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濘中追夢的青春:黑土麥田公益「創客」花垣扶貧故事

2021-01-14 湖南在線

泥濘中追夢的青春

——黑土麥田公益「創客」花垣扶貧故事

2017年5月,秦玥飛(左七)與扶貧專員們在合興村拍的全家福。

陳昱璇(右)身著苗服和捫岱村住戶隆長富及老伴臨別留影,苗服是隆奶奶送的禮物。

湖南日報記者 楊丹

當大家知道陳昱璇8月底就要離開村子,前去牛津大學深造時,靜寂的捫岱村沸騰了。

住戶隆長富爺爺幾個晚上沒睡著,隆奶奶抓住她的手直掉淚。告別宴吃了一家又一家,歡送鞭炮放了一次又一次。雖然萬般不舍,但淳樸的苗家人還是用自己的方式感謝昱璇,祝福昱璇。

2016年9月,黑土麥田公益派駐包括陳昱璇在內的15名扶貧專員(俗稱「創客」)奔赴國家級貧困縣——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在5個鄉鎮的7個貧困村成立了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

這是一群意氣風發、有想法敢行動的大學生,他們學業優秀,出身名校,來自五湖四海,大多成長於城市。他們為什麼會選擇這條「泥濘之路」?他們給邊遠的苗鄉土寨帶去了什麼?走近他們,或許能找到答案……

創客三人行:賣包穀酸,教孩子們打棒球

2016年9月初,15名扶貧專員在北京經過短期培訓後,來到了花垣縣不同的村子。陶品儒、曾曉、張雪婷3人分在一塊,服務於邊城鎮磨老村和長老墳村。

陶品儒是一個長沙伢子,2016年7月畢業於澳洲國立大學環境學專業。他深受湖湘文化影響,有想法,吃得苦,霸得蠻,敢為人先。

「農村問題是中國的根本問題,農村的發展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所在。『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我希望有這麼一個機會去以心中的一腔熱血,為農村的發展和祖國的強盛盡綿薄之力。雖然條件艱苦,但在逆境中不懈努力並最終取得成功的這份成就感,是我所追逐的。」有人驚訝他從「海歸」到扶貧專員的跨度之大,陶品儒卻覺得水到渠成。

剛下村時,他唯一不習慣的是語言,但一個月的入戶調研後,這個問題解決了,現在還能說上幾句苗話。為節約建廠房的資金,他甚至學會了開挖土機。

磨老村是個純苗族村落,也是個典型的「空心村」,村裡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留下的多為婦女、老人和小孩。針對當地情況,陶品儒他們帶領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成立了磨老人家種養專業合作社,主要開發湘西特色美食包穀酸(當地稱玉米為「包穀」),設計了外包裝,製作了產品食用手冊,並將原本生食的包穀酸加工成熟食,方便顧客直接食用。銷售方式也多元化,線上線下都有售賣。

張雪婷在大學時是校棒球隊隊長,她組織村裡的孩子們學打棒球:「這是城市孩子玩的運動,希望鄉下小朋友也能體驗。」

曾曉個性開朗,充滿活力。她開心地說:「合作社的阿姨們找到了事做,精氣神都變好了。6月,縣政府支持的包穀酸加工廠在村裡建起來了,合作社從原來的16人增加到了43人。前景越來越光明。」

他們下一步計劃在這裡開發旅遊資源,發展露營和民宿。

陳昱璇:一個深夜電話改變了人生軌跡

細長的丹鳳眼,高挑清秀,說話輕言細語,撲面一股中國風。吉林姑娘陳昱璇很打眼。

兩年前,22歲的陳昱璇剛從清華大學畢業,她不急於讀研或就業,而是選擇給自己一個間隔年(gap year)。一年裡,她嘗試了很多社會實踐,如去米蘭世博會做志願者,在聯合國做實習生,去孟加拉考察草根公益創新,等等。同時,她成功申請了國外高校的研究生,準備出國深造。然而,順理成章的人生軌跡卻被一個深夜電話改變了方向。

