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2020|那些有溫度的文物與特展:從古到今,撫慰人心

2021-01-11 騰訊網

天寒時節,2020年的最後一天,回眸時,總有一種溫暖,與文物相關——因為,總有一些有著溫度的文物與展覽可以刺破陰霾,穿越時空,從古到今,一直撫慰著人心,就像蘇軾的那些千古名句,或者顏魯公的赫赫名跡。

從年初國內文化場館率先閉館、全球藝術展事陷入停滯,到國內疫情趨於穩定,重要展事活動穩步推進。

疫情改變人們的生活,年初在全國5000多家博物館暫停對外開放的形勢下,「雲觀展」成為一種全新觀展潮流;故宮、國博、上博、遼博等推出的蘇軾特展、唐招提寺文物展等,或聚焦人物,或渡海而來,一以貫之地成為文化話題,首例考古出土顏真卿所書墓誌,引發了學界對於顏真卿早年書風的討論;流失文物返還與打擊文物犯罪成效顯著,然而接連發生的文物安全問題依然牽動人心。

展覽現場的東山魁夷隔扇巨作《濤聲》 (上海博物館供圖)

「閉館不閉展」、「雲觀展」——疫情加速博物館數位化進程

2020年年初,新年喜慶的氛圍尚未消去,「新冠疫情」突如其來,全國5000多家博物館相繼宣布暫停對外開放。相較往年「博物館裡過大年」的遊人如織,一時間國內文博機構門可羅雀。不過沉寂未多時,作為應對,全國各地博物館利用已有的數字資源,迅速推出了一批網上展覽。

「全景故宮」裡的故宮雪景

故宮博物院推出了「全景故宮」、「V故宮」、「故宮名畫記」、「故宮展覽App」等多項「雲遊」故宮的方式;上海博物館通過上博官網和微博同步推出上海博物館「網上博物館」專題,上博近年來舉辦的一些特展「灼爍重現:十五世紀中期瓷器大展」、「丹青寶筏: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等都能在官網找到對應的數字全景展廳;蘇州博物館有「線上逛蘇州」、中國絲綢博物館有「線上遊國絲」……國家文物局先後推送了六批全國博物館網上展覽資源,涵蓋全國近百家文博機構的300多項展覽項目。據不完全統計,閉館防疫期間,全國各地博物館共推出2000餘項博物館線上展覽,訪問量突破50億人次。

中國國家博物館「歸來——義大利返還中國流失文物展」數字全景展廳

山西博物院的「壁上乾坤——山西北朝墓葬壁畫藝術展」全景展廳

近幾年來,隨著科技手段在博物館中的運用以及政府加大對公共文化場館信息技術領域財政投入,博物館早已啟動數位化工作,而此次疫情無疑加速了博物館數位化進程。雖然線上博物館永遠代替不了實體的博物館,但是運用數位技術展示文化遺產已經成為一種國際潮流。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就曾表示,「後疫情」階段,國家文物局將繼續加大「雲展覽」推進力度,使「雲展覽」成為一種觀展新常態。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上博「唐招提寺展」成疫情下凝聚人心的紐帶

2020年文博領域最令人難忘、引發持續觀展熱潮的不得不提去歲年末在上海博物館開幕的「滄海之虹:唐招提寺鑑真文物與東山魁夷隔扇畫展」。展覽原定於2020年2月16日結束,後因疫情延期至4月5日,是今年上半年受關注度最高的大展之一。

《東徵傳繪卷》(局部)

除了展覽本身維持了上海博物館一以貫之的高水準,來自日本唐招提寺難得一見的國寶文物「金龜舍利塔」,日本最知名的風景畫家東山魁夷為唐招提寺繪製的山水隔扇畫等,以及悠遠空靈的展廳布景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曾引起廣泛共鳴的日本支援武漢物資上顯目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詩句,與「唐招提寺鑑真文物特展」中在展文物相關。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在武漢疫情暴發初期,日本支援武漢物資上顯目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詩句曾撥動無數人心弦,記載這首古詩並圖文並茂描繪鑑真事跡的日本重要文化財產《東徵傳繪卷》(卷二、卷五)(「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詩句載於卷一)正在「唐招提寺大展」中展出,這使得該展成為疫情隔離之下凝聚人心的紐帶,受到格外關注。為此,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特意致信與日方溝通,日本唐招提寺長老欣然同意將這一大展延期,以「實現鑑真和尚的心願,超越苦難、竭力推進中日交流」,成一時美談。

