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東方IC)
作者丨熊丙奇 教育學者、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理事長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於做好2020年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要堅持職普比例大體相當,適度擴大中職招生規模。要嚴格按照職普比例大體相當原則和落實「職教20條」部省備忘錄中明確的比例安排中等職業學校招生計劃,統籌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
根據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8年,我國中等職業教育招生557.05萬人,比上年減少25.38萬人,下降4.36%,佔高中階段教育招生總數的41.27%。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1555.26萬人,比上年減少37.23萬人,下降2.34%,佔高中階段教育在校生總數的39.53%。與2010年的數據相比,有較大幅度的下降,2010年,全國中等職業教育招生870.42萬人,比上年增加1.90萬人,佔高中階段教育招生總數的50.94%;在校生2238.50萬人,比上年增加43.34萬人,佔高中階段教育在校生總數的47.78%。
也就是說,我國近年來的中職招生數、在校生總數佔高中階段招生數和在校生總人數的比例,已從10年前的50%左右,即與普高基本相當(1:1),下降到職普比4:6。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教育部要求各地保持普職比大體相當,顯然就需要減少普高招生,適度增加中職招生。可問題是,中職擴招的生源從何而來?地方教育部門願意增加中職招生規模嗎?學生和家長是否歡迎這樣的政策?
中職擴招,極有可能是「剃頭挑子一頭熱」,在具體落實時,遭遇冷遇和阻力。事實上,雖然普職比已經6:4,但是,我國不少地區的家長,在每年中考時,都在抱怨普高招生比例過低,哪怕當地的普職比已經達到7:3,家長也不滿,不考慮民辦普高的錄取數,就以公辦普高錄取率不到50%,來質疑當地的中考招生「故意」讓學生不能上普高。這還得到輿論的普遍支持。
在這種情況下,就有必要思考中職的進一步發展戰略了。家長之所以不願意讓孩子讀中職,除了眾所周知的職業教育地位「低人一等」之外,還有兩方面重要原因。一是中職學校辦學缺乏特色,教師、學生,以及社會公眾對中職的認可度差,有的家長擔心孩子上中職,非但沒有學到技能,反而「被帶壞」,中職在一些人的心目裡,還是「差生集中營」。二是我國高等教育已經普及化,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超過50%,去年高職擴招100萬,已經取消中職畢業生升高職的比例限制,也就是說,越來越多中職畢業生今後也要讀高職,既然如此,為何不讓學生在高考時,再做選擇,而必須在中考時分流呢?
提高中職的辦學質量,可以回應部分家長的疑問,但這任重而道遠,包括要提高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同度,以及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建立現代職業院校制度。在當前,更有必要思考我國高中教育階段,是否還要繼續堅持普職分離的戰略。支持繼續堅持普職分離者認為,就是中職畢業生今後讀高職、上應用本科,他們在中職接受的技能教育,也有助於培養高素質的職業技術人才。
從現實看,普職分離,可能會讓部分學生能早接受技能教育,然而,其存在的問題不能忽視。首先,中考分流變分層的現實,加劇了中考競爭,增加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業壓力,也不利於推進義務教育均衡。近年來,針對學生學業負擔沉重的問題,已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議取消中考。但要取消中考,就必須先推進普職融合,如果普職分離,怎麼取消中考?
其次,如果學生沒有學習技能的興趣,而是因中考分數低「被迫」選擇中職,那麼,就是進了中職,也不會認真學技能。近年來,就有一些初中在中考前,要求學生放棄中考去上中職,其意圖是完成當地中職招生任務,以及提高普高升學率,這令學生和家長很不滿。實行普職融合,建綜合高中,在每所高中學校裡,既開設學術性課程,又提供技職性課程,這其實更有利於培養學生對職業教育以及學習技能的興趣。有人會擔心,由於大家都不願意學技能,技職課將沒有人上,那麼,難道「強扭」就可以讓瓜甜嗎?
在推進普職融合後,還可進一步推進高校招生改革,建立多元評價體系,同時,按類型教育的理念,加強高等職業教育建設,包括推進職業教育的高職、本科、碩士和博士教育,這會引導學生在高中階段進一步認識自己,培養興趣,結合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選擇適合的學校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