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東北野牛或源自西伯利亞

2021-01-07 中國科學院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在對2萬年前的野牛化石進行調查的基礎上,得出東北地區野牛或自西伯利亞遷入的結論。相關成果發表在《人類學學報》上。

  野牛是我國北方第四紀動物群中較常見動物,也是我國東北地區猛獁象—披毛犀動物群的重要成員之一。近年來,我國東北地區陸續發現了保存基本完好的野牛化石材料。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同號文等記述了產自吉林省乾安縣大布蘇地區距今約2萬年前的2件野牛頭骨和3件下頜骨化石。

  據介紹,此次的野牛化石頭骨和角心的形狀及測量數據,均落入歐美及西伯利亞地區草原野牛種的範圍。因此,我國東北平原晚更新世的野牛化石應歸入草原野牛種。而草原野牛種是中—晚更新世廣泛分布於全北區的種類,也是猛獁象—披毛犀動物群的最主要成員之一。

  我國目前發現的化石記錄顯示,早—中更新世的古中華野牛與晚更新世的草原野牛之間存在化石記錄間斷。因此,我國東北地區的野牛很可能是在晚更新世時從西伯利亞遷入,該時間與古人類的爆發性擴散時間基本一致。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3-12-31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吃野牛和馬,西伯利亞尼安德特人是強悍的獵人
    Chagyrskaya洞穴位於西伯利亞南部的阿爾泰山。圖片:IAET一項在線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新研究表明,尼安德特人進行了超過3000公裡的洲際跋涉,到達西伯利亞的阿爾泰山脈,並配備了用於殺死和肢解野牛和馬匹的強大工具包。尼安德特人是我們最接近的進化表親,並且在西歐生存到大約4萬年前。他們的遺產如今存在於所有具有歐洲或亞洲血統的人的基因裡。
  • 哈爾濱市市民捐獻一具東北野牛頭骨化石
    東方網4月28日消息:哈爾濱市民孫文義,最近捐獻給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一具牛頭骨化石,經鑑定,這是大約2萬年前的東北野牛頭骨化石。孫文義說,去年秋天在水泥廠灌溉站附近江面打魚,撒下去的網在10米多深的水中掛住,用力慢慢拖上岸後,發現是具牛頭骨化石。他想可能有考古價值,便捐獻給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中國科學報】地球環境所用樹輪穩定氧同位素重建東北年均溫變化
    近年來,我國東北地區的升溫已導致永久凍土部分融化、生長季延長、樹木大量死亡等一系列生態危機。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樹輪實驗室利用東北地區的油松年輪穩定氧同位素首次定量重建了東北地區年均溫變化,方差解釋量達到46.6%。相關重建結果與中高緯歐亞大陸溫度變化空間相關顯著,也與周邊其餘水文氣候重建同步變化。
  • 商家為賺人氣 搬來4萬年前東北野牛
    東北野牛屬於寒溫帶動物,與原始牛同歸於野牛屬。廣布於內蒙古和東北地區,其中以東北地區的種類和數量最多。據現場了解,這些化石屬於私人物品,是商家付費來此展覽吸引人氣所用。三趾馬頭骨化石用鋼筋鐵絲固定,這些古代動物化石價值不菲,為了減少在公共場所的人為破壞程度,必須用這種方式進行固定和製作。古老化石的每根肋骨都有嚴格的力學拼裝和嚴謹的安放。
  • 【中國科學報】人之初 分南北
    該論文從遺傳學角度揭開有關中國南北方史前人群格局及遷移與混合這一重大學術問題上的若干謎團,填補了東方尤其是中國地區史前人類遺傳、演化、適應的重要信息缺環。  南北方人,9500年前就「分家」了  近年來,與東亞毗鄰的東南亞、西伯利亞等地的古代人類遺傳演化研究已取得很多成果,但迄今為止,東亞尤其是中國南北方,史前人類基因組的相關信息卻所知甚少。
  • 西伯利亞(Siberia)那個給我國帶來冷空氣的地方到底怎樣
    西伯利亞依據地形可分為三部分: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西伯利亞地區位置介紹,(PS:其實海參崴(庫頁島)以西以北的大片領土原屬於中國)俄羅斯的土地資源非常豐富,西伯利亞地區面積比整個中國還要大,但人口只有3829萬(2019年)俄羅斯的土地資源非常豐富,西伯利亞地區面積比整個中國還要大,但人口只有3829萬(2019年)
  • 【中國科學報】高端圖像傳感器裡的「中國名片」
    12月22日,長光辰芯總經理王欣洋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長光辰芯在成立的8年時間裡,CMOS 圖像傳感器產品已經在科學、工業、醫療等多個領域得到應用。未來,我們希望可以進一步帶動我國CMOS上下遊產業的快速發展。」
  • 【中國科學報】《半導體學報》被EI資料庫收錄
    記者11月30日從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獲悉,由該所與中國電子學會共同主辦的學術刊物《半導體學報》,近日收到愛思唯爾EI(工程索引)選刊內容團隊的通知,確認正式被EI收錄。  1980年,《半導體學報》以中文創刊,2009年改為全英文刊。2020年元旦,《半導體學報》上線運營了預印本平臺JOSarXiv。
  • 俄羅斯先是17世紀初徵服了西伯利亞,後又取得對東烏克蘭的控制權
    「西伯利亞」一詞源自於蒙古人建立的西伯汗國,位於西伯利亞西部,首府西伯城。西伯汗國在1555年向伊凡四世稱臣,1563年為庫臣汗吞併,改稱庫臣汗國,不再向沙皇稱臣納貢。1580年,他率領一支500多人的哥薩克投靠了斯特羅加諾夫家族次年9月,葉爾馬克率軍越過烏拉爾山,利用西伯利亞地區河流密布的特點,以舟船為工具,深入西伯利亞,進攻西伯汗國。
