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勤2020年上半年上市銀行分析

2020-12-19 未來智庫

獲取報告請登錄【未來智庫】。

引言

本報告涵蓋了2020年上半年經濟及金融形勢概覽、2020 年上半年上市銀行業績綜述、上市銀行財務數據分析、 上市銀行業務觀察、行業熱點話題探討,旨在通過分析 境內6家大型商業銀行及6家股份制銀行2020年上半年財 務業績,梳理並觀察其業務發展情況、經營模式及監管 環境變化,展望中國銀行業未來發展的趨勢。

一、2020年上半年經濟和金融形勢回顧

中國經濟領先全球迅速復甦

近年來,全球保護主義和民粹主義抬頭,地緣政治不確 定性逐漸加深;疫情演變成為全球公共醫療危機,不但 為放緩的全球經濟蒙上陰影, 而且加深了國與國之間的 不信任。

目前,中國的疫後復甦是領先全球的,IMF在今年6月發布 報告,預計2020年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能夠實現正增長 的只有中國。從剛剛出爐的二季度經濟數據來看,中國二 季度GDP也超預期地實現了3.2%的增長。具體來看,工業 生產恢復較快,6月同比增4.8%;固定資產投資降幅明顯 收窄;社會零售也逐步改善,6月降幅收窄至1.8%。外貿 方面,上半年防疫物資、「宅經濟」產品出口增長較快, 近期主要大宗商品和重點農產品進口量增加,體現了內需 復甦。此外,諸如發電量、鋼鐵產量、挖掘機銷量、貨運 量等高頻數據顯示經濟景氣恢復,鐵礦石高需求反映中國 製造業復甦及投資周期回暖。

潛在韌性助力經濟增長

對於中國經濟的實際活力,我們一直認為它比傳統指標 顯示出的更具韌性,這一韌性來源於富有潛力的居民消 費和近年推進的供給側改革(如註冊制改革、對外開放 金融市場、簡化外商投資負面清單)。上半年的經濟減 速主要是源於政府竭力遏制病毒傳播(全社會基本也認 可這一做法),但其實消費意願並不會被真正打消;而 且樓市價格也由於低利率而保持穩定(當然,「房住不 炒」基調不會改變)。我們預計下半年政府會繼續實施 刺激政策(包括財政救濟和貨幣寬鬆),被壓抑的國內 需求將得到釋放;如果未出現難以控制的二次疫情,那 麼三、四季度的經濟增速很可能會達到7%,這樣全年將 實現3%左右的增長。

中美關係是最大外部風險

中國經濟無法獨善其身。在外部環境方面,中美關係是 中國經濟面臨的主要外部風險。中美關係自疫情後顯著緊 張,加上美國大選臨近,中美外交博弈頻現,短期內美國 對中國的抨擊或繼續增加,並且許多國家將被迫在5G等 問題上站隊。

對於受制裁實體,美國實施金融制裁的主要方式包括限制 其在美國資本市場的投融資,禁止與其進行過金融交易的 國外金融機構進入美國金融系統,以及切斷美元獲取能力 和渠道,禁止使用美國或全球支持清算系統等。對於中國 金融機構,2017年,美國指控丹東銀行幫助朝鮮洗錢對其 實施制裁,切斷了丹東銀行與美國金融體系的聯繫。

未來中國金融機構很可能會受到美國監管機構的嚴格審 查,但美國不太可能將中國排除出SWIFT(環球同業銀 行金融電訊協會,是各國進行交易時跨境支付的信息網 絡)。中美競爭也涉及到美元的主導地位,不過,美國過 度利用美元影響力進行金融武器化的對抗也會帶來反噬。 近幾年,部分國家為了擺脫美元霸權而開始去美元化,這 一趨勢可能會加速。因此,我們判斷施以SWIFT的極端手 段是小概率事件。

警惕美國制裁,合規運營為本

高盛近日發表報告稱,因內地擁有強勁的外部頭寸,即 使海外資金受限制,其影響可控。美國不大可能對中資 金融機構實施制裁,但不排除對個別機構採取行動。假 若美國實施金融制裁,主要有三方面影響:一是限制中 資銀行離岸業務進而影響中國企業海外運營;二是金融 市場可能會對美國制裁做出負面反映;三是對香港市場 的影響程度大於內地。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估算,今 年一季度末,國際銀行對中國實體債權約有3,578億美 元貸款,而三分之二的美元貸款借予內地銀行,若離岸 美元受到限制,將對中資銀行及其貸款客戶帶來一定影 響,嚴重情況下,可能導致企業營運中斷。

總之,國家外匯管制使資本外流的風險相對較低,監管 機構會及時跟進和遵循國際監管法律法規的最新要求。 中資海外機構始終應重視合規運營,夯實公司治理和風險 管控,重視自我評估和檢查,充分研究和防範美國長臂管 轄(英國阿拉伯商業銀行因與受美國制裁的蘇丹客戶匯款 途經紐約的分行而遭受「長臂管轄」,支付罰金400萬美 元)等制裁措施,優化合規資源配置,平穩運營。

「以內循環為主」不意味結束開放

在國際環境不確定性攀升的情況下,中國於今年5月14 日的政治局會議上首次提出「內循環」——習總書記指 出「要深化供給側改革,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 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 格局」。7月31日,習總書記在企業家座談會如此解讀這 一新格局——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 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

這一新提法絕不意味著結束長期以來的開放政策,而是反 映出決策層對中國經濟未來的判斷——中期內中國在貿易 方面將面臨許多挑戰,因此內需將是更可靠的增長動力, 並在當下發揮緩和外部衝擊的作用。實際上,儘管近年消 費增速較高,但中國的最終消費佔 GDP比重仍相對較低, 只有55%。要推動國內消費,還要增加對醫療健康等社會 保障體系的投入,為消費信心形成託底保障;此外,加速 開放金融市場,也可以抵消「自力更生」(特別是在部分 關鍵科技領域)對資源分配有效性的影響。

金融資源向消費和投資兩大基礎引擎的集聚力度更大

「雙循環」是全球經濟重構背景下,未來「十四五」時期 中國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保障,「超大規模市場優勢」 內 涵豐富,既包括金融支持的實體產業領域(如科創、消費、 製造業、新基建等),更意味著超大規模金融市場本身。 金融是「雙刃劍」,巨大潛力轉化為現實優勢對金融機構 (特別是銀行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機遇大於挑戰。

一方面,整體國內消費(涵蓋養老、健康、旅遊等多個領 域)金融需求更加旺盛,這將為商業銀行消費金融帶來大 量業務增長機遇。中國擁有14億人口、4億中等收入群體 的超大市場,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隨著國家著力改善 中低收入人群收入,未來市場空間更大,商業銀行資金 和存款來源增多,將推動銀行資產結構更加優化。另一方 面,基建投資加大。以5G、大數據、人工智慧、工業互 聯網等代表的新基建代表著數字經濟的方向,是中長期內 經濟轉型發展的重點領域。基建投資項目貸款周期長,是 銀行高生息資產的主要來源。

挑戰主要在於金融體系能否有效匹配實體經濟發展需求, 金融資源能否有效灌溉支持企業融資,這也是中國金融體 系多年發展以來的主要問題。一是金融結構不均衡。股權 和債券融資比重較低,銀行體系不能有效滿足輕資產、 少抵押品的新興產業融資。二是居民財富增加,但金融 資產配置比例極低,投融資不匹配影響金融資源配置效 率。2019年中國居民家庭配置金融資產比重為20.4%,較 美國低22.1個百分點,房地產資產配置比例高達59.1%。 三是金融市場中外資比例很低,當前中國金融市場已經具 備成為「超大規模市場」的潛力,股市和債市託管餘額均 居全球第二位,但股市中外資佔比不足5%,債市外資佔 比不足4%,銀行業外資佔比不足2%。在國際國內雙循環相 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應該以更高水平金融開放應對複雜 的國際環境,加快金融改革,提升金融機構風控和公司治理 能力。除此之外,銀行體系還面臨未來市場戰略定位、資產 質量管控、金融產品創新、信貸結構變化等方面的風險。

社融增速顯著高於去年

為抗擊疫情支持實體經濟復甦,央行加大逆周期調節力 度,銀行和債券市場持續加強對實體經濟的融資支持。6 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213.49萬億元,同比增長11.1%; 社會融資規模上半年存量達到271.8萬億元,同比增長 12.8%(圖3),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餘額 為163.9萬億元,同比增長13.3%。同時,影子銀行活動持 續收縮,委託貸款和信託貸款餘額分別同比下降5.6%和 7.2%。從社融存量結構來看,6月末,人民幣貸款、債券和 股票融資類餘額合計佔比88.3%,委託和信託貸款佔比則持 續下降(圖4)。

隨著二季度經濟企穩,貨幣政策寬鬆力度減弱,避免了利 率水平過低。6月份銀行間同業拆借7天加權平均利率由4 月份1.93%升至2.36%,且截至8月份,該上升趨勢仍然持 續。利率是市場資金配置的試金石,利率水平過低會導致 脫實向虛、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債務攀升或產能過剩等負 面影響。在正常時期,宏觀調控目標為廣義貨幣與社融增 速略高於名義GDP;在疫情影響下的非常時期,我們認為 央行下半年仍會保持穩健貨幣政策靈活適度,引導廣義貨 幣供應和社融規模增速明顯高於去年。相應地,預計今年 總體槓桿率和分部門槓桿率也會出現較大反彈,金融機構 壞帳可能大幅增加。

不良壓力將在下半年和2021年持續上升

由於持續讓利實體經濟、貸款延期還本付息、加大撥備 計提力度以及不良貸款處置等多種因素影響,上半年商 業銀行累計實現淨利潤1萬億元,同比下降9.4%,增速 較去年同期下降15.86個百分點。8月末,貸款LPR定價 轉換完成,銀行貸款收益率亦會受此影響繼續下行。預 計下半年,信貸投放節奏會放緩,上市銀行盈利較大概 率實現2位數負增長,疫情對銀行業盈利的影響會延續至 2021年。

二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2.74萬億元,較上季 末增加1,243億元;不良貸款率1.94%,較年初上升0.08 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182.4%,資本充足率14.21%,整 體來看,行業的風險抵補能力較強。Wind數據顯示,上 半年,36家A股上市銀行中,19家銀行不良貸款率較一 季度持平或降低;17家環比上升但幅度可控。從銀行類 型來看,農商行不良壓力明顯更大,二季度末不良率升 至4.22%,逼近2年來最高點(2018年6月末為4.29%); 股份制銀行、城商行則較之2019年末微降;大型銀行增 長0.07個百分點(圖5)。

疫情所致金融風險存在一定時滯,並且部分借款延期還 本付息,有相當規模的不良貸款風險暴露會延遲至下半 年或2021年;並且,今年銀行體系信貸投放加大,特別 是普惠小微貸款增長較快,國有大行更是提供普惠小微 貸款的主力,因此,疫情對銀行信貸資產的壓力並未在 上半年數據中完全體現。預計2020年下半年和2021年不 良貸款上升壓力將明顯加大。對此,多家上市銀行坦承 未來面臨一定的不良反彈壓力,將加大撥備計提和加快 不良處置,提升風險抵禦能力,增厚「安全墊」。今年 上半年累計處置不良貸款1.1萬億,納入社融規模的貸款 核銷累計為4,463億元,同比增長6.5%(圖6)。銀保監 會主席郭樹清表示,今年要控制好新增貸款質量,預計 全年將處置不良貸款3.4萬億元,比去年2.3萬億元力度加 大,並且預計2021年處置力度會更大。

