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作為「天下第一完人」,他曾說:
「話不說盡有餘地,事不做盡有餘路,情不散盡有餘韻。」
意思是:不論是說話、做事,還是處世,都要給自己留有餘地。
在我們的生活中更要注意這三點,然而做到這三點的人,百利而無一害。
並且在老人言中也曾多次提到過:
「話不能說死,事不能做絕,情不能斷盡,做人要自己留餘地。」
所以我們要記住這三點,才能把事情做好,給自己能夠有一個保障的餘地。
一、一個人不能把說話說得太盡,要留有餘地
常言道:「話到嘴邊留三分。」
很多人在生活中或者職場中總是喜歡逞一時的口舌之快,顯示自己的優越。
反而這樣的人更是喜歡把話說得很絕,從而讓對方失去顏面,這樣的人屬於情商過低的一種,而且這樣的人往往更讓人覺得反感。
殊不知,往往這樣的一個人把話說的太滿的時候,會讓自己進退兩難。人做的太過,也會導致自己在未來的路子騎虎難下。
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曾經寫過一本書《希拉蕊自傳》。
就是因為這一本書,還鬧出一個笑話,在當時的美國,有一個著名的主持人,這個主持人在一個節目裡用一種非常不屑的口氣說道:
「希拉蕊的自傳銷量絕對不會超過100萬冊,如果超過的話,我願意吃掉希拉蕊的鞋子。」
事實卻很打臉,希拉蕊所寫的這本書在很短的時間內,銷售量就超過了100萬冊,在當時的很多美國民眾,都喊話之前的主持人,讓她在節目裡,表演如何吃希拉蕊的鞋子。
幸好最後希拉蕊並沒有跟那位主持人計較,而是用奶油做成了鞋子的形狀讓她吃,最終兩人一笑泯恩仇。
有句老話說的好:「飯不可吃得太撐,弓不可拉得太緊。」
在我們的生活中,往往這些喜歡說大話的人,都為此付出慘痛代價的人,數不勝數。
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一定要記住這句話:
當你能夠做到低調和謙虛的同時,這代表著你已經開始給自己留退路和餘地。反之,當你的狂妄和自大到一個極限的時候,這說明你自己所造成的的挖坑和添堵在不斷擴大。
二、一個人做事不能把事情做得太盡,要給自己留有餘路
曾國藩曾說:「事不做絕有餘路」,做人要有容人的雅量。
倘若一個人做事太絕,那麼多好的緣分和機緣都會敗盡。
清朝康熙年間,時任禮部尚書的張英老家官邸與吳家為鄰,兩家院落之間有條巷子,是雙方出入使用的。後來吳家建新屋,想要佔用這條巷子,張家人不同意,於是寫了家書千裡加急送給張英。張英收到信之後回了四句話:千裡來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人收到信後,明白張英的意思,於是就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後來吳家人聽聞此事之後深受感動,也主動讓出三尺房基地。於是本來一樁快要吵起來的鄰裡糾紛就因為張英的豁達而變成千古美談。
俗話說,凡事留一線,日後好相見。縱使人情涼薄,江湖路遠,但冤家宜解不宜結,又何必把事做太絕。
做事有度,是給自己留有餘路。若有一天,自己落難,曾經積德行善,還可逢兇化吉,遇難呈祥。
三、一個人在處理情義之間的事時,萬萬不能斷盡要留有餘韻
人與人之間的相知相惜不易,儘管人世間總是少不了磕磕碰碰,曾經的好友也可能變成陌路人,但是能夠留住的朋友一定要留住,留不住的朋友也不要恩斷義絕。
能交往就繼續,即使不能繼續,也沒必要撕破臉皮、割袍斷義。
人活一世,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結個仇人拆一座橋,朋友多了路好走,點頭之交也好過仇人。
話不說盡有餘地,讓自己能夠進退自如。事不做盡有餘路,給他人留退路,也是給自己留餘路。情不斷盡有餘韻,留點情義給他人,也是為自己的將來鋪路。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古人們雖然簡單的句話裡可以蘊含大智慧,但無論是哪種文化,都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時代是不斷在發展的,跟不上時代就要及時拋棄,值得學習的我們就要潛心研究。
凡事都要「有餘」,人生才能順當,多為自己鋪路,少給自己拆橋。這本《老人言》就是要教會大家所謂這樣的道理,通過這樣的一種傳頌精神來提高現在人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如何解決問題。
這是一本記錄俗語智慧的書籍,裡面有俗語上千則,在俗語的背後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看了之後哈哈大笑還能學到很多智慧!
讀《老人言》就像是在和一位長者對話,他會教給你他的畢生所學,幫你指引人生航向,讓你更快適應社會,教會你立身處世的法則。
多見多聞,借古鑑今,老人言都是經過多少人的生活經驗總結出來的,學以致用。這本是白話文版本的,因為文言文一般人真的很難讀懂!這個版本的讀起來實在是有趣!
一本書才49元,也就是一包煙錢或者一次外賣的錢,想要閱讀的朋友,可以點擊下面購買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