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當今社會物質條件的發展,很多人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尤其在穿衣方面,有了更加豐富的選擇空間,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依然有很大一部分人一直保留著穿舊衣服的生活習慣。
而這樣一群人往往並不是家庭物質條件匱乏,不能滿足他們選擇新衣服的需求,恰恰是她們生活小康,卻依然「守舊」。
有的人會說,這是秉持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應該是值得表揚的。
可是,凡事過猶而不及,一味地「守舊」反而禁錮了我們的人生。
人生在世,要懂得善待自己
有人說,母親是最偉大的,因為她把世界上最好的東西都留給了丈夫和孩子。
而自己選擇默默的忍受,默默的將就。
趙麗的母親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奉獻型人格。在趙麗的印象中,母親的一件花襯衫早已磨退了顏色,磨皺了邊角,但是這麼多年來,母親依然捨不得丟掉它,換一件新的衣服。
她總是說買新衣服多浪費啊,自己的衣服都已經夠穿了,要多節省點開支。
帶著這樣的生活理念,母親幾乎沒有為自己添置過幾件新衣服。
她的節衣縮食,並沒有成為父親心中那個持家賢惠的好女人,反而讓父親覺得母親的付出都是理所應當的。
他也從來不曾為母親買過一件新衣服,因為他甚至以為母親是愛穿舊衣服的。
一個女人若不懂得善待自己,那麼連同自己最深愛的人也會將你看做是廉價的勞動力。
所以,在經濟能力之內,對自己好點吧,給自己買幾件質量好的新衣服,別讓自己過的那麼憋屈,人生多不易,且行且樂。
細節處的選擇往往決定人生的品質
01)、一位服裝設計師曾經和我聊天的時候說道「一個人的生活質量往往是由一些不經意的細節構成的。
對於我而言,對一件衣服的樣式設計,包括一些邊角的小心思,一些顏色的搭配度。
最重要的就是表達設計師自己的態度。這樣設計出來的作品才是成功的。」
細細的品味他說的這句話,反問自己,是否做到了對生活細節的把控?對生活品質的追求?
我大學的時候有一個室友,她有一個不變的生活習慣,就是愛穿舊衣服。
每次大家開開心心的想要邀請她一起出去逛街買點新衣服,選選流行的款式,她都搖頭拒絕。
理由是「我對衣服不講究,舊衣服穿著也無所謂啊。」
事實上,她的家庭條件不錯,父母都在縣城單位上班,生活費方面從來沒有虧待過她,而她把用錢的方向都放在吃零食,吃垃圾食品方面了。
而且不愛運動,所以身材方面確實臃腫不堪,合身的衣服也很難買到。
一個人對待生活的品質的把控往往決定了她的生活樣貌。
衣服與其說是我們生活中的一個基本需求,倒不如說它是考驗我們品味,態度的試金石。
在自己獨立的經濟能力之內的消費,品味,不僅可以促進我們追求一個更加美麗大方的自己,還能夠提升我們的人格魅力。
因為沒有人願意通過一個邋遢,貧瘠的外表去觀察你豐富而有趣的靈魂的。
生活除了「守舊」的停留,還有詩和遠方
有人說,從穿舊衣服到穿新衣服,這是一件很簡單,很樂意的事情啊,怎麼會有人不願意呢?
看過韓國的一部電影,電影中的一個男主角是一個典型的守舊主義者。
他工作十年了,從來沒有買過一件新衣服,也沒有買過一件新家具,一套新床單,甚至沒有新朋友。
他就像是契訶夫筆下的那個裝在套子裡的人,將自己包裹的嚴嚴實實的。
其實影片的結尾揭示出了他是一個自閉症患者。
他害怕新的事物的出現會打破自己原本小心翼翼建立起來的舒適區,所以他以舊的儀式和姿態來經營自己的生活。
這樣的生活無疑是禁錮的,是不自由的,甚至是扼殺了人的天性。
因為生活的格局在於創新,我們踏出去的每一步都在見證一個新的開始。
一個只愛穿舊衣服的人,他的內心更多的是不自信,是膽怯,是優柔寡斷。
是錯過機遇,是止步不前,是一個永遠活在乏味單調的人生中的一個透明人。
中國經歷了傳統社會到近代社會的變遷,再到新時代的發展,每一步都在與舊告別。
因為唯有打破「舊局」才能開拓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