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尖科學家小科學家論壇:桌布討論載滿奇思妙想

2020-12-02 澎湃新聞

頂尖科學家小科學家論壇:桌布討論載滿奇思妙想

2020-11-02 19: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11月1日上午,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迎來了一場「元氣滿滿」的活動:頂尖科學家小科學家論壇。中國科學院院士楊雄裡、馬大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友柏,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徐政和作為頂尖科學家代表現身論壇現場,與來自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55位「小科學家」同桌對話。

論壇首先由8位「小科學家」代表進行分享展示,包括其在科學探究過程中的階段性收穫、對科學和未來的暢想等。「為什麼學霸的考試成績總比姚明的身高還高?」來自重慶市第十一中學的謝睿奇根據日常觀察,提出《論考試成績的影響因素的初步試探性研究》這一小課題。他通過網課自主學習,構建影響因素模型,得出了各維度的歸因佔比,其中最顯著的是「自上一次大型考試以來平均一周投入的額外時間」。

「我帶了個寶貝來現場」,來自上海浦東新區協和雙語學校的郭秦菘從書包裡拿出一個蛇形機器人。他在一次農村調查中注意到,農藥過量噴灑問題廣泛存在於當前農業生產中,農民們基本依賴個人經驗判斷用哪種、應該噴多少。因此,他提出《基於GoogleNet和MATLAB的農藥過量噴灑綜合解決方案》,來應對這一現實困擾。「製作這個蛇形機器人的實物,我大概用了兩個月左右的時間,現在它真的能夠迅速、靈活地在田地裡穿梭。」郭秦菘自信地說完之後,把蛇形機器人盤掛在脖子上走下臺去,真摯的笑容讓氣氛瞬間活躍起來。

其他「小科學家」們的分享也同樣引人入勝,從樂器噪音防治到城市運動空間規劃,從二氧化碳複合材料到可逆光致變色的塗料製備等等。「小科學家」們詮釋了科學探究的三部曲:「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也讓與會者感慨,好奇心和洞察力是科學最好的養料。

而後的桌布討論環節更是將論壇帶入高潮,55位「小科學家」分為4組,每組由一位頂尖科學家導師帶隊進行討論,討論話題緊扣科學和社會發展中的熱點現象。

「我們如何定義科研的創新?不同水平上的研究發現都如何推動科研發展?」「在解決問題前,我們或許應該利用大數據調查先摸清現存的問題、阻力。」「您對計算機科學的發展怎麼看?」「神經網絡模型同樣能夠反映自主學習的優越性。」……40分鐘的時間裡,「小科學家」們從未被題目所局限,他們從自身的優勢和研究出發,展開朋輩間交流。

討論結束後,4個小組分別用手繪海報的形式,圖示闡述了小組關於議題的討論結果,頂尖科學家們一一進行點評。

「自然是交叉學科的現象,要更加清晰地解密自然就一定需要多學科的知識。」徐政和院士在點評中說:「非常高興和『小科學家』們一起討論,通過項目的設計製作確實意識到『小科學家』一定是我們國家未來的希望。祝各位『小科學家』們未來的學習科研取得更大的成就。」

謝友柏院士點評道:「今天看到這麼多年輕『小科學家』熱烈地對科學問題進行討論,非常高興,這是我們國家進一步高質量、大規模發展的希望。」

「我不得不說,這些孩子都比我聰明。我為這些後生感到可喜、可敬。」楊雄裡院士肯定了在場孩子們的精彩表現。他引用黑格爾的一句話「尊重權威,同時又要挑戰權威」勉勵在場的「小科學家」。他說到:「尊重基本原則,但在這一過程中一定不要被權威的話所束縛,不然我們就不可能進步。科研是不斷地創造新的問題,所以我們既要尊重權威,又要挑戰權威。」

馬大為院士則從基礎學習、科研心態方面對「小科學家」們提出了要求和期待。他說:「第一,我們要把基礎學好,基礎學好是很關鍵的因素,絕對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為了能夠真正站在一個『巨人的肩膀』上創造。第二,做科研要有一顆淡定的心,科研不是一天兩天能夠做出來的,而是很長時間的艱苦探索,也許哪一天靈光一現出來的想法會改變世界。第三,化學是真正能改變世界的。中國有很完整的化學產品生產鏈,同時化學在醫藥、醫療、農藥都有幫助,希望年輕人能選化學,從事化學專業。」

