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日本的商店、家電銷售中心、便利店、藥妝店以及購物中心,都能夠看到一邊手持手機一邊購物的中國人的身影。很多日本人都問過我,他們在幹什麼?其實國人一看便知,這些人是「代購」,而日本人很少知道「代購」,所以才會一遍又一遍的向我詢問,讓我解釋。如今的代購已經成為一種「產業」,這些人在日本有著什麼樣的經歷,又是如何操作的,究竟是如何發展成一種「火熱」的行業,這篇文章就揭開遠在他國的「代購」面紗。
A女士的代購的日常
本文的主人公是一位32歲的中國女性,我們就稱她為A女士吧。A女士2007年來到日本,日本的大學畢業後進入到一家貿易公司工作,因為懷孕的原因,辭去了原本的工作,在家中安心養胎的同時也開啟了另外一個職業:代購。丈夫在一家日本公司,是一名普通的職員,經過多年的運營,代購已經成為A女士一家重要的經濟來源。
在東京銀座的一家免稅店中,看到了A女士的身影。在化妝品和美容品專櫃繞了兩圈,手中已經拿著許多商品,看來要買的東西早已經確定。她利用中國的SNS等社交網絡,向粉絲或者朋友傳遞日本商品的信息,然後通過手機來接收訂單,確定以後到店鋪中購買,然後發貨。A女士腳步停在了一組新商品的面前,向店員詢問道:「我要向客戶做具體的說明,需要告訴我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商品。」A女士的使用的社交軟體上,有大約1500人好友,其中的約有1000人是她的客戶,經常會聯繫她代購東西。A女士這樣介紹道:「購買東西不是最麻煩的,在買之前,需要向顧客說明產品的使用方法和效果,根據情況,還需要根據顧客的要求幫她們選擇商品。」她將剛才新商品的圖片發到了聊天群中,10分鐘就有人下單購買,這種速度確實是一般店鋪難以企及的。
「中國的行動支付比較發達,告訴對方價格以後,馬上就會打錢購買,銀行匯款的話十分麻煩。我在公司工作的時候,時間不自由,而且也難以陪孩子。雖然代購挺忙的,但是時間自由,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來。」A女士的社交軟體每天從早到晚信息不斷,所以每天都需要出門採購。不僅僅去日本的實體店鋪採購,經常還會去日本的網上去購買產品。不過,多數工作都可以通過手機來完成,所以和孩子一起的時間較多。關於做代購的收入,她這樣說道:「銷售額每月有幾萬元吧,多的時候有十幾萬左右,其中利潤大概是10%。」
成長的代購「產業」
個人代購大約在2000年左右逐漸興起,隨著國內經濟實力的提升,國人對於外國產品的需求也越來越高,於是就出現了所謂的「代理購物」,簡稱「代購」。在最開始的幾年,代購僅限於朋友圈,很少有大規模的代購出現。讓代購的身影走進一般人視野的是「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當時的三鹿奶粉事件導致國人對於國產產品的不信任感達到了高潮,於是代理購物自然而然的成為了一種「剛需」。
前幾年日本發生「爆買」事件,其實支撐這種「爆買」現象的就是「代購們」。在日本居住的國人以及去日本旅遊的國人,不僅僅為自己購買產品,有些人還會以轉賣為目的開始囤積產品。代理購物產業的成長速度很快,日本某中古首飾銷售店鋪,在今年4月份專門針對代購舉辦了一場活動,當月該店鋪的銷售額刷新了有史以來的新高,達到了2億7000萬日元。2017年,這家中古首飾店鋪才開始接觸代購運營,誰也沒有想到,僅僅靠著代購,就刷新了有史以來的記錄。
隨著國人對於外國產品需求越來越高,一些企業也將目光轉向了海外。其代表的例子就是淘寶國際和微店。淘寶國際是中國最大的網商阿里巴巴集團在2007年成立的,微店則是2014年開始服務。不僅如此,許多企業也布局線下,各位是否有注意到,越來越多的地方開始有所謂的「國際產品賣場」。代購大多是靠著「單打獨鬥」進行銷售,從體量上來講,無法與大企業匹敵,但是其市場規模無疑是逐步擴大的。根據某調查公司的數據,2013年代購的進口額為767億元,2018年已經成長為2601億元。
B先生的代購
B先生今年25歲,他的父母都在日本工作,於是跟隨父母的腳步,他也到了日本。在日本他也幹過幾份工作,但是都不太理想。2年前,他以朋友拜託他購買日本的商品為契機,開始了代購之路。
