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核內的質子和中子數可以無限多麼?答案出乎意料

2021-01-10 鍾銘聊科學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原子結構

其實原子核的問題,我們就應該從原子核的角度來思考,要了解原子核,我們就得先來了解一下原子的結構,因為原子核和一般人所想像的還不太一樣。

在上初高中時,我們最常見到的原子結構一般是下面這樣:

這個模型其實是有問題的,那問題到底在哪呢?

首先,電子並沒有特定的軌道,而是呈現概率雲的形式。我們只知道,某個時刻,電子出現在某個位置的概率是多少,而無法具體知道它在哪。

其次,原子核的大小也是有問題的。科學家盧瑟福曾經利用α粒子轟擊金箔,然後就發現大多數的α粒子都直接穿過去,只有極其少的α粒子的軌跡發生偏折。

通過這個實驗,以及後來的科學家一系列的對撞實驗,我們知道原子99.999%以上的空間是空心的。原子核其實非常非常小,如果把原子比喻成足球場那麼大,而原子核可能只有一隻螞蟻那麼大。

所以,問題就來了,為什麼原子核會這麼小呢?

四大作用

上世紀,科學家就發現宇宙中存在著四種基本作用力,它們分別是電磁力、引力、強力和弱力。同時,他們還發現了100多種粒子。所以,他們一直在思考如何將這些東西整合起來,變成一個大一統的理論。不過,這和我們這次要講的關係不大,我們這裡就不贅述了。

我們就來說說,強力和弱力,他們也被稱為強核力和弱核力。這裡的「核」指的就是原子核。要了解強力和弱力的作用,我們就得進一步來了解原子核內部的構造。

原子核內有質子和中子,但是質子和中子並不是基本粒子,它們還可以再分,再分下去就是夸克。

而強核力和弱核力實際上都是在原子核內的作用,首先,我們來說強核力。強核力分兩種,一種是由膠子傳遞的強相互作用,它是用來將夸克束縛在質子或者中子中的一種作用力。

還有一種是介子傳遞的強相互作用,是把質子和中子束縛在原子核內的核力。

而弱相互作用是通過W玻色子和Z玻色子傳遞的力,它和衰變有關。衰變是指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內射出粒子,轉而轉變為另外一種元素的過程,比如,鐳放出α粒子後,就會變成氡。

其實不僅僅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電磁相互作用也被統一到了這個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當中,其中傳遞電磁力的是光子。除此之外,還有粒子的質量來源,也就是希格斯玻色子。

物理學家正是通過這套理論,建立起了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給上百個粒子找到了歸宿,同時也解釋了除引力之外的三種作用的機制。至於引力的本質,目前主流的科學理論是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

通過上文的講述,我們就可以簡單粗暴地來理解原子核的結構,說白了,三個夸克被膠子綁在一起構成中子或者質子,而質子和中子被綁在一起構成原子核。但是我們要知道的是,強相互作用力實際上是四大作用當中強度最大的,但同時它的作用範圍很窄。

這個範圍大概就是10^-15米左右,正是因為強核力的作用範圍很小,因此,原子核才會那麼小。但這麼小的範圍意味著,原子核內的原子核的質子數和中子數不可以無限多。當太多時,就有可能會發生核裂變的趨勢。如果太少時,就有核聚變的趨勢。那多少是正合適的呢?

鐵原子核

實際上,最穩定的原子核是鐵原子核。我們也說鐵原子核的比結合能最高。

原子序數大於鐵元素的原子核就會裂變的趨勢,比如:原子彈的原理其實就是高順位的元素核裂變。

原子序數小於鐵元素的原子核就有聚變的趨勢,比如:氫彈和太陽內核的燃燒就是氫核聚變。

而你要讓鐵原子核甚至是原子序數更高的元素原子核發生核聚變反應,那就需要輸入大量的能量,而同時釋放出的能量極其小,說白了,這就是一筆賠本的買賣。一般來說,我們很難做到這一點,只有在超新星爆炸時,或者中子星合併時才可以,這可以說是宇宙中的奇觀了,是很罕見的。

因此,鐵元素的原子核是最穩定的元素,之所以會這樣,其實是因為核力雖然很強,但是有作用範圍的,而且這個作用範圍很小,只有10^-15m,只要超過了這個尺度,核力就沒有辦法起到作用了。

