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一財網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開幕剩下不到一周時間。
本屆論壇將邀請到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近140位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通過線上和線下的方式出席。
多名受邀諾獎得主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他們對疫情下的「雲端會議」非常期待,將共同討論科技如何改變人類的共同命運。
外星生命探索出現新突破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米歇爾·馬約爾(Michel Mayor)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今年的疫情是最大的黑天鵝,我們無法來到現場參加會議有些遺憾,但是通過雲上會議的方式,我們還是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一些新的啟示和思考。在目前的形勢下,全球更加需要各國科學家的通力合作。」
馬約爾在今年的頂尖科學家論壇上將會參加一場「宇宙覓音」的太空峰會。其他參會的天文物理學家包括2006年諾貝爾獎得主喬治·斯穆特三世(George Smoot III)以及2019年與馬約爾教授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教授迪迪埃·奎羅茲(Didier Queloz)。
馬約爾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天體物理學未來幾年還將引來非常激動人心的發現,並有望繼續成為諾貝爾獎的主題,比如銀河系中黑洞的影像圖。
今年人類在天文物理學方面有多項重大突破,其中包括在探索外星生命方面的新發現。上個月國際科學團隊發表研究稱,在金星上找到了生命的「標記物」——磷化氫,首次推測金星可能存在過生命。
今年7月,中國首個火星探測任務發射,中國火星探測器的發射,為人類理解太空邁出了重要一步。對此,馬約爾表示:「這從技術上說是有很大難度的,但意義重大。」
馬約爾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科學家下一階段將會有更加雄心勃勃的計劃,我們試圖通過發射衛星來探測系外行星上的生物標記,從而回答是否會有外星生命的問題。」
奎羅茲教授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很多留在地球表面的標記物都可以成為外星生命研究的素材。最近我們看到生命起源方面研究的新進展,這能從化學分子層面幫助人們理解生命必需的元素。」
第三屆頂尖科學家論壇還邀請到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大衛·格羅斯(David Gross)教授參加。格羅斯教授表示:「宇宙探索一方面是無限廣袤的,另一方面又希望在微觀層面研究極小範疇內的物質能量和時空,這是兩方面的探索,其實是相互關聯的。」
儘管大多數科學家相信銀河系當中會存在外星生命,但大多數科學家相信這些生命可能是微生物或者細菌。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亞當·裡斯(Adam Riess)教授因為發現宇宙「暗能量」獲得20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裡斯教授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一些人認為外太空可能有微小生物的說法倒是可以被接受。」
裡斯表示自己仍在堅持暗能量的研究,因為只有了解暗能量,才能了解宇宙。「宇宙中有70%以上的物質都是暗物質,通過研究暗能量可以更好理解宇宙的命運和起源。」
他表示,現在在物理學中有量子力學、廣義相對論等,「通過理解暗能量就可以找到這兩個理論的交叉點。在這方面我們希望未來十年可以取得一些進展。」
中國引領量子科技發展
第三屆論壇值得關注的另一個峰會是量子物質峰會。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將與2012年諾貝爾獎得主塞爾日·阿羅什(Serge Haroche)以及2001年諾貝爾獎得主沃爾夫岡·克特勒(Wolfgang Ketterle)等探討量子科技方面的新進展。
10月16日,量子科技迎來重大利好。國家明確提出要充分認識推動量子科技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加強量子科技發展戰略謀劃和系統布局。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量子技術的發展是全方位的,涵蓋了量子通信、量子計算和量子測量等領域。」
近年來,中國在量子通信等領域已經取得巨大突破,並走在世界技術的前沿。過去十幾年,中國研發生產的量子器件已經銷往歐美國家。
今年5月,中國科研團隊在國際物理學界最權威的綜述性期刊《現代物理評論》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基於現實器件的安全量子密鑰分發」的長篇綜述論文。潘建偉等研究人員指出,過去三十年裡,量子密鑰分發(QKD)的理論和實踐得到了廣泛發展。研究人員傾向於認為,現實條件下量子密碼的安全性已經建立起來。這篇綜述中所涉及的技術理論和實驗,將為量子密碼的廣泛應用以及標準化制定奠定基礎。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杜江峰教授在日前舉行的上海浦江論壇上表示:「量子計算的原理是清晰的,但技術工藝仍然需要不斷進步,突破一定的技術門檻,才能真正進入應用,這是一個相對長期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