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資治通鑑》所寫並非真實歷史?

2020-12-18 北京日報客戶端

唐代乃至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李白和杜甫,在宋代史學巨著《資治通鑑》中有多少筆墨呢?答案或許出乎意料,李白隻字未提,杜甫只被引用一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一現象其實和《資治通鑑》的寫作目的有直接關聯。

《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以「砸缸救人」故事為人所知,他七歲讀《春秋》,立志接續其作,編纂之後1400餘年的歷史。公元1066年,宋英宗決定將司馬光編寫的史書,作為官方文化工程進行,迄至1084年編纂完成,共耗時19年。

通常,人們用「信史」的態度閱讀《資治通鑑》;然而,姜鵬在《稽古至治:司馬光與〈資治通鑑〉》中寫道:「我們面對的是一套被講述的歷史,並不是歷史的全部,更不是歷史本身。在傳統史學領域中,無論多麼經典的文本,都帶有這個特徵。越是經典、偉大的史學作品,越不可能只是一部史料,一定是某種思想的產物。」他的觀點提醒我們:司馬光的用意,絕不只是追求真實的歷史,更是用歷史傳達自己的政治思想。

以海登·懷特為代表的20世紀後現代史學,提出非常值得反思的觀點,即歷史本身是一個文本,它是被人所書寫的,我們應該在內容之外,關注其寫作的軌跡、目的與意義。其實,姜鵬在解讀《資治通鑑》時,便清醒地利用這一原則解讀出司馬光的書寫用意。用他自己的話說:歷史既追求真實性,也是對真實性的消解。對於《資治通鑑》,它沒有一個字講宋代,卻每一個字都在針對宋代思考。解讀司馬光的敘事,一定要意識到——自己聽到的是解讀者的聲音,而不只是解讀者評說的對象。

司馬光本人相信禮樂教化的作用,強調道德意義,反對過度擴張,提倡君主愛民之德政。這些觀念滲透在他剪裁、編纂和書寫的《資治通鑑》中。例如唐代將軍李靖、李勣,劉餗的野史軼聞著作《小說》,記載他們不為李世民效力;而陳嶽的私修史《統紀》記載其充當幫手。在此情況下,司馬光選擇前一種,認為其有益於風化。

再如春秋趙簡子的故事,《史記》記載趙簡子聽術士之言選擇毋恤,司馬光沒有採用這一版本,而是採用《韓詩外傳》的說法,這兩部書雖然基本史實相似,但「韓詩」版本更強調「德行」,突出有德比有才更重要的原則。

又如記錄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其內容涉及禮樂制度、刑政德教、農業生產、天人災異,體現對天道的敬畏,對災異的焦慮,注重天人關係。但司馬光大量刪去天人關係的論述,突出禮樂制度。一方面因宋代天人鬼神之說,已經不再主流;另一方面,司馬光強調禮樂教化是治道的重要基石。

這裡有必要說明:什麼是「禮」或者說禮的制度。儒家思想的「禮」不僅是彬彬有禮的外在禮節,在司馬光這樣的治世能臣那裡,「禮」更多是價值取向延伸出的系統制度,「禮」最重要的功能是穩定秩序,最重要的特點符合天理人情,所以當我們不討論個別細節,總體來看,遵「禮」就是尊重一種廣為認可的合理秩序,這也是司馬光強調「禮」的緣由。

舉例而言,春秋時,吳國季札非常賢能,卻是幼子,不符合嫡長子繼承制,吳王雖想傳位於他,但他卻拒絕王位,後來,其兄弟諸樊、餘昧,二人的兒子爭奪權力,造成國家混亂。唐代獨孤及評價此事,認為「義」最重要,可以以賢廢年,君命高於禮。司馬光則認為,遵「禮」最重要,國家存續不是唯一的最高標準,比如推翻夏桀、商紂,在孟子那裡不是「弒君」而是「誅惡」。君臣關係也只是禮的一部分內容,「禮」的作用,是促進並規範和諧有序的君臣關係。

遵循禮樂制度,重視人倫道德,其實正是德政的核心。有觀點認為:道德主義的施政方式屬於古代,不夠先進,不能指導當下。筆者以為,注重道德沒有錯,錯在我們對「道德」的理解,那種惺惺作態的道德表演,不是道德,一顆對黎民蒼生的愛護關切之心,才是儒家崇尚的施政道德

胡適曾評價孔子為源頭的儒家思想,重視動機,動機是道德的源頭,一切行為由動機而起。但是,強調動機不等於不問結果,俗語有「好心辦壞事」的說法,好心是善的動機,而辦壞事是結果,無論心多麼好、多麼善,可壞的結果卻要我們完完全全地承擔。

事情做得不夠出色,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以善的動機為藉口,對事情敷衍塞責或恐擔責任。切莫忘記,以司馬光為代表的正統觀念,固然強調道德、禮樂、德政之類的觀念,但其結果一定是國家繁榮、人民安康,任何固守信條,而不向這一最終結果而努力的施政者,本質上都沒有做到司馬光所陳述的要求。

