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語文課題組: 李鳳成
教育碩士,江蘇省著名特級教師李仁甫生成語文團隊核心成員,為《作文與考試》、《意林作文素材》等多家品牌雜誌特約撰稿教師。近些年專力中高考作文圖書編寫,已參與編寫百部中高考作文圖書。
主編:王濤
欄目主編:鞏彥芬 / 責編:鄭雙
審校:孫夢霞 / 美編:趙寶茹
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在一次關於中學生文明禮儀的班會上,同學大偉發言說,生活中有一種現象讓他感到很困惑:街上一位阿姨借給他手機打電話,他說「謝謝」,阿姨誇他有禮貌;晚上媽媽遞給他一杯熱飲,他說「謝謝」,媽媽臉一沉,說「一家人客氣什麼」。他在超市撞了一位叔叔一下,忙說「對不起」,叔叔笑著說「沒關係」;他在教室碰掉了同學的書,忙說「對不起」,同學很不高興,說「好朋友還跟我來這一套」。
大偉的話在同學中引起了一番爭議。有的說大偉講禮貌沒有任何錯,錯的是媽媽和朋友;有的說大偉講禮貌不分親疏遠近,難怪媽媽和朋友不高興;也有的說,不管跟誰說話,與有禮貌比起來,態度真誠都是最重要的。
請結合材料內容,以同學的身份給大偉寫一封信, 閘述你的觀點與思考,並提出你的建議。
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命題說明:本題來自貴州省威寧縣2019~2020學年度高一第二學期高中素質教育期末測試試卷。查看更多作文解析請關注 「新課標大語文」 微信公眾號
命題方向
人文底蘊:人文情懷、審美情趣
科學精神:理性思維、批判質疑
實踐創新:問題解決
審題
限制性
1.真實情境的限制。這是一道情境類任務驅動型作文題,材料所提供的情境是三種有關「禮貌」的態度:大偉講禮貌沒有任何錯;大偉講禮貌不分親疏遠近;與有禮貌比起來,態度真誠都是最重要的。每一種情形都易於引發人們思考。這種情境限制了寫作的範圍,即對現實生活中諸如「講禮貌」「不講禮貌」「不善於表達」等現象的思考。那麼,面對這些現象,該如何認識和理解呢?該不該講禮貌?還是做人真誠就可以呢?考生寫作時應注意針對性,不能只泛泛而談禮貌問題。
2.典型任務的限制。考生的寫作身份被限定為大偉「同學的身份」,考生應站在大偉「同學」的角度上,結合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實際」對「講禮貌」表達體驗和思考。「閘述你的觀點與思考,並提出你的建議」,限定文體為議論文。
3.價值判斷的限制。材料中具有價值傾向的關鍵詞是「錯的是媽媽和朋友」「不分親疏遠近」「不管」……這些關鍵詞或肯定,或否定,考生在寫作中要做出明確的選擇,從而對「講禮貌」這一行為形成深刻的認識。
開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考生可以在題目所給的三種意見中任選一個角度,寫大偉講禮貌值得學習,媽媽和朋友的態度不對;大偉講禮貌要分親疏遠近;待人接物,態度真誠最重要。考生也可以辯證思考,從真誠卻不講禮貌,易引起不快、矛盾等角度立意……無論選擇哪一立意角度,都可以兼顧其他角度,使自己的認識更具全面性。
2.聯想和思考是開放的。針對大偉的「困惑」,材料中提供了三個「有的說」,考生可以針對此展開聯想和思考。比如,和家人、好朋友講禮貌對不對?理由是什麼?三種觀點你最贊成誰?為什麼?禮貌和真誠那個最重要?考生可以在不同的層面展開聯想,比如聯想英國女王伊莉莎白對丈夫講禮貌的事例,可以批駁「一家人客氣什麼」的觀點;聯想《巴黎聖母院》中的加西莫多和克洛德,可以得出真誠更重要的結論,等等。
3.文體選擇有一定的自由度。這道題目要求呈現自己的觀點與思考,傾向於考查議論文,考生可以寫成純粹的議論文,也可以寫成議論性散文。
