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9 16: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紀龍邦原是鹽城市射陽縣政協常務副主席、高級工程師。1999年,他牽頭籌備成立了鹽城市第一家縣級老科協。十多年來,他懷著建設家鄉、報效祖國的滿腔熱情,克服困難,開拓創新,把全縣老科協工作搞得紅紅火火,成為全省首屈一指的老科協工作先進單位,他本人也被評為全省老科協系統先進個人、鹽城市科協系統先進個人。
敢為人先
科技創新碩果頻出
射陽是產棉大縣。老科協成立後,圍繞棉花的栽培高產,紀龍邦帶領有關科技人員,進行了一系列的科技創新,取得了一些科技成果:先是發明了棉花連體育苗分苗移栽技術,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已在全縣進行推廣;接著又進行海島棉與陸地棉嫁接試驗,經過4年摸索,獲得成功,使棉花產量提高50%以上,已獲國家發明專利,有關學術論文在國內多家雜誌發表。
與此同時,他還著手研製棉花拔稈、切碎、壓捆聯合作業機械,目前,樣機已研製成功。這一聯合作業機械的問世,將使農民免受拔棉稈之苦,且可變廢為寶,產生十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此外,他還深入調研,不斷發揮參謀作用。每年都能寫出10篇以上有價值的調研材料,並在國家和省級報刊上發表。2009年在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大慶徵文活動中撰寫的《鎮村老農技人員應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骨幹隊伍》一文,被中共中央黨校《理論動態》叢書收錄。去年提出了「按照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揚長補短建設蠶桑特色小鎮」的建議,縣委主要領導批示,2019年6月獲江蘇省老科協組織的「圍繞高質量發展,助力新江蘇建設」建言獻策活動二等獎。
老驥伏櫪
敢和一線同志比「狀態」
紀龍邦曾長期在部隊工作,組織紀律性極強。雖然他已退休,可他上下班仍和一線同志一樣「正點」到崗,有時比一線同志還要準時,而為了做到這一點,他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
1996年,他的妻子在一次車禍中斷了7根骨頭,癱瘓在床多年,他每天都要為妻子穿衣、洗漱,下班還要燒飯、接孫女。如今,他的健康狀況也不如以前,有時痛風發作,腳趾腫得厲害,即使這樣,他仍然堅持正常上班。紀龍邦非常注重老科協的組織建設工作,不斷吸納各類老科技工作者入會。現在,全縣所有鎮(區)都建立了老科協分會,有些鎮區還在村(居委會)一級設立聯絡員。他還把全縣頂級科技人才組織起來,建立了夕陽紅高級專家團;同時,成立了教育、衛生、機械、攝影、書畫分會。現在,射陽老科協組織的「雪球」越滾越大。
熱心科普
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
紀龍邦曾經擔任近十年縣交通局局長,以後又擔任過縣人大常委會常務副主任。在他退休之前,就有一些單位高薪聘請他去當顧問,均被他回絕,他依然選擇了老科協。
射陽縣老科協剛成立時,無經費、無辦公用房等,為了建立健全組織,紀龍邦在縣直組織12個專業分會,14個鄉鎮都建分會,224個村居都有會員小組;組建了夕陽紅高級專家團和講師團,親自擔任團長,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老科協組織網絡,嘔心瀝血,硬是把老科協工作搞得紅紅火火,成績顯著,年年榮獲先進集體。
紀龍邦堅持一手抓創新,一手抓科普。他組織人員編寫了《現代農業答問》《人生解讀七字經》,以及《高效農業科技叢書》等幾十種科普讀物,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此外,射陽縣老科協每年還要組織一兩次送科技、送醫療下鄉活動,並不斷創新形式,在講求實效上下功夫,收到良好效果。(射陽縣老科協)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老科技工作者④】紀龍邦:讓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比翼齊飛》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