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這句話相信大多數投資者都聽過。在波雲詭譎的市場中,想必大家也正在思考這些問題:買一隻基金夠麼?是不是需要構建一個「組合」?那麼投資組合裡又該配置些什麼呢?
01 明確資產,配置應攻守兼備
全球資產配置之父加裡布林森曾說過:「做投資決策,最重要的是要著眼於市場,確定好投資類別。從長遠看,大約90%的投資收益都是來自於成功的資產配置。」
畢竟,不同的資產、不同的風格、不同的行業表現不一,它們各有各的周期,想要達到較好的投資效果就需要打「組合牌」。以上證國債與上證指數近1年的表現來看,債券和股票兩類資產走勢還是不盡相同的,相比於投資某一品種,以組合的方式更能夠分散布局,把握不同的投資機會。
上證指數與上證國債指數近1年走勢圖
數據來源:Wind,統計區間2019.11.30-2020.11.30,我國股市運作時間較短,過往業績不代表未來表現。
無論市場如何變化,持有組合比持有單只基金相對來說可以更加降低波動率。不同資產搭配可以做到進可攻,退可守,在分散風險的基礎上儘可能為持有人爭取更高的收益。
02 確定比例,要考慮自身特點
在了解自身情況和資產本身風險的前提下,資產配置組合中不同資產比例的確定應考慮自身實際情況。比如,對於風險偏好較弱的投資者,可以構建一個以債券或貨幣基金為主的投資組合,而風險承受力較強的投資者,則可以在組合中適當增加權益類基金的配置。
其實,我們在做基金組合或者資產配置的時候,還可以參考「4321」投資法則。比如偏保守型的組合,可將40%的資產配置債券型基金,30%配置貨幣基金,20%配置混合型基金,10%配置股票型基金。這樣的組合,在期望資產穩步增值的同時,還擁有較好的流動性。
不過,「4321」法則中的比例不是一成不變,也並非適合每個人,其中,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及承受風險的能力來進行靈活調整資產比例。
03 購買基金,制定好投資策略
當上述操作都做完,確定投資大方向之後,投資者究竟持有幾隻基金比較合適呢?又應該考慮怎樣的組合模式呢?
組合產品一般3~5隻為宜。雖是構建基金組合,但是基金產品也並非越多越好,建議以3~5隻為宜,既能有效分散風險,也不會給後期的跟蹤和管理帶來較大壓力。
組合投資理念逐漸被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接受和認可,隨之而來的組合產品及服務也如雨後春筍出爐,各基金公司也布局其中,發布自己的基金組合,一鍵購買,省時省力;多元配比,分散風險。
在眾多組合策略中,不少組合產品也採用「核心+衛星」的組合模式。在構建組合時,也可以採取該策略,靈活配置,「核心」、「衛星」兩個部分分別進行配置,選擇不同的投資標的。組合的「核心」部分一般選擇長期業績出色且較為穩健的,比如優秀的主動混合型基金,或者上證50、滬深300這樣的指數基金;在衛星資產裡,可以選擇行業基金、主題基金等等。
好啦,現在知道怎樣構建「基金組合」了吧~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尋找適合自己的基金,創建屬於自己的投資組合~
(文章來源:工銀瑞信基金)
(責任編輯:DF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