奈良國立博物館研究員野尻忠先生與上博員工進行唐招提寺文物點交現場

展覽閉幕後,唐招提寺鑑真文物也因疫情阻隔航運不通而一直滯留上博館內。在等待數月後,唐招提寺西山明彥長老因法事活動需要,迫切希望這批文物回歸。中日雙方在克服重重困難後,實現唐招提寺文物這樣的高等級文物首次不走空運改為海運,展品回運順利成行。這一文物回運插曲也彰顯了中日文博人在疫情下的責任與擔當。

北京故宮「蘇軾主題書畫」、遼博「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

——古代藝術主題大展受熱捧

2020年步入下半年,隨著國內疫情趨穩,全國各大文博機構展事活動有序開展。

從9月1日至10月30日,「千古風流人物——蘇軾主題書畫特展」 在故宮博物院文華殿展出。該展經過多年精心籌備,既是今年故宮博物院推出的首場重量級展覽,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在故宮以東坡為名的大展。展覽共展出78件套文物精品,以故宮博物院藏品為主,同時得到了天津博物館的支持,藏品的時代跨度從北宋至近現代,類別涵蓋書畫、碑帖、器物、古籍善本等。

蘇軾像

該展除展出蘇軾真跡《歸院帖》、《春中帖》等外,與蘇軾齊名的黃庭堅、米芾、蔡襄真跡、宋元明清與蘇軾相關的書畫也同時進行呈現。展覽現場還投映了蘇軾諸多膾炙人口的詩詞,輔以《赤壁圖》等故宮院藏宋畫。

蘇軾,《歸院帖》頁,宋,紙本行書,縱35.1釐米,橫12.4釐米

蘇軾書畫真跡主要收藏在兩岸故宮及上博。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有蘇軾行書《治平帖卷》《歸院帖》、《書林和靖處士詩後》等,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蘇軾名跡包括《寒食帖》、《寶月帖》、《廷平郭君帖》、《致運句太博帖》、《北遊帖》等 ,上海博物館則收藏有蘇軾晚年《答謝民師論文帖卷》等名跡。頗為遺憾的是,這一以東坡為名的特展,不見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蘇軾代表性名跡,也不見上博收藏的蘇軾名跡,不過這亦不妨礙「蘇軾主題書畫」特展成為年度最熱門和引發最高關注度的展覽。

10月6日,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她——女性形象與才藝」特展。展覽按照主題及年代,選展71組(件)院藏精品,內容分成「群芳競秀」與「女史流芳」兩大單元,其中不少展品都是畫史上的赫赫名跡。

宋 李公麟 畫麗人行(局部)

「群芳競秀」是以宏觀的角度,依序展陳自五代迄於近現代的繪畫,包括傳唐周昉《調嬰圖》、《內人雙陸圖》、宋代李公麟《畫麗人行》、宋李唐《文姬歸漢圖》以及宋元時期的宮廷后妃畫像、明清時期名家筆下的仕女圖等。女史流芳」則為女性藝術家的作品,儘管青史曾留名的女性創作者,與男性相比,數目差距極為懸殊,但其中絕不乏筆墨清麗且風格獨具的佳構。

