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言:話不能說死,事不能做絕,情不能斷盡,做人要自己留餘地

2020-12-06 冬天裡的我來了

曾國藩作為「天下第一完人」,他曾說:

「話不說盡有餘地,事不做盡有餘路,情不散盡有餘韻。」

意思是:不論是說話、做事,還是處世,都要給自己留有餘地。

在我們的生活中更要注意這三點,然而做到這三點的人,百利而無一害。

並且在老人言中也曾多次提到過:

「話不能說死,事不能做絕,情不能斷盡,做人要自己留餘地。」

所以我們要記住這三點,才能把事情做好,給自己能夠有一個保障的餘地。

一、一個人不能把說話說得太盡,要留有餘地

常言道:「話到嘴邊留三分。」

很多人在生活中或者職場中總是喜歡逞一時的口舌之快,顯示自己的優越。

反而這樣的人更是喜歡把話說得很絕,從而讓對方失去顏面,這樣的人屬於情商過低的一種,而且這樣的人往往更讓人覺得反感。

殊不知,往往這樣的一個人把話說的太滿的時候,會讓自己進退兩難。人做的太過,也會導致自己在未來的路子騎虎難下。

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曾經寫過一本書《希拉蕊自傳》

就是因為這一本書,還鬧出一個笑話,在當時的美國,有一個著名的主持人,這個主持人在一個節目裡用一種非常不屑的口氣說道:

「希拉蕊的自傳銷量絕對不會超過100萬冊,如果超過的話,我願意吃掉希拉蕊的鞋子。」

事實卻很打臉,希拉蕊所寫的這本書在很短的時間內,銷售量就超過了100萬冊,在當時的很多美國民眾,都喊話之前的主持人,讓她在節目裡,表演如何吃希拉蕊的鞋子。

幸好最後希拉蕊並沒有跟那位主持人計較,而是用奶油做成了鞋子的形狀讓她吃,最終兩人一笑泯恩仇。

有句老話說的好:「飯不可吃得太撐,弓不可拉得太緊。」

在我們的生活中,往往這些喜歡說大話的人,都為此付出慘痛代價的人,數不勝數。

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一定要記住這句話:

當你能夠做到低調和謙虛的同時,這代表著你已經開始給自己留退路和餘地。反之,當你的狂妄和自大到一個極限的時候,這說明你自己所造成的的挖坑和添堵在不斷擴大。

二、一個人做事不能把事情做得太盡,要給自己留有餘路

曾國藩曾說:「事不做絕有餘路」,做人要有容人的雅量。

倘若一個人做事太絕,那麼多好的緣分和機緣都會敗盡。

清朝康熙年間,時任禮部尚書的張英老家官邸與吳家為鄰,兩家院落之間有條巷子,是雙方出入使用的。後來吳家建新屋,想要佔用這條巷子,張家人不同意,於是寫了家書千裡加急送給張英。張英收到信之後回了四句話:千裡來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人收到信後,明白張英的意思,於是就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後來吳家人聽聞此事之後深受感動,也主動讓出三尺房基地。於是本來一樁快要吵起來的鄰裡糾紛就因為張英的豁達而變成千古美談。

俗話說,凡事留一線,日後好相見。縱使人情涼薄,江湖路遠,但冤家宜解不宜結,又何必把事做太絕。

做事有度,是給自己留有餘路。若有一天,自己落難,曾經積德行善,還可逢兇化吉,遇難呈祥。

三、一個人在處理情義之間的事時,萬萬不能斷盡要留有餘韻

人與人之間的相知相惜不易,儘管人世間總是少不了磕磕碰碰,曾經的好友也可能變成陌路人,但是能夠留住的朋友一定要留住,留不住的朋友也不要恩斷義絕。

能交往就繼續,即使不能繼續,也沒必要撕破臉皮、割袍斷義。

人活一世,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結個仇人拆一座橋,朋友多了路好走,點頭之交也好過仇人。

話不說盡有餘地,讓自己能夠進退自如。事不做盡有餘路,給他人留退路,也是給自己留餘路。情不斷盡有餘韻,留點情義給他人,也是為自己的將來鋪路。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古人們雖然簡單的句話裡可以蘊含大智慧,但無論是哪種文化,都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時代是不斷在發展的,跟不上時代就要及時拋棄,值得學習的我們就要潛心研究。

凡事都要「有餘」,人生才能順當,多為自己鋪路,少給自己拆橋。這本《老人言》就是要教會大家所謂這樣的道理,通過這樣的一種傳頌精神來提高現在人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如何解決問題。

這是一本記錄俗語智慧的書籍,裡面有俗語上千則,在俗語的背後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看了之後哈哈大笑還能學到很多智慧!

