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陸航近5年直升機增長數量相當於前25年(圖)

2021-01-09 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發生地震,陸航直升機飛越喜馬拉雅山脈參加救援,把中國人民的友誼傳遞給了尼泊爾人民。圖為為尼泊爾震區運送物資。傅磊/攝

  火箭彈攻擊瞬間。傅磊/攝

  超低空究竟有多低?有人說,也就是「一樹之高」。

  往下,地面有坦克裝甲車輛,往上,有固定翼飛機和飛彈。唯把「一樹之高」的這點間隙,留給了陸軍航空兵。

  1986年,中國在百萬大裁軍的序幕中,同時啟動組建陸軍航空兵部隊。如今,中國陸軍航空兵已經整整走過30年。30年來,這個新成立的陸軍新型作戰兵種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逐步成為我國陸軍實現非線性立體機動作戰的骨幹力量之一。

  30年後的今天,在中國軍隊再一次拉開改革大幕之際,人們不禁要問:在「一樹之高」,我們能否打得贏?

  艱難負重的30年

  1986年,當中國人民解放軍宣布組建陸軍航空兵部隊的時候,國際同行已經把我們甩得太遠。

  1939年,世界上第一架實用型直升機試飛成功,並開始廣泛運用於軍事領域。二戰後的越南戰場上,直升機已成為美國陸軍部隊的主戰裝備。美軍在越南戰場上投入的直升機型號超過10種,涵蓋了武裝攻擊、空中偵察、支援運輸多個類型,總數超過400架,可以實現直升機對戰鬥班的戰術協同。

  如今,美軍現役直升機數量已接近7000架。根據2015年的公開數據,俄羅斯軍隊的現役直升機數量超過2000架,且擁有世界上起飛重量最大的直升機型號:米-26重型直升機。這款直升機曾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救援中,表現出強大的空中支援能力。

  而1986年的中國軍隊,我們的直升機數量是:79架。且基本上為國外進口,型號複雜。偌大的中國,幾乎造不出一架完整的直升機。

  20世紀80年代,世界新軍事變革悄然興起,軍事理論、軍隊體制、武器裝備和戰爭形態都發生了重大革新。中國陸航,就是在世界軍事變革的浪潮中艱難起飛。

  為解決裝備急需,陸航部隊先後從法國和俄羅斯引進了武裝直升機和運輸直升機,在此基礎上開始「裝備一代、研製一代、預研一代、探索一代」的自主創新之路。

  1985年,時任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向世界宣布裁軍100萬人,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央軍委於次年決定組建陸軍航空兵。

  一紙命令下來,空軍某運輸團團長邢喜貴上校把藍色的空軍褲子一換,成為一名陸航團長。他帶著從空軍抽調的幾名骨幹,借了友鄰部隊10間平房,把陸航的軍旗一插:「這就是團部!」地面沒有夜航設施,地勤人員為了部隊能夠迅速組訓,便用油漆把馬燈刷上紅黃綠顏色,代替跑道燈指引直升機夜航。每一次夜航,地勤人員就開著卡車沿途擺放馬燈。

  在位於山西的陸航訓練基地,十幾間羊圈被改成辦公室,甚至連自來水龍頭都沒有裝好就開始飛行員的培訓招生,早上洗臉刷牙,一溜兒上校、大校排隊打水。有人總結了幾句順口溜:「孤孤零零幾間屋,沒有營門沒有路,娛樂活動靠散步,10名官兵混合住,睡的全是上下鋪。」

  30年,中國陸軍航空兵幾乎每一次發展,都是「最美逆行」。

  1999年,為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加快推進軍隊轉型,全軍再次裁減50萬人,軍隊院校由100所減至80所。與此同時,中央軍委決定成立陸軍航空兵學院,是這次裁軍過程中唯一新建的一所綜合性院校。

  2003年,全軍再次裁減20萬員額,總參陸航局正式更名為總參陸航部,由原主要履行部隊領導機關職能改為履行總參二級部職能,並增設了軍代局、試飛大隊等技術保障和科研試飛機構。

