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寶「藏」 |西藏農牧民生產經營方式發生歷史性變化

2020-12-24 騰訊網

「我不識字,也沒什麼技能,以前就靠放牧過日子,收入很少。」西藏改則縣物瑪鄉搶古村村民央拉姆說,「村裡有了合作社以後,牛羊集中放養,我現在做擠奶工,也去茶館幫忙,去年收入差不多兩萬多元。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西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的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底,西藏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已達13726家,同比增長58.8%,加入合作社家庭有164749戶,群眾537159名。農業農村廳農村合作經濟指導處處長次仁旺姆說,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的成立和發展,改變了入社農牧民原有的生產形態,推動農牧民增收致富。

拍攝者:普布扎西;海報製作:張宸、旦增努布

一直以來,西藏農牧業經營的主體都以家庭為單位,產業規模小,商品化率低,市場競爭力差,抗風險能力弱。

為此,西藏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將目光投向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因地制宜組織成立種植業、農畜產品加工業、物流運輸業、民族手工業等有地方特色的專業合作社,並引導和支持合作社規範發展,加大政策支持、幫扶引導、基礎建設、產品培育、市場拓展和品牌打造等工作力度。

拍攝者:張汝鋒;海報製作:張宸、旦增努布

改則縣隸屬阿里地區,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因自然條件嚴酷、群眾受教育程度偏低、商業意識淡薄等,建檔立卡貧困人數曾佔到全縣總人口的五分之一。2015年,搶古村實施以集體經營為抓手的牧業改革,全村牲畜由部分勞動力集中放養。同時,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牽頭成立工程施工隊,興辦農機修理廠、茶館和商店,讓解放出來的勞動力就近就便勞務創收,不斷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如今,搶古村所有的貧困戶都已順利實現脫貧。

西藏拉薩市四季吉祥村村民在採摘雪菊。(2017年9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雲南白族制刀匠寸昆傑(中)和西藏昌都藏族制刀匠強巴倫珠(左)、貢覺(右)在合作社前展示打制好的洛隆藏刀(2020年9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2020年7月6日,西藏山南市扎囊縣吉汝鄉扎西林村民族手工業(邦典)專業合作社裡,扎西林駐村工作隊隊長央珍(左)、黨支部書記旺扎(右)和專業合作社社員次旺曲珍查看邦典質量。新華社記者 張汝鋒 攝

次仁旺姆說,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的興起使西藏農牧民生產經營方式發生了根本性改變,生產效率和生產積極性得到極大提升,促進了農牧業生產專業化、標準化與規模化,有效帶動了農牧民收入的增加,為西藏整體告別絕對貧困打下了堅實基礎。

「鋼板切割、刀坯燒制、打磨、淬火、拋光,每一步我們都要學習,好的產品不愁銷路。」向巴倫珠是西藏昌都市洛隆縣孜託鎮加日扎村民族手工藝品加工合作社裡的藏刀鍛造者,今年是他在合作社的第三個年頭。與他一起的另外8名員工都曾是當地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西藏山南市隆子縣新巴鄉的一名村民在奶牛場裡收集牛奶(2017年7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普布扎西 攝

西藏日喀則市崗迪混凝土農民專業合作社分紅大會現場(2010年12月24日攝)。(資料照片)

「我們現在每月有3000元至4000多元的工資,年底合作社還會進行分紅。」為幫助更多人增收致富,合作社還鼓勵各家各戶按標準縫製刀鞘,並統一收購。

「合作社對於西藏農村經濟發展和脫貧攻堅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而且這一經濟模式將對西藏接續推進鄉村振興至關重要。」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社會經濟研究所所長扎洛說。

2020年前三季度,西藏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39元,同比增長12.2%,增速比全國高6.4個百分點,快於城鎮居民2.4個百分點。

(來源:新華社 記者:格桑邊覺 格桑朗傑)

