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跨年都過去了,在這個戀愛的季節,單身的朋友是否會感到有些寂寞呢?
但其實,日本預估2035可能會有將近一半的人是單身,而中國的單身人口已達2.4億。也就是說,單身簡直成了社會的趨勢。戀愛的價值已經受到挑戰,這次為大家介紹的書《超單身社會》更是提出,主動選擇單身的人,幸福程度可能比有家庭的人更高。
要了解單身的幸福秘訣,讓我們先從這個社會的超單身現象開始看起。
首先,結婚不結婚,金錢是關鍵。
日本研究單位估計,到了2035年,15歲以上的人口大約有1億人,其中有4800萬人是單身。
2016年,日本公布2015年國勢調查確定數值,男性的終生未婚率為23.4%,女性則為14.1%,雙雙創下歷史新高。細看報告內容更會發現,男女的平均初婚年齡都是30歲。
假如無法在35歲之前結婚,就容易在不知不覺中踏上終身未婚之路。已經到了適婚年齡,但還沒有對象,或是不想結婚的朋友,最怕的應該就是逢年過節來自長輩的熱心問候吧。
你還沒結婚或不想結婚的原因是什麼呢?
根據日本研究指出,支持結婚的人,都認為優點在於可以擁有孩子與家人,而且可以得到精神上的避風港。至於單身一族的支持單身的有點則是行動和生活方式很自由。另外還有經濟寬裕,不需要養家,可以和很多的朋友來往等好處。
有趣的是,研究也顯示,女性認為結婚可以帶來經濟富裕這項優點的比例大於男性。男性認為單身優點是經濟寬裕的人則逐年成長。這為我們帶來一個重要的啟示,在日本,假如沒有足夠的經濟條件讓女性願意放棄目前的自由,那女性就對結婚興趣缺失;另一方面,男性不想結婚是因為想把錢花在自己身上。簡單一句話來說,在結婚的問題上,男女重視的都是金錢,而不是浪漫的愛情故事。
結婚之後,當然也有可能離婚。在日本,大部分的離婚都是由太太提出,男女離婚的首要原因都是性格不合,丈夫離婚的次要原因則是收到太太精神虐待;女方離婚的次要因素則是丈夫不給生活費。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現代社會的單身現象確實是逐漸成長。另外,拿掉戀愛的糖衣後,結婚的關鍵就在於金錢。或許可以說,選擇單身的人和選擇結婚的人都有各自堅持的理由。但下面的內容我們可以看到,這個社會似乎對單身者並不友善。
第二,因為單身,不能升遷。
有無數的戲劇、電影在歌頌戀愛的美好,一大堆情侶喜歡在微博、微信上秀恩愛,其實這都還好。在日本,單身甚至會影響到工作上的升遷。
本書作者進行探訪調查時,聽到好幾起案例,因為員工沒有結婚,而不能讓他升遷。原因是未婚的人沒有照顧孩子的經驗,所以沒有能力培育下屬。
另外有64.2%的單身男以及58.6%的單身女認為自己適合獨立工作。沒想到有不少公司就因為這樣讓單身的人邊緣化。作者訪問的其中一位40多歲的未婚男便說,自己不喜歡成群結夥,但溝通能力不差,工作上更沒有負面表現,卻因為不喜歡和別人一起吃午餐,婉拒上司喝酒以及打高爾夫球的邀約,遭到上司以及同事們的無視,成了嚴重的職場霸凌。
日本雜誌也針對單身騷擾的議題做過調查,有92%的女性說自己曾因為單身而被騷擾。像是被公司同事酸標準太高、或是家人不斷催促結婚,連女性議員延村文夏都曾在針對女性懷孕生子議題進行質問時,被男議員起鬨嘲笑「是不是該結婚了」。
在社會對於單身人士的壓迫中,男性可以說是首當其衝,現代的男性常常被批評沒出息、草食男、沒有談戀愛的能力,但事實並非如此。
1982年到2015年的數據均顯示,正在交往中的男性,維持在30%左右。可以想像成班上有20個男生,最多就有6個人有女朋友的狀態。至於更尖銳的性經驗問題,長期數據顯示在30歲之前,有七成的人有性經驗。始終是處男的男人,也都維持在一定的比率。
看了這麼多單身者被壓迫的狀況,以及社會對現在年輕男性的誤解,接著要來到單身一族的逆轉時刻了。
