民收入的增加,為西藏整體告別絕對貧困打下了堅實基礎。
「鋼板切割、刀坯燒制、打磨、淬火、拋光,每一步我們都要學習,好的產品不愁銷路。」向巴倫珠是西藏昌都市洛隆縣孜託鎮加日扎村民族手工藝品加工合作社裡的藏刀鍛造者,今年是他在合作社的第三個年頭。與他一起的另外8名員工都曾是當地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西藏山南市隆子縣新巴鄉的一名村民在奶牛場裡收集牛奶(2017年7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普布扎西 攝
西藏日喀則市崗迪混凝土農民專業合作社分紅大會現場(2010年12月24日攝)。(資料照片)
「我們現在每月有3000元至4000多元的工資,年底合作社還會進行分紅。」為幫助更多人增收致富,合作社還鼓勵各家各戶按標準縫製刀鞘,並統一收購。
「合作社對於西藏農村經濟發展和脫貧攻堅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而且這一經濟模式將對西藏接續推進鄉村振興至關重要。」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社會經濟研究所所長扎洛說。
2020年前三季度,西藏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39元,同比增長12.2%,增速比全國高6.4個百分點,快於城鎮居民2.4個百分點。
(來源:新華社 記者:格桑邊覺 格桑朗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