解題
本道試題為情境化任務驅動型作文,主要考查考生的價值觀和理性思辨能力。從題面來看,大偉因為對不同的對象說了同樣的禮貌用語,卻收到截然相反的結果而感到很困惑。對此,同學們形成了三種意見——大偉講禮貌沒有任何錯,錯的是媽媽和朋友;大偉講禮貌不分親疏遠近;與有禮貌比起來,態度真誠都是最重要的。考生自然需從結果入手考慮立意,三種結果即為三種基本立意,需要注意的是,三種基本立意都可以有變化的空間。比如第一種立意還可以肯定媽媽、朋友的態度;第二種立意還可以辯證地提出對待陌生人禮貌應有度的觀點;第三種立意還可以提出有真誠,更要有禮貌的觀點。
參考立意
切題立意:
1.講禮貌沒有錯,不必糾結。
2. 講禮貌分親疏遠近,對親近的人不必見外。
3.態度真誠最重要,不應糾結於繁文縟節。
4.講禮貌值得提倡,家庭應營造禮節氛圍。
……
偏題立意:
1.對陌生人要講禮貌,對親近的人不必講禮貌。(立意片面化、偏激)
2.誠信最重要,禮貌可有可無。(立意偏頗,「誠信」與「真誠」有差別)
3.大偉的做法體現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積極影響。(將立意拔得太高)
……
範文展示
禮儀相伴,薪火相傳
鹽城市大岡中學高三(1)
周園
親愛的大偉:
你好!
見信展顏!
你在文明禮儀班會上給我們傾訴了你的困惑,同學們七嘴八舌地給出了三種意見。我留意到你迷茫的神情,我知道他們的意見令你感到無所適從。現在我談談我對「禮貌」這一話題的思考,庶幾能化解你的困惑。
你糾結於媽媽、同學的不快,其實大可不必。
「一家人客氣什麼」,和父母、好朋友要不要講禮儀呢?我認為要講的。父母、好友跟自己關係親密,好像講禮貌顯得見外,但若不講禮貌,久而久之,父母、同學的好就變成了「本該這樣」,乃至毫無存在感。這樣的特殊心理狀態是中國綿延數千年的人情、熟人社會生態使然。鄰國韓國,其民眾恪守嚴格的禮儀,不論是同親人相處,還是同朋友相處在禮節上都是一板一眼,這也就不難理解該國為什麼會被世人視為鮮明體現儒家思想的少數國家之一了。當下的中國,家庭禮節寡淡,以至於很多孩子都不懂得怎樣待人接物,現時不少孩子見人侷促或喜歡謾罵就是明證。你對身邊的每個人都講禮貌,是再正確不過的做法。
講禮貌沒有任何錯,錯的是媽媽和朋友。
試問你的父母和朋友,願意接受文明禮貌的你還是無禮傲慢的你?講禮貌沒有任何錯,任何時候,講禮貌都比不講禮貌好。家庭成員間不講禮貌,長此以往,會破壞家庭的和睦氣氛。英國女王伊莉莎白參加應酬很晚才回家,發現臥室的門緊關著。女王站在門外敲門,丈夫問:「是誰?」女王回答:「是女王。」丈夫沒有開門。她又敲,丈夫又問,女王回答:「是伊莉莎白。」丈夫還是沒有開門。伊莉莎白女王似乎意識到了什麼,最後,她答道:「親愛的,我是你的妻子伊莉莎白啊。」聽到這話,丈夫才打開了門。孔子說:「禮者,敬人也。」家庭成員們日日相處,更需要文明禮貌,互相尊敬。
堅持自己的禮,不要因為別人的看法就放棄你擁有的美德。
子曰:「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其實,為禮也由己,一個人是否能做到禮貌仁德,完全在於自己。你不必在意別人的看法,講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但不必糾結,還要堅持發揚這個美德。不講禮儀的人就不能受到他人尊重,最終會被社會淘汰。
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守,禮儀相伴,薪火相傳,我和你共勉!
祝: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