2016年5月23日深夜11時多,睡眼惺忪的她接到一個電話,這個電話打了1個多小時。來電者是秦玥飛——黑土麥田公益的創始人。

「那天晚上,我幾乎沒睡著,琢磨明白了一件事:我不想出國念書了,我要到農村去。這就是我一直想做卻沒機會做的事。」

「當然還有另一種可能,就是這個半夜打電話讓人睡不好覺的人,是個大忽悠。」

陳爸爸就是這麼想的。

第二天上午,當女兒跟他說這個事時,他頭都沒抬:「別胡思亂想。」他堅信在農村除了體驗艱苦生活,沒什么女兒能做的事,女兒也改變不了什麼。然而3個月後,陳昱璇說服了父母,來到了花垣縣雅酉鎮捫岱村。

捫岱村是個有上千年歷史的石頭苗寨,位於武陵山區臘爾山臺地。陳昱璇和夥伴鄧超超一道建立了石頭寨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她們眾籌賣過野生獼猴桃,賣過臘肉,還和社員合作開發了湘西特產包穀燒。用戶反饋不錯,給社員帶來了幾萬元錢的收益。

隆九斤是從城裡返鄉創業的捫岱村青年,合作社的第一批社員,也是海客計劃的第一個報名者。

在扶貧過程中,陳昱璇和夥伴們認識到,一個地方要真正擺脫貧困,永遠不是靠外界的幫助,而應該依靠當地青年作為有生力量,發掘內生動力,這是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實現從「輸血」式扶貧到「造血」式扶貧轉變的關鍵。於是就有了由15位扶貧專員共同發起的鄉村創業青年培養計劃——「海客計劃」(HIKER PROJECT)。他們辦講座,邀請當地優秀創業青年代表分享人生故事,並進行有針對性的技能培訓和實踐指導,成功帶動了更多的青年。

來捫岱村之前,陳昱璇曾對自己說:「我不相信,我最想做的事情,只有別人能做,而我不能做!」如今,她和同伴們也想讓隆九斤,想讓更多充滿潛力的同齡人相信:在追求夢想的路上,是可以超越自我,擁抱無限可能的。

去年11月,陳昱璇當選為2016年度中國羅德學者。這是一個巨大的榮譽。在溫暖貧困群眾的同時,她也成就了自己的光芒。

陳旖雪:一個70分的行動永遠好於100分的設想

作為一個城市女孩, 22歲的陳旖雪在從復旦大學畢業選擇當一名鄉村創客時,遇到了和陳昱璇相同的問題:家人不支持,朋友不理解。聽從自己追逐理想的心靈召喚,外表文靜秀氣的她堅持了自己的選擇,來到了花垣縣補抽鄉水桶村(合併後叫「合興村」)。她說:「我想重新認識腳下的土地。」

意料中的困難如期而至。

住在村裡,沒空調,沒熱水。這還能忍受,可以用風扇,可以燒水。但一天只吃兩頓飯,尤其是每頓離不開辣椒,對於天津長大的她就比較難適應。最具有挑戰性的,則是上廁所——那是最原始的茅廁。

當然,更有滿滿的收穫和感動。「這段生活將成為我生命的底色。我很慶幸自己的選擇。」

苗族村寨人情淳樸。「隨便就可以走進別人家裡烤火、吃飯,奶奶和阿姨們會真誠地說:『我心裡很喜歡你們,但不知道該怎麼說。』一聽說我們沒菜了,就立刻去自家地裡拔菜給我們。」

「一個70分的行動永遠好於一個100分的設想。」這是陳旖雪認同的觀點。鄉村創客強調「創」的能力,需要創客打開自己的視野去了解,打開自己的頭腦去創想。「但更重要的是,能把想法變成現實,能快速行動快速調整,能調動各種資源,達成真實的效果。這應該是作為一名合格的鄉村創客必須具備的素質。」

陳旖雪為村裡的規劃是發展苗繡,希望可以幫助留守婦女增收。她需要寫策劃,找資源,搞培訓。閒暇時,她會領著阿姨們一起跳廣場舞,和小朋友們爬山唱歌。

張元昌:想得最多的就是雞

在廣州中山大學,張元昌修的是社會學專業,可從去年9月入村至今,他想得最多的就是雞。微信頭像換了幾次,全是雞。

「已經開了6個小時的車。」張元昌默默算著時間,他和同事尹昆露正在去懷化的高速公路上。這是今年3月初的一天,早上8時從村裡出發,大半天時間裡,他倆已經去了重慶和吉首兩個地方。