資本補充、重組潮和公司治理提升助推中小銀行改革

包商銀行事件背後是「明天系」股東一支獨大,股東監督 名存實亡,這類銀行成為大股東或地方政府的提款機,背 後為公司治理漏洞。

疫情成為了改革的催化劑,今年以來監管出臺多項政策 措施,推動中小銀行改革。5月27日,金融委辦公室發布 11條金融改革措施,表示出臺《中小銀行深化改革和補 充資本工作方案》,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多渠道籌 措資金,將補充資本與優化公司治理有機結合起來;7月 4日,銀保監會公布38家銀行保險機構重大違法違規股東 名單,公布了關聯交易、虛假材料、股東持股比例超過 限制、入股資金來源及涉黑等違法犯罪行為;8月28日, 印發《健全銀行業保險業公司治理三年行動方案(2020- 2022年)》(《方案》),落實了公司治理監管要求。在補 充資本方面,銀行二級資本債、永續債等發行規模持續 增加,多項措施支持中小銀行補充資本:央行連續開展 了票據(CBS)互換操作,支持一級交易商將銀行永續債替 換為央行票據,用於增加永續債流動性;1-7月份,監管 審批了陝西、江蘇、福建、廣東等地十多家地方銀行定 向增發計劃;並且國務院批准地方政府專項債募集資金 向地方銀行注資。

7月以來,部分區域性城商行、農商行合併重組消息頻 出,在改革措施的推動下,這些銀行正在「抱團取暖」, 掀起兼併重組、引戰注資浪潮。這對於中小銀行處置不良 貸款將起到正面效果,並從源頭上夯實其公司治理,健全 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體系,從而增強整個金融系統的穩健 性。按照《方案》規劃,銀行體系將在未來三年逐步構建 起中國特色銀行業公司治理機制。

金融開放、人民幣國際化和數字貨幣

金融行業和金融市場開放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重頭戲。上半 年,多家知名外資機構在銀行卡、評級、公募基金領域獲 得審批。2月,萬事達卡進入銀行卡清算市場的籌備申請 獲批;5月,惠譽成為繼標普之後第二家進入中國市場的 國際評級公司;8月,貝萊德中國全資公募基金管理公司 獲批,是中國內地首家由外資發起設立並100%控股的公 募基金。此外,路博邁、富達國際等外資資管機構均已提 交公募牌照申請。機構投資方面,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投 資額度限制取消。中外機構在金融產品、股權管理、運營 管理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可以有多種形式的深度合作,隨著 配套制度和金融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將有利於營造更加市 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特別是,在疫後 「內 循環為主」的雙循環格局下,金融對外開放措施仍會按照 既定時間表逐步落地。

人民幣國際化行穩致遠。8月14日,人民銀行發布《2020 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20年一季度IMF公布的人民幣外 匯儲備份額達2.02%,為2016年人民幣加入SDR貨幣籃子 以來的最高水平。中國抗疫成效和經濟動力,推動人民幣 資產正在逐漸成為重要投資標的。在全球寬貨幣、低利率 環境下,中國保持穩健貨幣政策下,利率水平正常,本 外幣利差上升,人民幣資產優勢更加明顯,境外投資者 配置中國金融市場的意願不斷增強。改革措施使中國資本 市場吐故納新,市場「晴雨表」功能將更加有效。對此, 高盛、摩根史坦利以及國際對衝基金均維持了增持A股看 法。與此同時,數字貨幣試點和測試工作加快,央行數字 貨幣發行進入倒計時,數字貨幣的發展代表著金融業數字 化的變革,也會對人民幣國際化起到積極作用。央行數字 貨幣DC/EP項目於2014年由時任行長周小川提出,啟動至 今六年。今年4月以來,DC/EP陸續在國有大行內測,預 計在下半年將在更多城市和場景開展試點測試。DC/EP定 位於替代M0,這意味著DC/EP投放量達萬億規模,相關領 域包括貨幣發行(銀行核心系統)、流通(電子錢包、支 付)和管理(加密、身份認證)環節,這將為銀行IT系統 改造、支付服務和加密技術等領域帶來大量業務機遇,對 網絡信息安全需求更高。

二、2020年上半年上市銀行業績分析

1. 盈利能力分析

撥備計提大幅增加,歸母淨利潤顯著下滑

2020年1-6月,國有大型銀行營業收入合計17,356億 元,同比增加715億元,平均增幅4.30%,建設銀行營 業收入增速提升;6家股份制銀行營業收入合計5,989億 元,同比增加554億元,平均增幅10.18%,興業銀行、 光大銀行營收增速下滑明顯;6家境外銀行營業收入合計 17,206億元,同比增加449億元,平均增幅2.68%。其 中,富國銀行、滙豐銀行營業收入同比下降,且降幅超 過10%。整體來看,疫情影響下,境內銀行仍體現了較 好的營收增長韌性,其中股份制銀行平均增速超過10%, 而境外銀行營收波動較大。

2020年1-6月,國有大型銀行撥備前利潤合計11,662億 元,同比增加474億元,平均增幅4.23%,郵儲銀行同比 增速下滑明顯;6家股份制銀行撥備前利潤合計4,443億 元,同比增加458億元,平均增幅11.48%,除招商銀行 增速5%,其他股份制銀行增速均超過10%;境外銀行撥 備前利潤合計6,474億元,同比減少40億元,平均降幅 0.61%,主要系富國銀行、滙豐銀行及美國銀行出現負增 長,花旗銀行、三菱日聯同比增速回升。整體來看,境內 銀行撥備前利潤平均增速有所下降,但仍維持一定增長; 境外銀行業績表現各異,部分銀行受衝擊較大。

2020年1-6月,國有大型銀行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 合計5,663億元,同比減少714億元,平均降幅11.20%,顯 著下滑,交通銀行利潤同比降幅明顯,同比下降14.61%; 6家股份制銀行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合計1,684億 元,同比減少139億元,平均降幅7.60%,招商銀行同比 降幅1.63%,降幅最小;境外銀行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 淨利潤合計1,527億元,同比減少2,931億元,平均降幅 65.75%,富國銀行出現虧損。整體來看,境內銀行歸屬 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整體下行,但變動較為平穩;境 外銀行受信用損失計提影響,多家銀行歸屬於母公司股 東的淨利潤腰斬。

從營業收入與撥備前利潤的同比增速比較來看,境內銀 行整體增速平穩,多家銀行撥備前利潤同比增速高於營 業收入增速;境外銀行業績表現分化,富國銀行營業收 入、撥備前利潤均明顯下滑,且撥備前利潤同比增速低 於營業收入增速,即收入端受到較大衝擊,而成本端未 有效壓降,三菱日聯本期實現營收收入、撥備前利潤高 增長,同業領先。

從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與撥備前利潤的同比增速 比較來看,境內銀行變動相對平穩,其中招商銀行撥備 前利潤及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同比增速分別為 5.46%、-1.63%,增速差相對其他境內銀行更為有限,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風險抵補能力較強,而平安銀行撥 備前利潤及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同比增速分別為 18.79%、-11.20%,增速差顯著,體現了撥備計提的前 瞻性;受疫情影響,全球經濟增長放緩且存在不確定 性,境外銀行在長期低利率環境下受衝擊影響更大。

整體來看,境內銀行2020年上半年維持了一定的增長韌 性,圍繞「六穩」、「六保」任務,貫徹逆周期調節政 策,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適時增厚了減值損失 的計提以抵禦未來的風險。接下來,境內銀行應加快制 定國內國際「雙循環」新格局下的高質量發展戰略,持 續攻堅克難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全球經濟尤 其是歐美地區持續受新冠疫情衝擊陷入嚴重衰退,國際 金融市場「黑天鵝」事件頻發,實體經濟低迷與金融風 險疊加共振,導致境外銀行本期盈利情況劇烈波動。隨 著各國政府出臺量化寬鬆等經濟刺激政策,境外銀行及 境內銀行的海外機構將持續面對利率、匯率、金融市場 等超常規波動,這對銀行業務連續性和經營效率提出了 重大挑戰。

LPR下行,規模因素支撐利息收入增長

2020年1-6月,國有大型銀行利息淨收入合計12,256億 元,同比增加674億元,平均增幅5.82%,工商銀行利息 淨收入突破人民幣3,000億元;6家股份制銀行利息淨收入 合計3,709億元,同比增加381億元,平均增幅11.45%,部 分銀行增速超過10%;境外銀行利息淨收入合計8,427億 元,同比減少187億元,平均降幅2.18%,多家銀行出現 負增長,富國銀行降幅超過10%。

2020年1-6月,國有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境外銀行平 均淨息差為2.05%、2.24%、0.94%,同比分別下降6個基 點、5個基點、14個基點。整體來看,國內LPR改革持續 深化,進一步引導貸款利率下行,同時上半年市場利率震 蕩波動,同業資產利率有所下降,緩解了息差收窄趨勢; 歐美地區市場利率本期迅速下降,而付息成本率持續維持 在低位,下行空間縮小,導致淨息差明顯收窄,而日本地 區長期低利率/零利率,本期淨息差未進一步收窄。

2020 年上半年,境內銀行持續讓利實體經濟,進一 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並加快了LPR 貸款定價基準轉 換。2020年6月末的一年期LPR為3.85%、五年期LPR利率 為4.65%,與2019年8月首次發布的一年期和五年期LPR (分別為4.25%和4.85%)相比下行明顯。同業拆借和質 押式回購等市場利率下行,導致境內銀行生息資產收益 率、計息負債付息率同比下降。具體來看,國有大型銀行 平均生息資產收益率、計息負債付息率分別同比下降17 個基點、8個基點,導致淨息差、淨利差收窄,主要系負 債端以客戶存款為主,受價格黏性大、市場競爭激烈、 財政等大宗資金議價招標常態化等影響,銀行存款成本 未明顯下行;股份制銀行生息資產收益率、計息負債付息 率同比分別下降20個基點、17個基點,下降程度基本相 當,主要股份制銀行同業負債佔比高於國有大型銀行, 市場利率下行更能夠傳導至付息成本下降。全球央行大 規模降息,主要國家貨幣政策集體步入零利率甚至負利 率區間,發達經濟體重啟或加碼量化寬鬆,以維持金融 市場和經濟的穩定。本期境外銀行(尤其是歐美地區銀行) 生息資產收益率、計息負債付息率顯著下行,同比分別下 降79個基點、65個基點,未來付息成本下降空間縮小, 這對境外銀行利率風險管控提出了新的挑戰。

減費讓利支持實體經濟,各類中收差異化波動

2020年1-6月,國有大型銀行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合計 2,991億元,同比減少65億元,平均降幅2.17%,僅中國 銀行同比微增,其他銀行均同比下降;6家股份制銀行手 續費及佣金淨收入合計1,492億元,同比減少109億元, 平均降幅7.30%,興業銀行降幅超20%,中信銀行逆勢增 長;境外銀行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合計4,710億元,同比 增加154億元,平均增幅3.27%。整體來看,境內銀行手 續費及佣金淨收入同比下降,主要系政策引導銀行進一 步「減費讓利」,加強實體經濟支持力度,同時受新冠 疫情影響,部分中間業務需求下降;境外銀行中除富國 銀行、滙豐銀行外,其他銀行均維持了手續費及佣金收 入增長,摩根大通增速超10%。

