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類型的原子、質子、中子和電子,它們都是一模一樣的嗎?

2021-01-10 魅力科學君

人類科技的發展,極大地拓展了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現在我們知道了,世間萬物都是由原子構成,而原子又分為原子核以及圍繞著原子核運動的電子,其中原子核還可分為質子和中子。也就是說,我們眼前的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其實都是密密麻麻的微小粒子,通過各種奇妙的方式堆疊而成。

於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就出來了,微觀世界中同樣類型的原子、質子、中子和電子,它們都是一模一樣的嗎?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來看看科學家們是怎麼觀測這些微小粒子的。

按照平常的思路,只需要通過光學放大設備將這些微小粒子放大到足夠的倍數,我們就可以看到它們的樣子了。然而實際上這種方法並不可行,這是因為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極限是百納米級的,而就算微觀世界中個頭最大的原子,其大小也都是納米級的,就更別談比它小得多的質子、中子和電子了。

所以,要觀測到這些微小的粒子,必須用其他的方法才可以。對於原子,科學家們目前通常都是使用的原子力顯微鏡(AFM)或者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其原理是利用一根原子級的探針,去感應目標原子間的各種作用力以及物理現象(例如範德瓦爾斯力、靜電作用、隧道電流等等),從而描繪子目標原子的樣子。簡單地講,科學家可以藉助設備來「摸」出原子的樣子,如下圖所示。

實驗表明,即使是同一種元素的原子,它們也不是完全一模一樣的,其中的原理可以簡單地解釋為,原子的大小由電子的排布決定,而電子又一直在運動,並且這個運動狀態又是不規律的,所以至少每個原子的大小都是不同的。

而對於更小的質子、中子和電子,即使是掃描隧道顯微鏡這樣的設備也都無能為力了,科學家只能利用精密的探測儀器,來觀測和記錄這些微小粒子在不同條件下的各種反饋信息,然後間接地分析出它們的各種物理屬性。

可以看到,以目前的科技水平,我們只能知道這些微小粒子的各種物理屬性,能夠判斷出它們是屬於哪一類的,但根本無法知道質子、中子和電子具體是什麼樣子。

不過儘管看不到,我們還是可以推測一下,俗話說「一樣米養百樣人」,在地球上的幾十億人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可以說全世界就找不到兩個一模一樣的人。按照這個道理來講,這些同樣類型的微小粒子很可能也不會是一模一樣的。

就像我們觀察螞蟻的時候,如果我們用肉眼來看同一類螞蟻,那麼我們幾乎無法分辨出它們之間的不同,只能認為它們都是一模一樣的,而如果我們用高倍數的放大鏡來仔細觀察,就可以看出它們之間的差異了。

在未來的某一天,人類也許可以利用強大的科技,將這些微小粒子清清楚楚地呈現在面前,屆時人們很可能就會發現,微觀世界中同樣類型的原子、質子、中子和電子,它們並不是一模一樣,除了基本的物理屬性是一樣以外,它們還各有各的精彩。