參加本次論壇的55位「小科學家」年齡集中在15歲至18歲,分別由中國科協和上海市科協從「英才計劃」項目以及五項學科奧林匹克競賽優秀學生中選拔而來。

來源:中國科協網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頂尖科學家小科學家論壇:桌布討論載滿奇思妙想》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頂尖科學家與英才學生同桌對話 桌布討論載滿奇思妙想
    頂尖科學家與英才學生同桌對話 桌布討論載滿奇思妙想時間:2020/11/2 18:33:03 來源:新華網        選稿:東方網教育頻道 陳樂 吳治萍 新華網北京11月2日電11月1日上午,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迎來了一場
  • 頂尖科學家與英才學生同桌對話,桌布討論載滿奇思妙想
    新華網北京11月2日電 11月1日上午,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迎來了一場「元氣滿滿」的活動:頂尖科學家小科學家論壇。中國科學院院士楊雄裡、馬大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友柏,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徐政和作為頂尖科學家代表現身論壇現場,與來自全國17個省區市的55位「小科學家」同桌對話。圖為「小科學家」代表分享展示科學探究小課題。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桌布上盡情揮灑靈感,今天,這群科學少年與大咖...
    四張方桌、四塊白布、幾十隻黑色墨水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小科學家」論壇來了!55位昨晚剛剛參加過「T大會」的科學少年,今早又迫不及待地走進了平等的對話桌。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50張PPT+15塊圓桌布=未來科學的n種可能
    圖說:由15張圓桌組成的桌布論壇集體討論環節 新民晚報記者 徐程 攝(下同)5分鐘,5張PPT,與世界「最強大腦」一道,探望未來科學的N種可能。在今天下午進行的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有一個特別環節——「5張」論壇。
  • 有關科學的反思和暢想,我們在這15張桌布上一探究竟
    今天(10月29日)下午,15張圓桌被擺進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主會場中央。在圓桌上,只有寥寥數支記號筆,沒有紙。會場裡,也出現了不少「新面孔」,穿著校服的年輕學生匆匆拖著行李箱對號入座。在這裡,數十名諾獎得主與青少年科學家暢所欲言,各自寫下對科學的反思和暢想。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獨家對話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餘金權:科學家...
    一年出差不超過10次的他,卻已連續兩年把參加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排進自己的日程表。第三屆論壇正在火熱展開,餘金權也在「大美化學——世界頂尖科學家合成化學峰會」中發表自己的最新成果和見解。在接受新民晚報專訪中,餘金權快人快語又耐心溫和,對青年科學家給出了不少「過來人」的經驗。
  • 會議通知: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掃碼免費參會
    WLF是以諾貝爾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圖靈獎等頂尖科學獎項得主為主體的國際科學論壇,由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發起、上海市人民政府主辦。第二屆論壇上,國家主席習近平向論壇致賀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到場宣讀。圍繞著「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這一主題,WLF已成為亞洲最負盛名的科學會議,世界上最大的獲獎者的科學聚會。
  • ——WLF「小科學家」新年Pa系列之網紅李依庭
    在新年到來之際,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對部分參加第三屆WLF的「小科學家」做了回訪,聽他們對2020年的總結、對新年的展望,連續刊發四篇推送。今天登場的是來自杭州第二中學的李依庭。
  • 特寫|在上海的這十張桌布上,諾獎得主們為人類未來打下草稿
    10月31日下午,數十名諾獎得主,在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分組討論環節,以「科學與人類的現在與未來」為主題,與來自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大學等中國各地的青年科學家們,進行了一場頭腦風暴。分組討論環節將在場的科學家們一共分為十組,每組由1-2位頂尖科學家和8-10位青年科學家組成。
  • 和諾獎得主做同桌 草稿紙都寫在桌布上啦?
    昨天下午舉行的世界頂尖科學家青年論壇所設置的特別環節。它的意義不言而喻:給中外傑出青年科學家和世界頂尖科學家搭建面對面深度互動的交流平臺。值得一提的是,參加這個"特別環節"的青年人裡,除了一些已在各自學術領域裡頗有建樹的青年學者外,還有許多滿懷科學熱忱和天賦的高中生、大學生,他們很可能會是未來的科學家。大家不分年齡,不分學科領域,自由探討,甚至就直接將自己的觀點寫在桌布上。