2020年1-6月,國有大型銀行銀行卡、電子銀行及結算與 清算業務收入合計1,729億元,同比增加30億元,平均增 幅1.74%,增速明顯放緩,中國銀行、郵儲銀行、交通銀 行同步下降;6家股份制銀行銀行卡、電子銀行及結算與 清算業務收入合計957億元,同比增加40億元,平均增 幅4.33%,增速同比回落16.21個百分點,除興業銀行、 民生銀行外,其他股份制銀行銀行卡、電子銀行及結算 與清算業務收入同比下滑。整體來看,疫情影響下,個 人消費意願下滑,部分公司業務停滯或下滑,疊加銀行 持續落實「減費讓利」政策,收入同比增速顯著下滑, 部分銀行出現負增長,但隨著國內企業逐步復工復產、 各地政府發放消費券以刺激個人消費等,預計下半年相 關手續費收入將會回升。

2020年1-6月,國有大型銀行理財、代理及託管業務手 續費收入合計1,042億元,同比增加54億元,平均增幅 5.47%。各銀行間差異化明顯,工商銀行、建設銀行收入 同比微跌,農業銀行增速下滑至5%,中國銀行、郵儲銀 行、交通銀行增速回升,其中郵儲銀行、交通銀行同比 增速超20%;股份制銀行理財、代理及託管業務手續費 收入合計558億元,同比增加88億元,平均增幅18.76%, 增速顯著回升。除民生銀行收入同比下降外,其他股份 制銀行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平安銀行過去兩期同比增 速均維持在30%以上,招商銀行上半年收入達244億元, 遙遙領先於其他股份制銀行,與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穩 居第一梯隊。整體來看,受疫情影響,消費被抑制,各 類理財需求有所增加,銀行發行理財、代銷基金等業務 增加,連帶託管規模上升,引致相關手續費收入增加。 此外,理財業務回歸本源影響逐步消化、銀行系理財子 公司陸續開業以及「資管新規」延期,對境內銀行資管 業務發展有一定的正向作用。

信用風險迅速暴露,減值損失大幅增加

2020年1-6月,國有大型銀行營業支出合計10,407億 元,同比增加1,631億元,平均增幅18.58%,除工商銀 行外,其他銀行營業支出平均增速上升;股份制銀行營 業支出合計3,958億元,同比增加743億元,平均增幅 23.10%,同比增速明顯回落。境外銀行營業支出合計 14,771億元,同比增加4,155億元,平均增幅39.14%, 滙豐銀行同比增速回落,主要系員工成本壓降所致。

2020年1-6月,國有大型銀行減值損失合計4,698億元, 同比增加1,395億元,平均增幅42.22%,增速顯著上 升;股份制銀行減值損失合計2,416億元,同比增加652 億元,平均增幅36.99%,除興業銀行、光大銀行外, 其他股份制銀行減值損失增速放緩。境外銀行減值損 失合計4,560億元,同比大幅增加3,854億元,平均增幅 545.55%。整體來看,境內外銀行減值損失均大幅提升, 境外銀行由於同比基數低,多家銀行增速明顯,摩根大 通本期撥備計提金額大幅提升,超過了所有境內銀行。

2020年1-6月,國有大型銀行平均年化信貸成本比為 1.32%,同比增加29個基點,郵儲銀行增幅最低;股份 制銀行平均年化信貸成本比為2.25%,同比增加36個基 點,招商銀行增幅最低。境外銀行平均年化信貸成本比 為2.27%,同比增加191個基點。整體來看,境內外各 家銀行信貸成本比均呈上升趨勢,境外銀行上升尤為顯 著;境內銀行中,除中國銀行年化信貸成本比低於1%, 其餘均在1%以上,平安銀行更是超過了3%;境外銀行 中,三菱日聯持續保持低位,僅為0.18%,摩根大通、花 旗銀行信貸成本比高企且上升顯著。

精細化費用管控加強,員工成本有所下降

2020年1-6月,國有大型銀行業務及管理費合計4,198 億元,同比增加54億元,平均增幅1.31%,中國銀行出 現負增長;股份制銀行業務及管理費合計1,448億元, 同比增加74億元,平均增幅5.36%,招商銀行同比增速 近10%,中信銀行呈現同比下降趨勢。境外銀行業務及 管理費合計9,640億元,同比增加470億元,平均增幅 5.12%。整體來看,境內銀行業務及管理費本期同比增速 回落,系員工薪酬、辦公費用增速下降或負增長所致。

2020年1月,財政部印發《國有金融企業工資決定機制實 施細則》指出,工資總額增長要綜合考慮經濟效率、勞動 生產率等因素,與淨利潤、營業收入增幅掛鈎,並確定了 工資總額計算公式。該細則對國有銀行的員工和工資管理 提出了新的課題,一是如何在提質增效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上維繫員工穩定,二是如何在金融科技運用的轉型發展道 路上加強人才管理和績效激勵。此外,境外銀行業務及管 理費明顯高於境內銀行,主要系員工成本較高。

2020年1-6月,國有大型銀行計提員工薪酬合計2,339億 元,同比減少71億元,平均降幅2.93%,交通銀行降幅 較高;股份制銀行計提員工薪酬合計864億元,同比增加 68億元,平均增幅8.51%,招商銀行、民生銀行同比增 速超過10%,中信銀行、平安銀行同比下降。境外銀行 計提員工薪酬合計5,428億元,同比增加213億元,平均 增幅4.07%。

2020年1-6月,國有大型銀行平均成本收入比24.19%, 同比減少0.71個百分點,工商銀行本期成本收入比降 至18.50%,同業領先;股份制銀行平均成本收入比 24.17%,同比減少1.11個百分點,中信銀行、平安銀行 同比降幅顯著。境外銀行平均成本收入比56%,同比增 加1.18個百分點,富國銀行本期成本收入比大幅上升, 主要系營業收入下滑所致。整體來看,境內銀行平均成 本收入比明顯低於境外銀行,較低的人工成本為主要正 向貢獻因素;境外銀行由於本期收入端迅速下滑而經營 成本無法快速壓降,導致成本收入比同比寬幅波動。

境外銀行海外利潤下滑,「雙循環」背景下的管理有待加強

2020年1-6月,境內銀行海外機構(包括海外分行及子公 司)利潤總額同比顯著下滑,平均降幅17%。國有大型 銀行中,中國銀行海外機構利潤總額324億元,工商銀行 海外機構利潤總額131億元,遠超同業,但本期同比分別 回落15%、10%;建設銀行本期海外機構利潤總額26億 元,同比降幅56%,主要系建行巴西、建信國際本期淨 虧損合計超過10億元。股份制銀行海外機構利潤總額相 對較低,除個別銀行外,本期亦有不同程度下降。整體 來看,海外地區受新冠疫情、地緣政治等綜合影響,整 體經營情況下滑,境內銀行需進一步適應國內國際「雙 循環」現狀,提升海外機構經營管理水平。

2. 資產情況分析

境內外銀行資產加速擴張,助力實體經濟復甦

2020年6月末,國有大型銀行資產總額合計133.03萬億 元,較年初增加9.71萬億元,平均增幅7.88%;6家股份 制銀行資產總額合計39.37萬億元,較年初增加2.70萬億 元,平均增幅7.36%,其中光大銀行增速超過10%。6家 境外銀行資產總額合計112.84萬億元,較年初增加12.00 萬億元,平均增幅11.90%。整體來看,境內外銀行本期 加速闊表,部分境外銀行增速較快,但國有四大行仍在 資產規模上佔絕對優勢。

2020年6月末,國有大型銀行發放貸款、金融投資、同 業資產佔比分別為54%、27%、7%,較年初變動22個基 點、-44個基點、85個基點;股份制銀行發放貸款、金融 投資、同業資產佔比分別為54%、30%、6%,較年初變 動16個基點、30個基點、31個基點。境外銀行貸款佔比 普遍低於境內銀行,各銀行資產配置各異。

從資產結構佔比較年初變動情況來看,國有大型銀行增 加了貸款投放力度,除工商銀行外,其他國有大型銀行 發放貸款佔比均有所上升。農業銀行、郵儲銀行發放貸 款佔比增加超過1%,中國銀行金融投資佔比下降顯著, 較年初下降1.97%,轉而配置了同業資產,佔比較年初 上升1.70%,工商銀行在維持發放貸款投放的同時,作為同 業市場資金主力融出方,同業資產佔比較年初上升1.63%; 股份制銀行資產結構變動差異化顯現,興業銀行發放貸 款佔比較年初提升1.72%,光大銀行發放貸款佔比較年初 下降3.05%,而同業資產佔比大幅提升3.41%,招商銀行 加大了金融投資配置,期末金融投資佔比提升1.14%。境 外銀行資產結構調整與境內銀行差異顯著,發放貸款佔 比本期普遍下降,部分銀行金融投資佔比提升。整體來 看,各國政府為應對新冠疫情影響出臺了多項經濟刺激 政策,銀行作為支持實體經濟復工復產的重要角色,境 內銀行通過貸款投放,境外銀行通過金融投資等方式, 持續助力經濟復甦。

履行大國大行責任,加強信貸投放力度

2020年6月末,國有大型銀行發放貸款與墊款帳面價值 合計71.95萬億元,較年初增加5.53萬億元,平均增幅 8.32%,貸款投放增速均同比提升;6家股份制銀行發放 貸款與墊款帳面價值合計21.37萬億元,較年初增加1.52 萬億元,平均增幅7.68%,光大銀行、平安銀行本期加快 了貸款投放速度。境外銀行發放貸款與墊款帳面價值合計 39.99萬億元,較年初增加1.03萬億元,平均增幅2.64%,花 旗銀行發放貸款與墊款帳面價值較年初微降。整體來看, 國有大型銀行響應國家號召,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 貸款增速高於股份制銀行;境外銀行發放貸款與墊款帳面 價值遠低於國有四大行,增速相對穩定。

不良貸款餘額迅速上行,貸款投放熨平不良率影響

2020年6月末,國有大型銀行不良貸款餘額合計10,664億 元,較年初增加1,274億元,平均增幅13.57%,交通銀行 同比增速超過20%;6家股份制銀行不良貸款餘額合計 3,390億元,較年初增加328億元,平均增幅10.69%,民 生銀行、中信銀行不良貸款餘額增速較快,而興業銀行同 比增速放緩。

從不良貸款率來看,國有大型銀行平均不良貸款率為 1.44%,較年初增加7個基點,交通銀行不良貸款率上行 較快;股份制銀行平均不良貸款率為1.54%,較年初增加 4個基點,但各銀行不良貸款率變動分化。招商銀行、興 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呈下行趨勢,民生銀行、中信銀行則 分別較年初增加13個基點、18個基點,光大銀行、平安 銀行不良貸款率基本持平。綜合來看,境內銀行不良貸 款放量增長、不良貸款率小幅上升,個別銀行由於貸款 投放增速高於不良貸款生成,不良貸款率小幅回落。