讀《老人言》就像是在和一位長者對話,他會教給你他的畢生所學,幫你指引人生航向,讓你更快適應社會,教會你立身處世的法則。

多見多聞,借古鑑今,老人言都是經過多少人的生活經驗總結出來的,學以致用。這本是白話文版本的,因為文言文一般人真的很難讀懂!這個版本的讀起來實在是有趣!

一本書才49元,也就是一包煙錢或者一次外賣的錢,想要閱讀的朋友,可以點擊下面購買正版:

相關焦點

  • 在職場中,做人做事不要太絕了,一定要學會給別人多留餘地!
    留餘地,就是不把事情做絕,不把事情做到極點,於情不 偏激,於理不過頭。在現代職場上,給別人留有餘地,也就等 於給自己留了餘地。物極必反,否極泰來。做人行不可至極處,至極則無路 可走;言不可稱絕對,稱絕對則無理可言。我國古代就有「處 世須留餘地,責善切戒盡言」的說法。
  • 做人莫太過,做事莫太絕
    人在做,天在看,做人不要目中無人,做事要給自己留餘地。謙虛謹慎才是為人之道,大度寬容才是處世之理。多一些慈悲、多一些愛,能夠「留」,其實也是一種富有,是一種快樂。其實不只為自己,更為善美的信仰,眾生有得度的姻緣,我們每個人都多種一點慈悲的的種子,都能得到福德的果實。
  • 老人言中的3句經典:不說硬話,不做軟事;絕不惹事,也不怕事
    常言道: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老人言」是先輩們結合各種俗語諺語結合出來的結晶。老人言,好比陳年佳釀,歷久彌新,他們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學習、去領會。不說硬話,不做軟事;絕不惹事,也不怕事;吃苦中苦,做人上人。一、不說硬話,不做軟事1、不說硬話說話要留後路,不要把話說太絕對,硬話,也就是「過頭話」。
  • 《老人言》:小心做事,大氣做人,這幾點做好,人生路更順
    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都想要生活變得更好,但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我們必須得先讓自己變成更好的自己。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老人說嘮嘮叨叨的說一些大道理,覺得很厭煩,其實呢,老人的人生經歷豐富,經驗豐富,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
  • 老人言中的吃苦中苦,做人上人到底是什麼意思?也許是你理解錯了
    經過後世文人的編寫,把中國幾千年流傳下來的老話編寫成一本《老人言》,書中不僅僅是老話能幫助我們,更是以故事的形式展現出我們會犯的問題,加以解決。而在老人言中的一句話:「不說硬話,不做軟事;絕不惹事,也不怕事;吃苦中苦,做人上人。」
  • 古訓:事不拖,話不多,人不作
    做人,一定要惜時勤勉; 做事,一定要雷厲風行。 勤則世上無難事,拖則易事也難成。 別再給自己找理由了,想清楚就馬上付諸行動。 一旦邁出第一步,後面的事也許並不像你想像的那麼難。
  • 71歲老人說:人與人之間,不能看得太清楚,看得太清,你就敗了
    其實,做人也一樣,人與人相處,有時候,把對方了解得太清楚,甚至把對方的隱私,對方的身體缺陷,對方曾經犯過的錯誤,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反而不是一件好事。到時,一旦發生了一些矛盾,我們就會把我們所洞察的所有秘密,變成攻擊對方的武器,到時,給對方造成的傷害就大了。所以,做人要懂得「水至清則無魚」的道理,人與人之間,不能看得太清,看太清,你就敗了。
  • 一個人,無論是誰,這三種時候,絕不能退讓!
    1、爭取正當利益時,千萬不要拱手於人我們常說,做人,不要爭,爭來爭去,沒什麼意思,是你的,不必爭,不是你的,何必爭。但是,有時候,是你的東西,別人會來搶,這個時候,你就不能不爭取了。屬於自己的正當利益,你一定要爭取,千萬不要拱手於人,這是你的權利。如果你連屬於自己的正當利益,你都不敢爭取,那誰都可以來侵犯你,到最後,你會吃大虧,會被欺負的。
  • 做人,丟什麼都不能丟良心!
    做人,丟什麼都不能丟良心! 人,一定要有良心, 幫過你的人,不能忘記;
  • 天道思維:越是沒錢的時候,越不能學劉冰,瓜田李下的事不能做
    但是著急可以,一定不能慌不擇路,更不能不擇手段。比如《天道》中的劉冰,就是因為找不到生路,所以擠破頭也要進格律詩。人沒有錢的時候最先要做的就是做人,其次才是做事,做人做正了才會有人信你,有人信你才能讓你幹更多事,幹了更多的事才有更大的能力提升機會。
  • 做人,給別人留餘地,就是給自己留退路,早安
