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 作為我國古代第一部集體創作性質的詩歌總集, 反映了先秦人民豐富的情感生活和精神世界,是中外詩歌史上璀璨奪目的瑰寶。 《詩經》 中有不少對於女子形象地描繪,如「手如柔荑,膚如凝脂。」、「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野有死麋,三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古代白茅是潔和柔順的象徵,想像一個皮膚白皙、性情溫柔的女子,陪你在秋涼的河岸長上散步,這樣溫柔可人的美人,透過詩經遠遠欣賞便也滿足了。)顯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勃勃不息的生命力,具有很高的文學和文化價值。從女子形態、性格以及女子意境角度探究《詩經》英譯本中的女子形象,想來也是一件極有趣的事。下面我們來看一看《詩經》中的女子之美。
01.秀髮之美——《小雅·都人士》「彼君子女,捲髮如蠆」註:卷(quán)發:蜷曲的頭髮。蠆(chài):蠍類的一種,這裡形容向上卷翹的髮式。英譯:The ladies’side-hair,which a swell,like scorpion’s tail,rose bold.
談到女子形象,首先想到的是自然是顏值,古時女子以頭髮稠密且絹長為美,不論古今,一頭烏黑亮麗的秀髮簡直是美女的必要條件。《詩經》對頭髮的描述,不僅感嘆秀髮之美,也惟妙惟肖地傳遞出女子的情感和性格特徵。「彼君子女,綢直如發……彼君子女,捲髮如蠆」,《說文》:「綢,繆也。」《廣雅》:「綢,纏也。」本義為緊密纏縛之意。 綢直(情情慎密,操行正直),嫻雅端莊的女子,稠密頭髮如絲絛,嫻雅端莊的女子,捲髮猶如蠍尾翹。
《衛風·伯兮》有言「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女子深深思念著遠徵在外的丈夫,以至於形容憔悴,頭髮無心打理,像飛散的蓬草一樣亂。相思是一把鈍刀,慢慢肢解著她的肌體和靈魂。「豈無膏沐,誰適為容?」朝夕廝守的幸福是女人最好的滋養品,沒有了欣賞眷戀的眼神,膏沐又為誰而準備呢?這裡運用了誇張手法,將女為悅己者容的觀點呈現無疑。
02.容貌之美——《衛風·碩人》「手如柔荑,膚如凝脂」英譯:Like blades of white grass were her fingers fine;her skin like purest ointment hard concealed.
除了頭髮,對肌膚之美的描寫也不在少數,所謂一白遮百醜,女子以肌膚白皙透亮滑嫩為美,「柔荑」指嫩芽,形容女子的手像白茅的嫩芽,「凝脂」指凝固的豬油,皮膚像凝固的油脂,形容皮膚潔白且細嫩。對於國外翻譯者而言,這句詩有很強的中國特色,譯者將它譯成符合本國現實的事物「white grass」(白草)和「congealed ointment」(凝固的藥膏),雖然更符合外國人的社會認知和文化背景,但是總感覺少了那麼一點點韻味,也許這就是中文的魅力吧。
03.性格之美——《邶風·燕燕》「終溫且惠,淑慎其身」英譯Docile and good was she, nor tailed the right to keep.
這句詩源於《詩經·邶風·燕燕》第四章:「仲氏任只,其心塞淵。終溫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這句詩闡釋了女子的內在美德,包含「溫、惠、淑」等美德分別譯為了「good,docile,toil and care」。突出女子的道德品質,戴媯是誠實可信之人,始終溫柔厚道且賢惠,立身淑良又謹慎。他告訴我要常常思暮先君,以此勉勵我這寡德之人。《燕燕》是《詩經》裡面《國風》中的一首古詩。這是《詩經》中極優美的抒情篇章,是中國詩史上最早的送別之作。王士禛推舉為「萬古送別之祖」(《帶經堂詩話》)。
04.意境之美——《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英譯:Graceful and young the peach treestands;how rich its flowers,all gleaning bright!
「夭夭」指茂盛的樣子;「灼灼」為花開鮮豔的樣子;華即花。這裡借用「夭夭」和「灼灼」來描述漂亮的女字,《桃夭》以紅燦燦的桃花、豐滿鮮美的桃實、青蔥茂盛的桃葉來比對新婚夫婦美好的青春,藉以祝福他們的愛情如桃花般絢麗,桃樹般長青。翻譯時使用擬人化的形容詞「young」和「graceful」,在花朵和女子的美麗形象之間構建了一座橋梁,道盡「一花一葉一菩提,一草一木皆是情」。
《詩經》對於女子形象的描繪,形象而生動,正應了《國風·鄘風·君子偕老》裡那句「子之清揚,揚且之顏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譯:明眸善昧眉秀長,容貌豔麗額寬廣;儀容妖冶又嫵媚,傾城傾國姿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