相關焦點

  • 數說寶「藏」丨靠它,53萬多西藏農牧民脫貧致富
    西藏昌都市邊壩縣草卡鎮的溫室大棚裡,農牧民扎西卓嘎正將雄花的花蕊塗抹在雌花上,進行西葫蘆授粉作業。「現在合作社與技能培訓學校合作,不但教我們農牧民學習生產技術,還解決銷路問題,我們家一共5個溫室大棚,每個大棚年收益有1萬多元。」
  • 從3到41.5平方米 西藏農牧民人均住房面積折射高原巨變
    坐在自家陽光房裡的西藏阿里地區普蘭縣科迦村村民拉巴說。(拍攝者:晉美多吉;海報製作:張宸、旦增努布) 2017年以來,西藏實施圍繞「水、電、路、教、科、文、衛」等十個方面改善邊民生產生活條件的邊境小康村建設,科迦村趕上了這一機遇。拉巴告訴記者:「房子變大變暖,通電通寬帶,村裡還有了衛生所和學校,我們也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
  • 中國寶「藏」|超2萬小時藏語譯作影視作品豐富農牧民生活
    據最新數據統計,截至2020年底,西藏自治區已完成藏語譯製電視劇(動畫片)22000多集,各類影片2400多部,總時長超過2萬小時。這些影視作品由藏語配音演員配音,放映面積已覆蓋全區七市(地)。西藏自治區電影公司民族語譯製中心副主任索朗次仁說:「西藏一些地方的農牧民不能完全看懂普通話影視作品,我們的譯製工作就是為了讓農牧民群眾能看到藏語影視作品,豐富他們的文化生活。」
  • 吳英傑齊扎拉與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陳德榮...
    吳英傑首先代表自治區黨委、政府向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長期以來對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關心支持和無私支援表示衷心的感謝。吳英傑指出,西藏作為特殊邊疆民族地區,始終受到黨中央的特殊關懷。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中央國家各部委、對口援藏省市、中央企業大力支持下,自治區黨委、政府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總書記關於治邊穩藏的重要論述,堅持黨的治藏方略,堅持依法治藏、富民興藏、長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實基礎的重要原則,緊緊圍繞發展穩定生態等重大任務,狠抓既定維穩部署落實,推動社會治理進一步由
  • 數說寶「藏」丨夠大!西藏農牧民人均住房41.5平方米
    從西藏阿里地區革吉縣搬遷到噶爾縣獅泉河鎮康樂新居的石吉,從牧民變成了「城裡人」,還找到了一份裁縫的工作。  西藏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斯朗尼瑪介紹,改革開放以來,西藏城鄉住房和人居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西藏農牧民人均住房41.5平方米
    從西藏阿里地區革吉縣搬遷到噶爾縣獅泉河鎮康樂新居的石吉,從牧民變成了「城裡人」,還找到了一份裁縫的工作。西藏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斯朗尼瑪介紹,改革開放以來,西藏城鄉住房和人居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放下牧鞭拿起繡針 西藏傳統農牧民迎來新生計
    中新社拉薩12月6日電 題:放下牧鞭拿起繡針 西藏傳統農牧民迎來新生計  作者 江飛波  今年52歲的歐弟一家人目前居住在西藏山南森布日極高海拔地區生態搬遷安置點,每天上午,他和另外34位牧民一起前往村委會辦公樓「上班」:大家分工熨燙布匹、縫製床上用品等。
  • 西藏農牧民轉移就業培訓:用一技之長敲開致富之門
    近年來,自治區相關部門在充分尊重農牧民培訓和就業意願的前提下,依託農牧民轉移就業實名制系統,詳細摸底群眾需求,按照培訓項目和培訓方式等由勞動者自主選擇的原則,開展精準技能培訓,有效滿足了群眾學習一門技術、找一份穩定工作的需求,為全區就業局勢持續穩定提供了有力支撐。
  • 西藏華泰龍吸收435位農牧民就業 農牧民轉變成為產業工人
    原標題:農牧民轉變成為產業工人 本報拉薩訊(記者 黃志武)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西藏華泰龍礦業開發有限公司在脫貧攻堅工作中,通過有力措施助力農牧民轉移就業。截至目前,該公司共吸納轉移就業農牧民435人,每月增加勞務收入逾300萬元。