在此之前,他們還去了貴州。如果不是最後在懷化一家育雞場找到了理想中的「雪峰烏骨雞」,他們可能還會去更遠的地方。

張元昌和尹昆露想要找的,是雞,土雞。

他們的項目地在花垣縣的洞衝村,村子不大,沒什麼年輕勞動力,耕地面積也有限,唯一值得說道的,是村裡有幾個養雞大戶。下村後,他們先做了一個月的入戶調研,發現土雞很有市場,但大家都沒什麼經驗。

「有一個村民家的雞死了一隻,就地埋了,結果引發雞瘟傳染了一兩百隻。他們不給雞打疫苗,平常也不會管理雞舍環境,沒有溫度控制、飲食控制。」於是,張元昌和尹昆露帶著24個村民成立了合作社,主要業務是:養血脈保存最為完好的湘西土雞,並把它們養到最好。

什麼品種的土雞最好呢?「雪峰烏骨雞是湖南唯一、國內珍貴的肉蛋兼用型烏骨雞品種,已被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名錄。」說起自家寶貝,張元昌的眼都亮了,因為「很牛」。

養雞就要建雞舍。當時合作社帳戶裡只有1萬元錢,是所有社員的出資額,要儘量省著用。運物料、搭鐵架、鋪鋸木灰、拉水泵等,都是他倆和村民們一點一點做的。雞舍12天就建好了,設備一應俱全,有水有電,有溫度計和電爐,預算也沒有超。如今,雞場裡每個月都有雞賣,最壯觀的時候有4000隻雞。

一批大雞走了,一批小雞又來了。小雞們正在這裡慢慢長大,成為大家的希望。

【連結】

黑土麥田(Serve For China)是在國家民政部備案的人才培養與精準扶貧公益項目,由2016感動中國人物、央視最美村官秦玥飛與耶魯大學優秀中國畢業生於2014年聯合發起。 2016年4月,黑土麥田成立鄉村創客計劃,旨在通過持續輸送傑出青年人才到貧困鄉扶貧。

黑土麥田公益扶貧專員服務期一般為兩年。2016年,黑土麥田選拔第一屆扶貧專員30人,其中一半選派到湖南花垣。2017年,黑土麥田共收到來自全球的3000餘份申請,47名青年脫穎而出,成為第二屆扶貧專員,其中39人選派到花垣。目前,第一屆扶貧專員將有4人離開,第二屆扶貧專員剛剛到位,花垣共有50名扶貧專員。