貸款核銷及轉出未明顯上升,下半年或有所增加

2020年1-6月,國有大型銀行貸款核銷及轉出金額合計 1,555億元,同比增加117 億元,平均增幅8.11%,工商 銀行上半年貸款核銷及轉出金額達657億元,同比增幅 49%,遠高於其他同業;股份制銀行貸款核銷及轉出金額 合計1,344億元,同比增加118億元,平均增幅9.64%,光 大銀行本期增速較快。整體來看,國有大型銀行過去幾年 不良貸款逐步出清,2019年1-6月的貸款核銷及轉出金額 同比整體下降,平均降幅-24.92%,雖然本期增速回升, 但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本期貸款核銷及轉出金 額同比仍減少,下半年或有所上升;股份制銀行貸款核銷 及轉出金額則普遍上升,但本期同比增速放緩,中信銀行 連續兩期貸款核銷及轉出金額下降,而本期不良貸款餘額 加速上升,預計下半年不良核銷及轉出將有所增加。

疫情影響下消費受到抑制,信用卡餘額下降而不良抬頭

2020年6月末,國有大型銀行信用卡貸款合計29,709億 元,較年初增加94億元,平均增幅0.32%,工商銀行本期 負增長,交通銀行連續兩期信用卡貸款規模下降;6家股 份制銀行信用卡貸款合計29,297億元,較年初減少356億 元,平均降幅1.20%,同比增速明顯回落,招商銀行、中 信銀行、平安銀行本期餘額下降。

2020年6月末,披露信用卡不良信息的境內銀行本期平 均信用卡不良率為1.85%,較年初增加39個基點。國有 大型銀行中工商銀行、交通銀行期末信用卡不良率分別 為2.65%、2.90%,較年初分別增加44個基點、52個基 點;5家股份制銀行信用卡不良率同比均上升50個基點以 上,興業銀行、中信銀行、平安銀行不良率超過2%,民 生銀行不良率超過3%。

關注類貸款佔比下降,不良貸款認定更趨審慎

2020年6月末,國有大型銀行關注類貸款餘額合計16,316 億元,較年初增加26億元,平均增幅0.16%,建設銀行增 速超10%,多家銀行關注類貸款餘額下降,郵儲銀行、交 通銀行關注類貸款餘額下降超10%;股份制銀行關注類貸 款餘額合計4,479億元,較年初增加352億元,平均增速 8.53%,中信銀行增速超過20%,民生銀行增速超過 10%,招商銀行關注類貸款餘額下降。

從關注類貸款佔比來看,國有大型銀行平均關注類貸款 佔比為2.20%,較年初減少18個基點,除建設銀行本期 關注類貸款佔比上升,本期末佔比2.99%,其他國有大型 銀行關注類貸款佔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郵儲銀行 關注類貸款佔比0.53%,遠低於同業平均水平;股份制銀 行平均關注類貸款佔比為2.03%,較年初微增1個基點, 民生銀行、中信銀行關注類貸款佔比有所增加,民生銀 行本期末關注類貸款佔比突破3%。綜合來看,境內銀行 關注類貸款餘額變動分化,工商銀行、郵儲銀行關注類 貸款餘額、關注類貸款佔比「雙降」。

2020年上半年以來,國有大型銀行關注類貸款遷徙率同 比整體上行,其中郵儲銀行本期關注類貸款遷徙率超過 40%,而關注類貸款餘額、關注類貸款佔比遠低於其他 銀行,不良認定審慎程度較高;交通銀行本期關注類貸 款遷徙率超過30%,本期下遷速度較快;股份制銀行關 注類貸款遷徙率本期整體下行,個別銀行同比提升。具 體來看,民生銀行、中信銀行本期關注類貸款遷徙率分 別為19.55%、16.08%,低於其他股份制銀行,而期末關 注類貸款餘額快速上升,預計下半年不良壓力較大。

逾期貸款餘額有所增加,股份制銀行波動顯著

2020年6月末,國有大型銀行逾期貸款餘額合計9,629億 元,較年初增加345億元,平均增幅3.72%,中國銀行增 速較快,工商銀行、郵儲銀行本期壓降了逾期貸款餘 額;6家股份制銀行逾期貸款餘額合計4,719億元,較年初 增加564億元,平均增速13.57%,中信銀行、平安銀行增 速較快,中信銀行逾期貸款餘額較高。

從逾期貸款率變動來看,國有大型銀行平均逾期貸款率 1.30%,較年初減少6個基點;股份制銀行平均逾期貸款 率2.14%,較年初增加11個基點,中信銀行逾期貸款率 大幅上行,本期末逾期貸款率突破3%。綜合來看,工 商銀行、郵儲銀行逾期貸款餘額、逾期貸款率實現「雙 降」,多家銀行逾期貸款率下行,可能系銀行對存續的 普惠小微貸款,給予一定期限的延期還本付息安排,最 長可延至2021年3月31日,並免收罰息。預計後續逾期 貸款餘額可能增加。

2020年6月末,國有大型銀行平均逾期貸款與不良貸款 的比值為84.63%,較年初減少14.24個百分點,工商銀 行、郵儲銀行、交通銀行逾期貸款與不良貸款的比值壓 降超過20個百分點,其中工商銀行、郵儲銀行期末逾期 貸款與不良貸款的比值降至100%以下,主要系逾期貸 款餘額較年初減少所致;6家股份制銀行平均逾期貸款 與不良貸款的比值為139.19%,較年初增加3.53個百分 點,但各銀行間表現差異較大。其中,興業銀行、中信 銀行、平安銀行本期逾期貸款同比增速明顯高於不良貸 款,導致逾期貸款與不良貸款的比值上行,預計下半年 不良壓力上升;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光大銀行逾期 貸款與不良貸款的比值下降,但光大銀行期末逾期貸款 與不良貸款比值仍在140%以上。

逆周期撥備計提充分,風險抵補能力相對穩固

2020年6月末,國有大型銀行平均撥備覆蓋率為222.28%, 較年初下降4.28個百分點,交通銀行期末撥備覆蓋率 148.73%;6家股份制銀行平均撥備覆蓋率226.15%,較年 初增加6.48個百分點,興業銀行、平安銀行撥備覆蓋率提 升至200%以上,招商銀行超過440%,民生銀行本期下 降,期末撥備覆蓋率152.25%。整體來看,由於過去幾年 不良逐步出清,本期境內銀行撥備覆蓋率整體平穩,平安 銀行主動增厚了「安全墊」以抵禦潛在信用風險。

2020年6月末,國有大型銀行平均貸款撥備率3.20%,較 年初增加9個基點,交通銀行期末貸款撥備率2.50%,本 期下降3個基點;股份制銀行平均貸款撥備率3.47%,較 年初增加19個基點,民生銀行本期大幅增加78個基點, 期末貸款撥備率升至3.64%,招商銀行期末貸款撥備率突 破5%,而平安銀行、光大銀行、興業銀行期末貸款撥備 率均超過3%,平安銀行本期快速提升53個基點,增幅同 業領先,民生銀行本期末貸款撥備率重回2.50%以上。

金融市場劇烈波動,境內銀行投資相對穩健

2020年6月末,國有大型銀行金融資產投資帳面價值合計 35.53萬億元,較年初增加2.06萬億元,平均增幅6.14%, 低於貸款增速2.18個百分點;6家股份制銀行金融資產投 資帳面價值合計11.97萬億元,較年初增加0.93萬億元, 平均增幅8.44%,高於貸款增速0.76個百分點。境外銀 行金融資產投資帳面價值合計27.90萬億元,較年初增加 5.07萬億元,平均增幅22.22%,摩根大通、美國銀行同 比增速較高,摩根大通期末金融資產投資帳面價值7.68萬 億元,僅落後於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富國銀行餘額下 降。整體來看,國有大型銀行金融資產投資增速平穩,股 份制銀行金融資產投資個性化增長明顯,而境外銀行整體 增速較快,或因全球金融市場劇烈波動,主動增加交易類 資產以獲取短期波動收益。

政府類債券佔比較高,權益及非標投資變動不一

2020年6月末,國有大型銀行及股份制銀行金融資產投資 中債券投資佔絕對比例。從具體投向來看,國有大型銀行 中,除郵儲銀行外,其他銀行政府及央行債券佔比較高; 政策性銀行及金融機構債佔比普降,其中郵儲銀行政策性 銀行及金融機構債佔比較高,佔比在50%左右,較年初佔 比降低了10個百分點;公司債券平均佔比6%,較年初略 有回升;交通銀行權益及非標投資佔比保持領先,在16% 左右,較年初佔比略有增加,郵儲銀行權益及非標投資佔 比較年初增長超過7個百分點,農業銀行也超過了6個百分 點,差距進一步縮小。股份制銀行金融投資各有側重,除 興業銀行、光大銀行外,其他銀行政府及央行債券佔比較 高,平均佔比在43%左右;興業銀行權益及非標投資佔比 超過50%,政策性銀行及金融機構債佔比僅4%左右;光 大銀行各類金融投資佔比最為均勻,其中權益及非標投資 佔比最高,在31%左右;招商銀行金融投資結構變化最為 明顯,權益及非標投資佔比較年初下降超過12個百分點。

衍生交易業務量持續增加,金融市場風險管理有待加強

2020年6月末,國有大型銀行衍生工具名義本金合計 35.67萬億元,較年初增加2.90萬億元,其中,貨幣衍生 工具名義本金較年初增加1.53萬億元、利率衍生工具名義 本金較年初增加1.14萬億元、其他衍生工具名義本金較年 初增加0.23萬億元;股份制銀行衍生工具名義本金合計 31.81萬億元,較年初增加2.03萬億元,其中,貨幣衍生 工具名義本金較年初增加0.87萬億元、利率衍生工具名義 本金較年初增加1.23萬億元、其他衍生工具名義本金較年 初減少0.07萬億元。整體來看,國有四大行貨幣衍生交易 規模較大,交通銀行及股份制銀行匯率衍生交易規模佔比 較高,由於本期匯率、利率、大宗商品等市場波動劇烈, 部分銀行業務量有所增加,但對於產品設計、風險對衝、 銷售適用性等方面仍需持續優化。

在新冠疫情影響持續蔓延、全球經濟衰退和國際金融市場 波動加劇的背景下,2020年上半年境內銀行普遍出現浮 虧,國有四大行本期浮虧接近或超過100億元,其他銀行 亦有較大程度變動。匯率市場方面,美國無上限量化寬鬆 政策緩解了短期市場流動性問題,但是近期美國政府為轉 移疫情控制不力帶來的經濟和輿論壓力,頻繁向中國對外 貿易等領域施壓,或將推動人民幣匯率雙向震蕩;利率市 場方面,隨著LPR改革持續深化、央行發布《參與國際基 準利率改革和健全中國基準利率體系》白皮書,指導制定 了境內基準轉換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從參與新基準利率設 計運用、推進新籤合約基準利率轉換、探索存量合約基準 轉換方案等方面入手,組織開展深入研究,指導相關銀行 儘早啟動基準利率轉換的各項準備工作,境內銀行應提前 準備,梳理存續產品,提升利率風險管理水平;大宗商品 等其他市場方面,「負油價」等黑天鵝頻出,對境內銀行 價格風險管理提出了挑戰,目前已有部分銀行暫停了與大 宗商品掛鈎的產品銷售。