宋人 徽宗後 欽宗後半身像

步入12月份,遼寧博物館又重磅推出史上首個以傳世精品展示「唐宋八大家」的主題文物展——「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展覽共展出含書法、繪畫、古籍、碑帖拓片、陶瓷等門類展品共計115件(組),包括《宋刻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宋人仿顧愷之洛神賦圖卷》、《北宋徽宗趙佶瑞鶴圖卷》、《北宋蘇軾行書洞庭中山二賦卷》、《北宋蘇軾行書陽羨帖卷》、《北宋歐陽修行書譜圖序稿並詩卷》、《馬和之周頌清廟之什圖》、《清代王原祁西湖十景圖》等均在展覽中展出。

「唐宋散文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又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稱,分別為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位。如何用文物展示這些文學家的成就與古文運動的成果,難度很大,無疑是需要創建性的。從呈現的作品看,策劃用心,名跡較多,不過也有部分藝術節人士表示,「感覺有部分展品用以釋讀這一主題還是有些牽強。」

宋刻 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遼寧博物館供圖

首例考古出土顏真卿所書墓誌,揭顏真卿早年書風

2020年夏,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秦都鹹陽城考古隊對陝西省秦漢新城政府儲備用地內發現的百餘座漢唐墓葬開展了考古發掘工作。在發掘唐代元氏家族墓葬時,出土了顏真卿書寫的墓誌,墓誌中的撰文為顏真卿早年書法,為其38歲所書。據悉,這是顏真卿為墓主人元大謙妻羅婉順所寫墓誌。

羅婉順墓誌書者為顏真卿,文內自稱為長安縣尉

11月13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通過視頻直播的方式首次對外發布了這一消息。考古隊方面表示,此為目前國內首例經由科學考古發掘出土的顏真卿所書墓誌,對於研究顏真卿本人及我國中古時代書法藝術意義極大,也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

羅婉順墓誌,書者為顏真卿

在唐代元氏家族墓葬中出土的顏真卿書寫墓誌,系其為元大謙之妻羅婉順所書,文內自稱為長安縣尉。羅婉順卒於天寶五年(公元746年)四月,天寶六年(公元747年)三月與丈夫合葬。據顏真卿年表,天寶五年顏真卿由醴泉縣尉升任長安縣尉,與史載相合。從此墓誌看,相比顏真卿代表時期的豐腴雄渾,結體寬博而氣勢恢宏,38歲時的顏真卿書風少了些雄渾,卻多了些瘦硬秀逸。

或身陷火災與水患,或年久失修,或遭遇破壞性修繕——文物安全牽動人心

2020年,那些或身陷火災與水患威脅,或年久失修瀕臨坍塌,或遭遇破壞性修繕的文物古建牽動人心。

3月,突發的四川涼山森林大火蔓延一度威脅到了瀘山第一古剎西昌光福寺和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博物館內有大量文物資料,光福寺除寺廟建築,還有四川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西昌地震碑林的100多塊文物碑刻。火災發生後,相關文物緊急轉移,所幸大火撲滅及時,相關文物未遭受損失。

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司馬第大屋失火

5月,溫州市永嘉縣巖頭鎮芙蓉村司馬第大屋發生火災,損失嚴重。這是一座木質古宅,始建於清朝康熙年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芙蓉村古建築群之一。

忻州市鐵梁橋修復之前 2019年5月拍攝

山西省忻州市莊磨鎮連寺溝村鐵梁橋修復後的狀態。 劉繼長 攝

4月,山西連寺溝金元時期鐵梁橋遭破壞性修復,該金元時期古橋作為一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被修繕後古橋面貌完全被改變,古橋承載的文物價值、藝術美感、歷史信息等經修繕後也嚴重受損乃至蕩然無存。該事件經由澎湃新聞報導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官方介入。

應縣木塔的航拍照。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徐偉攝。

內蒙古武安千年遼塔,身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卻因年久失修,導致塔身傾斜,搖搖欲墜。據相關媒體報導該白塔維修工作啟動長達7年,始終在「紙上」來回打轉,遲遲不見修繕,導致千年遼塔狀況一天不如一天,面臨倒塌。10月份,同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西應縣木塔歷經風雨,塔身扭曲變形。20世紀90年代初,木塔修繕就正式立項,修繕方案卻「難產」近30年引發輿論關注。接連爆出的古建築修繕問題著實令人堪憂。

