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模型的發展史我這裡就不講了,我們就直奔主題吧。
既然所有物質都具有波粒二象性,為什麼我們一定要用粒子來構建原子模型呢?我們也可以用電磁波來構建原子模型。
根據E=HV=MC^2,我們很容易算出質子(中子)能量與γ射線相對,電子能量與X射線相對,電子外面還存在大量的電磁波,否則失去電子的原子核不就會「裸奔」了。
物質就是能量場,越到核心能量場越強,時空越扭曲。內層是γ射線波段,次層是X射線波段,再往外電磁波頻率越來越低,整個原子相當於把電磁光譜摺疊起來。
根據能量與物質轉換關係,我們有理由相信每個頻率的電磁波對應著一個基本粒子,即基本粒子有無數種,根據電磁波的精細結構,駐波可以生成複合粒子,也就是波長是整數倍的電磁波可以疊加成穩定的複合電磁波生成複合粒子,如此,複合粒子也有無數種。
在原子裡電子並不對應著某一固定頻率的X射線,同理,質子(中子)也不對應某一固定γ射線,它們對著一段頻率,也就是說原子內部的粒子(電子,質子,中子)能量(質量)並不是一樣的,只有當它們能量達到某個閾值時才會脫離出來,此時你測得的質量基本一致。射線振動傳播還有方向,也就是有些駐波向左運動,有些向右運動,導致電子同時自旋向上又自旋向下。
γ射線(質子,中子)的能量傳遞(力的作用)是通過X射線(電子)來傳遞的,X射線(電子)的能量傳遞是通過更低頻率電磁波來傳遞的。電磁波會分解出比自己頻率低的電磁波作為能量傳遞的介子,γ射線就可以產生膠子並通過膠子傳遞能量。X射線也可以分解出比自己頻率低電磁波用來傳遞能量。
當然電磁波也可以吸收電磁波,必須要是駐波。
電子是費米子,光是波色子,而且電子帶電,在電磁場中偏轉,而光不帶電,也不受電磁場作用……等等還有其它量子數也不同,怎麼說電子是X射線呢?
電子與光可以互相轉換已經在實驗中觀測到了,電子和光唯一不同的是運動狀態,光是能量態,電子是物質態,光是直波,電子是環形駐波,兩者產生的時空效應不同,表現出一個帶電,與電磁場作用,一個不帶電,與電磁場不發生作用。
質子(中子)不是是夸克組成嗎?
至今無人觀測到夸克,當然搞出了個夸克禁閉,後解釋為色禁閉,還出現分量電荷。你只要繼續問一層:為何會色禁閉呀?他們又蒙圈了。
從來沒有一個直接證據證明夸克存在,因為不需要,γ射線在原子核內形成環形駐波,沒人規定它得是單一波呀,它也可以是複合駐波呀,由多條Y射線複合而成呀。
而且根據我的模型和公式計算,核內Y射線(質子)是通過X射線(電子)相聯,由於是高能電子所以被定性成膠子。核內只是質子和電子,平時在核內質子都共用電子,當它們被撞出原子核時,誰得到電子誰就是中子(此過程忽略中微子)。
還有量子壽命問題,我們規定微觀粒子發生衰變就算死了,那為何它們的壽命都那麼短?中子在原子核內壽命是10^33年,比宇宙年齡還長,出了原子核不到15分鐘就「死了」?
我們把太陽系看作一個原子,我們突然把太陽拿走,地球是不是八分鐘後才飛出太陽系?失去太陽,地月系統是不是也受到影響,地月系統是不是也可能崩潰?
中子在核內並不存在,它只是和其它質子共用電子的質子,只有它得到電子飛出原子核後才叫中子,很明顯這個「地月系統」遲早也得崩潰。
這個模型並不說所有原子都具有所有波段的電磁波,相反,不同原子只擁有相應波段的電磁波,比如氫只有一段Y電磁波,一段X電磁波。而氦裡面有4段不同頻率的Y電磁波和兩段X電磁波。另外我們能看見物體應該是原子的可見波段發出來的光。
本模型可以看出你用不同波長電磁波測量原子太小是不同的,你用Y射線頻率段,會得到原子只有原子核那麼大,你用x射線頻率段,會得到電子層大小的原子,你用可見波段得到的原子半徑更大,當然這是單個原子自由態的時候。
單個原子體積理論上無限大,多個原子就看空間分布和互相作用關係。當原子之間距離到Y射線層就是中子星,理論上原子可以無限靠近成為黑洞,因為這個原子模型並無界限,可以到無窮大,自然可以無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