相關焦點

  • 泥濘中追夢的青春——黑土麥田公益「創客」花垣扶貧故事
    泥濘中追夢的青春 ——黑土麥田公益「創客」花垣扶貧故事 2016年9月,黑土麥田公益派駐包括陳昱璇在內的15名扶貧專員(俗稱「創客」)奔赴國家級貧困縣——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在5個鄉鎮的7個貧困村成立了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 這是一群意氣風發、有想法敢行動的大學生,他們學業優秀,出身名校,來自五湖四海,大多成長於城市。他們為什麼會選擇這條「泥濘之路」?他們給邊遠的苗鄉土寨帶去了什麼?
  • 泥濘中追夢的青春 黑土麥田公益「創客」花垣扶貧故事
    2016年9月,黑土麥田公益派駐包括陳昱璇在內的15名扶貧專員(俗稱「創客」)奔赴國家級貧困縣——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在5個鄉鎮的7個貧困村成立了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   這是一群意氣風發、有想法敢行動的大學生,他們學業優秀,出身名校,來自五湖四海,大多成長於城市。他們為什麼會選擇這條「泥濘之路」?他們給邊遠的苗鄉土寨帶去了什麼?
  • 「黑土麥田」公益服務助推花垣精準扶貧
    「我們將以『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須有我』的心態,去承擔起建設第二故鄉的義務,投身這場偉大的理想,無愧我們的美好青春!」3月21日,在花垣縣委舉行的花垣攜手「黑土麥田」推進精準扶貧工作座談會上,駐花垣縣邊城鎮磨老村「黑土麥田」創客陶品儒激情地說。
  • 黑土麥田:讓高校畢業生成為鄉村創客
    黑土麥田:讓高校畢業生成為鄉村創客 2017-07-18 來源 :公益時報  作者 : 李慶 「用你的創業方式減少貧困,用你的創業激情定義公益。」這是黑土麥田創客招募計劃中的一句話。 2016年,因為一名鄉村創客獲選2016中國羅德學者;因為其聯合創始人秦玥飛獲選2016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因為在著名的綜藝節目《朗讀者》中,他們朗讀了《泥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黑土麥田,認識黑土麥田的鄉村創客。 如今,在各種公益論壇、公益活動中,時常可以看到黑土麥田的身影,聽到創客們的故事,包括這兩天馬雲的鄉村教師論壇。那麼黑土麥田究竟是怎樣一家機構?
  • 黑土麥田扶貧創客邀浙大學子同行
    黑土麥田是一個把優秀的人才送到鄉村,讓他們帶著使命、責任和夢想去填補農村的空白並開展精準扶貧以及創業創新、社會服務的公益組織,黑土麥田的聯合發起人之一就是那個瘦高的「耶魯哥」——秦玥飛,而常蘭的身份是黑土麥田的扶貧創客。
  • [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農學院與黑土麥田公益聯合舉辦扶貧...
    本網訊 7月24日上午,農學院與黑土麥田公益組織聯合舉辦的精準扶貧培訓開班儀式於和園四層培訓室舉行。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黑土麥田理事高西慶、農學院分黨委書記曲瑛德、黑土麥田聯合創始人秦玥飛、黑土麥田首席戰略諮詢官Gina參加了開班儀式。
  • 黑土麥田:用青春書寫新時代的榮光!
    一個偉大的民族需要泥濘的磨礪和鍛鍊,它會使人的脊梁永遠不彎,使人在艱難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愛、博大和不可喪失,懂得祖國之於人的真正含義:當我們愛腳下的泥濘時,說明我們已經擁抱了一種精神。」 跋涉在泥濘中,每當疲憊不堪時,我們總會想起「心中有陽光,腳下有力量」這句話。我們堅信,山再高,往上攀,總能登頂;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
  • 農博會上農村創客解碼扶貧新模式
    央廣網長沙11月21日消息(記者傅蕾)紮根鄉村的百餘名村官分享扶貧經驗,農村創客「黑土麥田」解碼扶貧新模式,商界大咖推介扶貧渠道……在2017中國中部(湖南)農業博覽會上,除了有玲琅滿目的商品、特色不一的展館,還有一場別出心裁的扶貧群英會。
  • 澳洲留學海歸,泥濘中追逐扶貧夢想
