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藝術中,動物形象的種類以及寓意和作用淺述

2020-12-15 舒放的後花園

藏傳佛教藝術中,動物形象的種類以及寓意和作用淺述

文/舒放

早在人類誕生之前,地球上就出現了其他動物。作為歷史比人類更加久遠的各類飛禽走獸,在人類的童年時期,動物尤其是大型猛獸類動物具有人類所羨慕的力量,不論是以人類為敵時,還是在對抗(適應)生存環境方面,都有著人類所不具有的優勢。從人類早期巖畫中不難看出人類對動物的某種崇拜心理。

這種心理可以理解為深層次的渴望:希望我們能像鳥一樣飛翔,能有獅子老虎一樣的奔跑、打鬥能力,或者是像魚一樣能夠在水中遨遊。這種崇拜心理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它們是「我們」的變體,是另一種「我們」。是早期人類對自身體能、技能方面的追求。隨著越來越多的動物被人類馴化,動物在巖畫中的角色也逐漸發生了變化,更多的是具有財富象徵和某種可利用的工具。這在後來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後,逐漸演變為宗教信仰中「通道」和某種境界意境的象徵。許多民族的圖騰都是動物形象,可以看作是這種心理的具體化表現。

隨著文明的誕生,人類和其他動物之間的聯繫更加密切。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動物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有的作用延續至今。這種與動物的密切關係很自然地表現在各類宗教和藝術當中,本文從泛藏傳佛教角度,粗略地探討動物形象在佛教造型中的種類和寓意。

動物形象在藏傳佛教造型中廣泛出現,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大多具有特定的含義。這一現象在藏區民間和各時代的藝術創作中也極為常見。從象徵意義而言,藏區民間以及各時期(包括當代)藝術創作中的動物形象,基本是從藏傳佛教中引用,其內涵要小於藏傳佛教動物形象。

從種類而言,藏傳佛教動物形象主要包含有以下幾大類:

一、大中型陸地動物:獅子、老虎、鹿、牛、大象、諸、駱駝、狗、狐狸等。

二、小型陸地動物:老鼠、貓、鼬、蠍子、兔子、蛇、青蛙等。

三、飛禽及昆蟲:禿鷲、孔雀、烏鴉、蝴蝶、蜜蜂等。

四、水生動物:魚、蚌、貝類等。

五、屬於佛教六道或創作(想像)出的動物:龍(糅合了龍族和漢地龍的形象)、大鵬鳥等。

通常,某一種動物具有特定的象徵,但這種象徵要視出現的場景來區分。場景的不同,動物所代表的寓意有可能正相反,如護佑和破壞。這種矛盾統一性恰恰也是選定該動物作為象徵的原因。在觀看含有動物形象的造型時,我們要避免以約定促成先入為主的觀念進行評判。

如狗這一形象,就具有堅韌和破壞這兩個完全對立的象徵,同時還有使者和通道的含義。在藏區流傳很廣的一個小故事,說一位修行者主修文殊(也有說是彌勒)心法,數十年如一日苦修但沒有證悟,心灰意冷之下從苦修的洞穴中起身,準備放棄修行,返回塵世。

在路上,這位修行者見到一條後半部幾乎完全腐爛的母狗奄奄一息地臥著,腐爛的地方生滿了蛆。修行者慈悲心大動,準備用手撥開母狗身上的蛆,後來又一想,這樣會傷害蛆,也是殺生。於是他跪了下來,準備用舌頭輕輕挑開那些蛆。就在舌頭剛剛觸到一條蛆的時候,金光一閃,母狗不見了,本尊文殊菩薩出現在面前,原來這條母狗是文殊菩薩示現的。

修行者大哭:「這麼多年,為什麼不見怙主,而等我準備放棄修行的今日,才出現呢?」文殊菩薩答道:「我一直在你身邊啊,你看不見而已。今天由於你不想殺生而用舌頭撥去那些蛆,正是這種慈悲心才得以看見我。你若不相信,我坐在你的肩頭,我們一起到集市,看看別人能不能看見我。」

