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輸掉上甘嶺戰役?美軍團長:志願軍一個團9600人,誰能打贏?

2020-12-15 栓哥的歷史課堂

1952年10月14日,美軍出動重兵在飛機、坦克和大炮的掩護下,向我軍發起猛攻,上甘嶺戰役正式打響。戰前,美第8集團軍司令官範弗裡特曾豪言僅需6天就可以拿下上甘嶺,並預計會有200人左右的傷亡。但戰役的進程卻大大超出了範弗裡特的預料,上甘嶺戰役足足打了43天,美韓聯軍付出了25000多人的傷亡代價,卻以失利收場。

戰後,美國國內的一些軍史專家以沙盤推演和電腦模擬等方式對上甘嶺戰役進行了復盤,得出的結果都是美軍大勝。但事實卻是慘敗了,那麼為啥會失敗呢?這些人就開始找原因了。當時美軍的武器裝備是佔據絕對優勢的,這方面自然沒有藉口可找,那麼就只有從雙方的兵力對比上下手了。最終美國人得出了上甘嶺戰役慘敗的原因,那就是志願軍使用了「人海戰術」。

為了使國內的民眾都相信這一說法,美國的這些專家們又開始積極尋找「證據」,以證明他們所言非虛。經過一番苦苦搜尋之後,他們終於在勞埃德.摩西的回憶錄中找到了志願軍使用「人海戰術」的「證據」。摩西是美7師31團的團長,上甘嶺戰役期間曾率部多次和我軍交手,戰後他寫了一本名為《不惜代價》的回憶錄。

其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我們的兩個營(1營和3營)與敵45師135團打了一整天,他們炮火與我們相當,所佔地形又易於防守。按照陸軍作戰教義,要想進攻戰勝敵人,兵力與炮火應與敵呈3:1的比例,而我們兵力連與敵人相當都做不到。根據我所看到的,敵人數量遠遠超過我們,敵我至少是4:1」。

當時美第31團的總兵力為3537人,以此推算的話兩個營大概在2400人左右。135團的兵力如果是敵人4倍的話,則兵力應該為9600人左右。美國人據此認為志願軍在上甘嶺戰役中使用了「人海戰術」。但實際上,15軍全軍還不足5萬人,一個團又怎麼可能有9600人呢?當時上甘嶺的總面積才只有3.7平方公裡,戰役開始的第一天美軍就向我軍陣地傾瀉了40萬炮彈,整個戰役期間共發射了190萬炮彈。

這190萬發全部是口徑為80毫米以上的大口徑炮彈,火力最猛的時候每秒落彈六發,兇猛的火力把上甘嶺的山頭都削低了兩米。試問這樣猛烈的火力覆蓋之下,有誰會使用「人海戰術」呢?由此可見,摩西為美軍輸掉上甘嶺戰役所找的這個藉口實在可笑!實際上,美軍之所以輸掉上甘嶺戰役,原因只有四個字,那就是「鋼多氣少」!

美軍對火力的依賴程度遠遠超出了志願軍,近戰和夜戰都是明顯的短板,參加上甘嶺戰役的韓軍就曾尖銳地稱美軍「缺乏50碼以內的攻堅能力」。和美軍相比,志願軍雖然武器不如對手,但士氣高昂,人人敢打敢拼。整個上甘嶺戰役期間,我軍湧現出了以特等英雄黃繼光為代表的三等功以上各級戰鬥英雄共12347人,佔15軍總人數的27.5%,這在美軍看來是不可想像的。「鋼多氣少」,這才是美軍輸掉上甘嶺戰役最主要的原因。