  2013年7月,中央軍委明確了2013~2015年軍隊改革主要任務,在進一步優化部隊結構的情況下,陸軍航空兵再次增加員額。也正是這4次裡程碑式的「逆行」,中國陸軍航空兵負重起飛。

  初露鋒芒的30年

  一架武裝直升機劇烈抖動,從1800米的空中迫降在贛東南農村的一片水稻田之中,不偏不倚地騎在田坎上。試飛員張志強和張雲磊脫離了險情,互相為對方點燃一支煙,安靜地等待救援部隊。

  極少有人知道,2007年的這一次水田迫降,完好地保存了我國第一架專用武裝直升機——武直-10的樣機和試驗數據。5年後,中國首款專用武裝直升機橫空出世。

  列裝那一天,多位陸航裝備專家在現場熱淚盈眶。他們都記得,在「直-10」武裝直升機引進發動機受阻,全機研製進退兩難的關鍵時刻,陸航作出了依靠國內自主設計、完成定型的果斷決策,成功組織完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發動機研製,攻克了全機減重優化的技術難關,用兩年時間打破國外封鎖,取得自力更生的巨大勝利。

  與此同時,陸航開始在「直-9」平臺上探索現役裝備改進挖潛的路子,先後實施3次重大改進改型,滿足了陸航不同歷史時期對武裝直升機的作戰使用需要,為陸航從輔助支援型力量向主戰突擊型轉變提供了堅實基礎。

  30年,中國陸軍航空兵不僅裝備了國產的專用武裝直升機,也培養了一大批陸航飛行員,在飛行技術和水平上向世界一流接近。

  為了「補課」,早日縮短差距,陸軍航空兵開足了馬力。訓練基地17年培訓合格陸航飛行員近3000名,飛行訓練時間增加4倍,承訓員額更是猛增10倍,不得不採取「三班倒」和「一場多點、一域多用」的連軸組訓模式。

  最多的時候炊事班一天要做8頓飯,抬到機場保障教員和學員吃完了接著飛。由中國自行生產的教練直升機「直-11」生產出廠後直接列裝部隊,邊試飛邊教學。教練團沒有足夠的機務人員,就把女兵編進地勤,和男兵一起承擔維護保養直升機的任務。

  緊追慢趕,高速發展的中國陸軍航空兵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進行到關鍵時刻,時任某陸航團團長蔡有固採取單輪懸停的方式,將困在絕境中的幾名傷員接上直升機。陸航開啟的空中走廊,讓多少受災群眾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為此,陸航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邱光華機組壯烈犧牲。

  這些年,讓中國陸航小試牛刀的還有載人航天工程。在內蒙古四子王旗的大草原上,搜救直升機總是第一個降落在「神舟」飛船旁,為從天外歸來的英雄送去最及時的幫助。

  30年來,陸航部隊已形成了由運輸、武裝、勤務支援等一系列直升機機種,活躍在「一樹之高」的超低空,在陸軍作戰序列中顯現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把詩篇寫在藍天,把身影寄託給白雲。」這是陸航第一個女飛行員邢淑華當年寫下的一首小詩。如今,首批5名武裝直升機女飛行員經過一年多的風雨淬鍊,已經羽翼漸豐,形成戰鬥力。

  創新跨越的30年

  2014年5月,贛北地區。一架直升機空中停車,像鐵砣一樣下墜。

  就在從200米的高度到直升機落地的10餘秒內,飛行員靠雙手拉起重達百餘斤的操縱杆,操控直升機自轉著陸。

  這不是一起事故,而是為期15天的全軍陸航部隊首次飛行特情課目實裝演訓。演訓課目包括空中發動機停車、尾槳失效等高難度特情,旨在提高飛行員特情處置能力和陸航直升機的戰場生存能力。參加演訓的有國產新型主戰裝備直-10、輕型教學裝備直-11等多款現役機型。