就這樣,文殊菩薩坐在修行者的肩上,一起到了集市。修行者不斷問迎面而來的人,自己的肩上有什麼?沒有人能夠看見文殊菩薩,後來只有一個業障較淺的老婦人能見修行者的肩上是一條半身腐爛的老母狗。

在這個故事裡面,狗直接象徵了文殊(彌勒)菩薩,但具有秘密性,能看到狗這一形象的都尚屬不易。這一含義賦予了狗這一形象還具有通道的象徵。

動物形象從來源而言,可分為三大類:外來物種、本土、非世間種類,也就是想像出的動物。

外來物種如大象,駱駝、孔雀等。大象作為吉祥之物,早在佛教創立之前就存在於印度神話,被佛教吸收後隨佛教一起傳入藏地。另一外來物種駱駝的出現比較特殊。在西藏相關文獻資料中,記載了駱駝作為交通和運輸工具,隨主人一起出現在入藏進行傳教和商貿活動的阿拉伯人隊伍之中。這一現象的發生,使得駱駝對藏區而言,不算陌生。等後來格魯派在蒙古地區廣為傳播之後,蒙古族的高僧有意將駱駝作為一些神靈的坐騎,這是力圖將格魯派本土化的一種努力。現存的古老唐卡,可以見到以駱駝為坐騎的吉祥天女。

本土物種形象的出現,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佛教原本的動物種類與本土重合,另一類則為「原創」或半原創。如獅子,在藏傳佛教中多以「雪獅」出現。雪獅是獅子的一種,但頗具本土色彩。此外還有禿鷲等高原動物也是此類情況。

這種原創、半原創動物形象的出現,是場景(意境)的需要,也就是下面要說的第三點:動物形象的作用。大致來說,動物形象有以下四類作用:

1、動物作為本尊或護法的象徵

這一類動物形象,也表現為兩大類。一類是從印度神話吸收進佛教的神靈,如象鼻財神、吉祥天女等,此類形象是動物和人身的結合,此外還有單獨以動物形象出現的,如大鵬鳥。另外一類是諸佛、菩薩的忿怒相示現,如馬頭明王,牛頭明王,金剛亥母等。

2、動物作為坐騎出現

作為諸佛、菩薩坐騎的動物,與本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通常都象徵抵達著本尊心法的道路,或坐騎印證著個修行道路上的一個點位和成果。

3、動物作為修行侍從

猴子作為其中的典型,具有代表性。按照佛教教義,猴子是最像人,且比人更具靈性的非人。在藏區更有神猴和羅剎女結合從而繁衍出人類的古老神話傳說,從中可見猴子的重要性。在表現羅漢等成就者進行苦修生活的畫面中,猴子是作為修行的侍從出現的。擔任為修行者採摘果實,提供飲水等職責,同時也指代資糧。

4、動物作為境界或障礙的象徵

藏傳佛教中經常以兇猛的黑色野豬作為光明的象徵。但這種象徵並非是野豬本身。而是指野豬在奔跑之際會令大地震動,從而引起光的折射,或者野豬巨大的身影遮蔽住光。因此這種象徵具有雙重性,一方面是渴望的成果,另一方面是障礙——這種修行道路上的障礙,具有一定的神聖性,所以需要神靈對其進行降伏,而不是簡單進行驅逐或採用其他手段,這也是一種心態的表現。

如果出現水生動物,通常寓意著修行場地在臨水處,其中的殊勝緣起,已經提供給後來的觀看者,如何領悟在於自身。

5、動物單獨出現作為祥瑞吉祥象徵

這就是一種瑞獸、瑞鳥、瑞禽,最為典型的當屬和睦四瑞圖。

此外,如五姓財神手中的吐寶鼠(貓鼬),則是一種具體而微的表現。海螺在腳底出現則寓意財神可深海取寶。老鼠作為吉祥天女(班丹拉姆)的使者,不僅作為形象出現,在現實中,老鼠出現在神像左右也有著吉祥意味。