不得不說,缺乏對歷史背景和司馬光政治思想的了解,我們難以完全讀出那些用心良苦的寫作。不過,我們首先要明確,《資治通鑑》之所以偉大,不僅在於它是善史,更在於司馬光「欲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專取關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嘉善矜惡,取得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躋無前之至治」的用意。

歷史不僅僅傳達真實,它更在傳遞思想觀念和價值尺度。這既是20世紀現代歷史學的反思,也是中國史學自「春秋」開啟的「善善惡惡」「一字喻褒貶」的傳統。在此意義上,《資治通鑑》依然有太多地方,值得後人探索。

《稽古至治:司馬光與〈資治通鑑〉》姜鵬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相關焦點

  • 歷史有多難讀?熊逸講《資治通鑑》帶你走進不僅僅是編年的歷史
    昨天我們討論了《資治通鑑》開篇的周紀第一句話是歲星紀年,而為什麼用這個紀年呢?或許是為了凸顯專業客觀性(你看,這麼複雜的天文曆法我都懂)也或者為了適應歷史發生當時的年代記錄。司馬光花十九年修《資治通鑑》,熊逸一天一句讀《資治通鑑》畢竟幹支紀年和歲星紀年都是六十年一個周期,但是因為木星的公轉並非完整的12年,於是又有所差異,所以漢朝以前兩種紀年的使用造成了混亂。而一旦年代開始混雜,很多事件就不準確了。
  • 司馬光是歷史有名正人君子,他寫的《資治通鑑》絕對可信嗎?
    看這句話就知道你不知道《資治通鑑》為何要編寫,編寫的目的是什麼!《資治通鑑》並不是一本傳統意義上的史書,而是一部以總結前人政治經驗為主,主要目的是「敘國家之盛衰,著生民之休戚」,以此來匡正君王治國!第二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所說的歷史事件!因此《資治通鑑》之中對於很多事的記載都是只記載了有利於君王執政的部分,捨棄了無用的歷史發展過程。因此如果單純的想了解歷史,《資治通鑑》絕對不能算是一本好的歷史書籍!
  • 讀《資治通鑑》,感悟三種處世大境界
    在卷帙浩繁的歷史文化典籍中,北宋史學家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鑑》以「鑑於往事,以資於治道」名傳千古、聞名於世,它與《史記》並稱「史學雙壁」。,這並不只是因為他的字寫得好,更是因為其德行好、品德高尚。
  • 資治通鑑:為什麼你讀歷史沒用?因為方法錯了!
    所以採用的策略相同,所幹的事情相等,而取得的功效卻各異,即是由於這三個方法運用得不同的緣故。】 原文2:【故曰:權不可豫設,變不可先圖;與時遷移,應物變化,設策之機也。】 譯文2:【所以說,應事的權宜機變是不能夠預先設計的,事態的變化是不能夠事先謀劃;隨時機的轉動而轉動,應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是制訂策略的關鍵。】
  • 少年簡讀《資治通鑑》,讓14個世紀的中國歷史啟迪你的人生
    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編年體通史巨著《資治通鑑》,記錄了春秋戰國至宋朝建立橫跨14個世紀的歷史事件。宋神宗認為此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鑑》。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塊瑰寶,歷代大家無不對其頂禮膜拜。相信任何一個受過基礎教育的中國人對它的名字都十分熟悉,但真正從頭到尾讀過人的卻並不多。
  • 新書上架|《柏楊曰:資治通鑑啟示錄》以作家身份著史 寫就「人間...
    《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是柏楊以十年之功所著就的歷史巨作。《柏楊曰:資治通鑑啟示錄》則是柏楊親自從《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中精選出862則「柏楊曰」點評,耗費五年時間編撰而成。 《柏楊曰》每則,柏楊都是先提煉《資治通鑑》中典型史實,再附史評,一事一議,小細節、大事件均一目了然,讀起來簡明易懂、生動流暢。
  • 《資治通鑑》作者司馬光:一代文學家砸缸救人,到底是救了誰?
    司馬光,北宋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其所著寫的我國的《資治通鑑》與《史記》並稱為我國的「史學雙璧」,作為我國現存最大的編年體通史的《資治通鑑》也是給後人帶來了無限的精神財富。司馬光《資治通鑑》記錄了上起春秋戰國,下至宋朝建立之前,總共1362年歷史發展的軌跡,揭示了其中蘊含的歷史發展的規律。
  • 《資治通鑑》中的玄武門之變情節有硬傷,司馬光為什麼明知故犯?
    後來北宋的歷史大咖司馬光在編著《資治通鑑》的時候,對玄武門之變的前後情節給予了大量補充,這才還原了當時這段險象環生的歷史往事,因此後人在談及玄武門之變的時候,往往都是以《資治通鑑》中的內容作為依據。不過話又說回來,司馬光作為歷史名家,他的業務水平肯定是沒有問題的。
  • 比如《史記》《資治通鑑》?如何選擇權威版本?
    不時有朋友詢問:想讀《史記》《資治通鑑》,該選擇哪個版本好?因本人學習《史記》《資治通鑑》的緣故,我購買過以下幾個版本的《史記》《資治通鑑》介紹給大家。其中「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寫作態度更是為後世所稱讚。
  • 司馬光作《資治通鑑》,為何要以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開篇?
