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三腳貓
01
一線明星收入高的可上億,可是為了孩子的教育問題,也是蠻拼的。
富養女兒的李湘為了女兒的教育,不惜斥巨資,孩子一年的學費高達17萬;
胡可和沙溢的孩子安吉所就讀的名校一年學費25萬,
黃磊的女兒、李亞鵬的女兒、趙薇的女兒、田亮的女兒森碟都是就讀於名校。
對於下一代的教育,無論是明星還是凡人,充斥著一股焦慮感。
中國父母,真的太難了。
都說:男人七個傻、八個呆,九個壞,還有一個人人愛。
這是女人找另一半的標準。
對於中國家長,特別是北京的家長,尤其是海澱區的家長來說,按這樣的標準,是會被排擠在家長生態鏈外的。
中國教育看北京,北京教育看海澱。海澱區,是教育界一個神奇的存在。
你出個門,隨便遇到一個孩子的家長,別說985、211,清北復交,起碼也是北師大,
沒有CET-6,沒有優畢證書,沒有獲得過數理化的學科競賽獎,你都不好意思當海澱區雞娃的家長。
別人焦不焦慮我不知道,捫心自問,喵姐是焦慮的,且良心是痛的。
畢竟沒有達標,會辜負了祖國把培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接班人的重任交給了我。
重壓之下,必成大器,
海澱區的父母,您們都辛苦了。
02
有些培訓機構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牛娃背後必有瘋狂的家長」。
說的就是我們海澱區的家長。
聽聞有些培訓班的老師會對著西城區的家長說:「你們太放鬆了,學習學習海澱區的家長,趕緊焦慮起來吧!」
講真,我們也不願意時刻被拎出來當標杆製造焦慮,但是,我們不得不焦慮。
首先,身處的環境,決定了你的焦慮係數。
海澱區的教育有多牛,眾所周知。
十步一個985,二十步一個211,雖然誇張,但也差不多了。
每天出個門,不路經幾個名校,你都覺得對不起自己的生活圈在海澱區。
路過這些學校,設想著自己的孩子未來可能在這裡就讀,心裡油然升起一種自豪感。
這種自豪感,更多地落實在了雞娃的身上。
這就算了,海澱區的家長,隨便一抓就是某省的高考狀元。
這些經過十二年寒窗苦讀,通過高考改變命運的人,在海澱區紮根,
優勝劣汰的規律已經入心入腦,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更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長們恨不得當拼命五郎,推著孩子往前走。
其次,海澱區家長的「人設」逼得人不得不焦慮。
網傳這樣一個故事,說西城區的某位學生家長,和一群海澱區的家長一起聽課。
本意是想偷師,學一些教學經驗,然後聽完課後,對自己的人生產生了懷疑。
聊天中隨隨便便就是有內涵的字母,時不時就蹦出一個聽不懂的單詞,
弱小無助地問了一些「幼稚」的問題後,她的身份,瞬間被長期以來奮戰在雞娃一線,以及具備偵查與反偵查能力的海澱區家長識破了。
鄙夷的目光自上而下刷了一遍,建議先惡補功課後再來進行交流。
於是,在北京市,海澱區家長的人設妥妥的立住了:
別的區,要麼有錢,要麼有權,我們海澱區的父母可不一樣了,
有學歷。
且不說育兒是不是需要講究方法,在面子上,海澱區的父母就已經贏了。
為了不被淘汰,我們需要保持焦慮,為了人設不垮,我們更要保持焦慮。
有人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讓人落後,
我們就不一樣了:驕傲讓人落後,焦慮使人進步。
這麼想想,還真是光榮呢。
03
曾看過這樣一個段子:
問:四歲的孩子詞彙量1500,夠嗎?答:如果是在美國,肯定是夠了。但如果是在海澱,絕對不夠。
這句話,你品,你細品。
一位媽媽分享了她的心路:
四歲半的娃,幼兒園中班,給孩子報了舞蹈、畫畫、樂高,只能算是不正經的班。
有一天上樂高課,和一個姥姥聊天,她的孫子周一到周四白天上幼兒園,放學後語文、數學、武術、畫畫,周五英語培訓一天,周六上午音樂下午輪滑,周天樂高課。
你以為這就完了?太天真!
這個孩子每天在家要在線和老外聊天半小時。
這下好了,聽完準備佛系的媽媽也不淡定了。心中升騰起的是那種孩子要輸在起跑線上的焦慮感。
據統計,2019年全國共有1031萬考生走進考場,高考一本錄取率大約為6%,211大學的錄取率為2.41%,而985院校錄取率,僅為0.79%,清北錄取率更低只有0.03%。
在這種概率中,每個孩子上小學前,標配的就是基礎的小學知識,除此之外,你還要十八般武藝全能。
不僅語數英全能,還會唱歌、跳舞、主持,多棲發展。
普通人要是看到這樣的孩子,會說:怎麼會有這麼優秀的孩子?
放眼海澱區,如果你覺得這是個例,那就錯了。老師們通常說的原話是:怎麼會有這麼多優秀的孩子。
可見,家長們的焦慮讓孩子們從小就樹立了競爭意識,
大家都知道,北京民辦的小學,競爭不是一般的激烈。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家長們,拼盡了全力。拿海澱排名第一的建華來說,2018年報名人數有7000+,最後僅錄取220人左右,錄取率僅3%。
資源少,競爭大,海澱的家長們,只能在陪娃升級打怪的路上越走越遠。
04
海澱區的學霸父母有多牛,和他們吃一頓飯就知道了。
幾位家長聚在一起吃飯,一開口就是核聚變、車諾比的失敗,讓人聽得雲裡霧裡。
學霸的爸媽牛就算了,順帶把自己的娃也往牛娃的方向上帶。
一朋友的孩子,幼小銜接階段,已經讀完了全部的四五快讀,具備了基本的英語聽說讀寫的能力。
你以為這是要逆天,其實這只是海澱雞娃的正常節奏。
魯迅說過:你的圈子,決定了你未來的路。(魯迅也說過,我沒說過這句話)
都希望為孩子打造一個良好的社交圈,和優秀的人交朋友,然後互相影響成為更優秀的人,社交圈決定了父母們的見識、發展,也間接見證了自己的孩子和誰一起玩,受誰的影響。
和什麼樣的人交朋友,未來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同學朋友們都是高學歷、個個是學霸。聚會必然會比孩子的學習成績,落人後被「碾壓」會讓中年老父親老母親們變得更焦慮。
可是,單靠焦慮,有用嗎?
有,也沒有。
適當的焦慮會讓家長和雞娃們在一個稍有壓力的氛圍中成長。
幻想一下每天不需要耳提面命就能自動自發地把各種作業完成(得很好),這當然是最理想的狀態。
但大多數的娃,貪玩的本性在,完全自覺的孩子那是極少數,大部分還是要靠家長提醒。
海澱區確實神奇,但並不妖魔化,對於孩子未來成長的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思維習慣,才是每一個家長應該做的。
現在世面上的成功學理論多,但從育兒的角度,真正的成功,是讓孩子活成他們想要的樣子。
其實,被冠以「海澱區」這三個字的家長,和中國其他普普通通的家長又有什麼區別呢?
都想為了下一代創造一個好的環境,讓他們勝過我們這一輩,站在巨人的肩上眺望,
可是,家長們,別忘了,縱使為他們鋪好了千萬條路,一定要留一條是他們最想走的路。
畢竟,我們都不能為他們的人生負責到底,
能對自己人生負責的,只能是他們自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