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介紹的是關於清朝風雲人物于成龍,各具特色的能臣的故事。
于成龍,字北溟,別號子山,是山西永寧州人。他生在一個官宦家庭,先祖和父親都在明朝政府裡做過官,從小耳濡目染,家學淵博。這就使他或為性格穩重、勤儉耐勞、崇尚實幹的人。他在清順治十八年出仕,曾先後歷任過知縣、知州、知府、道員、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加兵部尚書等職。在他近二十餘年的宦海生涯中,他不論做任何事都非常認真,一心為民為國,也因此三次被舉「卓異」。他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和康熙帝讚譽,被稱為「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龍不僅善於政務,也很擅長書法,他的詩詞工整,與其性格一樣,嚴謹幹練。他曾組織編寫了《畿輔通志》四十六卷、《江南通志》五十四卷,這對整理和保存當地政冶、經濟、文化資料做出了貢獻。
說起于成龍這個人,想來大家都不會陌生。清朝類的電視劇中或多或少都有他的影子,而電視劇《一代廉吏于成龍》,則讓他成為主角被人耳熟能詳。歷史中清正廉潔的官員不少,在清朝近三百年的歷史中,以廉潔著稱的官員也不算少,但其中最著名的還要屬于成龍。因為他被「千古一帝」的康熙譽為「天下廉吏第一」,這是在清朝歷史中絕無僅有的殊榮。
于成龍受家庭薰陶,自幼讀書、好書,還立下了遠大的志向。雖從小立志、讀書,但他成名卻很晚,是一個真正大器晚成的人。其實,他在明崇禎十二年就曾參加過鄉試並且還是考中副榜的貢生,但是因為家中父親年邁需要照顧,就沒有出去做官。直到順治十八年,已經45歲的于成龍,才懷著滿腔熱血遠赴邊荒之地的廣西柳州羅城縣當知縣。羅城縣那時被清朝統治還不到兩年,局勢並不穩定,前兩任知縣一死一逃。
于成龍初到羅城時,看到的是遍地荒草,城內也只有居民六家,茅屋數間,縣衙也只是三間破茅房的悽慘境況。他不得已,只能寄居在關帝廟中,生活異常艱難,更何況他還想開展工作,這更是難上加難。跟隨他一同前來的還有五名僕人,在不久後就或死或逃,可是于成龍卻始終堅持著,困境並沒有把他壓倒,他以堅強的意志,扶病理事,邁開了他宦海生涯的第一步。此後,他輾轉各地任職,一直做到藩臬二司督撫大員,其所到之處,皆有政績,頗有好評。他始終清廉自守,多行善政,深得百姓們的愛戴。
于成龍律己甚嚴,可以說是苛刻,他從不帶家屬赴任,也不許僕從揮霍,生活異常清苦。不過,他對百姓卻如春天般的溫暖,體恤有加,百姓有所求,竭盡全力他也要辦到、做到,說他「愛民如子」一點兒也不過分。可是正因為他凡事以百姓為念,以百姓為先,就得罪了不少同僚,包括他的上司,更有甚者.有時還會與朝廷的意見相左,但于成龍並不怕。在四川合州任知州的時候,當時那裡的戰亂剛剛結束,老百姓生活悽苦,他體恤生活困頓的百姓,就停止了以往百姓給府上送魚的慣例,並上疏陳述地方百姓的境況。
上峰知府得知此事後,汗顏之,於是裁革擾累民間的事情十餘件。朝廷有旨要讓四川各地採伐楠木以供「欽工」之用,可這是勞民傷財的事情.更何況老百姓的生活剛剛穩定,就這樣大興土木實在是於民於國皆不宜,於是他毅然上書巡撫反對此事,並建議由文官衙役負責修路,武官兵丁負責伐木,這樣就可以不徵調民間夫役,老百姓就可以得到休息。他在湖廣黃州府任職時,剛巧趕上災荒之年,他自己就以糠代糧,把節餘下來的口糧、薪律都拿出來救濟了災民,甚至把僅剩的一匹供騎乘的騾子賣了,換糧給餓著的老百姓。城中有富戶,他還親自上門勸富戶能夠開倉解囊,以販濟災民。他是想老百姓之所想,急老百姓之所急,這樣的官讓百姓如何不愛、不敬。
于成龍當官有一個特點,就是治事勤謹,不管是大小政事都要親自處理,這樣勞心勞力的結果,就是透支了自己的生命力,再加上他的生活極為簡樸,健康更是不容樂觀。有人就勸他要注意保養休息,可是他卻回答,自己知道這樣做對身體不好,可是看到百姓、想到國家就想再多做點事情,他多做點,老百姓就少受些苦。肺腑之言,令人聞之動容。
今天的故事先更新到這裡,故事未完待續,請關注下期內容,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