從消費的角度來看,單身反而對這個社會有所貢獻。
第三,單身的消費力與一個家庭相當。
很多人認為商場營業額的成長來自於咖啡、熟食等產品,但其實,單身男女才是購買商品的主力。根據2015年日本數據顯示,商超平均客單價為609日元,但單身男的購買金額很少低於1000日元。而且幾乎每天都會進商場,完全是超市的優等客人。
再從超市來看,晚上八點之後,超市的主力客群就是單身男。他們通常購買牛奶、酒類、新鮮蔬菜、冷凍食品、衛生紙,這和在商場購買的便當、飯糰等加工食品完全不同,凸顯出單身男的消費特徵,考慮性價比,該花則花,該省則省。
有趣的是,單身男通常比已婚男更了解市場價格變動,像是如果問已婚男小黃瓜的價格,很少人會知道,但單身男應該很清楚。
如果從整體消費能力來看,單身的朋友可以抬頭挺胸了。因為一個單身男的消費力與一個3-4人的家庭相當。特比的是,單身男消費的恩格爾係數很高,也就是餐費佔消費支出的比例。在居住費用、文化娛樂消費也都高於兩人以上的家庭。
單身女性的消費力同樣驚人。
在居住費用和服裝費都高於兩人以上的家庭,從上述來看,單身的人更願意花錢讓自己獲得小小的享受。就像是經典日劇「不能結婚的男人」中阿部寬實驗的桑野先生,可以因為單身的原因到超市與商場購買自己一個人喜歡的食物、飲料和酒類。能夠有更多的經費話在自己的興趣上面,比起普通的人夫,更擁有自己的生活風格。
說到生活風格,書中推測,消費模式將會從物品、自我表現消費逐漸邁向精神價值的「動心消費」。這種消費將會以單身者為中心發生變化。舉例來說,2016年爆紅的電影「你的名字」就屬於動心消費的類型。經常觀影獲得是一種情感上的滿足,那麼為何是以單身者為中心呢?
原因在於人類有追求認同與成就的欲求,父母會因為看到家人的笑容而得到滿足,單身者則能夠獲得工作與消費,得到精神上的滿足。
也是因為這樣,單身的人汪汪隊商品相當挑剔,除了優秀的技能,還要有無可挑剔的品牌故事。這也是為什麼單身者往往能有個人的品味。
第四,單身的幸福來源
首先單身的人數比我想像的更多,而且還在持續增加。而社會可能是基於一種談戀愛的優越感,或是質疑單身者的性格,仍存在對單身者的壓迫,但我們從消費的角度可以看出,單身的人有著強大的消費力,對社會經濟有所貢獻。而且更重視個人的品味,願意藉由花錢得到精神上的滿足。
最後,我們要吹起單身反攻的號角,探討最深刻的問題,單身的人是如何得到幸福。
書中認為,有家庭的人和單身者幸福的角度並不相同。作者採訪單身男的過程中發現,當他們談起自己的興趣時,眼神立刻明亮起來,說話口沫橫飛,神採飛揚。像是有人喜歡健美或拳擊,有人喜歡攝影,有人熱衷角色扮演,也有人專門去古城或古戰場旅行。投入興趣的當下,恐怕沒有人敢說這是不幸福的吧。
加上單身者可以從藉由這些興趣找到同好,更能提升幸福的強度。
單身的人可能會因為看到別人秀恩愛而感到孤單;有家庭的人則會覺得自己找不到能夠放鬆的獨處時刻。
作者深刻體悟到,想要追求幸福,有沒有結婚,是否有孩子並不重要,重點在於有無追求幸福的行動力,當未婚男女負面的認為自己想結婚卻結不了婚,就會陷入不幸的深淵。
至於要如何追求幸福,關鍵在於「獨立生存的能力」,這並不是指無人島生存大挑戰,也不是不跟人互動,而是精神上的獨立,在有可以依賴的人事物時,能夠主動做出選擇與決定,才是精神上的獨立。
相反來說,如果必須強烈依賴愛情、依賴工作,就容易因為依賴的事物消失,整個人趨於崩潰。而我們的單身者,已經習慣參加各種職場之外的團體。
數據顯示,已婚男在職場之外的朋友是26%,但單身男則有32%,這或許可以說,單身不意味著孤獨,但而更可能積極地與他人建立關係。超單身的社會,並不是一個冷冰冰的社會,而是人與人有更多元接觸的世界,更能尊重個人在感情選擇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