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刊社
作者:葛昌明(蒲公英評論特約評論員)
日前,教育部發布《關於做好2020年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今年「堅持職普比例大體相當,適度擴大中職招生規模」。
文件甫出,便被部分媒體解讀為「中職擴招」,並以「50%的中考生將考不上高中」「一半學生要去上中職」「與其恐懼上中職,不如再加把勁努力」「孩子,你不好好讀書,將來就要去上中職」等為話題,條分縷析「中職擴招」帶來的諸多影響。
中職教育作為整個職業教育體系的基礎,需要一定的規模和數量支撐,否則,可能導致職業教育根基不穩。同時,中職作為高中階段教育的一部分,其基礎地位更應強化。《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劃(2017—2020年)》提出:在推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過程中,必須要堅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並重,促進普職協調發展。職普比例大體相當,這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一項重要原則,對技術人才培養及人才結構的統籌協調發揮著重要作用。
理論上講,職普比例達到5:5,是職普教育最理想的狀態。但因「大體相當」原則的限制,職普比例是很活泛的。職普比例4:6或者更低,也可視為「大體相當」。再者,從宏觀角度看,職普比例大體相當並不嚴格局限於縣域,而是更大區域。
《通知》指出,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的地區要把推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重點放在中等職業教育,把高中階段教育招生的增量主要用於發展中等職業教育。按照《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劃(2017—2020年)》提出的「到2020年毛入學率都要達到90%以上」的要求,適度擴大中職招生規模主要針對的是「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的地區」。這也是對《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劃(2017—2020年)》《國家職業改革實施方案》等文件的積極響應。
《通知》還強調,「積極拓寬生源渠道,廣泛招收往屆初高中畢業未升學學生、城鄉勞動者、退役軍人、退役運動員、下崗職工、返鄉農民工等」,也就是說,中職擴招並不意味著僅招收應屆中考生。
在「職教20條」出臺和「高職擴招100萬人」的背景下,今年出臺的「中職擴招」更具現實意義。一部分人之所以對「中職擴招」反應過激,甚至對其加以撻伐,實際上還是源於對普高教育的膜拜和對中職教育的歧視。《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是,讓公眾自覺、樂意接受職業教育特別是中職教育,還相當艱難。同為高中階段教育,中職教育卻遭到了牴觸和排斥,一度被視為「差生收容所」。中職教育到底哪個環節出了問題?該以何種方法來破解?
首先,要建立必要的問責機制。職普比例大體相當的政策,在部分地區一再走空,削弱了職業教育的良好形象。針對政策落實不力、執行不到位的問題,要建立問責機制,以此倒逼「職普比例大體相當」政策的落實。
其次,要打通中職人才培養的瓶頸,保證「升學有通道、就業有保障、發展有出路」。目前,不少中職學校已建立起中高職對接、中職與職業教育本科銜接等體系。廣泛招收往屆初高中畢業生、城鄉勞動者、退役軍人、退役運動員、下崗職工、返鄉農民工等,如何招收,如何培養,以後的出路是什麼,這類人員的受教育經歷算學歷教育還是培訓,這些問題都要捋清。
對於師資、實訓、實踐等涉及職業教育教學的問題,中職學校要拿出硬實力,主動謀求打破僵局、走出困境的好法子、新路子,從根源上提高中職教育的吸引力。這樣,中職教育才能走得實、走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