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電影市場,無疑是屬於《花木蘭》和《信條》的。
9月4日上映的《信條》,在國內已取得2億票房的好成績,而據外媒《娛樂周刊》報導,《信條》全球票房已達1.46億美元,成為影院復工以來最賣座的國際大片。
相比之下,《花木蘭》的命運則顯得前途未卜。
9月3日,《花木蘭》率先在克羅埃西亞開畫;4日在中國臺灣、新加坡、泰國等東南亞地區上映,中國內地則定檔9月11日。
9月6日,《花木蘭》全球首周票房公開,為590萬美元,只有《信條》的零頭。一時間這部電影在中國內地還未上映,就已經被到處看衰。
在這種情況下,央視電影頻道《今日影評》欄目,特意製作了一期節目,從天時、地利、人和三個角度深入分析了《花木蘭》這部電影會走向何方。
在「天時」上,《花木蘭》在2019年底第一次定檔,當時宣布這部電影將在2020年3月27日上映,並啟動了盛大的宣傳。
當時《花木蘭》的預告片取得了全球播放量第七的好成績,而隨後的洛杉磯首映禮更是怒刷存在感,劉亦菲一襲鳳凰裙驚豔四座。
但後來因為種種原因,《花木蘭》在全球多次撤檔又定檔,因為頻繁更改檔期,導致許多觀眾對這部電影都產生了麻木心理。
後來,迪士尼在8月4日宣布《花木蘭》在有Disney+平臺的國家和地區以流媒體的形式播出,沒有這一平臺則繼續在大銀幕上映。
隨即中國臺灣、泰國等地紛紛官宣了上映日期,但中國內地卻遲遲不定檔,不少影迷都在迪士尼官方社交平臺上催定檔。
直到9月2日,迪士尼才匆匆定檔9月11日上線。毫無疑問,漫長的定檔日期消耗了不少影迷的觀影熱情。
對於「天時」上的失利,《今日影評》欄目表示,最終還是要看影片的質量。
節目中講到:《花木蘭》由西方人拍攝,在講述方式上很可能會跳出我們的思維,拍攝一個讓全世界都能接受的花木蘭故事,這也是吸引我們去電影院的一個原因。
在「地利」上,有網友指出《花木蘭》放棄大銀幕而選擇上映流媒體,顯示出了迪士尼對影片質量信心不足。
而9月4日在許多地方上映後,9月11日才在中國內地上映,又有迪士尼利用這段時間收割內地觀眾韭菜的嫌疑。
對此,《今日影評》欄目表示這些說法都很外行,當年《鐵達尼號》也是推遲上映,光產生的利息都難以計數。迪士尼改為流媒體播出,也是在影院不能開張的情況下,做出的一個非常痛苦的決定。
中國之所以比海外要晚一周,則是因為在國內播出時涉及到了配字幕等後期問題。
在「人和」的問題上,有網友指出這部電影的場景在紐西蘭取景,再加上所有的演員都是英文對白,讓人覺得有些不倫不類。
對此,《今日影評》也提到電影之所以在紐西蘭拍攝,是因為中國地方太大了,劇組轉場十分困難,因此在紐西蘭選擇了和中國相近的風光作為背景。
而中國演員說英文的情況可以參考多年前的《末代皇帝》,如果影片質量高的話,這也不是個問題。
在央視看來,如果《花木蘭》質量過硬,這部電影在天時地利人和上遭遇的種種困難都會迎刃而解。
目前這部電影在海外取得了口碑金番茄認證,但是在國內豆瓣網上的評分卻不高。看來,國內觀眾是否會買帳,只能到上映時一窺究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