好了,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我們下次再見`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與作者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原子、質子、中子、電子等微觀粒子有壽命嗎?答案顛覆三觀
    「原子、質子、中子、電子等粒子」是不是存在著壽命,其實也是遵循著這條規律。我們都知道,原子是由電子和原子核構成的,其中電子已經不可再分了,而原子核又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質子和中子並非是不可再分的,而是可以繼續往下分,還能再分為夸克。按照目前的理論來看,夸克和電子已經是不可再分的。因此,科學家下了這麼一個定義,他們把像夸克、電子這一類粒子稱為基本粒子,是不可再分的。
  • 金原子和鐵原子中的質子、中子和電子都是一樣的嗎?
    這兩種價值相差巨大但真正本質並沒有多少差別,因為構成金原子和鐵原子質子中子和電子並沒有什麼區別!物質是由什麼組成的?中子的發現盧瑟福在發現質子後提出了中子存在的可能性,他的猜測來自於原子量和原子序數的差異,十多年後他的學生查德維克以α粒子轟擊硼-10原子核得到氮-13原子核和一種新射線,他認為這種新輻射是一種質量近似於質子的中性粒子,並設計了實驗證實了他的理論。種中性粒子後來被稱為中子。
  • 中子和氫原子都是由一個質子和電子組成,它們的性質為什麼不同?
    一,中子和氫原子內部結構及質量的區別只能說中子可以由質子和電子形成,但不能說中子的內部結構是質子和電子。中子的內部結構是由三個夸克和傳遞夸克之間強相互作用的膠子構成的,絲毫不存在質子和電子的蹤影,中子內部結構質子和電子自身消失,它們的一切性質也消失,呈現的是中子作為一個單獨整體的物理性質。
  • 原子核內的質子和中子數可以無限多麼?答案出乎意料
    原子結構其實原子核的問題,我們就應該從原子核的角度來思考,要了解原子核,我們就得先來了解一下原子的結構,因為原子核和一般人所想像的還不太一樣。在上初高中時,我們最常見到的原子結構一般是下面這樣:這個模型其實是有問題的,那問題到底在哪呢?首先,電子並沒有特定的軌道,而是呈現概率雲的形式。
  • 我們所知道的最小的粒子是什麼——原子?電子?還是夸克?
    物理學家首次將電子與質子碰撞時,他們觀察到電子從質子內部的三個小硬核上反彈。這些小硬核被稱為夸克,人們發現,它是組成質子的比質子更小的粒子。夸克是我們在科學研究中遇到的最小粒子,它的發現意味著質子和中子不再是組成物質的基礎。為了更深入的了解,讓我們來分析一種物體,並逐層地來發掘它的組成部分。
  • 質子、中子和電子的發現史?居裡夫人差點就能獲得三次諾貝爾獎!
    三個都是英國的科學家發現的,他們是分別是:盧瑟福、查德威克和湯姆森,在1918年、1932年和1897年發現。一、電子電子是最先被發現的基本粒子,由英國科學家約瑟夫·約翰·湯姆森在1897年發現,並因此獲得19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耶魯大學物理系學霸對原子的詳細介紹
    原子是物質的基本單位,是元素的基本結構。「原子」一詞來源於希臘語,意為不可分割,因為人們曾經認為原子是宇宙中最小的物體,不能被分割。我們現在知道原子是由三種粒子組成的:質子、中子和電子,它們是由更小的粒子組成的,比如夸克。原子是137億年前大爆炸後產生的。當這個炙熱、稠密的新宇宙冷卻時,條件變得適合夸克和電子的形成。
  • 原子內部99.999%都是空的,為什麼牆壁不能穿透過去?
    粒子物理學告訴我們,不管是堅硬的牆壁,還是柔軟的棉花,或者透明的水,它們都是由三種粒子構成:質子、中子和電子。質子和中子構成了原子核,電子在外圍繞核運動,由此構成了原子,這是組成宏觀物質的基本結構。不過,原子並非實心結構,它們就像太陽系那樣,內部空間是空蕩蕩的。
  • 「物理科普」保持其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原子詳介
    根據質子和中子數量的不同,原子的類型也不同:質子數決定了該原子屬於哪一種元素,而中子數則確定了該原子是此元素的哪一個同位素。原子的英文名是從希臘語τομο(atomos,「不可切分的」)轉化而來。很早以前,希臘和印度的哲學家就提出了原子的不可切分的概念。 17和18世紀時,化學家發現了物理學的根據:對於某些物質,不能通過化學手段將其繼續的分解。
