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是一件很私人的東西,有人說好,有人說孬。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卡神」於2009年上映的電影《阿凡達》(中國是在2010年1月4日上映)。
《阿凡達》是一部很神奇的電影,看第一遍的時候會被震撼,再看也就平常,多看幾次卻會有種發乎內心的驚嘆。
早在1922年,就有了世界上第一部3D電影《愛情的力量》,1952年拍攝出真正意義上的3D長片《非洲歷險記》,但是對於中國普通觀眾來說,真正將中國電影全面帶入3D時代的卻是卡神精心製作,2010年中國上映的《阿凡達》。
電影自上映以來連破各種各種影史記錄,在中國狂攬14億人民幣,是當年票房排行榜第二名《唐山大地震》的2倍,當時黃牛票價更是被炒到600元一張,《阿凡達》最終全球豪取27.89億美元,穩坐全球電影票房排行榜第一名,直到去年才被《復仇真聯盟4》超越,而關心電影的人都知道《復仇者聯盟》超越《阿凡達》是靠重映,不然它難以超越。
面對《復仇者聯盟》以剛下映一個多月就進行重映的行為,卡神只是專注《阿凡達2、3、4》的拍攝,並一次次的跳票。
10年過去,經歷過各種大片狂轟濫炸以後,似乎《阿凡達》也就變得普通、平常,雖然電影特效與想像力依舊讓人驚豔,但是對於故事而言,很多人會覺得老套。
打破慣性思維的神作
慣性思維是一種經驗累積後的習以為常,每一個成功的背後都有著打破慣性的影子,雖然只是改變了一點點,卻是思維上的巨大綻放。
比如賺了15億的摩拜創始人胡瑋煒。
共享單車並不是中國首創,而是正宗的舶來品,我記得當年看採訪時得知共享單車其實是胡瑋煒copy的法國共享單車。
搜索發現,早在2005年巴黎街頭就已經有了共享單車的存在,只是費用比較貴,使用不太方便而已。
從2005年到2015年的10年間,去巴黎旅遊的中國人應該不少於500萬,但是發現共享單車商機的卻只有胡瑋煒一人,一方面是因為有些人沒用過,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只是用了了……(而這就是慣性思維)
自電影大師喬治·梅裡埃拍攝電影《月球之旅》(2011年馬丁·斯科塞斯的電影雨果,就專門講過這件事),開創科幻片先河以來,關於外星人的科幻電影,也逐漸出現在銀幕之上。
目前,在電影《獨立日》、《世界大戰》、《超級戰艦》、《洛杉磯之戰》、《變形金剛》、《環太平洋》、《明日邊緣》、《復仇者聯盟》等諸多電影中,外星人的形象均是野蠻、恐怖,不管是哪種形象,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滅絕人類,搶佔地球或掠奪地球資源。
哪怕是《黑衣人》系列、《異形》系列也差不多是這樣的套路,反正人類是被迫害,奮起反擊的一方。
而另一種相對小眾,更具有哲學思辨的電影,比如《降臨》、《湮滅》、《ET》、《保羅》等電影中,外星人的形象雖然不再是面目可憎,但至少也是科技發達,有著某種人類不曾掌握的超能力。
再有一種更為小眾的電影是如《第九區》這種,外星人來到地球,不僅不像《環太平洋》中的外星人一樣侵略地球,甚至都不如《保羅》一樣活得瀟灑,而是慘慘兮兮朝不保夕,但這依舊只是地球上的紛爭。
即使是在《第九區》中,外星人其實也是擁有高科技,有著人類不曾掌握的力量,其實還是在「外星人強大(《第九區》是武器強大),人類弱小」的慣性思維中進行開拓。
而不少進行星際探險的電影中,如《異性》系列,依然是人類受到某種強大的外星生物攻擊,最終反抗、大戰,並沒有擺脫「外星人強大,人類弱小,人類正義」的慣性思維。
可是《阿凡達》不一樣,它第一次打破了這種慣性思維,外星人原來也科技落後,而侵略者卻是人類。讓人忍不住驚呼:「對啊,誰說外星人就一定更強大、科技更發達,誰說地球人就一定是保衛者,而不是侵略者呢」?
有人曾譏諷說「《阿凡達》只是把「殖民」戰爭,換了一個太空背景而已」!
落雪想說:「是的!胡瑋煒也只是複製了共享單車而已」!所有的慣性思維站在上帝的角度來看都只是「而已」,但是身處其中時,卻總是慣性忽略。
《阿凡達2》
對於中國觀眾而言「卡神」或者卡梅隆這個名稱並不熟悉,但是他拍攝的《終結者》、《真實的謊言》、《異形2》、《鐵達尼號》、《阿凡達》卻是如雷貫耳。
在電影票房排行榜上,他也是不敗的王者,前10部全球票房最高的電影中,他就包攬了2、3名,而他的跳票大王稱呼,更是深深紮根在影迷心中,畢竟《阿凡達2》已經開始進行後期製作的新聞,我都已經至少聽了3年了,那時的上映日期好像還是2018年。
據說《阿凡達2》展現的潘多拉星球上水下世界,而卡梅隆能否再一次打破一種慣性思維,也只有等年年跳票的《阿凡達2》上映後,才能見分曉了。
另外,能打敗「卡神」的只有他自己!
關注落雪,一起交流更多電影想法。(歡迎大家拍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