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
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兩個項目,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居世界第一。
作為大眾喜聞樂見的戲劇表演形式,中國皮影戲於2011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位於成都博物館5層、藏品數量近20萬件的成都中國皮影博物館,為目前世界上收藏皮影數量最多、種類最全、品質最優的專題博物館。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成都,穿梭於古老與現代,也推動著這項光影藝術的傳承與創新。
館藏近20萬件藏品
年代從明代延續至近現代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燈影戲」,是一種通過燈光照射獸皮做成的人物剪影在幕布上投射的影子表演故事的傀儡戲,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皮影戲作為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據史書記載,它始於戰國,興於漢朝,興於唐宋,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而今,人們或許已少見皮影戲的現場表演,但自2016年起,成都中國皮影博物館在成都博物館新館正式對外開放,配合著有趣的皮影戲體驗活動,這種別樣的興趣課堂,不僅激發了孩子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興趣和探索,也讓成年人回憶起了自己的童年記憶。
成都中國皮影博物館的前身為「成都皮影博物館」,2006年,由國務院辦公廳正式批覆同意冠名為「成都中國皮影博物館」。成都中國皮影博物館藏品數量近20萬件,文物徵集地域分布廣泛,涵蓋了我國絕大多數有皮影及皮影藝術的省份,以四川(成都)、雲南、安徽、浙江、重慶、江西、廣東等地區皮影文物為特色,生、旦、淨、醜等各類角色與車馬、動物、花卉、桌椅等道具布景豐富、齊備。
藏品年代從明代延續至近現代,質地有牛皮、驢皮、羊皮、紙質等。與此同時,博物館還收藏有相當數量的皮影演出樂器、雕刻製作工具、戲本影卷等實物與大量珍貴的民間皮影演出音像資料。
主題展常年免費開放
多維觀展加強觀眾對傳統文化的認知
《影舞萬象·偶戲大千——中國皮影木偶展》,作為成都中國皮影博物館的常設展,常年對公眾免費開放。步入展廳,也就能更真切地感受到皮影戲的魅力——方寸之間,折射出大千世界的熙熙攘攘。
工作人員告訴小錦,中國皮影部分展覽面積約1300平方米,展出了包括陝西皮影、唐山皮影、成都皮影、雲南皮影、浙江皮影、湖南紙影與《西廂記》、《金殿問罪》、《五鋒會》場景等館藏皮影文物精品超過2000件,並提供近萬件館藏珍貴皮影文物的查詢服務。「該展覽從中國皮影造型、皮影製作、皮影演出,以及皮影與民俗等四個主要方面對中國皮影戲進全面、集中的展示。」中國皮影部分展覽主要由「序廳」、「變幻無窮」(造型)、「鏤繪傳奇」(製作)、「好戲連臺」(演出)、「影戲人生」(影戲與民俗)等單元組成,例如觀眾在這裡便可以對皮影的分類一目了然:在日常演出使用過程中,民間藝人一般會根據戲班規則將各種影偶按照頭茬、身段、馬靠、神怪、動物及其他景片道具等分類存放於專用影箱或戲包之內,既方便演出使用,也遵循一定的民俗禁忌。「《影舞萬象·偶戲大千——中國皮影木偶展》中國皮影部分力圖實現靜態的皮影文物、燦爛的戲劇文化與歷史、現實的多維對話,這也是舉辦本項展覽的主要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更好地展現出中國皮影戲的靈動性特徵,展覽特別注意營造空間的變化性與藝術感,並特別強調互動展示手段運用的合理性。南廳夾層空間多媒體互動與皮影文物結合展示、南廳尾部感應式光影互動、北廳書架式查閱休息區、北廳視頻投影與現場演出多用皮影舞臺、北廳聲腔互動選聽區,以及大量運用的多媒體查詢、視頻投影、互動桌面等,營造出展覽流線的豐富感,並最終加強觀眾對於皮影戲與皮影歷史文化的了解與認知。
2010年11月16日中國申報項目「中醫針灸」正式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而成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人體經穴漆木俑,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最完整的經穴人體醫學模型。與墓葬出土的經脈醫書相對照,對揭開中華醫學經脈針灸理論的起源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經穴漆人於2013年出土於天回鎮老官山漢墓,這件文物被學界認為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完整的經穴漆人,人像高約14釐米,通體髹黑漆,表面用白色和紅色細線描繪的經絡線條清晰可見,並刻以圓點標示穴位,能夠辨認的穴位有117個,在不同部位還陰刻「心」、「肺」、「腎」、「盆」等線刻小字,反映出當時人們對經絡的深刻認識。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段禎 圖片由成都博物館提供
來源:成都日報錦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