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歷史學教師,經常會有人向我問這樣的問題:姜老師,我想知道一點中國歷史,了解一點傳統文化,讀哪些書比較好?這是一個非常重要,卻也是很難回答的問題。我們的傳統文化非常發達,留存的典籍浩如煙海,要挑出其中最精粹、最值得讀的內容,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中國傳統的學問中,史學又是特別發達的一支。流傳到今的史學典籍一共有多少,是幾萬種,還是十幾萬種,還是幾十萬種?恐怕沒有一個學者能作出精確的統計。這麼繁多的史籍,不可能有人把它們都讀遍,也沒有必要讀遍。但對於喜歡鑽研中國歷史,尤其是對中國傳統政治智慧感興趣的人來說,有一部書不可不讀,那就是被人們譽為"帝王教科書"的《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為什麼被稱為"帝王教科書"?"資治通鑑"的本意是"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治道"就是治理國家的方法。借鑑以往的歷史經驗,幫助當前的人尋找治理國家的方法。所以這部書最大的特點,是以深邃的歷史眼光,全面總結了以往歷代王朝興衰成敗的規律和經驗。它在匯總中國古代政治智慧方面的成就,是無法超越的,也是無可替代的。對政治經驗的總結,也是整部《資治通鑑》的精髓所在。在它編成之後,每位想好好治理國家的皇帝,都得認真讀它。比如,清代的康熙皇帝,被很多人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皇帝之一,他就非常注重學習《資治通鑑》。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這一年裡,他把《資治通鑑》仔仔細細讀了一遍,並做了107條讀書筆記。
我們正處於一個全新的時代,已經沒有帝王,也沒有士大夫了。那我們還有學習《資治通鑑》的必要嗎?當然有。首先,從實用角度看,不管時代怎樣變化,社會管理總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資治通鑑》歸納出很多治理國家、管理社會的一般規律。拋開帝王和士大夫這類特殊的個人身份,如今在不同工作崗位上的人,仍然能從《資治通鑑》中汲取豐富的管理智慧。其次,從文化角度看,《資治通鑑》集中國傳統政治智慧之大成,通過閱讀《資治通鑑》,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
姜鵬,漢族。浙江寧海人。2000年畢業於浙江師範大學歷史系,獲學士學位;2006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歷史系專門史方向,獲博士學位。同年留校任教,現為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研究領域:思想文化史、中國傳統史學、《資治通鑑》研究。
2012年和2013年在央視《百家講壇》分別主講大型系列節目《漢武帝的三張面孔》和《三國前史:一個傀儡的力量》。
著有《漢武帝的三張面孔》《三國前史:一個傀儡的力量》《北宋經筵與宋學的興起》等作品。
【往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