  近年來,陸軍航空兵始終堅持從實戰需要出發,緊貼作戰任務、緊盯作戰對手,堅持仗怎麼打部隊就怎麼建、兵就怎麼練,打仗需要什麼就發展什麼、苦練什麼。先後組織陸航飛行大隊長集訓、戰術研練課題訓練試點、新武器新彈藥戰術運用集訓等活動,開創性組織直升機單發停車滑跑著陸、雙發停車自轉著陸和尾槳故障著陸等世界性高難特情課目訓練,主動應對作戰樣式轉變、武器裝備升級的新形勢,解決了陸航部隊指揮水平不足、分隊戰術訓練水平不高的問題,陸航核心軍事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推進陸航部隊從精飛向善打、從能保向能戰、從打準向打贏轉變。

  在戰法上,陸航部隊研究探討陸航高原高寒、海上、山地、沙漠、城市作戰和夜戰運用理論,組織開展了多場檢驗性演練。特別是2013年,陸航部隊組織了代號「突擊-2013」的實兵演習,是我軍首次以陸軍航空兵為主要突擊力量進行的實兵實彈演習,也是陸軍航空兵部隊組建以來最大規模的戰法研究和研討活動。

  「突擊-2013」主要演練了在信息化條件下,陸軍航空兵突擊時的火力掩護、近距火力支援、特種突擊、翼側機降、火力截擊和蛙跳支援等6個典型作戰行動。參演部隊包括來自原濟南、南京、廣州等軍區的陸航旅、團,以及海軍、空軍部隊共3000多人,動用各型直升機100餘架以及多型艦艇、裝甲、火炮和戰鬥機等大型裝備。演習驗證了多機並排集火攻擊等一批新的戰法成果,實射了多型試驗彈種。我國首款專用武裝直升機還首次實射空空飛彈並成功截擊低空目標。

  經過30年的不懈努力,陸航部隊還走出了一條適應性改型、專用化研製和系列化發展的裝備遞進上升之路,形成了較為豐富的空地、空空武器系列。陸航部隊先是解決多個機型「有機無彈」的老大難問題,後續又自主研製了直升機專用空地飛彈,制導體制從單一的有線制導向多種導引方式拓展。裝備的空空飛彈在射程、制導方式上形成系列,直升機機載火箭彈採用多種口徑、戰鬥部,具備打擊多種目標能力。

  30年來,陸航部隊先後完成直-9系列、直-8系列、直-11、直-10、直-19等國產直升機研製列裝,基本構建了以二代裝備為主體、以三代裝備為骨幹的主戰裝備體系;攻克了多個發動機研製難關,初步突破動力瓶頸。

  僅「十二五」的5年時間,陸軍航空兵直升機增長數量就相當於陸航前25年增長的總和。當軍隊改革的大幕再一次拉開,中國陸軍航空兵也將迎來新一次的騰飛。(黎雲宋成澤)

