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歡讀王小波的評論和隨筆,固然是好看,也頗具影響力,但是王小波用心最深,最令自己滿意的恐怕還是他的小說,尤其是他的成名作《黃金時代》。
這部小說曾經拿過臺灣最重要的文學獎:臺灣聯合報系文學獎中篇小說大獎,王小波是第一個拿到這個文學獎的大陸作家。
1997年,王小波在寫作的時候突發心臟病去世,他捲曲著自己的身體,不斷的掙扎,直到一個人孤獨地死去。他的身邊沒有一個人,但卻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遺產,豐富了我們的精神世界。
雖然他只活到了45歲,短短的一生,但無數的現代人,卻還在讀著他的書,討論這裡面的思想。
王小波被稱為中國的卡夫卡。在王小波的所有作品中,不得不提就是他的三部曲:《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黑鐵時代》!
在3部曲中,首推《黃金時代》,就連王小波都認為,《黃金時代》是它的寵兒。
《黃金時代》最辛辣的句子,看完心驚肉跳
1、我只願蓬勃生活在此時此刻,無所謂去哪,無所謂見誰。那些我將要去的地方,都是我從未謀面的故鄉。以前是以前,現在是現在。我不能選擇怎麼生,怎麼死;但我能決定怎麼愛,怎麼活。
2.當我沿著一條路走下去的時候,心裡總想著另一條路上的事。這種時候,我心裡很亂。
3、竟敢說自己清白無辜,這本身就是最大的罪孽。照我的看法,每個人的本性都是好吃懶做,好色貪淫,假如你克勤克儉,守身如玉,這就犯了矯飾之罪,比好吃懶做好色貪淫更可惡。
4、就如世上一切東西,你信它是真,它就真下去;你疑它是假,它就是假的。我的話也半真不假。但是我隨時準備兌現我的話,哪怕天崩地裂也不退卻。就因為這種狀態,別人都不相信我。
5、似水流年是一個人所有的一切,只有這個東西,才真正歸你所有。其餘的一切,都是片刻的歡娛和不幸,轉眼間就已跑到那似水流年裡去了。我所認識的人,都不珍視自己的似水流年。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還有這麼一件東西,所以一個個像丟了魂一樣。
6、這個世界裡存在兩個體系,一個來自生存的必要,一個來自存在本身,於是乎每一個問題都同時存在兩個答案。這就叫虛偽。
7、有一天,我們都會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還會有人在走。死掉以後的事我看不到。但在這活著的時候,想到這件事,心裡就很高興。
8、黃瓜願意開一朵花,就開一朵花;願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願意結個大的就結個大的,願意結個小的就結個小的。若都不願意,就是一個黃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
9、寂寞的城市裡開了一串串寂寞的燈光,鳶尾再絢爛也只是寂寞地開放。不眠的燈光只照著失眠的人,而空虛的生活又能有多漂亮?
10、幸福,是用來感受生活的,而不是用來比較的。 生活,是用來經營的,而不是用來計較的。
韓寒一提起他就難受,高曉松:他在我心裡排第一
1992年,王小波的小說《黃金時代》獲第十三屆《聯合報》文學獎中篇小說大獎。正是借這次獲獎的機會,王小波的書才得以在港臺地區出版。香港出版商為了銷量著想,把《黃金時代》改成了《王二風流史》,使很多人把這本書歸為風月系列。
從1992年起,王小波開始對寫作投入大量精力,他越寫越多,風格一如既往,調侃得無拘無束,天馬行空,違禁詞也多,大部分都是發表不了的。有的編輯說他的稿子是送死囚犯的囚車,來一個斃一個。
生前寂靜潦倒,籍籍無名,死後熱鬧喧譁,名聲大噪。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看到王小波,走進王小波,了解王小波。甚至一些自詡為「王小波門下的走狗」的人已經組成了一個隊伍,結成了一個聯盟,並日益壯大。
韓寒也是王小波「門下」的一員,他曾經表示:「想起王小波是很難受的一件事情。王小波生前寫了那麼多文字,苦口婆心講道理說常識。後來他死了,人們才假裝發現了他作品的價值,覺得他寫得不錯,是個優秀的作家。」
而高曉松卻對王小波有如此評價「王小波在我讀過的白話文作家中絕對排第一,並且甩開第二名非常遠」
當你還對未來很迷茫不知道要做什麼的時候,他會說:幹什麼都可以,但就是不要寫小說,因為你在和我搶飯碗,如果你執意要寫,我也沒什麼可反對的。
王小波一生的作品有很多,但最出名的,應該就是《黃金時代》、《白銀時代》和《黑鐵時代》,《黃金時代》用大量語言描寫了性與身體。有些人初讀難免會面紅耳赤,殊不知正是有了這些描述,才增加了《黃金時代》的藝術價值。
《白銀時代》講述的是未來的時代,王小波的《白銀時代》在一定程度上和《裝在套子裡的人》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兩者都想表達出對生活的麻木不仁,毫無激情的生活好像也不是一件很大的事情。
而《黑鐵時代》則是極具黑色幽默。在閱讀的過程中,你會心血來潮,思想上迷之共振,會感覺到前所未有的興奮。閱讀之後,你的生命也會上升到新的高度,或許會改變你的下半生。
現在這套典藏版的《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黑鐵時代》原價143元,現價只要89元,平均每本才30元,一頓飯的錢卻能讓自己受用一生,何樂而不為呢?
點擊下方連結購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