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0月14日,美軍出動重兵在飛機、坦克和大炮的掩護下,向我軍發起猛攻,上甘嶺戰役正式打響。戰前,美第8集團軍司令官範弗裡特曾豪言僅需6天就可以拿下上甘嶺,並預計會有200人左右的傷亡。但戰役的進程卻大大超出了範弗裡特的預料,上甘嶺戰役足足打了43天,美韓聯軍付出了25000多人的傷亡代價,卻以失利收場。
戰後,美國國內的一些軍史專家以沙盤推演和電腦模擬等方式對上甘嶺戰役進行了復盤,得出的結果都是美軍大勝。但事實卻是慘敗了,那麼為啥會失敗呢?這些人就開始找原因了。當時美軍的武器裝備是佔據絕對優勢的,這方面自然沒有藉口可找,那麼就只有從雙方的兵力對比上下手了。最終美國人得出了上甘嶺戰役慘敗的原因,那就是志願軍使用了「人海戰術」。
為了使國內的民眾都相信這一說法,美國的這些專家們又開始積極尋找「證據」,以證明他們所言非虛。經過一番苦苦搜尋之後,他們終於在勞埃德.摩西的回憶錄中找到了志願軍使用「人海戰術」的「證據」。摩西是美7師31團的團長,上甘嶺戰役期間曾率部多次和我軍交手,戰後他寫了一本名為《不惜代價》的回憶錄。
其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我們的兩個營(1營和3營)與敵45師135團打了一整天,他們炮火與我們相當,所佔地形又易於防守。按照陸軍作戰教義,要想進攻戰勝敵人,兵力與炮火應與敵呈3:1的比例,而我們兵力連與敵人相當都做不到。根據我所看到的,敵人數量遠遠超過我們,敵我至少是4:1」。
當時美第31團的總兵力為3537人,以此推算的話兩個營大概在2400人左右。135團的兵力如果是敵人4倍的話,則兵力應該為9600人左右。美國人據此認為志願軍在上甘嶺戰役中使用了「人海戰術」。但實際上,15軍全軍還不足5萬人,一個團又怎麼可能有9600人呢?當時上甘嶺的總面積才只有3.7平方公裡,戰役開始的第一天美軍就向我軍陣地傾瀉了40萬炮彈,整個戰役期間共發射了190萬炮彈。
這190萬發全部是口徑為80毫米以上的大口徑炮彈,火力最猛的時候每秒落彈六發,兇猛的火力把上甘嶺的山頭都削低了兩米。試問這樣猛烈的火力覆蓋之下,有誰會使用「人海戰術」呢?由此可見,摩西為美軍輸掉上甘嶺戰役所找的這個藉口實在可笑!實際上,美軍之所以輸掉上甘嶺戰役,原因只有四個字,那就是「鋼多氣少」!
美軍對火力的依賴程度遠遠超出了志願軍,近戰和夜戰都是明顯的短板,參加上甘嶺戰役的韓軍就曾尖銳地稱美軍「缺乏50碼以內的攻堅能力」。和美軍相比,志願軍雖然武器不如對手,但士氣高昂,人人敢打敢拼。整個上甘嶺戰役期間,我軍湧現出了以特等英雄黃繼光為代表的三等功以上各級戰鬥英雄共12347人,佔15軍總人數的27.5%,這在美軍看來是不可想像的。「鋼多氣少」,這才是美軍輸掉上甘嶺戰役最主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