相關焦點

  • 臺軍陸航部隊直升機發展運用情況
    儘管臺軍陸航部隊編制規模不是很大、直升機數量不是很多,但隨著近年來AH-64E和UH-60M陸續入役成軍,臺陸航部隊的戰力值達到了歷史最高點。    一、發展歷程    臺灣陸軍航空部隊成立於1956年8月,當時僅編有一個輕航空排,裝備2架L-19固定翼炮兵觀察機,主要擔負炮兵偵察觀測和通信聯絡任務。
  • 又回購俄直升機!直8直9系列不夠用嗎?米171助陸航緩解尷尬
    米17/171大量引進後,這一尷尬局面得以破解:依託大量、廉價可靠的米17/171,中國陸軍、空軍迅速建立起了一支堪用的運輸直升機機隊;迄今為止,米171仍然是中國陸航數量最大的運輸直升機之一
  • 中國版「黑鷹」上高原了!西藏軍區陸航旅列裝的直-20首次公開亮相
    圖片說明:配發的視頻中可以清晰看到直-20和武直-10 來源:高原戰士視頻截圖演兵場梳理發現,這是直-20首次公開亮相西藏軍區陸航部隊,也是我軍第二個公開亮相直-20的陸航旅。就在前幾日,央視軍事頻道關於第75集團軍某空中突擊旅的報導中,曝光了該旅列裝的直-20。
  • 12年前汶川地震:全國救援直升機只有80架,如今數量大增是血的教訓
    汶川汶川,這裡需緊急救援如果不是那場地震,人們不會知道四川西北的阿壩州有一個叫汶川的地方,那個地方終年雲霧繚繞,被稱為雲朵上的人家,也是中國羌族聚居區。時間定格在2008年5月12日下午2點58分,那天也正好是護士節,正在大家慵懶地迎接夏天的時候,大地轟然爆發的能量讓中外震驚。
  • 直-20已基本定型 中國新一代通用艦載直升機橫空出世
    直-20已基本定型 中國新一代通用艦載直升機橫空出世 科羅廖夫 | 2020-06-29 14:37:24 這張照片是2017年中美海軍聯演時的電視截圖,雙方直升機互降科目,美軍的SH-60」海鷹「艦載直升機降落在我國海軍052C型飛彈驅逐艦171海口艦的直升機甲板上
  • 海航版Z-20直升機正式公開亮相!已列裝南海艦隊並參加新年首訓
    從目前來看,直-20通用直升機已經衍生出了陸航版和海航版兩種機型。其中,海航版直-20中還分出了艦載通用型和反潛型。資料圖:各版直-20對比(從上到下分別為反潛型、艦載通用型、陸航版)近段時間以來,陸航版直-20頻繁密集亮相,成為解放軍又一新晉「明星裝備」。
  • 12年前汶川地震,只能湊出80架救援直升機,今數量大增是血的教訓
    ——現代吳曉峰(5.12地震抗震救災反思大會)難以預料的天災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我國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發生了一場始料未及的大地震,這也是我國自唐山大地震後傷亡損失最慘重的一次。
  • 陸航老戰鷹服役20多年 威力仍不減當年(圖)
    俯衝、360度轉彎、超低空突擊……5月18日上午,川西某機場,成都軍區某陸航旅飛行三大隊大隊長杜立生駕駛的3號戰鷹如雷挾電,一個起落就完成一系列高難度動作。這架服役20多個年頭的老戰鷹,身上零部件換了將近一半,為何威力不減當年?
  • 這幾年國產直-10武裝直升機都做了哪些改進,性能有多少提升?
    李三萬 摘要:國產直-10武裝直升機,是中國第一種國產專業武裝直升機,2003年首次試飛,2010年開始量產並裝備部隊,從量產裝備部隊以來已經有十年了,這麼年來直-10都做了哪些改進,性能有多少提升?
  • 陸航女飛行員武直19前亮相,可引導藍箭21,與武直10,A射B導
    在過去的10年的陸軍現代化信息化裝備建設中,除了新增各種機動式火炮和裝甲力量,最顯著的就是強化了陸航建設,而這其中最亮眼的又屬各種武裝直升機。目前陸航武直主要由專用武裝直升機武直-10,以及輕型武裝直升機直-19組成,後期也可能也包括特戰型直20等。而最近公開媒體報導,陸航女飛行員駕駛直升機訓練情況,和之前的國內空軍女飛行相得益彰,而且同樣的是技術好、顏值高。這次陸軍航空兵學院在晉南某機場,進行了一批女飛行員的單獨飛行訓練。
  • 中國民用直升機市場現狀和發展趨勢
    中國航空報訊:根據亞翔通航最新發布的數據,截至2019年底,中國民用直升機保有量已達到1272架,較2010年的178架增長了6倍。從近幾年的數據綜合來看,我國的民用直升機機隊規模雖在部分年份有較大份額的增長,但整體上增長率呈現下降的趨勢,2019年的增長率已降低到7.29%,為近10年新低。這主要是因為中國的民用直升機市場受通航政策的影響較大。
