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
不讀《尚書》,不明白中國古人為什麼優秀。原汁原味的華夏遠古典籍,越讀越通透。
一、專心悟道,不偏不倚。
《尚書》: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人的本性都是趨利避害的,如果單純從本心來判斷,很多人的心是十分危險易變的。
感悟天地之道,會發現道的幽深精妙難以輕易看清。
只有專心悟道,看到世界的本質源頭,才不被現象迷惑,奉行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才是唯一正道。
這是華夏五帝中的舜帝的人生智慧總結。舜帝從政經驗豐富,當時天下大洪水泛濫,他派大禹治水,獲得成功。
舜帝準備傳帝位給大禹,就秘授大禹,告訴他天地之道與人生智慧,就講了這段十六字真言。
看了這十六字真言,令人嘆服。舜帝對人性的了解非常深入,沒有局限於好人壞人這樣的簡單劃定。
如果簡單否定人性,認為人性是惡的,肯定不是舜帝的風格。如果只浮誇地談仁義,那也不是舜帝的人生智慧,只是口號。
舜帝看透了人性,也認識到客觀規律,認識「道」的重要性。
他告誡人們要秉承中道,不偏不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去克服困難。這就是華夏文明的高端智慧。
可以稱為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啊。
二、虛心待人,多聞多問。
《尚書》:能自得師者王,謂人莫己若者亡。好問則裕,自用則小。
能夠虛心向人學習,自己找到好老師會變得強大,成為王者。
以為別人不如自己,瞧不起別人,會走向失敗滅亡。
善於發現問題向別人求問知識會慢慢充足。
自以為是,總想自己蠻幹那他的路會越走越窄。
遠古人做事也會懷疑自己,當年成湯消滅夏朝建立商朝,勝利最後到來,然而成湯暗自臉紅了。
因為成湯放逐夏桀,在古代也算是以下犯上,成湯有點擔心後世人的看法。
成湯對仲虺說:我怕後世的人會非議我,我會因為放逐了夏桀而成為話柄。
仲虺參與打敗夏桀,如果說打敗夏桀是錯誤的,那仲虺豈不是同謀了。仲虺就開導成湯不要有這些顧慮,講了這段話。
他分析了夏桀的根本錯誤,總是以為別人不如自已,瞧不起別人,自以為是地蠻幹。他認為這樣的人失敗是必然的。
仲虺也總結了成功經驗,就是虛心學習不恥下問,善於發現和解決問題。成湯釋懷了,不再糾結。
幾千年前的忠告,如今依然不落伍啊,是金玉良言。
三、道義為先,反省自己。
《尚書》:有言逆於汝心,必求諸道;有言遜於汝志,必求諸非道。
有人講的話與你的心意相違背,那很有必要用道義來衡量是否合理(別輕易動怒)。
有人講的話聽起來很舒服,順從你的心情,一定要認清其中的不合情理之處。(別輕易信服)
這段話是商朝的建國元老伊尹說的話,是對當時的商朝太甲帝說的,很精彩。
伊尹是草根出身,早先是廚師,他善於學習,由烹調而悟道,最終逆襲人生,成為商朝的名相。
在炒菜做飯中,伊尹意識到,治理國家也是一樣的,需要大鼎來烹調,需要五味來調和,要掌握火候。這在老子的《道德經》中解讀為「治大國若烹小鮮」。試問如今的廚師和各行各業的朋友,可還能悟道?
《尚書》記載了虞、夏、商、周的智慧,奠定了華夏文明基石。
凡有所學,皆成性格。精研華夏典籍,越讀越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