相關焦點

  • 美軍總結上甘嶺慘敗原因:志願軍用了人海戰術,一個團9600人
    要問抗美援朝當中最出名的一次戰役是哪一場?那應該就是上甘嶺戰役了,在這次戰役當中,我們的志願軍英勇抗擊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侵略!也正是因為如此,中國最終取得了抗美援朝的勝利。然而面對這樣的結局,美國表示自己無法接受,美軍為什麼打不下上甘嶺呢?
  • 上甘嶺戰役的最後一戰是這個團收場的,團長後晉升為上校軍銜
    上甘嶺戰役,是中國人民志願軍與「聯合國軍」在朝鮮半島上甘嶺及其附近地區展開的一場著名的戰役。該戰役從1952年10月14日始,至11月25日止,為期43天。 上甘嶺是朝鮮半島中部江原道金化郡五聖山南麓的一個小村莊,位於該次戰役主要發起地597.9和537.7高地後面的山窪裡。上甘嶺村只有十幾戶人家。
  • 為什麼美軍無法打贏上甘嶺戰役?因為上甘嶺陣地上人人皆英雄
    上甘嶺戰役是唯一收錄在美國軍事院校教科書中的中國戰例,為何美國人會如此重視這場戰役?因為美國人不僅吃了虧,而且徹底見識到了一個民族崛起所迸發出的能量。用秦基偉將軍的話來說:「美國人真正認識中國人,是從上甘嶺開始的。」
  • 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美軍騎虎難下,志願軍一戰成名
    解放軍打了麥克阿瑟一記響亮的耳光後,他惱羞成怒,安排大量空運物資經過日本中轉投放到朝鮮戰場上,打算於解放軍展開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按照他的判斷,後勤保障能力不足,武器裝備落後的解放軍是耗不起時間的。但是他顯然低估了這次中國出兵朝鮮的決心,1952年,經過數次戰役,志願軍甚至在戰局上略佔上風,聯合軍形式上陷入被動的局面。
  • 上甘嶺戰役志願軍最愛武器:牛過衝鋒鎗,靠它暴打美軍101空降師
    為了不那麼被動,美韓想要奪取高地的想法愈發強烈,於是對上甘嶺根據地開始進攻,隨著戰況的逐漸升級,雙方都已經把它當成一場戰役了,在這才3.7平方公裡的陣地上,兩軍對峙一個多月的時間,鮮血一遍遍染紅了這片土地,我們最終還是贏了。
  • 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就靠這個不起眼的武器,暴打美軍101空降師
    然而令人們意外的是,英勇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面對這樣艱難的處境,堅持不懈的反覆搶佔高地多次,打退了敵方近七百次的衝鋒。難以置信的是,志願軍把手榴彈的作用發揮到了最大,便把美軍的攻擊阻擋了下來。同在武器和兵力上都佔優勢的聯合國軍隊相比,人們對此發出了讚嘆,這就是一個志願軍完成的以弱勝強的戰爭奇蹟。那麼這一奇蹟是怎樣實現的呢?
  • 美軍史上沒有上甘嶺戰役?為什麼?因為這場戰役美軍打得太丟人
    說到上甘嶺這場戰役,據現在記載,其戰鬥慘烈程度實屬罕見。罕見到什麼地步呢?其炮兵火力密度,已然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高水平。當時我人民志願軍陣地山頭被削低了兩米,整個高地變成了一片焦土。總之這場戰役,雙方打得十分慘烈。
  • 美軍史上沒有上甘嶺戰役?為什麼?因為這場戰役美軍打得太丟人了
    當時我人民志願軍陣地山頭被削低了兩米,整個高地變成了一片焦土。總之這場戰役,雙方打得十分慘烈。不過有人就問了:怎麼在美軍史上從來沒提起過這場上甘嶺戰役呢?有人說是因為美軍在這場戰役打得比較丟人;當然有人說了,上甘嶺戰役是我們中方的叫法,而美軍的叫法是「攤牌行動」。當然這兩種說法並不衝突,都可以來解釋。
  • 上甘嶺志願軍鍾愛武器,比衝鋒鎗厲害,曾暴打美軍101空降師
    這次戰役裡,美國居然把他們的空降兵都派來了,整個戰場硝煙瀰漫,戰火連天,還是志願軍的炮火下失敗了,然而這時候,我軍實際上就只用了手榴彈去應對敵方的劈天蓋地的攻勢,不僅是人數比敵方少,武器我們也顯得寒酸不少,這讓人不由的產生了一絲好奇,中國志願軍拿著最簡單的武器,是怎麼打贏手握先進武器的敵人,並取得成功的呢。
  • 上甘嶺志願軍最鍾愛武器,比衝鋒鎗都牛,暴打美軍101空降師
    誰能想到,一片不足4平方公裡的高地,志願軍和聯合國軍在這裡發生了激烈的上甘嶺戰役。上甘嶺戰役的戰況後期越來越激烈,從小範圍戰鬥發展到大的戰役,中國人民志願軍遭到了來自美國空降師一部的猛烈打擊,雙方的炮火似乎從未停止。
