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核:小文
在南極待上一年,人的大腦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對於地球最寒冷的地方,人們總會產生無限的遐想。但由於南極過於寒冷和對環境的保護,南極並沒有居民居住。只有各國科考團隊的科考人員在每年南極稍暖和的月份在南極逗留進行考察。
在世界上最寒冷的地帶待上一年,人的身體和大腦機能是否會受溫度的影響而產生變化呢?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的一篇報告就發表了有關南極氣溫對人體影響的研究。在報告中提出,在南極待上一年的確會對人的大腦產生影響。
這次研究邀請了8位需要在南極開展14個月科考的探險隊成員參與研究。在他們前往南極之前,研究團隊對8位探險隊成員的大腦進行了掃描,作為他們的腦部參考樣本。在探險隊成員到達南極後,他們每個月都會對自己的認知和記憶水平進行測試,並且保留每個月的血液樣本。這是為了研究在極寒天氣下,人體內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的數量和活躍程度變化。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是大腦非常重要的營養分子,其數量的穩定能夠保持大腦的健康。
在探險隊成員離開南極後,研究團隊再次用核磁共振掃描了探險隊成員的腦部。發現探險隊成員的海馬體出現了萎縮,灰質平均水平下降,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降低。這證明探險隊成員在從南極歸來後他們的記憶力出現了下降,腦部的健康狀態受到了影響。
但是科學家們發現,造成探險隊隊員腦部出現問題的最主要原因並不是極低的氣溫,而是因為探險隊隊員在南極的生活太無聊了。南極的生活條件嚴峻,能夠娛樂的活動不多,大多數時候只能對著白茫茫的雪,單一的自然環境讓探險隊員們的認知能力下降,從而海馬體出現了萎縮。
雖然探險隊員們的腦部出現了萎縮,但這種影響對於人體的影響並不是消極的,而是溫和的,不會對他們的日常生活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在恢復正常生活後,他們的腦部會逐漸恢復到原來的狀態。
由此看來,長期處於不同環境對人腦的影響不一定來自於溫度,而可能是因為環境周邊的事物。為了探索更深的地球和更遠的宇宙,人類需要前往更加遙遠的地方,甚至遠離地球。那麼長期處於不同的乃至極端環境下人的大腦都會產生怎樣的變化,甚至基因是否會產生變化,都值得人類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