  • 「我是中國科技產品的頭號粉絲」,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諾獎...
    每經編輯:王鑫 據央視新聞,為期3天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11月1日在上海閉幕,中外科學家積極評價在中國成功舉辦的這場全球科學交流盛會。
  • 四張桌布上後浪激蕩:在生活中發現問題,用跨學科思維造飛機
    黃浦江畔,4張桌布,4位院士,55位來自全國的「小科學家」,一同上了別開生面的一堂科學互動課。11月1日,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進入第三天,也迎來本屆論壇最受期待的一個環節——桌布討論。按照往屆慣例,從全中國選拔出的55名15-19歲的「小科學家」會分組參與討論,並將自己的想法記錄在桌布上,因此這個環節也被稱為「桌布論壇」。
  • ...頂尖科學家論壇丨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我是中國科技產品的頭號粉絲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昨天(30日)在上海開幕。論壇上,來自國內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學家普遍認為,在當前國際科技競爭激烈的時期,中國應抓住發展機遇,繼續加強在基礎科研領域的儲備。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丨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我是中國科技產品的頭號粉絲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昨天(30日)在上海開幕。論壇上,來自國內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學家普遍認為,在當前國際科技競爭激烈的時期,中國應抓住發展機遇,繼續加強在基礎科研領域的儲備。
  • 她,15歲蟬聯「中國最年輕科學家」,兩次參加世界頂級科學家論壇
    但有這麼一個女生,她初三不是忙著備考,而是參加了首屆世界頂尖科學家青年論壇。她就是中國最年輕科學家——談方琳。這一課題也獲得了「第33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一等獎,受到上海青少年科學社的邀請,參加了首屆世界頂尖科學家青年論壇。而當她剛上高一時,她又再次受邀,而且是本次世界頂尖科學家青年論壇最年輕的參會者。
  • 「科學少女」談方琳:不補課不刷題,兩次參加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陶哲軒,14歲就考入費林德斯大學,第二年便16歲獲得該校榮譽理科學位,僅一年後就取得了碩士學位;何碧玉,14歲以標準分750分奪得河南省高考理工科"狀元",被清華大學生錄取;張炘煬,13歲通過北工大碩士研究生的複試,成為全國年齡最小的碩士研究生,16歲成為北航博士生;……
  • 培養一個頂尖科學家,為什麼要從娃娃抓起?
    從12 歲就對機器人產生濃厚興趣的秦浩允,今年還報名參加了在上海舉辦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作為連續三年在上海舉辦的全球科學盛會,今年論壇的一大特色在於「致力青年成長,構建科學人才梯隊」。秦浩允和隊友設計的參賽機器人。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T大會」 史上最強「科學第一課」黃浦江畔開講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首次設立的 「T大會」昨晚在黃浦江畔舉行。本報記者 張伊辰攝■本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特設 「T大會」,這場別開生面的 「科學第一課」,老師是曾經獲得諾貝爾獎、圖靈獎等的世界頂尖科學家,學生則是55名來自全國17個省、市、自治區的科學少年,旨在為青年學生點亮「科學明燈」昨晚,一場別開生面的「科學第一課」在黃浦江畔上演:老師是曾經獲得諾貝爾獎、圖靈獎等的世界頂尖科學家
  •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他對此做了專題...
    他想做的,是建造產業規模的反應器,實現「人工光合作用」的規模化應用。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曹祥坤對此做了專題報告,並與「人工光合作用」的先行者、2015年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楊培東教授等頂尖科學家雲端交流。
  • 中國最年輕的科學家,15歲便受邀參加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大會
    今天,我們來講一講最年輕的零零後科學家。中國最年輕的零零後科學家,15歲,便受邀參加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大會。有人說她是真正的天才,她叫談芳琳。初綻鋒芒,在2018年,那是她才上初三,課堂外做的一項研究課題,斐波納契數列與貝祖數估計,卻解決了眾多科學家一直無法解決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