    但是在殿堂和田壟之間,有人卻選擇了後者,腳踏泥濘俯首躬行,在荊棘和貧窮中拓荒,灑下的汗水是青春,埋下的種子叫理想,守在悉心耕耘的大地,靜待收穫的時節。   放棄澳洲移民資格,回國加入黑土麥田參與扶貧   陶品儒,畢業於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本可以選擇去世界級頂尖傳媒公司工作,國外的一切都在誘惑著陶品儒留下,但是他沒有。
  • 「七問秦玥飛」事件最新進展: 黑土麥田99公益日募捐情況說明公布
    隨後微信公眾號「黑土麥田公益」發布文章,回復質疑。本次事件中爭議雙方多次提到黑土麥田公益在騰訊99公益日上發起眾籌一事,對此,8月22日,該眾籌的公募支持方中國扶貧基金會發布《關於「黑土麥田鄉村創客」項目網際網路募捐情況的說明》進行回應。
  • 黑土麥田事件:理想之外 規範才是公益組織根基
    有話姚說雖然不完全確定對黑土麥田項目質疑的確實性和嚴重程度,但其暴露出了理想感召下初創企業的共同問題——理想有餘,但規範有序的工作方法不足。近日,有人以「黑土麥田項目」參與者名義在公眾號發文質疑公益人耶魯畢業生村官秦玥飛,文章對秦玥飛和黑土麥田提出了非常尖銳的質疑。質疑者提的七大問題,大體分為三種。尖銳的聲音不好聽,但作為現實的鏡像,折射出了不同類型的問題,令人警醒。第一種是對秦玥飛個人的質疑,比如質疑簡歷造假,和合作者關係惡劣。
  • 黑土麥田中的君子大道
    這是湖南省衡山縣白雲村大學生村官,黑土麥田公益聯合發起人——秦玥飛用紮根基層7年的青春與汗水所書寫的答案。頂級名校畢業生與山村村官,這看似兩條毫無關聯、各達一方的道路在他的腳下匯集,他鏗鏘走在通向理想的方向——黑土麥田,實幹興邦! 2005年從重慶南開高中畢業後,秦玥飛即以滿分的託福成績,拿到美國耶魯大學全額獎學金,成為重慶第一個被世界一流名校直接錄取的學生。
  • 黑土麥田公益聯合發起人秦玥飛入選今日頭條「三農合伙人」
    2010年,秦玥飛從耶魯大學本科畢業。  為了引領更多的中國優秀青年服務祖國農村, 2016年秦玥飛還與耶魯同學發起了「黑土麥田」精準扶貧項目,希望廣泛動員整合政社企等各方資源,把優秀人才輸送到貧困地區開展產業扶貧,幫助仍然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鄉親們擺脫貧困,逐步走向富裕。在他鼓勵和帶動之下,近30名「鄉村創客」回到了農村,幫助當地的農民創業脫貧。
  • 黑土麥田另類創業,給他們一個留在家鄉的理由
    她在這個觀點中推出了一群年輕人,並心甘情願地為他們手中的臘肉、苞谷燒、山茶油等農產品做「廣告」。他們有著和別人一樣的青春,本質上還是過的一樣的日子,不一樣的是他們在做著的事。他們做的是大多數年輕人都不敢做的事——帶動貧困鄉村進行產業扶貧!其背後的故事讓人心酸,感動董卿,感動現場,感動知道真相的人……
  • 秦玥飛:黑土麥田的守望者 帶動農民創新創業
    在過去6年中,秦玥飛經歷了3次選擇:第一次是耶魯畢業,選擇到中國的農村去;第二次是放棄提拔為鄉長的機會,選擇去了白雲村;第三次是做黑土麥田公益計劃,讓更多的優秀大學生進入到農村。  耶魯大學生回國當村官  12年前,秦玥飛是重慶市首位被耶魯大學直接錄取的中學生。
  • 「+扶貧」拔窮根 農博會扶貧群英會提出扶貧新模式
    創客+扶貧:將好的資源轉化為產品「很多貧窮的地方都是被忽視的潛力之地,有很好的資源可以開發。」去年9月,長沙小夥陶品儒從澳洲國立大學畢業回國後,加入公益組織「黑土麥田」,來到湘西磨老村當起了「扶貧創客」。「在村裡第一次吃到苞谷酸覺得很好吃,但它要轉化為市場意義上的產品就需要有創客的思維。」
  • 黑土麥田創始人秦玥飛:教育並不是窮孩子致富的入場券
    黑土麥田創始人秦玥飛:教育並不是窮孩子致富的入場券 石軼君 2017-07-12 11:29 來源:澎湃新聞
  • 麥田房地產公益之路,是已經達到的人的利他實踐
    麥基金再次升級,「北京麥田慈善基金會」正式成立,麥田小組決定投入更大比例的資金,幫助更多的人,傳遞麥田到全社會的溫暖。以來,已成為中國SOS兒童村委會「萬家燈火」項目的第一個合作組織,麥田房地產不斷拓展公益方式,助人為樂。
  • 由「黑土麥田」所想到的
    河南商報小記者  鄭州外國語學校高二(14)班  王若華  耶魯高材生秦玥飛歸國後選擇當村官,創立「黑土麥田」組織鼓勵歸國留學生到農村創業。當他捧起「感動中國十大年度人物」的獎盃時,我們不禁再次審視這個話題:何為成功,尤其是對當代青年來說,成功的標準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