3. 負債情況分析

貸款投放拉動存款增長,負債總額增速上升

2020年6月末,國有大型銀行負債總額合計122.34萬億 元,較年初增加9.24萬億元,平均增幅8.17%,工商銀 行期末負債總額超過30萬億元;6家股份制銀行負債總 額合計36.34萬億元,較年初增加2.60萬億元,平均增幅 7.70%,個別銀行增速較快。境外銀行負債總額合計 103.99萬億元,較年初增加11.74萬億元,平均增幅 12.72%,部分銀行增速較快。整體來看,除個別銀行 外,國有大型銀行及6家股份制銀行負債總額增速同比均 略有上升。

客戶存款大幅提升,廣義同業負債佔比下降

2020年6月末,國有大型銀行負債結構相對穩定。工商銀 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客戶存款佔比超過80%,郵儲銀 行超過95%,交通銀行維持在67%左右。農業銀行、中國 銀行、建設銀行客戶存款佔比有所提升,廣義同業負債佔 比略有下降;相反,工商銀行、郵儲銀行客戶存款佔比略 有下降,廣義同業負債佔比有所提升;交通銀行負債結構 基本保持平穩。6家股份制銀行負債結構變動略大於國有 大型銀行。除平安銀行外,其他5家股份制銀行客戶存款 佔比較年初均上升。招商銀行客戶存款佔比超過74%,較 年初增長超過2個百分點;光大銀行存款佔比超過73%, 較年初增長最快,超過4個百分點;中信銀行客戶存款佔 比超過69%,較年初增長超過3個百分點。境外銀行客戶 存款平均佔比在66%左右,略低於6家股份制銀行;但其 他負債平均佔比在16%左右,遠高於國有大型銀行及6家 股份制銀行。摩根大通、美國銀行其他負債佔比較年初大 幅下降,系廣義同業負債及客戶存款貢獻。

吸儲壓力長期存在,存款定期化趨勢持續

2020年6月末,國有大型銀行客戶存款同比增速均明顯上 升,建設銀行同比增速增長更是超過4個百分點。繼工商 銀行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存款餘額也成功突破20萬億 元。6家股份制銀行客戶存款餘額合計24.19萬億元,較年 初增加2.33萬億元,增速達10.66%;光大銀行客戶存款 餘額較年初增長高達21.68%,同比增速超過6個百分點; 招商銀行客戶存款餘額較年初增長超12%,同比增速也超 過5個百分點;平安銀行客戶存款餘額較年初增幅最為緩 慢,約為2%,同比增速下降超過8個百分點。境外銀行客 戶存款餘額合計68.38萬億元,較年初增加8.19萬億元, 增速達13.61%。整體來看,國有四大行客戶存款平均餘 額突破20萬億元,且加速增長;6家股份制銀行客戶存款 餘額增速有緩有升

2020年6月末,國有四大行平均活期存款佔比52.23%, 略高於定期存款,建設銀行、農業銀行活期存款佔比達 55%,而郵儲銀行定期存款佔比65%;除招商銀行外,其 餘5家股份制銀行平均定期存款佔比57.29%,遠高於平均 活期存款佔比;郵儲銀行在大型商業銀行中定期存款佔比 最高,佔64.58%;招商銀行在大型商業銀行中活期存款 佔比最高,佔61.95%。從結構調整來看,招商銀行、興 業銀行活期存款佔比上升,其餘大部分銀行定期存款佔比 上升,反映了銀行攬儲壓力較大,通過高收益產品吸收客 戶存款。境外銀行定期存款佔比明顯高於境內,且本期定 期化趨勢更為明顯。

境內銀行發行債券增速放緩,境外銀行放量上行

2020年6月末,國有大型銀行應付債券及發行存款證餘額 合計5.41萬億元,較年初基本持平。交通銀行連續兩年維 持較高增速,本期期末餘額超萬億;建設銀行較年初下降 超過15%,期末餘額收縮至0.9萬億元。6家股份制銀行應 付債券及發行存款證餘額合計3.62萬億元,較年初減少 0.21萬億元,下降5.57%;除平安銀行外,其餘5家股份制 銀行餘額均有所下降,招商銀行降幅達約29%。境外銀行 應付債券餘額合計12.33萬億元,較年初增加2.48萬億元, 增速達25.20%。整體來看,境外銀行通過發行債務憑證獲 取資金明顯高於境內銀行,資本融通市場化程度更高。

4. 資本情況分析

境內銀行資本充足率承壓,境外銀行指標本期優化

按照中國銀保監會頒布的《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 行)》要求,2018年末,系統重要性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 足率不得低於8.50%,一級資本充足率不得低於9.50%,資 本充足率不得低於11.50%;非系統重要性銀行核心一級 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最低要求分別 為7.5%、8.5%和10.5%。2020年6月末,國有大型銀行及 6家股份制銀行平均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 率和資本充足率均符合監管要求,但平均比率較年初均有 所下降。具體來看,中信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 資本充足率、資本充足率逆勢上升,分別達8.80%、 10.29%、12.57%,輕資本轉型取得明顯成效;國有大型 銀行及其餘5家股份制銀行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未來資 本補充壓力進一步顯現。境外銀行平均核心一級資本充足 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2.40%、14.26%、 17.05%,較年初均略有上升。整體來看,國有大型銀行及 6家股份制銀行資本充足率回落明顯,國有四大行平均核心 資本充足率與境外銀行差值擴大。

三、2020年上半年上市銀行業務觀察

1. 後疫情時期,經營模式加速升級迭代

2020年以來,受疫情爆發及社交隔離等防疫政策的影響,傳統的線下走訪、審查、審批活 動無法執行,從業務開展、風險控制和安全運營三個方面嚴重影響了商業銀行正常的經營 活動。在此背景下,多家銀行快速響應,運用金融科技手段加速數位化轉型,變革傳統經 營模式,保障業務的穩健運行。

基於對2020年上半年6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和6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在半年報中披露信息的匯 總,尤其是在經營模式升級迭代方面所作的努力的總結,我們關注到商業銀行主要通過升 級前臺業務、中颱風控和後臺運營三個方面,實現經營模式的升級迭代。

前臺開發新產品、引導業務線上化,增強業務活力

疫情的大規模傳播對銀行傳統業務的開展帶來了巨大的挑 戰,與此同時,也造成大眾對數位化、智能化、線上化業 務需求顯著增長。2020年大部分上市銀行抓住了疫情帶 來的「機遇」,加速推進數位化轉型,加大新產品開發創 新,加速引導業務線上化,增強業務活力。

在開發新產品方面,較為典型的代表為農業銀行、中國銀 行和郵儲銀行,三家銀行均在小微貸款領域推出或者豐富 線上貸款產品。

在疫情帶來的「機遇」面前,除開發新產品外,商業銀行 持續完善和升級線上平臺的功能,引導各類業務線上化。 根據半年報披露,11家上市商業銀行手機銀行用戶總數 超過20億人(其中交通銀行未披露手機銀行用戶數), 較去年年末均有較大幅度的提升,總體平均增幅達到 7.77%,其中光大銀行(增加至0.95億人)、平安銀行 (增加至1.03億人)和招商銀行(增加至1.29億人)增幅 最快,分別達到17.40%、14.78%和13.16%。

根據圖57可知,在疫情下大部分銀行抓住了線上化需求激增的機遇,手機銀行用戶數顯著提升,其中光大銀行、平安 銀行和招商銀行尤為突出:

構建數位化中颱風控,提升業務效率,保證業務質量

2020年上半年,信貸類業務受到疫情直接衝擊,資產質 量面臨較大挑戰,同時銀行還需積極承擔為實體經濟復甦 注入活力的責任,發放各類復工復產貸款。因此各家銀行 積極推進數位化中颱風控建設,利用風控模型制定高效準 入策略和貸後預警排查策略:

加強後臺安全運營,保障業務連續性

在疫情的背景下,各家銀行均將員工和客戶的生命健康放 在了第一位,同時也在疫情中傳達出安全運營的信號,讓 員工和客戶給予銀行充分的信任度,相信銀行在疫情期仍 可以提供安全穩定的服務:

綜上,疫情影響下,商業銀行主要通過創新 升級前臺業務和產品、運用金融科技構建數 字化中颱風控、加強後臺安全運營三個方面 抵禦疫情對業務帶來的衝擊。

雖然2020年二季度以來,我國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全球 領先,但仍然面臨境外輸入病例和局部地區零星新增病例 的風險。後疫情時期,受常態化防疫措施影響,商業銀行 仍需從前臺業務、中颱風控和後臺運營三個方面持續加深 經營模式的升級迭代。

2. 數位化轉型的投入和成效分析

近年來,數位化浪潮影響全球,客戶的消費方式及需求在不斷改變,數位化轉型早已成為 各上市銀行發展戰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進入2020年,面對複雜的內外部形勢和百年未 有的疫情衝擊,非接觸式數位化、線上化金融服務能力的重要性更加凸顯,這進一步推動 並加速了各商業銀行數位化轉型的步伐。

大型商業銀行均制定了符合自身需求的金融科技發展規劃,加大了對金融科技的投入,明 確了數位化轉型方向,在科技發展和應用方面提出了具體方向及落地方案,取得了階段性 的成效。

科技資金投入和人才團隊建設

大型商業銀行尤其重視金融科技對業務轉型和業務增長的 帶動作用,不但重金投入金融科技,還積極吸引金融科技 創新人才。多家上市銀行都在半年報中披露了各自在金融 科技/信息科技資金投入方面的金額及人員數量。從下表 可以看出,儘管披露的數據口徑略有不同,但各家上市銀 行普遍提高了對金融跨界資金投入及金融科技人員的重視 程度。以下為報告作者梳理的各家上市銀行2020年半年 報披露的金融科技/信息科技投入金額以及人力投入。

金融科技子公司的成立和技術戰略合作

在金融科技發展和應用的落地執行方面,各大商業銀行除 了加大研發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外,部分銀行通過成 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為數位化進程提供人才、技術等全方位 的支持,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及落地應用。同時,各大銀 行開始不斷擴大「朋友圈」,加強與外部較為成熟領先的 科技公司在人工智慧、物聯網、5G技術、區塊鏈等方面 的戰略合作,推進技術成果的落地應用,促進科技與銀行 業務的融合。

截止報告日,五大國有銀行均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股份 制銀行中,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平安銀行、光大銀行、 民生銀行也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具體情況如下表列示:

當前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的發展路徑仍在探索中,大 多遵循由內到外的軌跡,成立初期以服務本集團為主, 隨後逐漸拓展至同業實現技術輸出。成立時間最長的興業 數字金融服務(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已逐步實現技術輸 出,2020年半年報中披露,上半年中小金融機構累計籤 約383 家,累計上線實施228 家。

目前,大型商業銀行在數位化轉型以及科技賦能方面取得 了一定的階段性成果。新技術與金融場景的結合越來越密 切,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被紛紛融入銀行智能營銷、 智能經營、智能風控等場景體系建設中。