  • 【中國科學報】成都生物所發現閃皮蛇新種
    至此,中國蛇類閃皮蛇科增加到了2屬10種。相關論文刊登於《俄羅斯爬蟲學雜誌》。  據悉,該標本發現自雲南南部地區。這裡是全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兩棲爬行動物種類豐富。2019年9月,該所副研究員丁利等人在雲南省江城縣爬行動物本底調查中,發現該蛇類標本與國內已知蛇類形態差別較大。
  • 【中國科學報】保護「第三極」上的生命搖籃---中國科學院
    作為該區域的大國,中國近年來的生態保護與生態扶貧經驗可為區域發展提供哪些借鑑?《中國科學報》就此採訪了國內外的專家學者。  全球「基因庫」  高山被喻為地球健康的「晴雨表」,高海拔地區發生的變化往往決定著下遊地區河流的流量、流速及季節變化,農作物的收成及人民生計的可持續性。
  • 【中國科學報】一滴樹脂列印一顆牙
    宋延林告訴《中國科學報》,液體樹脂不僅會在固化結構的表面殘留,還會產生凸起或者臺階結構。  他帶領研究人員從光固化界面的科學問題入手,嘗試破解這一難題。「三相接觸線」是一個核心概念,指的是滴上液滴的固化界面、液體樹脂及空氣的固—液—氣三相的接觸線,與浸潤、黏附和潤滑等現象緊密相關。而實現單墨滴3D列印的關鍵是三相接觸線的可控回縮。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重建中亞晚全新世水文氣候變化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重建中亞晚全新世水文氣候變化 2020-05-18 中國科學報 張行勇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quascirev.2020.106330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20-05-18 第4版 綜合)   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湖沼實驗室
  • 「中國科學報」花開有時的基因奧秘
    李培金給《中國科學報》舉了一個例子,玉米在開花時期對高溫異常敏感,如果在七月份高溫天氣開花,會導致雌雄花期不協調和授粉失敗等問題,嚴重時顆粒無收,給農業生產帶來重大損失。 「因此,深入解析植物的開花機制,對植物分子輔助育種、提高作物產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中國科學報】小小黑水虻催生萬億級產業
    他向《中國科學報》介紹,黑水虻是腐生性的昆蟲,可將禽畜糞便、餐廚垃圾、農副產品下腳料等有機廢棄物作為食物轉化為蛋白質、脂肪類等,已在全世界得到推廣應用。  黑水虻一生中,要經歷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階段。而能夠取食並參與有機廢棄物處理的階段主要是幼蟲階段,黑水虻幼蟲轉化有機廢棄物後產生的主要產品是蟲糞和幼蟲蟲體。
  • 被遺忘的巨獸——雲南白肢野牛
    這兩種觀點都很偏頗,孟虎和印支虎捕殺白肢野牛已經有很多實例,但孟虎也有被反殺的案例,兩者各有勝負,老虎作為捕食者,掌握主動權,贏多輸少。 之前寫文章時我曾說過白肢野牛在我國也有分布,結果引起了不少人質疑:白肢野牛不是只有印度才有嗎?中國什麼時候有過?
  • 【中國科學報】為「嫦娥」織就「護體羽衣」
    日前,《中國科學報》從中科院金屬研究所(以下簡稱金屬所)獲悉,該所研製的腐蝕防控核心技術已經應用於「嫦娥五號」探測器上的鎂合金天線接收器外殼,以及執行此次發射任務的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的鎂質慣組支架上。  在這背後是中科院瀋陽分院院長、國家金屬腐蝕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韓恩厚團隊10多年來對技術的不斷打磨。
  • 西伯利亞虎狂喜抱樹!俄攝影師獲頒最佳野生動物攝影獎
    (圖/取自英國自然史博物館網站) 蔡岱樺/綜合報導 俄羅斯攝影師謝爾蓋 戈爾什科夫(Sergey Gorshkov)靠著一臺隱藏在西伯利亞森林中的相機,花費11個月時間,捕捉到一隻老虎欣喜若狂抱著一顆古樹的照片,這張照片讓他榮獲2020國際野生動物攝影獎最高殊榮。
  • 【中國科學報】《分子植物》:不止「雙十二」
    於峰告訴《中國科學報》。  2019年SCI影響因子達12.084、最新5年影響因子為12.744,在植物科學領域研究類期刊中穩居第二、連續9年在亞洲同領域期刊中排名第一,《分子植物》是如何成為我國主辦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和植物科學領域頂尖期刊之一的?
  • 【中國科學報】中外科學家創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
    【中國科學報】中外科學家創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 本報訊(通訊員 桂運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王奉超與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安德烈·海姆團隊合作,創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將開爾文方程適用性拓展到亞納米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