屯溪老大橋(鎮海橋)

步入夏季,暴雨頻繁,多地發生洪澇地質災害。7月,地處安徽旌德縣的明代古橋樂成橋被洪水衝壞,造成橋面損壞嚴重;黃山市中心城區屯溪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代鎮海橋(屯溪老大橋)被山洪衝毀;江西婺源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南宋彩虹橋遭受洪水衝擊,部分橋面受損。短短幾日內,就有數座見證地方歷史人文的古橋被洪水衝毀,讓人扼腕。據不完全統計,僅今年夏天,就有江西、安徽、湖南、四川、廣西、湖北、重慶、廣東、福建、貴州、浙江等11省份500餘處不可移動文物因洪災不同程度受到損失,其中涉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87處。國家文物局緊急發文,要求加強汛期文物安全工作。

文物安全年年強調,但是文物遭受損壞的新聞還是時時發生。文化遺產作為不可再生資源,也作為全人類共同的遺產理應的到更多的重視和保護。

流失文物返還與打擊文物犯罪

去年是流散文物追索工作始見成效的一年,流散文物返還熱點從年頭貫穿到年尾。2020年,流失文物返還工作持續發力:流失英國長達25年之久的68件文物歷經漫漫歸程,重新回到祖國懷抱。埃及向中國返還31件文物藝術品。5件流失海外的古畫通過上海「進博會」回流……

英國回歸文物

據國家文物局通報,11月18日,中國政府經過持續25年的跨國文物追索行動,68件流失英國文物成功歸國,其中包括3組13件二級文物、30件三級文物,涉及唐三彩七星盤、宋代青白瓷、元明石雕馬、元末明初青瓷梅瓶等。此次68件中國流失文物順利回歸是中英兩國在「1970年公約」框架下,合作打擊文物走私、促進文物追索返還的成功範例。

此外,此前追索工作成效在這一年度的到更為廣泛的落實。11月14日,國家文物局將經過5年持續努力,於去年2月成功從美國政府接收的361件文物正式劃撥給南京博物院。

圓明園馬首銅像,清代,何鴻燊捐贈,圓明園管理處收藏

12月1日,「圓明園馬首銅像劃撥入藏儀式」在圓明園正覺寺舉行,國家文物局正式將圓明園馬首銅像劃撥北京市海澱區圓明園管理處收藏,馬首銅像結束百年流離,成為第一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

2020年,打擊文物犯罪成效顯著。國家文物局公布的數據顯示,自2020年全國公安機關深入推進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開展以來,已破獲文物犯罪案件750餘起,追繳文物14000餘件,其中一級文物15件。

