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街子》
一條小到被戲稱為「如果點燃嘴上的煙,呼出的煙子還沒在嘴邊散去,街就走完了」的背街,在作家眼裡卻有著不一樣的風景,更何況這位還是用自己的筆抒寫重慶已逾半個世紀的本土著名作家曾憲國。12月9日下午,他現身渝北區黃泥磅的99藝術長廊,為山城讀者們帶來了自己的新作、中篇小說集《花街子》。
這也是這四個生於渝中區下半城,長進了曾憲國心裡的市井故事,首次呈現到廣大讀者面前。從由撕裂走向彌合的父子親情,到難得的黃昏戀等等,《花街子》字裡行間透出的全是濃濃煙火氣。「幾乎每個故事都有原型,都是我從茶館、舞廳裡聽來的。」在新書發布會現場,曾憲國這樣解釋到。
曾憲國的新書《花街子》在99藝術長廊正式首發
相比串起了渝中區整個下半城的解放西路、解放東路,花街子頂多算得上一條有些名氣的背街。但對於下半城的居民來說,這條位於重慶渝中半島長江邊儲奇門和南紀門之間的小巷,絕對耳熟能詳。曾憲國就是無數個對「花街子」3個字倍感親切的人當中的一員——作為《重慶日報》的高級編輯,花街子和多年前曾憲國在報社時的工作地點僅有一牆之隔,自然而然也就成了他最好的小說素材來源地。
在曾憲國看來,一頭連著重慶「下半城」,一頭可通往「網紅」打卡地十八梯的「花街子」,裡面裝滿了不一樣的市井故事。這次他帶來的中篇小說集《花街子》就是其中的精華。整部《花街子》由《入戲》《彌合》《別無他求》《南麻布的家》等四部中篇小說組成。其中,《入戲》講述的是張長壽夫婦收養乾女兒的故事;《彌合》寫的是退休教師羅長貴喪妻後,與兒子不斷產生誤會,在追憶往事後,父子倆用親情彌合因悲痛產生的隙縫;《別無他求》寫的是老年喪偶的李渝山不顧女兒反對,勇敢追求幸福,與知己易華展開的一段黃昏戀;《南麻布的家》敘述了葉紫雲帶著小女兒隨夫赴東京工作,房東松花奶奶幫助他們一家渡過難關的故事。
作者曾憲國
其中的主角們說的都是地道的重慶話,擺的也是家長裡短的龍門陣,可以說有著老重慶的縮影,承載了眾多老重慶人最難忘的記憶。毫無疑問,這些故事寫的都是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主人公的性格雖然各不相同,但都反映了在時代的變化中普通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同時,也展現出了重慶人不畏艱難,敢於走出困境,去奮鬥圓夢的精神。
面對自己筆下這些滿是煙火氣的文字,曾憲國首先提到的就是自己從底層中來的經歷。「我14歲就已經走上社會謀生了。」曾憲國說,之前自己當過煉鋼工人、(供電局的)外線工等等,「進入《重慶日報》的前一天,我都還在爬電線桿。」
他笑著回憶,爬電線桿從事線路維護工作時非常辛苦,「每天中午大概有一個多小時休息時間,也沒其他地方去。我就喜歡去茶館,很多人的故事就是在這裡聽來的。」曾憲國說,進報社後自己又因為記者、編輯的身份接觸到了非常多當年的個體戶、萬元戶。」正是這些和基層市民接觸的機會,才讓他的筆下始終充滿了煙火氣息。「我本來也就是那個階層出來的人,我對他們本來就非常熟悉。」
重慶市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辛華也在現場致辭中表示,「《花街子》裡面的人有煩惱、有挫折、有溫暖,也有人性,更有希望。通過書裡的這些故事,我們可以感受到人性的真諦。」辛華說,曾憲國老師的寫作「不是廟堂裡寫出來的,他創作(裡的煙火氣)很容易讓我們想起陳忠實老師創作的《白鹿原》。」
《花街子》裡的故事人物都有原型
本次發布會的舉辦既體現了重慶市作家協會服務本土作家、關心和支持本土作家的初心,同時也展示了重慶出版集團挖掘本土文化、服務本地經濟文化發展的出版理念。主辦方同時希望《花街子》的市井故事在帶領老重慶人回憶往昔歲月的同時,也帶領年輕讀者和外地遊客走近市井生活中的老重慶。
值得一提的是,《花街子》也是重慶市委宣傳部2018年度重慶市文藝創作資助項目之一。近幾年,重慶市文藝創作項目所資助的一系列作品均是由重慶出版集團出版,如長篇小說《重慶之眼》《安居古城》《最後的58天》,散文集《時間升起》等。這次的《花街子》也是曾憲國再度和重慶出版集團合作了,雙方的第一次結緣就是2014年出版長篇小說《門朝天開》。作為重慶唯一一家城市出版社,重慶出版集團一直堅持根植於本土文化、服務本地文化發展的出版理念,著力講好重慶故事,傳播重慶文化,打造屬於我們這座城市的更多更好的時代精品。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文字/視頻 裘晉奕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