  • 人類是由多少個原子組成?
    幾乎每個人體中的每個原子都是數十億年前由一顆恆星製造的。當恆星燃燒、爆炸並最終死亡時,它們創造了這些基本元素。從石頭、建築物到人類的一切事物中都會出現這些元素。
  • 分子和原子的概述
    原子的概念及其特性從概念上看,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即是用化學方法不能再分的粒子。也就是說用其他方法還能將原子再分。原子還能分成質子、中子和電子。化學變化的實質是:構成反應物的分子先分裂成原子,所有的原子又重新結合成新的分子或者直接構成新的物質。在整個過程中,分子的種類一定發生了改變,原子的種類、數目和質量都沒有發生改變,分子的數目可能發生改變。
  • 領略微觀粒子世界的奧妙,明了原子結構的基本組成
    在一段較長的歷史時期裡,曾經認為原子是不可再細分的基本單元。我們現在知道,原子還可以再細分。一個原子由處於核心的原子核以及圍繞其旋轉的一個或多個的電子所組成。原子核由帶正電荷的質子(proton)和電中性的中子(neutron)兩種微粒構成(氕原子除外不含中子)。
  • 中子星產生的奇異物質,科學家稱它將是無敵的!
    如果一個物體具有傳染性,能將解觸到的任何東西都轉化為自己的同類,它將是可怕且無敵的。科學家推測,宇宙中就有這樣的物質,它存在於中子星的核心被稱為奇異物質。要想知道奇異物質是什麼?那就要從最基礎的中子星開始說起。
  • 宇宙中的每個原子後面都藏著巨大的謎團,兩個科學家團隊各執己見
    沒有人真正知道原子內部會發生什麼。但是兩個彼此競爭的科學家團隊都認為他們已經弄清楚了。雙方都在努力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目前為止我們確定的有關原子的知識如下:電子圍繞著原子外殼中的「軌道」旋轉。然後有很多空的空間。
  • 觀測的幹擾會影響物質的形狀和狀態,粒子真的都是球形的嗎?
    在我們中學以前的教科書上,有介紹湯姆生發現了電子,從而說明原子是可以再分的,而在此基礎上,盧瑟福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後來又發現原子核可以再分為質子和中子,而質子和中子由夸克組成。而當時的配圖描述了這些粒子都是球形的。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原子中空間幾乎都是「空的」,那由原子組成的萬物也是「空的」?
    原子是由電子、質子、中子(氫原子由質子和電子構成)構成。原子直徑的數量級大約是10^(-10)m,質子和中子的尺寸相仿,均在2.5×10^(-15)m這一數量級,而電子的直徑在電子10^(-16)m的數量級。
  • 既然物質具有波粒二象性,為何一定要用粒子來構建原子模型呢?
    根據E=HV=MC^2,我們很容易算出質子(中子)能量與γ射線相對,電子能量與X射線相對,電子外面還存在大量的電磁波,否則失去電子的原子核不就會「裸奔」了。物質就是能量場,越到核心能量場越強,時空越扭曲。
  • 人類是如何知道原子的存在的,它是如何構築了我們的物質世界?
    「原子」一詞來自希臘語「atomos」,意為「不可分割」。物理學家已經認識到,原子並不是一個個固體小球,將它們想像成微小的帶電「行星」系統或許更為恰當。原子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質子、中子和電子。想像一下,質子和中子一起形成「太陽」,即原子核;原子核位於原子中心,它的周圍環繞著行星一樣的電子。
  • 雖然中子星質量比太陽大,但半徑卻比地球小
    恆星的最中心區域崩塌,將每一個質子和電子擠壓成一個中子。如果坍縮恆星的核心質量在1到3倍太陽質量之間,這些新產生的中子可以阻止坍縮,留下一顆中子星。質量更高的恆星將繼續坍縮成恆星質量的黑洞。但坍縮成中子星會產生已知密度最大的可觀測天體——一個質量相當於太陽的天體被壓碎成一座城市的大小。
  • 四大基本力從微觀到宏觀來看,它們是怎樣左右我們的世界?
    費米子和玻色子遵循不同的物理法則。到了1928年,人們所知道的質量粒子只有電子和質子,它們碰巧都是費米子;而當時唯一知道的是光子,而光子是沒有質量的玻色子。直到20年前,狄拉克方程引發了科學革命,宇宙線中才發現了一個有質量的玻色子——「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