    1、人生在世,做人與處世,我們要懂得留一條「縫隙」,是對待生活的一種淡然的姿態。假若事事攻於心計,利益當頭,互不相讓,凡事追求利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豈能不緊張?不裂變?同樣,一個人把所有的行為都目的化,就會把自己的理想和人生擠壓的變了形狀。
  • 人老後,生活不能自理,要怎麼辦?這4位老人說出自己的經歷
    童隆堡說,老伴寵愛了她一輩子,現在,輪到她來寵愛老伴!這樣的神仙眷侶引起了網友的羨慕,可是讓我忍不住的想到了一組照片就是那些七八十歲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還有一些冰天雪地裡在外面撿垃圾,賺生活費就為了混口飯吃。不是他們沒有兒女,只不過是沒有人願意養老。中國的老齡化越來越嚴重,很多老人晚年生活都不知道該何去何從。
  • 官場小說:做人不能這樣
    小馬跑到一樓第一間,發現裡邊有個年輕人在喝茶,他戰戰兢兢敲了一下門,滿臉堆笑地問:「你好,我想找書記辦個事,書記辦公室在哪裡?」年輕人抬起眼睛,朝院子裡看了看,答道:「門衛沒有告訴你嗎?怎麼直接就闖進來了?做人不能這樣。」小馬碰了釘子,手足無措。
  • 「話留三分軟,事到五分滿」:做人,這四件事留有餘地,可以避禍
    ,言不可道盡,勢不可倚盡,福不可享盡。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事情不能做過了頭,說話不要一點餘地不留,不要完全依靠權勢做事,有福也不能享盡。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一個人在為人處世的時候,說話做事過了頭,一點餘地也不留,結果把人逼上絕路,也使自己無路可退了。因此,做人要懂得留些情面、留條後路給別人,也給自己。身邊的老人家也常常告誡我們,說話做事要懂得「話留三分軟,事到五分滿」的道理。
  • 晚年最不能做的三件事
    但是勞動不可太勞累,操心不可太費心,不能做的三件事:第一,沉迷於賭博,老年人也要娛樂,適當打一些小牌開心開心,也未嘗不可,但是牌不能打得太大,打牌是有輸有贏得,不能抱著去贏錢的心態打牌,而是抱著一種樂趣打牌。有的老年人,不顧死活,小得不打,偏要打大的,一場下來輸個千兒800,當場不心疼,事後後悔不已,就算自己不心疼,家裡人也埋怨。
  • 做人不能太劉信達!到底誰閒出屁了?針砭時弊並非允許你胡言亂語
    標題:做人不能太劉信達!到底誰閒出屁了?針砭時弊並非允許你胡言亂語資訊時代的發展的同時,網絡發言越來越隨便,甚至有些人為了「出彩」而寧可肆無忌憚。其中,就是我們的「知名作家」劉信達先生,動不動就讓人家誰限期戒菸,限期滾出什麼圈!
  • 古訓:事不拖,話不多,人不作(深度好文)
    做人,一定要惜時勤勉;做事,一定要雷厲風行。勤則世上無難事,拖則易事也難成。別再為自己找理由了,想清楚就立刻付諸行動。一旦邁出第一步,後面的事或許並不像你想像的那麼難。《弟子規》中說:「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意思是,話不貴多,而貴於精。講話要實事求是,不可巧言令色,耍嘴皮子功夫。朱自清在《沉默》一文中寫到:「你的話應該像黑夜的星星,不應該像除夕的爆竹——誰稀罕那徹宵的爆竹呢?」
  • 做人可以沒有傲氣,但不能沒有傲骨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有些東西是絕不能被丟棄的,而這些不能丟棄的東西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原則,遵守原則是我們的立身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精神脊梁。那些世界上最受歡迎、愛戴的人物無不具有堅持原則的精神,大丈夫有所不為有所必為,沒有原則的人有悖於社會倫理,只會遭到,旁人的唾棄永遠無法取得輝煌的人生。
  • 謹記一句話:做事別太滿,做人別太絕
    而且往往人事部門給你的解釋,雖然是那麼的不近人情,但你回過頭一想,好像自己也確實不能說出什麼反駁的理由來了,或者是你覺得已經沒有反駁的意義了,因為事已成定局,大多數的人也只有被動接受。1.做事別太滿,做人別太絕有一句俗話叫「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還有一句話叫做「做事別太滿,做人別太絕。」,我們不能否認,一句話能夠長久流傳下來到如今,總是有它的道理和存在的意義的。
  • 那些說要裝蹲便器的,你有想過老人和孕婦嗎,做人不能這麼自私
    馬桶和蹲便器是裝修中的兩種選擇,適合不同的場所:馬桶適合家庭裝修,蹲便器適合公共場所,因為蹲便器要便宜一些,而馬桶是更加實用的。然而,小編在瀏覽網上文章的時候,竟然發現有人說蹲便器是90後的潮流,這真的是天大的笑話,看看如今的家庭,有多少是使用了蹲便器的,其實還是以馬桶為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