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商在村道路旁的「神門山貨」門店前裝貨。
□何歡 特約通訊員 肖定懷 文/圖
9月15日,筆者來到南江縣神門鄉沙壩村,只見一位客商聘請的零工正在村道路旁的「神門山貨」門店前把一袋袋核桃裝上車,準備運往縣城銷售。一位名叫張幫中的客商告訴筆者,他一次性購買了2000多斤核桃,是因為在「神門山貨」門店老闆鄧小莉的朋友圈看到她發的信息。「你看嘛,她的朋友圈還發乾筍子、段木耳,都是村民自然晾曬的綠色產品。一年多來,年輕的鄧老闆幾乎每天都要發一條『神門山貨』的新動態。」張幫中高興地說。
同行的神門鄉黨委書記楊君介紹道:「這個姑娘和許多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不同,讀書畢業就把目光聚焦到了家鄉。幾年來,從單打獨鬥到成立合作社,鄧小莉帶動全村40多名村民一起發展養魚業,年產量達6萬餘斤,經過包裝售賣,單價高達60元一斤。魚賣得好了,越來越多的朋友得知鄧小莉的養殖場在農村,便經常託她捎一些山裡的土特產,久而久之,鄧小莉便看到了商機。」
「我於2012年返鄉創業,當時村裡幾乎沒有年輕人,都是一些和父親年齡差不多的老人。」鄧小莉說,沙壩村生態條件非常好,一年四季氣溫怡人,還有一條清澈見底、沒被汙染的河流橫穿全村。經過考察,她和父親決定利用沙壩村自身的生態、水源等自然優勢,引進大型溯河洄遊性魚類,發展養魚業。
「神門鄉地處偏遠,很多核桃、羊肚菌、黑木耳、土蜂蜜、中藥材等綠色農產品都是村民們背著背簍到山上採回來的,非常受歡迎。但是僅在神門鄉售賣,不好賣不說,還賣不起價。」鄧小莉說,村民們有好貨賣不出去,而外面的市場又供不應求,於是從去年起,她便開始謀划起通過電商平臺讓村民與市場實現銜接。
今年1月份,「神門山貨」線下門店和線上網店正式營業。「現在的銷路很不錯,很多村民把山貨拿來,我們以市場價收購,經過篩選和包裝,通過微信朋友圈和線上網店進行銷售,反響很好,不時就有縣城的客商開著車子來購買山貨。」鄧小莉說。
「以前把山貨拿到鄉上去賣,鄉裡人都有,就不稀奇,不好賣。現在通過鄧小莉的微信朋友圈和網店可以將產品賣到縣上、市上,甚至更遠的大城市,再也不愁山貨不好賣了。」沙壩村村民周培富高興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