縱觀藏傳佛教藝術中的動物形象,可以說幾乎涉及到了海、陸、空等所有可以生存的領域,這些動物的出現,不僅與場景(意境)密不可分,在領悟佛理方面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進一步而言,動物作為一個元素,所構成的圖像本身,也昭示著一種存在,用來表明這種存在的相續性。它具有超越時空的特性,給後來者在觀看之際提供一個機遇,從而能夠抵達畫面所呈現的那個境界。

#藏傳佛教#

相關焦點

  • 走進藏傳佛教:了解密宗佛像造型藝術
    自藏傳佛教誕生以來,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演變中, 藏傳密宗佛像藝術就以它獨特的藝術魅力立足於雪域高原, 在「潤物細無聲」中深深地影響著藏族、土族、蒙古族等民族的生活習俗、文化藝術乃至思維方式等。其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 不僅僅在於民眾虔誠的信仰, 還在於它遍布雪域、形式多樣、自然靈活, 且符合佛教義理。由於藏傳密宗佛像是佛教在融合苯教教義基礎上形成並發展起來的, 因此, 作為傳播手段和工具的藏傳佛教藝術也必然是佛苯藝術相結合的產物, 即以苯教形象為基礎, 以佛教義理為指導的感性形態, 是佛教義理的感性顯現。
  • 藏傳佛教佛像主要種類及代表佛像
    廣義的佛像包括所有佛、菩薩、羅漢以及護法和各派祖師、高僧、活佛等以不同形式呈現出來的造型。有塑像、畫像、雕刻、唐卡等多種形式。佛像是佛身代表,在通常意義上,代表佛菩薩的智慧。這和外人所理解的膜拜對象不同。佛教自釋迦牟尼創教發展至今,在我國分為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三大流派。
  • 藏傳佛教的金剛法舞
    金剛法舞作為藏傳佛教所特有的宗教舞蹈,在我國藏區及不丹、尼泊爾信奉藏傳佛教的國家都有傳承。不同地區對金剛法舞有不同的稱呼,如在青海藏區叫「跳乾」,在內蒙古地區叫「查瑪舞」等。藏傳佛教歷史上第一次金剛法舞表演,是在藏區第一座佛、法、僧三寶俱全的寺院桑耶寺的落成典禮上。由寂護大師和蓮花生大師根據《瑜伽部》和《無上瑜伽部》中有關金剛舞的經文,組織僧人表演,為寺院開光。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金剛法舞是以苯教的原始神舞為基礎而形成。
  • 形象與實相:藏傳佛教於世界佛教視野中的多重認同(一)
    展覽攝影作品,藝術家妮珍本人肖像(圖片來源:Pitts Rivers博物館官網)不得不說,藝術的力量是巨大和不可抵禦的,這些圖片所呈現的同一個人的兩種完全不同、且形成強烈比照的藝術形象(一種是他/她於現實中與其身份有關的造型打扮
  • 觀修的智慧與歡喜 藏傳佛教五大金剛的藝術特性
    藏傳佛教中的大威德金剛造像,基本上是依照佛經《大日經》以及《造像度量經》來造像的。如說:「降閻魔尊,是文殊眷屬,是大威德勢,其身六面六臂、六足、水牛為座,面有三目,色如玄雲,作極忿怒之狀。」大威德金剛是文殊菩薩化身的怖畏金剛,為藏密無上瑜迦寶生部三本尊。其像為九頭,正面為牛頭,每頭上都有三隻眼,頭上戴著五個骷髏冠。
  • 以固定生動表情呈現精妙寓意的西藏面具藝術,其源流和主要分類