「在逐漸對應代購要求的過程中,我就把這個事情當成了我的工作,我未來也想把這個事情作為一項事業來對待。我拜託國內的朋友分發給國內的各個顧客,而我就擔當日本的採購,主要負責在日本購買物品和發送物品。雖然我是男性,不過也會到新宿的百貨店的化妝品專櫃去購買化妝品。」
現在B先生有大約4000人的客戶,多數是在網上找到的。現在的銷售額大約每月有9萬元,利潤有20%左右。可能很多人認為,買買東西逛逛街,然後寄個快遞是一件很輕鬆的事情。其實則不然,B先生對於此,如此說道:
「競爭非常的激烈,我們不得不持續降價才能夠吸引客戶。所以為了確保利潤,我們不得不儘可能的開發客戶和尋找新產品。我比較期待的是日本定製服裝,客戶將自己的尺寸發來,然後我們找店鋪定做。現在國人越來越有錢了,許多人不想買已經設計好的衣服,選擇定做的人越來越多。而且,日本做的衣服質量也很好,經久耐用,雖然現在沒有太多人購買,不過我認為未來肯定會火爆的。」
最讓B先生頭疼的是客戶的對應,客人不僅僅是購買東西那麼簡單,與商品相關的知識以及發貨相關的所有問題,B先生都不得不自己對應。比如,因為海關檢查導致發件推遲的時候,肯定會有人催貨。也有人吐槽關稅太高,其實這些都是國家規定的東西,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還有一些人,因為購買的東西與想像的不同,非要退貨的,也有人對B先生惡言相向的。經歷了各式各樣的客戶,B先生有了自己的原則:購買之前儘量詳細的給客戶介紹,如果不能夠理解的,就不給他代購。
無法忽視的「代購們」,日本已經開始行動
日本也注意到代購們的「能力」,正在推行一項新的服務,即開發一款專門面對代購的APP。產品商家將產品上架到該APP之上,代購通過該APP進行採購,然後組織銷售。今年5月份,在東京池袋舉辦了一場「代購交流會」,日本有20家大型化妝品企業參加,總共接待了超過1000名代購。日本企業深知,在中國推行市場十分困難,如果通過正常的手段,如電視廣告或者雜誌的話,那就不得不付高昂的廣告費用。而通過代購,則省去了高昂的廣告費用,並且效果不比廣告差。
這場活動的主辦方這樣說道:「中國之前有KOL(意見領袖)的銷售模式,通過有大量粉絲的社交媒體博主進行銷售,但是他們的要價也很高。比起這些,代購們雖然顧客圈比較小,但是他們會向顧客耐心的解釋產品,比起KOL的推廣更加有效。如果動員的多數代購,銷量一定會增加的。」由此來看,日本企業已經重新定位了「代購」的定義,原本代購只是代理購物的一種,是國內消費者購買國外商品的手段。但是現在,代購已經成為消費者了解國外商品的情報來源,從企業來看,可以將代購作為廣告手段進行運營。
主辦方對於未來的中國市場,這樣說道:「雖然日本報導了很多中國經濟減速的消息,但是中國市場的消費欲望依然強烈。就像曾經日本嚮往美國、歐洲一樣,如今的許多中國年輕人也嚮往外國的商品。今後越境EC肯定會越來越大,為了贏得市場,就必須發揮代購的作用。」
不過,雖然市場方向不會發生太大變更,從作者的視角來看,其中也存在不少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日本企業對於中國代購的不信任感」。很多日本新聞報導中國代購時,大多採取「調侃」「消極」的語言,稱中國代購就類似於「黃牛」一般的存在,認為他們轉賣日本商品,謀取高昂的利潤,會成為幹擾正常流通途徑的因素。其實,我接觸的代購中,很少人會選擇大批量的囤貨,日本企業與中國代購們合作,既能夠省下巨額的廣告費用,也能夠開拓中國市場,將會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結束語
很多人的代購生涯都是從親戚朋友開始的,也是在日本生活的國人的掙錢手段之一。曾經在國內國外被忽視的群體,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成長。從其成長速度和市場規模來看,如果僅僅將代購定義為「購買手段」,遠遠無法解釋「代購」的含義。未來代購將成為一種「營銷手段」和「宣傳手段」,屆時代購必然會成為中日交流的「另一座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