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已經過去,紛亂開頭,努力結尾,基本沒有容易二字。
從年尾回首年初,恍然如夢,我們仿佛經歷了從未經歷過的漫長,感受著從未感受的彷徨、互助、感動、奮發,各行各業都在湧現著平凡的偉大,都體驗著不平凡一年的冷暖。《浙商》雜誌採訪了10位身處行業漩渦中的小人物,讓那些感觸至深的人來訴說2020年的故事。
今天,我們推出:「他們的2020·特稿」第九篇:疫情之年的代購人生。
每個人的朋友圈裡,一定少不了代購的身影。
但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成了2020年不少代購的惡夢,他們基本處於難熬的狀態。代購幾乎不可能做了,沒有直飛,轉機費用又極高,除非全是大牌包,不然沒有任何賺錢的可能性,甚至還要承擔被海關查扣的風險。
不少代購在賣完庫存後,徹底「歇業」了。
煎熬的日子
時鐘指向中午12時,手機裡響起了提示聲,她慢悠悠地打開手機,瞥了一眼,又是一條推送信息。她皺了皺眉頭,翻了個身,斜靠在床頭,打開微信瀏覽新聞,順便把已經編輯好的賣貨內容發布到了朋友圈。
她叫小群,專職日韓代購。在她的微信朋友圈裡,你能看到她不斷地在中日韓三個國家之間來回奔走。不是在日本的藥妝店或者商場排隊買貨,就是在韓國免稅店現場賣貨曬圖,照片上的她神採奕奕、笑容燦爛。
如果是在以前,無論什麼時候,小群都會本能而快速地打開手機,回覆信息,生怕漏掉任何一單生意。但現在,她寧願花時間把手機桌面上所有APP右上角的紅點數字挨個點一遍……「這,可以打發時間。」小群輕描淡寫地說。
時間若被拉回到2020年初,這間面積大約10平方米的貨物間,會整整齊齊地擺放著數排貨架,小群會站在貨架前挑選貨品,然後快速打包堆放在一起。然而,眼前的貨架上面只擺著少量的貨品,地上散落著一些用來打包易碎物品的氣泡墊和膠帶,牆角處則堆放著一些還沒有摺疊成型的紙箱。
貨物多的時候,架子都不夠用,連牆角都堆得滿滿的,人進來只能踮著腳走。如今,小群進出這貨物間的次數越來越少,這也是她自2017年做代購以來,休息最長的一段時間。
「不能出國的日子,時間過得異常緩慢,一慢就常常感到心慌。」小群神情憂慮,「以前就像被按了快進鍵一樣,一刻不停。現在,代購的工作有一搭沒一搭的。」她並不是沒有想過先找一份工作過渡,但疫情引發的蝴蝶效應早已輻射至每個角落。小群生活的小鎮,雖然生活成本可以控制,安逸又方便,但要找一份合意的工作卻很不容易。
2020年對小群而言,是一個失意又難熬的年份。
茫然的未來
疫情在全球蔓延,這對以代購為生的人而言,生計便成了一個不小的問題。
之前非常多的代購從業者沒有團隊,都是單打獨鬥,不具備專業的線上營銷能力,因此很難成為金字塔尖的少數派。
實際上,代購也並非各個都能賺錢。商店、奧萊關門;出門採購、寄貨要冒風險;國內購買力嚴重下降;物流慢、運費貴……這些原因都衝擊著海外的買手們。許多買手即使天天刷屏、刷群,生意依然沒有起色;某些買手轉行做平臺,還有一些乾脆歇業在家。
滿滿,杭州人,專職代購三年有餘,因為酷愛旅行,方便帶貨,繼而入行。從原先的國際各種飛,到疫情後在家裡蹲,「賦閒」在家的日子無聊卻也悠閒。
滿滿自稱是一枚佛系代購,客人不是很多,收入穩定,疫情雖影響到了收入,但只要不亂花錢也還夠用。當海南新免稅政策出臺後,讓很多代購再次看到了希望。滿滿也將目光轉向了海南免稅店。不過,海南免稅的價格並不是那麼令人滿意,化妝品的價格還有點利潤,但奢侈品的價格並沒有多大優勢。