相關焦點

  • 華章重現▎曾世家文物特展開幕,8件珍貴海歸文物返鄂
    9月12日, 「華章重現——曾世家文物特展」 在湖北省博物館震撼開幕, 近10年曾國考古出土文物精品 首次大規模展出。
  • 中韓建交20周年紀念特展:朝鮮王朝時代的生活
    中國的首都博物館和韓國的國立民俗博物館共同促進舉辦的本次展覽,是以國立民俗博物館的「趙氏三兄弟肖像」,「闊衣」等生活文物為中心,在北京首都博物館特別展館進行為期30餘日的展覽。本次特展,以韓國人從出生直到死亡,一生所經歷的事件為中心,由六大主題構成。在各個主題的展覽空間,通過展示朝鮮後期多樣的生活文化資料,從多方面揭示韓國人傳統生活面貌。
  • 擅長「撫慰人心」的星座,個性溫柔,心思細膩,可以治癒悲傷
    主筆:小情話有的人天生就具備「暖人心」的能力,尤其是在面對悲傷的人時,往往能利用搞怪、扮醜的方式來改變一個人的心情。那麼,哪些星座個性溫柔、心思細膩,擅長撫慰人心,同時還能治癒悲傷呢?儘管這樣的做法並不能夠化解一切的痛苦,但事實上,越是專心致志的陪伴,越能夠讓人有十足的保護感。白羊雖然不太會用言語來安慰人,但卻懂得在適當的時候收起自己大大咧咧的一面,儘可能地讓對方放鬆心情,卸下防備。
  • BBC推薦:疫情時期撫慰人心的老電影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娛樂英語>影視英語>影視資訊>正文BBC推薦:疫情時期撫慰人心的老電影 2020-04-02 14:26 來源:bbc 作者:
  • 2020年那些難忘的笑容:這些笑容 溫暖了不平凡的2020
    2020年那些難忘的笑容:這些笑容 溫暖了不平凡的2020時間:2020-12-14 16:34   來源:光明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20年那些難忘的笑容:這些笑容 溫暖了不平凡的2020 2020念念不忘【2020年那些難忘的笑容不知不覺跟著一起笑了】這些笑容,溫暖了不平凡的2020
  • 看曾世家文物特展,速來湖北省博物館!
    9月12日,「華章重現——曾世家文物特展」在湖北省博物館開幕,這是湖北省博物館經歷疫情重新恢復開放後第一個大型文物特展。展覽匯集了周王朝重要諸侯國——曾國系列遺址近10年來出土的精美文物,呈現西周早期到戰國中期的曾國青銅文化面貌。
  • 香港畫家林天行:為菖蒲作畫 撫慰疫下人心
    中新社香港7月17日電 題:香港畫家林天行:為菖蒲作畫 撫慰疫下人心中新社記者 曾平畫家林天行被友人形容為「與香港共成長同憂歡的真正藝術家」。這位以畫荷聞名的香港美協現任主席,在香港過去一年的艱難歲月中,潛心為「草中君子」菖蒲作畫,期望撫慰觀畫者的身心。以畫荷聞名的香港美協主席林天行,在香港過去一年的艱難歲月中,潛心為「草中君子」菖蒲作畫,期望撫慰觀畫者的身心。
  • 從日本索回的8件青銅器可以看到實物了,省博文物特展帶你感受荊楚...
    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方勤告訴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華章重現——曾世家文物特展」是湖北省博物館恢復開放後第一個大型文物特展,展覽遴選匯集了曾國遺址近10年來出土的豐富而精美的文物,特別是曾伯克父青銅組器的參展,讓觀眾感受荊楚文化的獨特魅力。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介紹展品。
  • 撫慰人心的天籟之音,來自天堂的美聲——恩雅
    這首由恩雅演唱的《So I Could Find My Way》深沉大氣、情感飽滿、撫慰人心。現場版MV中Enya那仿佛來自天堂的聲音在氣勢恢宏的樂隊伴奏下,仿若天籟,讓人心醉!來自愛爾蘭的恩雅,作為新世紀音樂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聲音純美安靜,為我們洗滌塵世的浮躁。
  • 請回答2020丨不平凡的一年,上海藝術的「溫度」、「熱度」與「速度」
    等待朋友的時間裡,戴著口罩的小暖免費取閱了一份《「1+16」全市美術館市民共享計劃觀展手冊》,上面有最新的上海市美術館名錄。 就在上個月,她還去了第六屆上海青年藝術博覽會。在自己的購買能力範圍內,她通過掃現場的二維碼,激動地購入了人生的第一幅油畫。 對每一個人來說,2020年,是個不平凡的一年。