數位化獲客:全方位觸角感知客戶需求,MAU呈現較大 幅度增長

新技術的應用和實踐,促進了銀行的渠道轉型以及全渠道 建設,數位化獲客能力成為各家銀行拉開差距的新競技戰 場。伴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金融市場化改革深入推進, 科技賦能零售業務成效凸顯,各家銀行的數位化轉型主要 聚焦在零售業務展開。手機銀行作為零售業務的首要前端 渠道,各行積極構建數位化獲客模型,競相通過優化用戶 體驗、升級功能服務、開放場景生態,探索和打造新的獲 客增長點。

以下為各銀行在2020年半年報披露的手機銀行(掌銀) 月活躍用戶數(MAU)的相關數據,其中交通銀行MAU 較2019年末有較大幅度增長,主要得益於該行積極拓展 線上消費場景,在手機銀行新引入「車主服務」、「健康 醫療」、「住房安居」、「培訓教育」及「生鮮購物」等 服務場景,生活場景月訪問客戶同比提升26.05%。招商 銀行、平安銀行及中信銀行本期MAU在疫情衝擊下呈現 小幅下降,原因主要包括手機用戶出行及本地生活服務場 景需求的減弱,但整體仍保持較強韌性。

數位化經營和線上化運營:助力業務轉型,提升服務能力

數位化改變了銀行傳統經營方式,推動了線上線下全渠道 一體化運作。通過將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 等金融科技與銀行業務及中後臺流程相融合,進一步提升 銀行的經營管理質效。

除了在推動零售業務的發展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以 外,數位化轉型亦助推對公業務加快轉型進程。各家銀 行不僅運用科技加快公司產品迭代更新,更紛紛打造企業 App、企業級金融科技平臺等,為企業客戶提供「金融+ 非金融」線上綜合金融服務。

數位化風控:前瞻性風險預警和智能化管理

在金融科技推動銀行前端獲客及業務發展的同時,中後臺的風控能力提升是為銀行業務發展保駕護航和持續高速發展 的關鍵。當前各家商業銀行已經在逐步完善數位化風控能力建設,推進大數據分析、人工智慧、移動互聯等技術領域 的應用,構建主動、前瞻、全流程、智能化的風控體系。

國內商業銀行的數位化轉型步伐在新冠疫情的催化下不斷 加速,現階段各家上市銀行的數位化轉型處於不同階段, 但更多地是聚焦於信息技術的投入和提升,這也是由當前 的技術發展程度、組織和人力架構決定。綜合來看,商業 銀行的戰略落地、架構轉換及技術支持都是為了實現一個 目標,即更好地為客戶提供服務。如何以客戶為中心,將 金融科技與自身發展戰略深度融合將成為各家上市銀行未 來不斷研究探討的議題。

3. 抗擊疫情、扶貧和綠色金融等社會責任 的履行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在疫情的大背景下,各上市商業銀行自覺將社會責任融入發展戰略和經營管理活動中,貫 徹新發展理念,積極運用金融手段和力量。在抗擊疫情、助力脫貧攻堅、綠色金融等方 面,積極履行社會責任。

抗擊疫情、減費讓利

在突如其來的疫情面前,各家銀行積極踐行大行的責任擔 當,認真落實國家決策部署,周密有序開展各項工作,在 嚴格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全力做好特殊時期的金融支持 保障各項工作,支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加大抗擊 疫情和復工復產信貸支持力度,並且積極捐款捐物支持抗 疫,全面展現出大行擔當。

根據中國銀行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7月21日,各銀 行業金融機構合計信貸支持抗疫突破41,234億元。各銀行 業金融機構捐款23.6億元,捐物超1,533萬件。

根據2020年半年報披露信息,主要上市商業銀行對抗擊疫情、減費讓利採取的支持舉措如下:

與此同時,外資銀行也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根據中國銀行 業協會統計的信息,30餘家在華外資銀行提供疫情防控及 支持相關企業生產專項授信等貸款支持超130億元;捐款 超4,927萬元;共捐贈醫療物資約79萬件,並通過發布疫 情防控及金融支持等多項便民舉措助力國家的防疫工作。

助力脫貧攻堅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勝之年,各上市商業銀行堅決貫徹 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脫貧攻堅的決策部署,把扶貧作 為重要政治任務,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扶貧標 準,堅持「真扶貧、扶真貧」的扶貧理念,優化扶貧工作 機制,聚焦脫貧工作難點,不斷加大幫扶力度,開展扶貧 產品創新,紮實開展精準扶貧和定點扶貧工作,打好金融 精準扶貧攻堅戰。

根據銀保監會公布的最新數據,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 全國金融精準扶貧貸款餘額4.05萬億元,較年初增加 1,400多億元。根據2020年上半年公布的半年報,各主要 銀行2020年精準扶貧貸款期末餘額情況如下:

從上述分析可知,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為精準扶貧貸款發放 的主力軍。截至2020年6月末,農業銀行精準扶貧貸款餘 額超過4,000億元,建設銀行和工商銀行精準扶貧貸款發 放餘額也均超過1,000億元。 與此同時,2020年上半年,扶貧貸款發放力度呈現加速 態勢,8家披露此等數據的銀行,其精準扶貧貸款餘額超 過1萬億元,總體增幅達12.35%。

綠色金融

2020年上半年,我國商業銀行順應國家政策導向和國內 經濟轉型趨勢,從戰略高度持續推進綠色金融,持續完善 綠色信貸政策,引導信貸資源優先投入環保領域,創造綠 色價值。

2020年來上市商業銀行持續增加綠色信貸投放規模。截 至2020年6月末,工商銀行是綠色信貸投放規模最大的 銀行,綠色信貸餘額超過1.4萬億元。已披露數據的6家 銀行,綠色信貸總體增速保持高速增長,達8.32%;其中 招商銀行和郵儲銀行綠色信貸餘額增速最高,分別達到 20.71%和16.08%。主要原因是2020年來,招商銀行和 郵儲銀行持續順應國家政策導向和國內經濟轉型趨勢, 從戰略高度踐行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理念,持續完善 綠色信貸相關政策,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強化綠色發展 績效考核,引導信貸資源優先投入環保領域,創造綠色 價值。同時,我們關注到興業銀行雖未披露綠色信貸總 體規模,但在綠色金融領域也做出了較大的貢獻,截至 2020年6月末,興業銀行累計為2.32萬家企業提供綠色金 融融資2.54萬億元。

綜上,2020年上半年各家商業銀行面對突 如其來的疫情,積極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 院決策部署,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在抗擊疫 情、減費讓利、助力脫貧攻堅、發展綠色金 融、支持公益事業等方面均切實履行企業社 會責任;為我國抗擊疫情、疫情防控、全面 建成小康社會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作出了 較大的貢獻。

四、熱點話題探討

1. 防範風險,深化改革 ——中小銀行風險關注點及化解舉措

引言

中小銀行對服務實體經濟,尤其是服務中小微企業具有重 要意義。與大型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相比,中小銀行的 資金成本較高,易受到區域經濟發展影響,抗風險能力較 弱。截至2020年6月末,城商行和農商行的資本充足率分 別為12.56%和12.23%,均低於行業平均水平。受經濟短 期增速下行和新冠疫情影響,不少中小銀行面臨較大壓 力,不良率持續回升,資產質量隱憂重重,處置風險持續 加大,資本金補充需求緊迫。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中小銀行補充資本 和完善治理迫在眉睫。國務院金融委於上半年召開的會 議就加快中小銀行改革發展作出了具體部署,提出要深 化中小銀行改革,建立和健全適應中小銀行特點的公司 治理結構和風險內控體系,從根源上解決中小銀行發展 的體制機制問題。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要堅決打好防 範化解重大風險的攻堅戰,中小銀行要牢牢守住風險底 線,同時防止因處置風險而引發的風險,並應抓住行業數 字化轉型機遇,重視金融科技在業務全流程中的應用。現 階段,監管機構已推出不少有利於中小銀行補充資本的政 策、渠道和方法,鼓勵地方政府通過多種方式籌集資金幫 助中小銀行補充資本等。

中小銀行面臨的5大主要問題

信用風險高企

2020年上半年,受宏觀經濟、疫情蔓延等因素影響,中 小銀行信用風險不斷暴露,整體資產質量承壓,不良率遠 高於大型商業銀行與股份制商業銀行。截至2020年二季 度末,農商行、城商行不良率分別高達4.22%、2.30%。 此外,受限於區域和業務發展,中小銀行往往還存在潛在 不良隱患,主要表現為:1)借新還舊/掛息轉貸/重組貸 款/展期;2)逾期90天以上未降不良/五級分類不準確; 3)非標通道對接表內不良;4)不良資產非潔淨轉讓。

不良資產非潔淨轉讓

金融企業最常見的不良資產處置方式包括現金清收、貸款 重組、核銷、資產證券化、債轉股和網際網路處置平臺等。 而實務操作中,中小銀行為達到降低表內不良率的短期目 標,存在通過批量轉讓和收益權轉讓等非潔淨轉讓的方 式實現不良資產出表,從而降低帳面不良資產餘額,而實 際上仍需承擔著不良資產最終的信用風險以及後續化解 壓力。

抵債資產管理困境

在不良處置環節,以物抵債也成為中小銀行的一種常見的 不良貸款回收方式,而在抵債資產的管理方面,中小銀行 往往面臨2大困境:

村鎮銀行風險傳遞

截至報告日,全國已組建村鎮銀行超過1,600家,中西 部佔比超過65%,受地域經濟發展限制、經營狀態不理 想、風險管理不足等原因,部分村鎮銀行不良貸款高 企,甚至陷入虧損,成為發起行潛在的風險隱患。《中 國金融穩定報告(2019)》中對於村鎮銀行的評級結果顯 示,88.9%的村鎮銀行分布於4-7級(注)。中小銀行 作為主發起行,對發起設立的村鎮銀行風險處置具有牽 頭責任,在處置方案中可能需對村鎮銀行提供流動性支 持,潛在兜底風險較高。

資管業務轉型挑戰

2018年4月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聯合發布 《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簡稱 「資管新規」),對金融機構資管業務進行規範。中小 銀行受限於產品研發能力和管理水平,在存量資產消化、 投資者教育、產品轉型、投研能力升級等領域面臨轉型 之痛。目前中小銀行主要面臨的資管業務轉型三大挑戰為 淨值化轉型、滾動發行和期限匹配、以及打破剛性兌付。

2020年7月31日,央行發布《優化資管新規過渡期安排 引導資管業務平穩轉型》,資管新規過渡期推遲至2021 年12月31日,這對中小銀行來說獲得一定喘息機會,但 仍需把握時機,加速轉型步伐。

中小銀行普遍存在的內控薄弱環節

近年來中小銀行風險事件呈現高發多發態勢,且具有復 雜性、長期性的特點;發生風險事件的內在誘因主要歸 結於公司治理機制和內部控制體系不完善,內控薄弱環 節突顯;根據德勤分析總結,中小銀行內控薄弱環節主 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中小銀行風險化解5大舉措

基於上述的主要風險點及內控薄弱環節,中小銀行存在 較大經營壓力。從長遠來看,要通過持續深化中小銀行 改革來推動風險化解,推動治理結構與業務發展形成良 性循環,建議具體從以下5個方面展開:

風險排查與處置

風險排查與處置主要分為三個部分,首先通過全面清產 核查,梳理評估中小銀行的信貸資產、非標資產、抵債 資產和表外業務等各項主營業務的資產質量及風險底 數;其次梳理清產核查過程中發現的內控缺陷,並限期 整改以及持續跟蹤,最後根據清產核資結果制定個性化 的不良資產處置方案,盤活資產,化解風險。

深化改革,補充資本

2020年5月27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發 布11條金融改革措施,其中包括出臺《中小銀行深化 改革和補充資本工作方案》,基於文件精神,中小銀行 應根據全面清產核資的結果測算資本缺口,結合實際情 況,深化改革,完善公司治理,探索合理補充資本金的 新途徑。

通過地方政府專項債合理支持中小銀行補充資本金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7月1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 定著眼增強金融服務中小微企業能力,允許地方政府專 項債合理支持中小銀行補充資本金。會議決定,在今年 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限額中安排一定額度,允許地方政 府依法依規通過認購可轉換債券等方式,探索合理補充 中小銀行資本金的新途徑:

01. 優先支持具備可持續市場化經營能力的中小銀行補充 資本金,增強其服務中小微企業、支持保就業能力;

02. 以支持補充資本金促改革、換機制,將中小銀行完善治 理、健全內控機制等作為支持補充資本金的重要條件;

03. 壓實地方政府屬地責任、銀行及股東主體責任、金融管 理部門監管責任,在全面清產核資、排查風險並依法依 規嚴肅問責的前提下,一行一策穩妥推進補充資本金, 地方也要充分挖掘其他資源潛力給予支持;

04. 加強監管和全過程審計監督。對專項債合理補充資本 金建立市場化的到期及時退出機制,嚴防道德風險。

建立及優化全面風險管理體系

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是在銀行戰略規劃及相關監管要求的 指導下,通過建設完善的風險管控機制、開發風險量化 工具和方法、應用多渠道多形式的數據分析,上線配套 系統支持,以促進業務的健康發展,在風險可控的同時 提升客戶服務效率,將有限的資源投入輕消耗、高收益 的業務及產品,達到銀行真實收益的不斷累積,以實現 長期穩定的發展。

有序推進新會計準則轉換,落實資管新規平穩過渡

針對新金融工具準則、新收入準則、新租賃準則等,中 小銀行亟需進行制度修訂、業務轉型、會計核算轉變和 系統改造等工作。這是一項涉及總分聯動,財務和信息 科技主導的多部門聯動的系統化工程。中小銀行應結合 自身的實際情況,規劃新準則落地時間線,關注同業實 踐及前沿研究,確保新準則轉換工作的有序推進。

為確保資管新規平穩過渡,中小銀行應當設計分階段的 應對規劃,針對存續期產品及未來擬發行產品,設計不 同的工作側重點,逐步推進整改工作,建立與新規要求 相匹配的制度流程及管控手段。

提升數據治理能力

對標2018年銀保監會發布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數據治理 指引》的要求和行業最佳實踐,識別中小銀行在數據治 理工作中的薄弱環節,從數據治理架構,數據戰略、數 據管理、數據質量控制、數據安全和數據價值實現等角 度深入評估數據資產管理現狀,深化中小銀行改革,抓 住行業數位化轉型機遇,重視金融科技在業務全流程中 的應用。

2. 數智護航,穿越周期 ——以全面數據化轉型塑造銀行韌性競爭力

準備迎接更大的不確定性

對於中國銀行業而言,2020年的中報註定意義非凡。這 是在持續了十餘年的穩定增長後,多家銀行第一次,在利 潤同比增長這一核心指標前加上負號。

我們不能說利潤的負增長代表了銀行業黃金時代的終結: 除經營環境的惡化外,負增長的出現一方面是銀行主動提 高撥備、積極認定處置不良的結果;另一方面,也受到讓 利實體這一監管導向的影響。如果將這些因素排除在外, 重新估算各家銀行的經營指標,其表現尚可接受。

但現實情況也遠稱不上樂觀,銀行置身於實體經濟之 後,外部環境首先衝擊實體經濟,對銀行業的影響有一 定的滯後性。從分析結果來看,實體經濟在2020年上半 年觸底,而這意味著,銀行所面臨的衝擊才剛剛開始。 在未來半年到一年內,銀行業所處的環境將具備更大的 不確定性。

當前,並非銀行業的破曉時分。

韌性,未來成功銀行的核心品質

波動與不確定性正成為銀行需要面對的新常態,而如何在 困境中保證生存乃至發展?這是每家追求長期成功的銀行 必須回答的問題。

通過深度分析多個國家跨越數個周期且長期保持卓越的 銀行,我們發現這些銀行都有著共同的特點—超乎尋常 的「韌性」。所謂韌性,是指對惡劣外部環境具備較強 抵抗力,能夠在危機中有針對性地進行靈活適應與調整 的能力。

從國內銀行業長遠發展的角度而言,本次下行也有其價 值。以本次下行為鑑,國內銀行不但要思考如何挺過難 關,更要關注未來發展,將提升韌性作為自身的首要任 務,以應對未來的諸多不確定性,做到謀長篇、布大局。

全面數據化轉型,構建韌性的最優解

卓越銀行能夠跨越周期的原因多種多樣,韌性的表現也各 有不同,有些以領導力破局、有的銀行以靈活變革見長、 有的銀行善以高水平的成本控制度過難關……

通過研究卓越銀行的共性,德勤識別到韌性的構建主要 依託於四大核心能力:一是敏銳感知力,能夠幫助銀行 預先把握外部風險的出現,為採取行動留出時間窗口; 二是精準決策力,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把握企業狀況 與資源,做出正確判斷,果斷採取措施;三是敏捷變化 力,支持銀行根據策略,靈活重構自身能力,將全行上 下調整為適宜的形態;四是經營忍耐力,通過不斷的降 本增效,為轉型留出空間,當危機無可避免,顯著優於 同業的成本效率將為銀行調整策略預留充足的緩衝。以 上四項核心能力,是銀行提升韌性的必由之路。

修煉韌性非一日之功,但當前環境下,提升韌性已是時不 我待。目前來看,全面數據化轉型是快速構建韌性成本最 可控、成果最穩定、回報最可觀的路徑。

數據先行,塑造敏銳感知力

危機的發生早有預兆,而韌性銀行對於變化的敏感性與分 析能力往往更勝一籌。這些企業善於廣泛地收集市場信 號,並從來源繁複、錯綜複雜的數據中精準地識別到潛在 的挑戰與變化,形成對於未來趨勢的主動判斷,並提前思 考如何將自身調整為「防衝擊姿勢」。

全面數據化可以有效幫助銀行提升預警和應變能力。對 外,智能化的經營分析體系可以基於外部數據對市場信號 進行監測,針對核心指標的異常波動進行快速甚至實時的 預警與分析,提升企業對於環境變化的敏銳度。向內,數 字化終端與系統的應用使得管理觸角深入經營末梢,保證 客戶、員工、成本的細微變化都可以被企業精準識別,並 快速匯總、向上傳達。在內外兼修的數位化能力支持下, 往往可以贏得應對危機的「黃金時間窗口」。

智能驅動,提升精準決策力

識別到危機來臨後,銀行還需要在有限的反應時間窗口內 做出有效的應對決策。韌性企業往往具備較強的決斷力。 這依賴於其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獲取決策所需的各類有效 數據、基於對自身資源的盤點,抓住核心決策依據,最終 做出關鍵的科學決策。

然而部分銀行,或是因數據質量與時效性的問題無法快速 掌握關鍵決策依據,或是由於分析工具的缺失導致對於處 理繁雜信息分析處理不足。在這雙重阻礙下,往往在危機 之下「手足失措」,無法做出快速有效的決策。

銀行應通過全面數據化轉型,著重打造應變決策支持體 系。一方面,通過夯實數據基礎、配備分析工具,快速盤 清數據資產「家底」;另一方面,通過深化數據科學應 用、引入數據智能,為決策者提供高質量的決策輔助。

靈活架構,打造敏捷變化力

在快速明確危機應對策略後,韌性銀行在執行力上往往也 更勝一籌。一方面,危機時代需要銀行能快速調整經營方 向,有的時候甚至需要「在高速上修車」。這就對資源重 組和業務重構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危機下的 容錯空間也更小,這就需要銀行對執行過程和效果有更強 的掌控。

全面數據化轉型過程中,越來越多的銀行開始嘗試採用中 臺+微服務架構,通過業務和數據的「中臺化」,將自身 各項核心能力進行解耦,打造成相對獨立的、普適於各類 業務形態的能力單元。各個業務單元可以進行靈活重組, 快速調整成新的業務模式,從而適應危機時代起伏跌宕的 市場環境。

除了敏捷的技術架構外,可以通過覆蓋經營管理、客戶交 互各個環節的數位化工具、系統的建設,形成經營管理大 腦。強大的管理大腦可以將精細化的管理輸出到每一個小 前端,實現管理鏈條的充分壓縮,保證決策可以快速高效 地向下傳遞並執行,避免過往層層向下傳導模式所產生的 執行偏差,達到「如臂使指」的效果。

降本增效,強化衝擊忍耐力

韌性銀行在經營能效與成本管理上對自身格外嚴苛,並 將降本增效為作生存發展的核心任務。在經濟下行時期, 一般銀行由於經營質量的不足,缺乏足夠的「戰略縱深」, 在壓力下不得不被動地調整人員、出清資產負債,使自身 疲於求生。而韌性銀行由於具備較高的經營質量、較優的 人員與成本結構,形成了應對危機的緩衝帶,從而能夠更 加從容應對危機。

全面數據化轉型可以有效挖掘降本增效的潛力。一方面, 通過數位化替代,可以有效減少低效流程、減少人力投 入,進一步優化成本;另一方面,數位化手段可以將人 員從低價值密度的事務性工作中解放出來,同時通過智 能工具對員工的日常工作進行賦能,有效提升員工的價值 產出。

啟動全面數據化轉型,儘快

在本輪下行周期中,銀行能夠調動的資源被進一步壓縮, 能否將錢真正花到「刀刃」上,成為每家銀行必須答對的 選擇題。通過推動全面數據化轉型構建四大能力,是銀行 構建韌性的最優路徑。

全面數據化轉型是一項系統化的工程。德勤建議銀行不 妨從以下三大核心能力入手,優先在這些領域推動轉型 變革:

01. 做到「數據現代化」,要求銀行建立職責明確、有法必 依的數據治理體系;建立實時、敏捷、自助的數據應用 平臺;打造全面豐富的企業級數據資產體系。

02. 做到「數據智能化」,要求銀行站在數據應用視角,依 託數據科學和人工智慧技術,釐清並實現智能化應用 場景,全面提升經營管理的精細化、智能化程度。

03. 做到「業務數據化」,要求銀行結合自身數位化建設項 目,配套開展業務模式、組織機制、人才與企業文化的 改造。

對於管理者而言,上述的種種知易行難。理解全面數據 化與提升韌性的關係並非難事,但鮮有領導者能夠快速 推動全行上下形成一致並義無反顧地踏上通往韌性的數 字化之路。推動全面數據化轉型的領導者需要充分思考 一個問題——我們能慢慢挺過去,是否有必要立即投入 轉型?