    以固定生動表情呈現精妙寓意的西藏面具藝術,其源流和主要分類文/舒放西藏面具藝術具有獨特的魅力。不僅在於其形象的神秘性和深刻內涵,還在於西藏面具藝術經過漫長發展,從最終形成相對穩定的形式至今,不論是面具本身還是使用面具的舞蹈,都保留有大量的原始信息,是不折不扣的「文化活化石」。西藏面具藝術從種類而言,主要有三大分類:民間歌舞、藏戲和金剛法舞(羌姆)。
  • 從唐卡展看藏傳佛教的圖紋與「淨域虔心」
    由於唐卡本身質地脆弱,現存唐卡中,15世紀之前的作品存世量並不多,明清時期的唐卡藝術臻於成熟,故而存量最大。從現場的唐卡可以欣賞與解讀藏傳佛教中的一些圖紋。唐卡中的男女神祗擁抱與歷史信息在談到唐卡之前,不妨先簡單了解一下佛教的體系,藏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南傳佛教,並稱三大佛教體系。
  • 光輝印象:詮釋佛教文化 賦予蓮紋佛飾美好寓意
    光輝印象:詮釋佛教文化 賦予蓮紋佛飾美好寓意時間:2020-12-11 17:44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 光輝印象:詮釋佛教文化,賦予蓮紋佛飾美好寓意 藏傳佛教,在許多人心目中都充滿著神秘色彩,其各類佛飾佛具都有著濃烈的藏傳佛教氣息,尤其是代表著吉祥如意和驅邪避禍的藏傳佛飾
  • 略述藏傳佛教祖師像——佟春燕
    此後,藏傳佛教的寧瑪派、噶丹派、噶舉派、薩迦派、格魯派相繼產生,各派的祖師及高僧輩出。祖師像是藏傳佛教發展史的重要物證,了解祖師像便能更好地理解藏傳佛教發展史。佛教一般講究佛、法、僧「三皈依」,而藏傳佛教則強調「四皈依」,即上師、佛、法、僧。上師之所以被尊奉為最重要的皈依對象,是因為他是弟子與佛法僧三寶的媒介和橋梁,他不僅為弟子開啟修持密法之門,還對教授和弘揚佛法有重要作用。
  • 藏傳佛教裡的大白傘蓋佛母和獅面佛母
    在藏傳佛教裡,特指密宗產生的諸佛、諸菩薩,是一種神格化後的稱謂,代表諸佛諸菩薩的智慧、大慈、大力等。我們所熟知的度母,就是佛母的一種。度母是簡稱,全稱為「聖救度佛母」,即為觀世音菩薩慈悲示現。在藏傳佛教諸多佛母中,有兩尊佛母十分殊勝,分別是大白傘蓋佛母和獅面佛母。
  • 藏傳佛教中的四臂觀音
    在藏傳佛教中,最為廣泛的信仰當屬觀音菩薩。在整個藏區,男女老幼無人不會誦念觀音心咒:唵嘛呢叭咪吽。除此之外,在藏族人民當中流傳著一個古老傳說:藏族先民,是神猴和羅剎女結合而生。當神猴猶豫不決的時候,正是觀音菩薩明確指示,在雪域繁衍人類是莫大的功德。
  • 藏傳佛教中的「九宮八卦」圖
    首先,從佛教理論方面而言,因果律是佛教的核心理論,佛教不鼓勵問卦、觀星類的佔卜行為,但並不否認這種活動在世俗層面上的作用和意義。從究竟義而言,一個人的運程、風水,最終的根本原因都是個人業力的作用。是三世(累世)因果。發菩提心是改變個人「命運」的關鍵。但是作為世俗中人,依據一定的外緣進行調整一定時間內的人生軌跡,這是利樂眾生的事情,佛家並不堅決反對。
  • 張洹:從行為藝術到藏傳佛教
    他的工作室很像一個工廠,有100多名助手在大量炮製巨大的銅質佛像,用從寺廟裡收集來的香灰繪製圖畫,製作刻有文革場景的門、不鏽鋼熊貓以及毛絨牛馬,有一次還做了漢德爾歌劇中的一幕。他的理念是製作任何他想像到的東西,不考慮連貫性。
  • 藏傳佛教中的「象鼻財神」
    在藏傳佛教中,除了之前介紹過的「五姓財神」和「多寶天王」以及兼有掌管財務的「白拉姆」之外,還有一尊女性財神,這就是象鼻財神。象鼻財神源自印度教,據說在佛教創立之前,就被印度民眾廣泛崇拜,同時也是印度教的歡樂神。
