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首次設立的 「T大會」昨晚在黃浦江畔舉行。 本報記者 張伊辰攝
■本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特設 「T大會」,這場別開生面的 「科學第一課」,老師是曾經獲得諾貝爾獎、圖靈獎等的世界頂尖科學家,學生則是55名來自全國17個省、市、自治區的科學少年,旨在為青年學生點亮「科學明燈」
昨晚,一場別開生面的「科學第一課」在黃浦江畔上演:老師是曾經獲得諾貝爾獎、圖靈獎等的世界頂尖科學家,學生則是55名來自全國17個省、市、自治區的科學少年。這是本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特設的「T大會」,旨在為青年學生點亮「科學明燈」。
「T」代表什麼?對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它可能代表青年(Teenager)、團隊(Team)、才華(Talent)或無限(Timeless)……不管是什麼,有一點都不會改變:「T大會」就是把舞臺交給孩子們、交給下一代,因為科學決定人類的未來,少年決定未來的人類。
最強大腦:如果你沒有犯錯,就等於你沒有努力
建議:為未來的40年做好定位,而不是著眼於過去的時光
孩子們最讓人羨慕的地方,就是未來有無限可能。1986年圖靈獎得主約翰·霍普克羅夫特隔屏和現場的學生們聊起了「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
「職業將會是你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選擇合適的職業才能享受每一天。」霍普克羅夫特說。和許多科學家一樣,霍普克羅夫特從小學起,就對周遭的事物十分好奇,他總喜歡去樹林探路、到西雅圖的港口看建築,他的父親卻讓他報考電氣工程師專業。
霍普克羅夫特沒有聽從父親的想法,而是選擇了當時尚在低谷的人工智慧。「如果我當時聽從了父親的想法,那麼現在可能在等一個職位。」他打趣地說。因此,他建議在選擇職業時,「要考慮為未來的40年做好定位,而不是著眼於過去的時光與經驗」。
「如果你沒有犯錯,就等於你沒有努力。」身在現場的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副主席、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麥可·萊維特直言,年輕人的最大優勢就是不要害怕犯錯,因為重要的事情往往都出人意料。做科研運氣很重要,越努力則會收穫越多幸運。今年新冠疫情暴發後,萊維特連續260天專注於研究新冠病毒,沒有感到疲倦,他直言,因為這是對全人類有益的事。
科學少年:渴望星際旅行、夢想上魔藥課
行動:預測未來的最好方法,就是創造未來
「科學有一點點奇怪,年長的科學家坐著給年輕人指導,事實上我們更應該向年輕人學習,他們的視野更開闊,做的事情更酷。」對於萊維特來說,「T大會」不僅是上課,更是向孩子們請教的機會。他不僅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他說,自己60年前就會用電腦了,現在更可以像15歲的孩子一樣使用手機。
在科學少年的分享環節,你能發現幻想總是與這個年紀密不可分,而在孩子們的腦海中,你能發現與眾不同的科學方向。廈門外國語學校學生湯傑5歲時就盼望進行一場星際旅行,長大一些後,他就渴望能夠建立太空實驗室或太空棲息地。去年熱映的《流浪地球》成為他課題的來源,對於未來,他認為人類解決生態問題、經濟問題的辦法之一,就是走出地球、走向太空,他也一直在為此探索。
17歲的上海中學學生吳君陶至今仍在等待一封霍格沃茲魔法學院的入校通知書。渴望上魔藥課、夢想揮舞魔杖的她愛上了化學,因為在她看來,化學就是一種「魔法」。面對當前社會有些人對化學的誤解,小姑娘表示化學和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它可以是綠色、無害和美好的,她要努力把這份美好帶給大家。
「我沒有特別喜歡的科學家,和別人相比我更愛科學定理。」上海市浦東新區協和雙語學校高中生郭秦菘酷酷地說。每當提到他最喜歡的伯努利原理,他總能滔滔不絕拉著人聊上幾小時。伯努利原理指引著郭秦崧走上科學之路,和許多小男孩一樣,他最初的研究衝動就是做一輛會飛的小車,要研究飛行,就繞不開流體動力學中的伯努利原理。郭秦菘一頭扎進去,在研究中慢慢發現了科學之美。
面對孩子們的各色想法,學校管理者要做些什麼呢?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校長王殿軍直言,學校應當是學生嘗試奇思妙想的地方,「作為校長,我們要做的便是創造一個寬鬆的環境,讓孩子們產生夢想、嘗試夢想,悉心呵護他們夢想的種子」。
當「土壤」和「種子」均已到位,科學少年自然會茁壯成長,正如吳君陶在發言中援引的那句話,「預測未來的最好方法就是創造未來」。
「爺孫」對話:交流就是靈感產生的源泉
共鳴:做科研不是為了獲獎,而是為了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
高維空間真的存在嗎?「基因剪刀」符合倫理嗎?科研遭遇挫折了怎麼辦?……科學少年們帶著一個個問題而來,希望得到「世界上最聰明大腦」的回答。而頂尖科學家個個傾囊相授,在他們眼中,場下的青年人就是科學的未來所在。
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表示,他是第二次以這樣的方式給孩子們「上課」,之所以迄今只有兩次,是因為他認為學生並不需要特別尊重他們的意見,孩子們要找到自己的路。
「一位諾獎得主背後有100位值得獲得諾獎的人。」對於諾獎得主這個身份,科恩伯格並不在意,他認為投身科學並不是為了獲獎,而是為了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做科學最大的樂趣在於獨特的獲得感」。
「『T大會』讓我收穫頗豐,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萊維特教授的講話,他啟發我們要積極投身基礎科學、保持創新意識,不斷堅持、勇於冒險、敢於試錯。」上海市高境第一中學高二學生鄒一鳴說。
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的何雪睿是「T大會」上年齡最小的一位上海學生。她對霍普克羅夫特的話最有共鳴,「當沉浸在自己喜愛的工作中,就可以忘掉時間的流逝,獲得成功的概率也就越大」,這句話讓她動力滿滿。
看著科學少年們,科學大師們的臉上始終蕩漾著微笑,那是看到未來希望的喜悅。最後,科恩伯格獻給這群少年一個錦囊,「只有學會質疑過去的知識,才能找到通向未來的道路」。
【來源:文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