    《資治通鑑》是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徵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在這部書裡,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宋神宗認為此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鑑》。
  • 資治通鑑有什麼魅力,吸引很多名人閱讀
    曾因為司馬光反對變法,讓我一直遠離《資治通鑑》本人正在閱讀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故事》,讀的過程中對司馬光的印象有所改變,為什麼這麼說呢,對司馬光的的認識最先來源於趙麗蓉的小品《光榮母親的一天》裡的司馬光砸光的故事,又引起我再次回爐讀了課文《司馬光砸缸》。
  • 為什麼《資治通鑑》的起點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不管你是否是一名歷史愛好者,你都聽說過《資治通鑑》這本書,它是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記錄了從春秋戰國至宋朝建立之前總共1362年歷史發展的軌跡。《資治通鑑》這本書,所記歷史有限,它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它的起點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呢?
  • 《資治通鑑》300萬字,濃縮3句精華,讓孩子學會:慎獨、正氣
    《資治通鑑》300萬字,濃縮3句精華,讓孩子學會:慎獨、正氣《資治通鑑》是北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的著作,千百年來,其在歷史領域的地位恐怕只有《史記》能與其相媲美。因此,我非常提倡孩子們讀《資治通鑑》來提高自身修養。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書中是如何教化人的。
  • 《資治通鑑》中的智慧,讀史使人明智,史書中的獨特魅力
    歷史,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歷史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記憶,我們要學會梳理和分析歷史,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避免以前人犯過的錯誤在自己身上重蹈覆轍。有一句話就叫「讀書使人明智」,並不是說只要多讀幾本史書就會變得聰明,沒有那麼簡單。
  • 千古帝術《資治通鑑》,書中短短三句話,卻說透小人的「嘴臉」!
    千古帝術《資治通鑑》,我花了一年才讀完這部書,卻收穫了「千年的智慧」,書中短短三句話,卻說透了小人陰險的嘴臉!一部書讓你花費一年的時間去讀,你願意去讀嗎?我相信大多數人都不願意,因為很多人認為現在讀書已經不屬於主流了,他們往往認為玩遊戲、刷視頻才是人生該做的事,我是一直不贊成這種想法的,作為一個比較傳統的人,看書一直是我最大的樂趣,今年我就花了一年讀完了一部書,這部書還不是小說,而是歷史書,它就是大名鼎鼎的《資治通鑑》!《資治通鑑》是一部怎麼樣的書?
  • 姜鵬丨《資治通鑑》第二部 11 頭號英雄問題多
    作為一名歷史學教師,經常會有人向我問這樣的問題:姜老師,我想知道一點中國歷史,了解一點傳統文化,讀哪些書比較好?
  • 柏楊人性史觀的精華作《柏楊曰:資治通鑑啟示錄》,一生不能錯過的...
    深陷牢獄期間,為驅逐內心的孤獨絕望,他開始大量閱讀歷史。 如柏楊夫人張香華女士所說:「入獄後柏楊沒有了掌聲喝彩,人生的追求也不同了,逼得他有時間和空間反省。」 "柏楊曰」是柏楊對《資治通鑑》中重要歷史人物、典型歷史事件做出的評價,也是現代人對歷史的另類理解。
  • 歷史中真實的楊貴妃,兩次被唐玄宗趕出門
    不過,歷史上的楊貴妃真實生平如何?是否和這些文學作品有很大出入呢?一朝選在君王側楊貴妃是唐玄宗冊封的貴妃。唐玄宗是唐朝盛世的皇帝,也是唐朝由盛極而衰敗轉折時期的皇帝,那楊貴妃是怎麼來到唐玄宗身邊的呢?這要從武惠妃說起。
  • 馬陵之戰,孫龐鬥智,這麼好看的歷史故事,居然會是假的麼?
    龐涓果夜至斫木下,見白書,乃鑽火燭之。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魏軍大亂相失。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剄,曰:「遂成豎子之名!」齊因乘勝盡破其軍,虜魏太子申以歸。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資治通鑑》——「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並行逐之。孫子度其行,暮當至馬陵。馬陵道狹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此樹下!」
  • 千古帝術《資治通鑑》,書中三句話,說透帝王的「治國之術」!
    千古帝術《資治通鑑》,讀此書不一定做帝王,帝王卻必讀此書,書中短短三句話,說透帝王的「治國之術」!讀史以明智,知古可鑑今!這是對讀歷史書的最好註解,歷史是已經發生過的事情,這些事情不能改變,但對我們現在和未來卻有著極大的指導作用,因為世上的東西往往存在著循環,歷史上的事可能在今天會重複上演,不同的時代雖然構成的形式不一樣,但他們的核心卻是一樣的,都是人類本性的表演,讀歷史就是為了看懂人類的本性,有一部歷史巨著,被稱為帝王的教科書,這部書就是大名鼎鼎的《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