「一趟來回,沒多少利潤。」滿滿坦言。
「之後是否還做代購?」記者問她。
「不知道,看情況吧。」滿滿流露出一種沒有目標的茫然感。
但對小群而言,幾乎停止的代購事業給她造成了巨大的經濟壓力。她買了房子,還沒裝修,但是已經沒多少餘錢了。她喜歡喝茶會友,之前還開了一間小茶館,因為2020年收入減少,茶館難以為繼便關了門。
看著身邊做代購的朋友一個一個改行,小群也有些動搖。關於將來,她表情落寞,猶豫了很久。「2021年到底如何還沒考慮好,就是特別希望疫情快點過去,讓時間過得快一點。」
小群說,當初做代購是因為自己喜歡護膚彩妝,覺得可以分享,是自己想做且喜歡的事情,但經歷過疫情,她發現還是得找一個可以沉澱下來的工作。「但是要從熟悉的行業中跳出來,談何容易?」
小群透露:「其實我從兩年前就覺得代購這個行業的收益率逐漸下降了,而且反覆出國回國也很辛苦,再加上國內有許多代購有假貨的成分,使得整個代購行業的口碑並不是很好。」
代購行業一直存在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這也嚴重打擊了良心代購的積極性。「其實我一直都有關注其他行業,尋找可以轉行的機會。但我們這一行擁有的資源除了海外的購買優惠之外,最有價值的就是我們的客戶群體了。如果轉行能讓我充分利用我的存量客戶,那是最好的。」
競爭的現實
疫情也使得本來靠旅遊帶動的免稅店行業陷入低谷,且競爭激烈而殘酷,機場免稅業務幾乎停擺。
高額的免稅經營權成本和機場租金成本壓力之下,機場免稅另闢蹊徑,將業務轉至線上。國外去不了,代購都將目光轉向了國內的免稅店。海南免稅店和日上免稅店新開設的線上門店,都成了代購們「拿貨」的主要渠道。
過去幾年,機場免稅銷售一直是全球免稅市場規模最大的銷售渠道。以中國中免為例, 2019年中國中免免稅商品銷售額達458.18億元,同比增長37.89%,僅上海日上機場免稅店、首都日上機場免稅店便合計創收237.38億元,佔當年免稅銷售額的一半。
實際上,這個線上都是大批發商們的綠色通道。他們拿到更便宜的貨,然後撒向市場,小代購們接貨。雖然是二手,價格也還能讓客人接受,不少代購早已意識到自身沒有價格優勢。
剛開始,小群的代購生意還不錯,賺到了一些錢,但之後就越來越難做,再加上各種政策的出臺和制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各種壓力讓小群開始整宿整宿地睡不著,她直言:「疫情後,免稅店的產品一天一個價,自己不敢囤太多貨,怕虧錢,大家的購買力普遍都在下降,都是能省則省的心態。」也有代購形容,現在做代購就像在炒股,根本不知道哪天買到的價格是最便宜的。
同時,越來越多的海外品牌開始在國內市場探索更多的渠道模式,如各大品牌的官網、官方旗艦店等,都對海外代購產生了巨大的衝擊。有代購告訴《浙商》記者,現在越來越多的海外品牌不斷探索中國消費者的喜好,推出各類營銷活動,留給代購的空間已經越來越小。「現在,我們只能開發一些新產品,尋找一些沒有在國內開設專櫃或者網店的海外品牌。」
代購,未來還可以存在多久?很多代購都很迷茫。只是他們也很清楚,高利潤時期已經過去,網際網路讓價格越來越透明,當然賺個辛苦費問題不大,「畢竟拿一塊豬肉,手上也會帶層油。」一位資深代購無奈地說。
文|《浙商》全媒體記者 施曉豔
編輯|徐燕娜
監製|馮永明 審核|餘廣珠、胡俊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