  • 佛教藝術在中國的流傳與演變
    這三大派系的佛教由於時空地域的不同,佛教藝術也有著不同的鮮明特色。那麼何為佛教藝術呢?佛教藝術隨佛教的誕生而產生,其主要構成形式為寺院藝術和石窟藝術。玄奘說起佛教藝術,壁畫不可不談。壁畫是石窟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用主要有兩種,一是用形象的圖畫向佛教徒宣傳、闡述佛教義理;二是以強烈的裝飾效果來感染信徒。
  • 藏傳佛教像上的硃砂紅
    近年來,藏傳佛教造像在文化領域非常受重視,在國際的重大展覽中,藏傳造像也佔據著很大比重,往往不是併入「中國藝術」,而是單獨有「喜馬拉雅藝術」這個門類。比起我們熟悉的漢傳佛教,藏傳有諸多不同:擁有數量龐大的神靈系統;有大量威武乃至嚇人的護法神;有好不含蓄的與性相關的表達。產生這些區別的根源,還得從西藏的歷史和印度的古老文化中找尋。藏傳造像在哪些情況下有硃砂紅呢?一是裝藏。
  • 藏傳佛教中的十相自在圖
    在藏族文化和藏傳佛教裡有很多寓意吉祥的圖案。常見的有吉祥八寶、六長壽圖、吉祥四瑞,印度人牽象、蒙古人馭虎等。除此之外,在藏傳佛教裡還有一個非常殊勝的圖案,叫十相自在圖。「十相自在圖」和上面提到的吉祥圖案不同,而是類似我們內地傳統文化中將「招財進寶」合成為一個「字」的組合圖案。由於十相自在圖來源於時輪金剛法,具有非凡加持力,所以在藏區,藏族同胞除了將十相自在圖用於佛塔、房門口、正堂、經書封面等之外,更多的是製成可隨身佩戴的護身符掛在胸前。
  • 藏傳佛教首席財神:黃財神
    黃財神像(圖片來源:資料圖)黃財神是藏傳佛教各大教派普遍供養的護法,因其曾經發願:庇護所有貧苦眾生,令他們在修行途中不因資糧匱乏而退失菩提心,助益一切有情,且其身膚黃色,故被世人稱為黃財神。黃財神其實就是四大天王中的北方天王(也有另外一種說法:說金剛手菩薩為救度、消除眾生之貧乏窮困,化現財神臧巴拉。)。按佛經記載,他住在須彌山北面的黃金對綞,曾受佛陀委託,在未來邪見王毀滅佛法時,將出世護法佛教,由於他常守護在佛陀周圍,聽聞佛法較多,所以又得名「多聞天王」,而他的「施財天」身份和職能卻在漢傳佛教中鮮為人知。
  • 「西藏文化集」地處內陸高原,這種海螺卻成了藏傳佛教「聖物」!
    在藏傳佛教中右旋海螺被認為是和平、安謐的象徵,能為人們帶來幸福美滿,更被認為是佛陀教義至高無上的象徵。《大日經》中記載:「汝於今日,轉於救世輪,其音普周遍,吹無上法螺」。,更因苯教、藏傳佛教的故事傳說,讓其成為凝聚了西藏信仰的「聖物」之一。
  • 藏傳佛教三傑,蓮花生、阿底峽和宗喀巴
    佛教源於印度,弘傳於印度之外的其他國家和地區,形成了具有一定影響的南傳巴利語系佛教、北傳漢語系佛教和藏傳藏語系佛教等三系佛教。其中藏語系佛教在本土化過程中歷經了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一位代表性的關鍵人物,分別是蓮花生、阿底峽和宗喀巴,蓮花生和寂護等人在與苯教的鬥爭中提倡顯密雙運,奠定了吐蕃佛教的思想基礎,規定了藏傳佛教未來發展的基本方向;阿底峽針對顯與密或止和觀,提出了修道的次第;宗喀巴集前人學說與各宗派觀點之大成,結束了幾百年以來的學術爭論,解決了止與觀,或觀與行之間的矛盾,建立了藏傳佛教的思想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