  • 直-8L寬體型直升機曝光,中國「飛行陸軍」真正的利器已經到來!
    「中國兵器試驗」配發的圖 同時,有消息顯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航空兵某旅,目前已經接收了首批數架直-8L型直升機,這似乎意味著,傳言了很多年的「直-8寬」,試飛工作已經接近尾聲
  • 印度即將服役世界最強重型直升機,中國曾仰慕多年
    這就是美國陸航最為珍貴的利器:重型吊運直升機。由於通用直升機、輕型直升機在戰場運載能力太小,主要武器還得依靠運輸機來運輸。而單兵也不能攜帶過多的武器,這樣的武器裝備和大量彈藥仍舊需要重型直升機來運輸。這一點,直-20、直-18由於體型問題並不能完全滿足。當前,中國陸航部隊主要依靠米-17、米-171和直-8/18來完成運輸功能。
  • 揭秘首架國產直升機:直5最初命名為「旋風25」
    揭秘首架國產直升機:直5最初命名為「旋風25」 >1966年3月,周恩來總理乘直5直升機到邢臺地震災區慰問災民。
  • 幾十年前,中國人就發明了這兩種直升機
    來自中國的共軸設計思想很少有人知道,被卡莫夫設計局推向全球的共軸式直升機,其實最初是由我們中國的飛機設計師設計。而這個天才的設計師名叫朱家仁。1944年隨國民黨遷入大後方的朱家仁開始在雲南昆明研究直升機。在當時清華大學學生的幫助下,身為當時中國第一飛機製造廠廠長的朱家仁試製成功"蜂鳥"號甲型直升機,這是一架單座共軸雙旋翼直升機,雖然看起來極為簡陋,但是後世共軸直升機所應該具備的特徵在這架飛機上已經全部具備。1948年他又研製成功"蜂鳥"號乙型直升機,基本完善了共軸雙旋翼直升機的設計要點。
  • 飛行高度僅為5米卻相當於3萬米高空!人類第一架火星直升機升空!
    《人類首架火星直升機升空!共軸反轉雙旋翼,這可是俄國人的黑科技》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7月30日,美國宇航局第5輛火星車毅力號即將升空,這次搭載的載荷與2011年發射的好奇號相似,就是一輛火星車,質量為1噸左右,採用鈽-238放射性核材料作為動力來源,可持續運行數十年之久。
  • 西部邊境作戰急缺,直20有一現實問題,中國再購俄制直升機
    米-171Sh是俄羅斯基於近年來俄軍在敘利亞等海外戰鬥經驗開發的一種特種作戰型直升機。它的前身米-8/17直升機是全球最受歡迎和應用最廣泛的俄制直升機,中國此前曾經進口過上百架,這也證明了該機技術的成熟可靠。
  • 直11迷你武裝直升機露面,20年5款,陸軍武裝直升機自由?
    從圖上可以看出,這一款直升機主要有3個明顯特徵,第一個特徵是機頭下方的光電球,為機載飛彈搜索提供目標信息和照射任務,第二個特徵是機身兩側增加了2個短翼,短翼下方用於掛載對地攻擊武器,最後一個特徵是,左側掛載4發類似天燕90空空飛彈的天雷-2空地飛彈,而右側掛載2發外形類似鷹擊-9的CM-502KG空地飛彈!
  • 超前時代,早期直升機軍用型號探索,貝爾模型48直升機設計與發展
    該機的起落架為固定的前三點輪式起落架,機身設計有救生艙口和絞盤。如果需要執行水面起降任務的話,該機還可以在起落架部位選裝浮筒。△配備有試驗性浮筒的貝爾「模型48」(YH-12B型)直升機雖然之後貝爾公司收到了來自美國陸航的34架R-12A生產型直升機的訂單,但是很快(1947年)這份訂單就被取消了,所以貝爾公司後續實際上並沒有生產任何一架這份合同約定的R-12A型直升機。
  • 直-20之後,中國直升機之路該怎樣走?重型化、高速化和隱身化
    直-20大量的使用了國內最先進的技術,目前已經進入正式量產服役階段了,中國通用中型直升機的巨大空白終於被彌補。外界也開始有了新的展望,在直-20之後,中國直升機航空工業應該向哪個方向,哪個型號發展呢?從國際經驗特別是美國的發展歷史來看,未來中國直升機可以朝著家族化、重型化、高速化、隱身化、特殊化這幾個大方向來發展。家族化——家族化發展主要以直-20為核心,直-20是中國現階段最具發展潛力的直升機,具備拓展為各種變種型號的強大能力,發展升級潛力非常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