  • 上甘嶺戰役結束後,志願軍又和美軍打了一仗,意義重大卻鮮有人知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正式打響。戰前,範弗裡特豪言只需6天就可以結束戰鬥,並預估美軍會有200人左右的傷亡。很明顯,範弗裡特高估了自己,歷史早已多次證明,自大的人一般都不會有好結果,這次也不例外。
  • 美軍司令戰後垂頭喪氣,為什麼說上甘嶺戰役是新中國立國之戰?
    1952年10月14日-11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與「聯合國軍」在上甘嶺及其附近地區展開了一場著名的戰役,史稱上甘嶺戰役。 鮮為人知的是,在這3.7平方公裡的地方,炮火的密集程度已經超過了二戰最高水平,志願軍是如何在武器全面落後的情況下取得最後的勝利呢?
  • 上甘嶺戰役:15軍軍長秦基偉,帶領志願軍們拿命換取兩個小高地
    另外一次就是韓戰了,參與的國家有十數個,其中最激烈的一場戰鬥無疑是上甘嶺戰役。一場勢不均力不敵的戰爭:這場戰爭美軍的指揮官,是由以彈藥消耗出名的詹姆斯奧爾沃德範弗裡特擔任的。詹姆斯由此獲得了一個「範弗裡特彈藥量」的稱號,這場戰爭美軍不論是在兵力還是武器裝備上都以絕對的優勢壓制志願軍,但最後還是志願軍慘勝為結果。而指揮志願軍扭敗為勝的正是秦基偉將軍,時任志願軍第15軍軍長,小詹姆斯22歲。
  • 上甘嶺志願軍的秘密武器,比衝鋒鎗都好使,吊打美軍101空降師
    誰能想到,一片不足4平方公裡的高地,志願軍和聯合國軍在這裡發生了激烈的上甘嶺戰役。這場戰役的局勢發展日益緊張,隨著戰鬥規模逐漸擴大,中國志願軍還遭遇了美國空中突擊部隊這樣強大的敵人。雙方的炮火似乎從未停止。令人們震驚的是,志願軍面對惡戰,同在兵力和武器上都佔據優勢的敵方反覆爭奪陣地達30次,阻擋了敵方發起的將近七百次進攻。
  • 美國人是如何看待上甘嶺戰役的?美軍上將:他們把我們當傻子在打
    上甘嶺戰役又被稱為三角山戰役,是1952年中國人民志願軍與聯合國軍在上甘嶺附近展開的一場著名戰役。所謂聯合國軍其實就是美軍和韓軍。上甘嶺戰役是二戰後美國首次大敗的一場戰役,上甘嶺戰役的激烈程度也是前所未見的。炮火的密集程度已經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高水平。
  • 上甘嶺戰役為什麼打得如此艱難?戰前一個重要情報被忽視
    1952年10月14日,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打響,在為期43天的戰鬥中,美韓聯軍共向志願軍陣地傾瀉炮彈190餘萬發,炸彈5000餘枚,猛烈的火力使我軍前沿陣地的山頭都被削低了兩米多!儘管武器裝備遠不如對手,但英勇無畏的志願軍將士們憑著頑強的意志和視死如歸的精神,硬是打退了敵人900多次衝鋒並最終取得了戰役的勝利!
  • 上甘嶺戰役不止有一個「黃繼光」!更多壯舉披露
    第45師作戰科長向軍裡報告傷亡情況,痛哭失聲:133團一、三、九連只剩16人;134團一營共剩30人,二營四連剩19人,五連無兵,七連無兵,八連11人……軍長秦基偉叫第45師師長崔建功接電話:「15軍的人流血不流淚。誰也不許哭!國內像15軍這樣的部隊多的是,可上甘嶺只有一個。」崔建功啞著嗓子說:「一號,請你放心,打剩一個連,我去當連長,打剩一個班,我去當班長。
  • 上甘嶺志願軍最鍾愛武器,比衝鋒鎗厲害,暴打美軍101空降師
    這場勝利是用無數烈士的鮮血換來的,戰爭期間志願軍受到了重創但也完成了一個個看來不可能的事,處於劣勢一方取得了勝利的上甘嶺戰役就是奇蹟之一。上甘嶺戰役所在的戰鬥場地僅為3.7平方公裡,在這場戰役打響後,在經過整整四十三天的浴血奮戰,才獲得了最終的勝利。美韓兩軍期許這場戰鬥可以改變之前的戰爭敗勢,讓兩方易地而處,所以向上甘嶺的兩處高地發動了突然襲擊。
  • 血戰43天,上甘嶺戰役打出國威軍威!
    它來自炮火連天的上甘嶺戰役。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打響。 戰役過程中志願軍第15軍第134團3營8連在連長李保成、指導員王士根的率領下,堅守上甘嶺597.9高地1號坑道。 儘管斷水斷糧14天,8連官兵仍始終堅守陣地,以傷亡254人的代價,殲敵1760餘人。
  • 上甘嶺戰役中的「喀秋莎」
    面對武裝到牙齒的「聯合國軍」,志願軍的武器裝備較為落後,尤其是缺乏重火力。可志願軍憑藉鋼鐵意志,頂住了「聯合國軍」的猛烈炮火攻擊,取得了前三次戰役的勝利。當第四次戰役打響時,志願軍迎來了蘇聯援助的 「喀秋莎」火箭炮。志願軍將120門火箭炮配備給炮兵21師,下轄5個團。  1951年9月1日,志願軍27軍79師235團對後洞裡陣地的美軍展開反擊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