請參考以下回答,「我們更快啟動一步,都會使我們在這 次下行中超過諸多的競爭者;我們更快啟動一步,都會使 我們更快緩解當前的經營壓力;我們更快啟動一步,都會 提升我們抗住下次危機的機率。」

請儘快啟動,加速向前。

3. 尋找不確定環境下的新機遇,以終為始、 韌性發展 ——商業銀行「十四五」規劃重點宏觀課題

未來五年,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的第一個五年」,是銜接「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邁向 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階段,是大中型企業著力實現「聚焦 實業主業、提高自主創新、調整產業結構、加強開放合 作」改革目標的關鍵時點,是金融企業由「高速度發展」 進入「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口。商業銀行應深刻把握時 代變化,洞察時代變革方向,在不確定性顯著增強的大環 境下,尋找新機遇、積累新優勢、克服新挑戰、探索新 路徑。

德勤認為,在逆周期的經營環境下,外部環境中不確定性 因素更加活躍,商業銀行在十四五規劃中需重點研究以下 八大宏觀課題(略)

課題一:充分考慮全球政治、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探 索「十四五」發展新思路

課題二:深入分析區域發展方向與地區經濟形勢,謀劃「 十四五」發展新動能

課題三:充分結合數字經濟發展前景,明確「十四五」發 展新方向

課題四:積極融入「雙循環」發展格局,夯實「十四五」 發展新基礎

課題五:充分理解客戶行為的變化,形成「十四五」發展 新策略

課題六:積極應對疫情長期化影響,適應「十四五」發展 新常態

課題七:深入洞察數位化發展浪潮,打造「十四五」發展 新能力

課題八:深刻理解金融科技發展趨勢,融入「十四五」發 展新生態

面向未來五年,不同銀行應有不同的選擇。 對於領先銀行而言,最緊迫的不是取捨,而 是應變,是如何維持好現有的龐大而深厚的 底盤,同時在此基礎上實現變革和創新,其 挑戰不在於資源或技術,而在於體制機制缺 乏靈活性,即如何「讓大象起舞」。對於 尚處發展階段的商業銀行而言,有必要也有 能力進行取捨,通過在客群、渠道、產品、 技術等領域的選擇真正打造差異化的業務 模式和交付模式,還應該更加積極地參與和 建立各種生態系統,通過內外合作、價值鏈 專業分工、跨界聯合等,迅速實現業務規模 和專業性的提升。對於面對發展困境的銀行 而言,「取捨」已經迫在眉睫,應將有限資 源,用於真正適合本行發展的模式上,並基 於這一發展模式,進一步細化。

(報告觀點屬於原作者,僅供參考。作者:德勤)

如需完整報告請登錄【未來智庫】。

相關焦點

  • 德勤:預計2020年全年新發A股388隻,同比上漲93%
    封面新聞記者 熊英英12月16日,德勤發布《中國內地及香港IPO市場2020年回顧與2021年前景展望》報告。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內地新股發行速度大幅上升,預計全年將有388隻新股上市,累計融資額4645億元。
  • 諾亞控股CFO潘青:上市10年心無旁騖,專注致遠
    時光流轉,2020年11月10日,在諾亞控股紐交所上市十周年活動的現場,諾亞控股CFO潘青發表了題為「心無旁騖,專注致遠」的主題演講,向陪伴諾亞長期發展的客戶、合作夥伴等與會嘉賓,分享他對諾亞上市以來經營發展情況的分析解讀
  • XTransfer榮膺德勤「2020中國明日之星」
    據介紹,「2020中國高科技高成長50強暨中國明日之星」評選以「堅韌·變革·復興」為主題,旨在發掘蓬勃成長、持續創新、堅忍不拔的高科技企業。主辦方德勤是世界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為各行各業的上市及非上市企業提供審計、稅務、企業管理諮詢及財務諮詢服務。德勤成員所網絡遍及全球逾150個國家,憑藉其世界一流和高質量專業服務,為客戶提供應對最複雜業務挑戰所需的深入見解。
  • 8家上市農商行上半年淨利潤增速均低於5% 僅部分銀行夯實資產質量...
    在上半年全國農商行淨利潤下降11.4%的背景下,8家上市農商行業績表現相對較好,除渝農商行外,其他均實現正增長,但增速較2019年均有所下降,且均加大了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貸款增速均超過總資產增速。
  • 僅1家上市,14家候場,2020銀行IPO上演冰火之歌
    來源:中國證券報作者:黃一靈 2020年,僅有一家銀行成功上市.與2019年相比,2020年著實是銀行股上市小年。Wind數據顯示,2016-2020年,A股新增上市銀行數量分別為8家、1家、3家、8家、1家。
  • 新華財經·讀財報|上市銀行半年度經營數據:營收資產保持增長 淨...
    新華社北京9月11日電 隨著中報披露的結束,新華財經及麵包財經研究員對A股36家上市銀行2020年半年報的經營數據進行了整理。上半年總營收合計2.72萬億,多數城商行農商行增速較快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36家上市銀行合計實現營收2.72萬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6.28%。其中,35家上市銀行營業收入較上年同期出現增長,僅一家銀行營收同比下降。
  • 虎博科技榮獲德勤2020中國明日之星
    近日,在全球四大會計事務所之一德勤的「2020中國高科技高成長50強暨明日之星」評選中,虎博科技憑藉在NLP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領先技術和極具增長潛力的商業模式,榮獲德勤2020中國明日之星。藉助業內首創的「B+C」雙引擎業務模式及NLP技術突破,虎博科技在2020年取得高速增長。
  • 2020上半年輕工玩具產品市場監督抽檢分析
    CTI輕工及玩具產品線對2020年上半年消費品(除電器之外)市場監督抽檢情況進行數據收集、歸納、總結及分析,期望能夠幫助相關企業了解玩具及輕工類產品不合格情況以及市場監管重點,以規避風險幫助產品順利進入市場。 國家及各級省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通報的監督抽查結果顯示,2020年上半年共抽檢玩具等輕工產品共9190批次,不合格1114批次,總體不合格率達12.12%。
  • 平雲小匠張業青出席德勤高成長頒獎典禮暨FastAC分享會
    12月16日,德勤2020中國高科技高成長50強&明日之星廣州入選項目頒獎典禮暨FastAC老友俱樂部閉門茶會在廣州成功舉辦,平雲小匠總經理張業青應邀出席並分享了獲獎與創業感悟。廣州市科學技術局科技金融處處長鍾偉彬、工商銀行廣州分行副行長文世堯、德勤中國高成長項目領導合伙人趙錦東為「中國50強」廣州獲獎企業進行頒獎。
  • 盛邦安全入選德勤中國「2020海澱明日之星」
    【天極網IT新聞頻道】近日,由中關村科學城管理委員會擔任指導單位,德勤中國與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聯合主辦的「2020海澱高科技高成長10強暨明日之星頒獎典禮」在中關村展示中心會議中心隆重舉行。盛邦安全憑藉在網絡空間資產安全治理領域的領先地位與創新技術、亮眼的市場表現以及廣闊的發展空間,成功入選「海澱明日之星」。
  • 2020上半年中國赴美上市企業盤點(美聯商匯搶先版)
    美聯商匯盤點了2020年上半年中概企業在美上市情況,截止2020年6月30日,共有15家中國企業通過IPO登陸美國股票市場,去年同期有16家中國企業在美IPO,數量同比下降6.25%,另有美聯英語通過SPAC上市方式登陸納斯達克,所以2020H1上市中概企業總體數量與去年同期持平。
  • 健合、 貝因美發布2020年上半年財報; 貝拉米中文版有機奶粉上市
    乳業 健合發布2020年上半年財報 >截止2020年6月30日,健合集團營收51.67億元 ,相比2019年50.95億元同比增長1.4%;毛利為34.30億元,相比去年同期34.23億元同比增長0.2%,毛利率66.4%;純利為7.18億元,相比去年同期7.13億元微增0.7%;經營活動所得現金流12.04億元。
  • 這家上市券商換屆 新董事長魯劍雄亮相!超30年銀行經驗
    原標題:這家上市券商換屆 新董事長亮相!超30年銀行經驗 立志要實現新的高質量發展 來源:券商中國這家上市券商董事長換屆了。11月27日,華西證券召開董事會,選舉魯劍雄為第三屆董事會董事長。據了解,魯劍雄生於1965年,有超過30年的人民銀行任職經歷。
  • 2020年上半年美股上市中國公司名單!找找你投資的原始股!
    2020年,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份。 一、2020年上半年的美股上市中概股名單 根據納斯達克和紐交所的公開信息,本站統計了2020年1-6月美國IPO上市中國企業名單(按慣例,未計SPAC IPO),如下:
  • 2020上半年華為營收4540億元,如果華為上市,那麼它的市值多少呢
    推薦語:華為不會上市,這是一個幾乎沒有好多要猜測的事情……………………下文轉載自作者:夢迷春雨華為2020年上半年營收達到了驚人的4540億元,在國內經濟不景氣和國際打壓的情況下,華為還能逆勢增長,這樣的發展速度讓人驚嘆。
  • 華夏銀行連續兩年榮獲中國證券金紫荊獎「最具社會責任感上市公司...
    截至2020年上半年,提供精準扶貧資金65151.05萬元(含金融精準扶貧信貸資金和捐款),其中累計捐款1674.48萬元(含預付款1000萬元),捐物折款6.84萬元,累計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提供融資服務19,493人。華夏銀行堅定履行社會責任,積極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第一時間向疫情防控一線捐款捐物支持抗疫,2020年上半年累計捐款3546.31萬元。
  • 德勤Lets Play!2020年歐洲電競市場報告
    為了解歐洲電子競技市場,陀螺電競翻譯了德勤2020年歐洲地區電競市場產業報告。德勤進行了兩項針對歐洲電子競技行業不同領域,直接市場參與者和整個行業的公司代表的廣泛調查。2020年6月,對八個歐洲國家的12,000人進行了一項消費者調查,以了解受眾的特徵,並記錄COVID-19對消費行為的影響。
  • 再惠斬獲德勤「2020中國明日之星」獎項,未來可期
    首頁 > 傳媒 > 關鍵詞 > 再惠最新資訊 > 正文 再惠斬獲德勤「2020中國明日之星」獎項,未來可期
  • 國有大行新一輪審計輪換收官,四家銀行明年審計費省下1億元
    截至12月24日,年內已有四家國有大行公告稱將變更會計師事務所,北京商報記者梳理各行公告發現,四大行2021年合計審計費用擬超3億元,且審計費同比集體降低,合計較2020年「節省」約1.05億元。銀行與審計機構紛紛「解綁」2020年下半年以來,國有大行陸續發布公告,與此前長期聘用的會計師事務所「解綁」。
  • 15家上市銀行發業績快報 八成淨利兩位數增長
    這15家銀行營業收入均實現兩位數增長,其中有八成的銀行淨利潤實現兩位數增長。行業整體延續了去年上半年的穩增長態勢。在過去的一年裡,盈利能力回升的同時,銀行資產質量也有所改善。營收兩位數增長成「標配」截至1月21日晚間,A股上市銀行中,已有平安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興業銀行、上海銀行、成都銀行等15家上市銀行公布了2019年度業績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