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史稱大禹,為夏后氏首領,因為治理黃河有功,受舜禪讓而繼承帝位,是夏朝的開國君王,是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是一個作出多方面偉大貢獻的民族英雄,因此關於他的神話傳說也有很多,據說坐落於長沙市嶽麓山北峰有一塊禹王碑,最早發現于衡山岣嶁峰,上面就記載了大禹治水的偉大功績,因其最初是在衡山岣嶁峰發現的,所以被稱「岣嶁碑」,亦稱為「禹王碑」。
但是衡山的「禹王碑」世人只知有其物,卻未見其形,據史料記載,原碑最先發現于衡山岣嶁峰,後來又摩刻於嶽麓山頭。
禹王碑是中國最古老的名刻,碑上刻有奇特的古文字,每字徑約17釐米,分為9行篆刻,共有77個字,碑高1.7米,寬1.4米,字體與甲骨鐘鼎不同,也與籀文蝌蚪不同,形如蝌蚪,且蒼古難辨,但在尾行空白處有楷書「古帝禹刻」四個字,禹王碑字體奇特古老,破譯艱難,據說著名歷史學家兼甲骨文專家郭沫若鑽研三年,僅破譯出三個字,可見字體之晦澀難辨。
關於「禹王碑」的記載,最早見於唐代時期的韓愈和劉禹錫詩作中,韓詩云「岣嶁山前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樸奇;蝌蚪拳身薤葉披,鸞飄鳳泊拿蛟螭;事嚴跡秘鬼莫窺,道人獨上偶見之;我來諮嗟涕漣湎,千搜萬索何處有」這首詩說明韓愈並沒有見到禹王碑。
而劉禹錫也沒有見過「禹王碑」,詩中云:「常聞祝融峰,上有神禹碑;古石琅玩姿,秘文璃虎形」,由此可見,在唐代以前,禹王碑就豎立于衡山,真正見過「禹王碑」的是一個名叫何致的人,他在遊覽衡山時,在樵夫的指引下,找到了禹王碑,並照原樣拓描下來,之後摹刻了一塊碑豎立於嶽麓山,從此岣嶁峰的禹王碑被世人所知。
自從「禹王碑」被發現,專家學者便對其碑文進行破譯,諸多譯文版本不斷誕生,專家證實「禹王碑」所用的是夏代文字,早於商周的金文,而且這種文字到了戰國末期就逐漸消亡,經過秦漢文字改革,更是無人可識讀,再加上破譯者思路受神話傳說的限制,譯文內容大多跳不出大禹治水的框架,破譯更加艱難。
也有一些學者則認為"禹碑"並非禹碑。如曹錦炎認為岣嶁碑是戰國時代越國太子朱勾代表他的父親越王不壽上南嶽衡山祭山的頌詞。而劉志一則認為岣嶁碑為公元前611年(楚莊王三年)所立,內容是歌頌楚莊王滅衡湘國的歷史過程與功勳。
「禹王碑」的神秘不僅僅因為古老難譯的字體,還有民間關於這座碑的種種傳說。
其一,相傳大禹為了尋求治水方法,日夜奔波於三山五嶽,後來,大禹得到仙人相助,獲得了一幅地圖,大禹按照指引找到了金簡玉書,獲得了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最終將洪水引進江河歸順大海,之後大禹歸還金簡玉書,卻在岣嶁峰上刻了一塊碑,即禹王碑。
其二,大禹治水成功後,衡陽先民對禹萬分感激,要求立碑為禹記功,禹謙讓,不答應,先民執意要立,禹說:我得金簡玉文天書,才能治好水患,要立碑,仍天書文字,百姓不得認,於是先民將禹提供的77字體刻在衡山雲密峰下水繞石壇之上。
千古奇碑至今說法不一,關於神話傳說也自是不可信,但「禹王碑」的謎底至今仍是無法徹底揭曉,那些蒼古的文字也只等能像甲骨文一樣被大量發現,才有可能通過相互對照來解讀其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