  • 2020那些難忘的擁抱瞬間 看看哪個觸動了你
    2020那些難忘的擁抱瞬間 看看哪個觸動了你時間:2020-12-22 10:47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20那些難忘的擁抱瞬間 看看哪個觸動了你 2020年還剩下最後11天,回首這一年,有擔憂、有遺憾,但也有一些瞬間讓我們感動,給我們力量。
  • 那些年,70後80後難忘的娛樂生活
    那些年,70後80後難忘的娛樂生活 絕大多數「70後」和「80後」已經步入社會,每天公司與住所之間兩點一線的忙碌生活成為主旋律
  • 又一個文物被做成手辦了!文物買不到,手辦我還買不起嗎?
    央視一直以來都是給我們一種「刻板」「守舊」的印象,但沒想到央視現在也逐漸開始懂人心了。  有了第一次的經驗,這次的「金嵌寶金甌永固杯」手辦從細節上來看,是遠遠好於去年的那款葡萄花鳥紋銀香囊手辦的。從目前來看,文物手辦化後也確實讓二次元用戶關注起了這些比較生澀的「文物」。
  • 希望能用漫畫撫慰人心
    他的「小林漫畫」公眾號從2017年開通以來,幾乎篇篇都有十萬+的閱讀量。疫情期間,小林創作了上百幅相關作品,他還將自己的漫畫展開到了全國兩百多家新冠肺炎定點救治醫院。最近他編了一本抗疫漫畫紀念冊,向前線醫護人員和患者捐了四萬本。他說,其實一直都是讀者和粉絲在推動他為抗擊疫情做一些事情。小林的漫畫給人的感覺一直是撫慰人心,後疫情時代,心理療愈任重而道遠。
  • 中國文物珍品日本展出回顧:這些藝術珍品,國內罕有聽聞
    過去的一年,筆者前往日本關西地區的奈良,探訪了唐代文物雲集的正倉院展,同時也發現關西有其他的一些博物館也在舉辦優質的展覽,其中還能看到不少來自中國的藝術珍品,都是國內罕有聽聞的。這次特展從商代青銅器上的金文開始介紹,到隋唐時代珍貴的書法作品,最後還能看到漢字傳入日本後的變遷。2019年是甲骨文發現120周年,人們往往認為甲骨文就是最早的漢字,但其實青銅器上的金文也一樣古老,而且字體更接近當時的標準形態。商代的字是毛筆寫的,而刀在甲骨上刻出來的筆畫都是直的,青銅器上的銘文,由於是特殊製作,才更加接近真實文字的形態。
  • 2020那些難忘的擁抱瞬間,願深愛的人都能緊緊相擁
    2020那些難忘的擁抱瞬間,願深愛的人都能緊緊相擁  2020年的開頭有些艱難,一個擁抱竟也成了奢望。當生活重新有了煙火氣,每個擁抱都想好好珍惜。願深愛的人都能緊緊相擁,讓愛和希望伴著我們勇敢前行。
  • 保時捷公共藝術療愈展啟幕 讓藝術給更多人帶去溫暖與撫慰
    發布會上,2020-2021 保時捷「中國青年藝術家雙年評選」也正式拉開帷幕。新一屆雙年評選不僅升級評選機制,更吸引多位國內知名藝術家、策展人、學者和媒體加入,共同打造一屆結合時代、視野廣闊、思維豐富、融通中西文化和知識結構的專業藝術評選,助力更多優秀青年藝術人才在更廣闊的舞臺上綻放光彩。
  • 難忘2020|這一年的藝術展館:用心策展,守望經典與人文
    2020年,註定是難忘的一年。回顧一年來的藝術展覽與特展,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藝術場館史無前例地開開關關、展覽史無前例地斷斷續續。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編輯部盤點的2020年這十處藝術場館只是中國國內博物館、美術館群裡的部分代表。
  • 名家講壇|園說Ⅱ文物特展專題講座第五講回顧
    「園說II——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於9月25日在中國園林博物館隆重亮相。展期內,學者名家還將在中國園林博物館為廣大園林文化愛好者帶來精彩的六次專題講座,包括頤和園等皇家歷史、文化、文物等內容。
  • 二年級《難忘的潑水節》測試卷,既有溫度又有深度,難得的好卷!
    《難忘的潑水節》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課文。本文通過對周總理和傣族人民共同歡度潑水節的描寫,表達了傣族人民激動、幸福的心情,表現了周總理和傣族人民心連心的深厚情誼。文末,我為同學們精心挑選了一套測試題,與課文緊密結合,既有溫度又有深度,難得的好卷,趕快來練一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