  • 西藏解決200多萬農牧民飲水安全問題
    西藏自治區雙湖縣的農牧民次仁卓嘎說,「那時候天天背水,也幹不了其他事。」   如今,次仁卓嘎一家搬到山南市貢嘎縣森布日的高海拔移民新村,喝上了潔淨的自來水。   西藏自治區水利廳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西藏累計改造提升農村飲水安全工程17581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全部得到解決,200多萬名農牧民群眾從中受益。   西藏被譽為「亞洲水塔」。
  • 西藏大力推進農牧民轉移就業——學會新技能 邁向新生活
    西藏大力推進農牧民轉移就業——學會新技能 邁向新生活  在西藏拉薩林周縣格桑塘現代農牧產業示範園裡,奶牛養殖車間的工人正忙著為奶牛投放飼料,一面巨大的電子屏幕實時展示著車間的生產情況。  「沒想到,牛還能這樣養!」看著現代化的養殖大棚,在此工作的松盤鄉松盤村52歲村民普桑由衷感慨。
  • 西藏林芝:農牧民的「旅遊飯」越吃越香
    "巴松錯,藏語意思是『綠色的水』,是西藏東部最大的堰塞湖……"在國家 5A 級景區西藏林芝市工布江達縣巴松錯,藏族姑娘次仁央宗總是熱情專業地介紹家鄉最負盛名的景點。今年 25 歲的次仁央宗是工布江達縣錯久村人。7 年前,次仁央宗成為了一名景區講解員。
  • 減少鋼鐵生產碳排放 力拓與中國寶武進一步深化應對氣候變化合作
    減少鋼鐵生產碳排放 力拓與中國寶武進一步深化應對氣候變化合作 來源:中國金融新聞網 作者:記者 劉燕春子
  • 西藏585個氣象扶貧公益崗位助力農牧民減災增收
    資料圖為,位於西藏定日縣珠峰腳下的無人自動氣象站。 洛桑 攝中新網拉薩12月8日電 (查日 田浩宇 江飛波)「跟氣象站相處久了,感情也深了。」12月7日上午,西藏那曲市安多縣瑪曲鄉牧民仁增冒著嚴寒,前往海拔4940米的無人自動氣象站,檢查各類觀測設備運行狀況,並對儀器進行維護。西藏生態環境脆弱,氣象災害及次生、衍生災害多發頻發。
  • 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堆龍德慶區乃瓊鎮波瑪村裡的搬遷戶經營民宿、搞...
    這是拉薩市堆龍德慶區的波瑪村,村裡的德吉藏家旅遊民宿村2019年入選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由北京援建西藏的易地搬遷扶貧項目改造而來,主打風格濃鬱的藏式住宿、餐飲及文化體驗。夜幕降臨,經常看到遊客和當地村民開起熱鬧的篝火晚會,跳起鍋莊舞。  色曲是通過易地搬遷定居在波瑪村的村民,也是民宿村的客房服務員。
  • 民主改革:西藏近現代歷史上一座高聳的豐碑
    1959年3月發生在西藏地方的廢奴運動和民主改革已經載入史冊,流芳百世!但是,60年來圍繞這場偉大社會變革的思考,乃至輿論上的鬥爭卻還在持續。有人懷念過去作威作福的日子,有人不甘心被奪下手中的皮鞭,想給舊西藏政教合一封建農奴制貼金粉、唱讚歌,不惜上百次地重複他們自己編造的謊言。
  • 一杯關乎健康的茶_民俗_中國西藏網
    而茶葉大規模引進西藏,應歸功於漢藏邊境的茶馬互市。當時,綿延不斷的戰爭使漢地戰馬緊缺,而擁有良馬且地處西南邊陲的藏人對茶如饑似渴。於是,茶馬交易風生水起。四川雅州(今雅安)逐漸成為茶馬互市中最為興盛的茶葉種植基地,這裡專門生產一種最受藏人歡迎的黑茶類邊銷磚茶,原料一般為粗茶,成本低,經發酵、蒸製消毒和放入磚形模具加工壓制而成。
  • 西藏那曲比如縣易地扶貧搬遷:怒江河畔 羌塘牧民的新生活
    困難農牧民群眾大多居住在深山峽谷交通不便的區域,由於海拔較高,農牧業生產生活自然環境惡劣,尤其道路、水電、衛生、醫療、教育等民生問題亟需解決,脫貧致富的方式和條件存在難、困、貧。  「十三五」期間,比如縣利用兩年時間,將627戶2618名農牧民群眾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工程,以集中搬遷的形式搬遷至比如縣城西、城東、布曲河、南岸新區四個安置點。
  • 國網西藏電力:送了光明 送溫暖
    國網西藏電力有限公司向德夏村贈送裝載機張笑譚攝「感謝國網西藏電力公司給我們送來這臺裝載機,村裡有了裝載機可以隨時對河道進行清淤,雨季期間村莊和光伏電站的安全就有了保證。」德夏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拉旺感激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