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福利,文末領取。
大家在市場上可能見過這樣一種壺,它們的色彩為黑中透青、青中泛藍,色雖如墨卻並不呆板,泥色溫潤、泥質如鐵石。很多人乍一看會認為其是以烏泥燒制而成,實則不然,而是以人工捂灰而成。那麼,什麼是焐灰呢?
焐灰的起源
我們的制壺先輩很早就使用這項技術了。
以前一般採用谷糠做填充料來焐灰,現在一般採用木炭粉等物來填充,原理是一樣的。其出現原因,並不是因為逐漸消失而越顯的珍貴的烏泥,而是因為燒窯時將壺燒花了,也就是燒成的泥色不勻,想補救泥色,於是便放入谷糠等物進行焐灰,期待燒成黑色後,能夠統一泥色。
焐灰子冶石瓢 包漿後效果
經過焐灰後,壺體顏色統一了。但出人意料的是燒成的焐灰壺竟然如此美麗,色墨而不板,越是好的泥料燒出的效果越好,泥色愈加溫潤,質地也似鐵石。
今天,燒制茶壺的技術日益成熟,成品率也越來越高,更由於焐灰後呈烏金色,色澤黑而不悶,泡養後非常漂亮,猶若墨玉,越來越收到壺友的追捧,所以現在也被當作一種常用的裝飾手法使用,不是泥色不勻的作品也有經過焐灰後售賣的。
人們經過探索,將焐灰發展成了一門獨特的工藝,而不僅僅是補救花泥的措施,因此焐灰成為了一門真正的紫砂工藝,成為了人為的窯變。
清末民初 王熙臣制焐灰泥線圓壺
焐灰的方法
1、茶壺必須燒成以後再焐灰
2、以前是用稻穀的谷糠掩埋在匣缽裡封好,放在龍窯的爐頭部分再燒一次。現在都是用木炭粉放在已燒好的壺的匣缽中,其作用是將壺與空氣隔絕開,使其處於缺氧的狀態下二次燒成。溫度控制在1000度以下,燒成後,黑灰透藍,以黑灰色調為主。
▲焐灰過程
焐灰的原理
紫砂泥主要的著色元素是鐵,比如紫泥和朱泥,燒成後成紫色或紅色。而焐灰的作用則是將紫紅色變成黑色,主要就是利用其中的鐵元素在不同狀態下呈色不同的原理。
焐灰包金西施
在第一次燒成是有氧氣氛中進行鐵元素和氧充分反應變成氧化鐵(Fe2O3),呈現紫、紅色,而在焐灰則是缺氧狀態下(還原氣氛)燒成,鐵元素在缺氧狀態下,在木炭粉(元素C)發生反應,碳元素(C)結合了氧化鐵(Fe2O3)中的氧離子,變成二氧化碳逸出,而氧化鐵(Fe2O3)也被還原成氧化亞鐵(FEO),氧化亞鐵呈黑色。
由此可見,焐灰的原理就是泥料中主要的著色元素氧化鐵在缺氧的環境中和木炭粉發生反應,被還原成了氧化亞鐵,所以焐灰沒有任何有害化料的加入,只是鐵元素改變了存在的形式而引起了顏色變化,因此使用焐灰壺是對人體沒有危害的。
且焐灰壺也不會褪色,只有當把焐灰過後的壺放進窯裡重新燒制,焐灰壺就會還原成原先的底泥色彩,只是顏色比底泥色要略深而已。
焐灰對火溫要求比較特殊,朱泥類結晶程度較高,出現液相相對較早(溫度偏低),因此焐灰成功機率不高,難度大,而且段泥的含鐵比較少,焐灰後顏色不好看,不是全黑色的,所以不用段泥壺來焐灰。紫泥類的紫砂壺最適合焐灰。
新的焐灰壺,假如留茶水在壺中過夜,第二天茶水可能會便混,這是正常現象,因為是茶鹼和炭灰中的一些酸性物質中和而產生的渾濁的現象。
注意事項
因此剛剛上手的焐灰壺,用清水或者茶水泡養幾天,再將不容易清洗的部位洗刷乾淨。這樣將殘留在壺身的炭灰徹底清除後,這種現象就會沒有了。
看完點個「在看」支持下小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