相關焦點

  • 原子、質子、中子、電子等微觀粒子有壽命嗎?答案顛覆三觀
    「原子、質子、中子、電子等粒子」是不是存在著壽命,其實也是遵循著這條規律。我們都知道,原子是由電子和原子核構成的,其中電子已經不可再分了,而原子核又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質子和中子並非是不可再分的,而是可以繼續往下分,還能再分為夸克。按照目前的理論來看,夸克和電子已經是不可再分的。因此,科學家下了這麼一個定義,他們把像夸克、電子這一類粒子稱為基本粒子,是不可再分的。
  • 金原子和鐵原子中的質子、中子和電子都是一樣的嗎?
    中子的發現盧瑟福在發現質子後提出了中子存在的可能性,他的猜測來自於原子量和原子序數的差異,十多年後他的學生查德維克以α粒子轟擊硼-10原子核得到氮-13原子核和一種新射線,他認為這種新輻射是一種質量近似於質子的中性粒子,並設計了實驗證實了他的理論。種中性粒子後來被稱為中子。
  • 中子和氫原子都是由一個質子和電子組成,它們的性質為什麼不同?
    一,中子和氫原子內部結構及質量的區別只能說中子可以由質子和電子形成,但不能說中子的內部結構是質子和電子。中子的內部結構是由三個夸克和傳遞夸克之間強相互作用的膠子構成的,絲毫不存在質子和電子的蹤影,由此可見,一個氫原子(一個質子和一個核外電子)要想變為一個中子需要吸收很大的能量,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關係式E=mC,這部分能量最終變成了中子的質量,因此中子的質量比質子和電子的質量之和要大。二,熵增原理是中子和氫原子物理狀態性質不同的主要原因1,質量變為能量容易,即中子變為氫原子比氫原子變為中子容易。這也意味著氫原子的物理狀態性質比中子穩定。
  • 同樣類型的原子、質子、中子和電子,它們都是一模一樣的嗎?
    現在我們知道了,世間萬物都是由原子構成,而原子又分為原子核以及圍繞著原子核運動的電子,其中原子核還可分為質子和中子。也就是說,我們眼前的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其實都是密密麻麻的微小粒子,通過各種奇妙的方式堆疊而成。於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就出來了,微觀世界中同樣類型的原子、質子、中子和電子,它們都是一模一樣的嗎?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來看看科學家們是怎麼觀測這些微小粒子的。
  • 質子、中子和電子的發現史?居裡夫人差點就能獲得三次諾貝爾獎!
    二、質子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是質子的第一發現者。在1918年,盧瑟福用α粒子,去轟擊氮原子時,記錄到了「氫核」逸出的現象。於是盧瑟福意識到,氮原子中,有可能含有「氫核」,然後把這個粒子命名為質子(proton),同時預言了中子的存在。盧瑟福並沒有因此獲得物理學諾貝爾獎,但是他在1908年,獲得過諾貝爾化學獎。
  • 放大多少倍可以看到原子核,電子顯微鏡能看到多小的粒子?
    我們簡單計算一下放大多少倍能夠看到原子核。原子直徑的理論數量級約10^-10m,也就是100億分之一米,放大100億倍,原子看起來就有1米直徑。不要以為放這麼大就可以看清原子內部了,還早著呢。所謂原子內部就是原子核,原子核由中子和質子組成。原子核直徑的數量級為10^-15m,也就是說比原子直徑還要小10萬倍。那麼這個原子直徑有1米了,再小10萬倍有多小呢?
  • 啥叫四種基本力,質子帶正電本來相斥,為啥卻粘在一起?
    強力和弱力更多地表現在微觀世界,而且主要在亞原子層面。何謂亞原子?就是比原子更小更深層次的物質,如電子、質子、中子、夸克、中微子等等,這些亞原子本身也層次大小不同。在這四種力中,萬有引力和電磁力都是長程力,理論上可以傳播無限遠,傳播速度為光速;強力作用距離很短,約在10^-15m以內;弱力作用距離更短,在10^-17m以內,它們傳播速度小於光速。在這四種力中,引力最弱,弱力次弱,電磁力較強,強力最強。它們的強度表達為:強力10^4N,電磁力10^2N,弱力10^-2N,引力10^-34N。
  • 地球壓成中子星半徑僅有22米,1立方釐米重1億噸,中子星有多強悍
    白矮星和地球比較科學家計算認為,當一顆質量約為太陽8到20倍的恆星最後就可能會變成中子星。恆星是怎樣變成中子星的呢?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圍繞原子核的電子組成的。原子核是原子的核心部分。原子核非常的小。它的體積只佔原子體積的幾千億分之一。打個比方吧,如果把原子比作是一個足球場,那麼原子核就是足球場上的一粒沙子。也就是說原子的內部是非常的空曠的。
  • 人類攻克癌症的「重要一步」——硼中子俘獲治療
    它利用能量低的中子和聚集在癌細胞和組織中的硼化合物的反應,在定點破壞癌細胞,對身體造成的負擔較小。要理解BNCT技術要從它的名字說起,B代表Boron,也就是硼元素,硼為黑色或銀灰色固體,晶體硼為黑色,硬度僅次於金剛石,質地較脆;N代表Neutron,也就是中子,它是組成原子核的核子之一,中子是組成原子核構成化學元素不可缺少的成分;C代表Capture,捕捉;T代表Therapy,療法。
  • 科學家們研究了兩顆中子星撞擊形成黑洞的臨界參數,原子核實驗正在...
    計算機模擬表明,中子星的高密度物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子星是由緻密物質組成的。1.5個太陽質量的質量被壓縮到只有幾公裡的大小,這與原子核內部密度有很大的關係。如果兩顆中子星合併,物質在碰撞過程中會受到額外的重力,這會使得它們形成一個黑洞。黑洞是宇宙中密度最高的的天體,即使光也無法逃逸,所以黑洞是不能被直接觀察到的。「臨界參數是中子星的總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