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濘中追夢的青春
——黑土麥田公益「創客」花垣扶貧故事
2017年5月,秦玥飛(左七)與扶貧專員們在合興村拍的全家福。
陳昱璇(右)身著苗服和捫岱村住戶隆長富及老伴臨別留影,苗服是隆奶奶送的禮物。
湖南日報記者 楊丹
當大家知道陳昱璇8月底就要離開村子,前去牛津大學深造時,靜寂的捫岱村沸騰了。
住戶隆長富爺爺幾個晚上沒睡著,隆奶奶抓住她的手直掉淚。告別宴吃了一家又一家,歡送鞭炮放了一次又一次。雖然萬般不舍,但淳樸的苗家人還是用自己的方式感謝昱璇,祝福昱璇。
2016年9月,黑土麥田公益派駐包括陳昱璇在內的15名扶貧專員(俗稱「創客」)奔赴國家級貧困縣——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在5個鄉鎮的7個貧困村成立了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
這是一群意氣風發、有想法敢行動的大學生,他們學業優秀,出身名校,來自五湖四海,大多成長於城市。他們為什麼會選擇這條「泥濘之路」?他們給邊遠的苗鄉土寨帶去了什麼?走近他們,或許能找到答案……
創客三人行:賣包穀酸,教孩子們打棒球
2016年9月初,15名扶貧專員在北京經過短期培訓後,來到了花垣縣不同的村子。陶品儒、曾曉、張雪婷3人分在一塊,服務於邊城鎮磨老村和長老墳村。
陶品儒是一個長沙伢子,2016年7月畢業於澳洲國立大學環境學專業。他深受湖湘文化影響,有想法,吃得苦,霸得蠻,敢為人先。
「農村問題是中國的根本問題,農村的發展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所在。『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我希望有這麼一個機會去以心中的一腔熱血,為農村的發展和祖國的強盛盡綿薄之力。雖然條件艱苦,但在逆境中不懈努力並最終取得成功的這份成就感,是我所追逐的。」有人驚訝他從「海歸」到扶貧專員的跨度之大,陶品儒卻覺得水到渠成。
剛下村時,他唯一不習慣的是語言,但一個月的入戶調研後,這個問題解決了,現在還能說上幾句苗話。為節約建廠房的資金,他甚至學會了開挖土機。
磨老村是個純苗族村落,也是個典型的「空心村」,村裡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留下的多為婦女、老人和小孩。針對當地情況,陶品儒他們帶領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成立了磨老人家種養專業合作社,主要開發湘西特色美食包穀酸(當地稱玉米為「包穀」),設計了外包裝,製作了產品食用手冊,並將原本生食的包穀酸加工成熟食,方便顧客直接食用。銷售方式也多元化,線上線下都有售賣。
張雪婷在大學時是校棒球隊隊長,她組織村裡的孩子們學打棒球:「這是城市孩子玩的運動,希望鄉下小朋友也能體驗。」
曾曉個性開朗,充滿活力。她開心地說:「合作社的阿姨們找到了事做,精氣神都變好了。6月,縣政府支持的包穀酸加工廠在村裡建起來了,合作社從原來的16人增加到了43人。前景越來越光明。」
他們下一步計劃在這裡開發旅遊資源,發展露營和民宿。
陳昱璇:一個深夜電話改變了人生軌跡
細長的丹鳳眼,高挑清秀,說話輕言細語,撲面一股中國風。吉林姑娘陳昱璇很打眼。
兩年前,22歲的陳昱璇剛從清華大學畢業,她不急於讀研或就業,而是選擇給自己一個間隔年(gap year)。一年裡,她嘗試了很多社會實踐,如去米蘭世博會做志願者,在聯合國做實習生,去孟加拉考察草根公益創新,等等。同時,她成功申請了國外高校的研究生,準備出國深造。然而,順理成章的人生軌跡卻被一個深夜電話改變了方向。
2016年5月23日深夜11時多,睡眼惺忪的她接到一個電話,這個電話打了1個多小時。來電者是秦玥飛——黑土麥田公益的創始人。
「那天晚上,我幾乎沒睡著,琢磨明白了一件事:我不想出國念書了,我要到農村去。這就是我一直想做卻沒機會做的事。」
「當然還有另一種可能,就是這個半夜打電話讓人睡不好覺的人,是個大忽悠。」
陳爸爸就是這麼想的。
第二天上午,當女兒跟他說這個事時,他頭都沒抬:「別胡思亂想。」他堅信在農村除了體驗艱苦生活,沒什么女兒能做的事,女兒也改變不了什麼。然而3個月後,陳昱璇說服了父母,來到了花垣縣雅酉鎮捫岱村。
捫岱村是個有上千年歷史的石頭苗寨,位於武陵山區臘爾山臺地。陳昱璇和夥伴鄧超超一道建立了石頭寨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她們眾籌賣過野生獼猴桃,賣過臘肉,還和社員合作開發了湘西特產包穀燒。用戶反饋不錯,給社員帶來了幾萬元錢的收益。
隆九斤是從城裡返鄉創業的捫岱村青年,合作社的第一批社員,也是海客計劃的第一個報名者。
在扶貧過程中,陳昱璇和夥伴們認識到,一個地方要真正擺脫貧困,永遠不是靠外界的幫助,而應該依靠當地青年作為有生力量,發掘內生動力,這是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實現從「輸血」式扶貧到「造血」式扶貧轉變的關鍵。於是就有了由15位扶貧專員共同發起的鄉村創業青年培養計劃——「海客計劃」(HIKER PROJECT)。他們辦講座,邀請當地優秀創業青年代表分享人生故事,並進行有針對性的技能培訓和實踐指導,成功帶動了更多的青年。
來捫岱村之前,陳昱璇曾對自己說:「我不相信,我最想做的事情,只有別人能做,而我不能做!」如今,她和同伴們也想讓隆九斤,想讓更多充滿潛力的同齡人相信:在追求夢想的路上,是可以超越自我,擁抱無限可能的。
去年11月,陳昱璇當選為2016年度中國羅德學者。這是一個巨大的榮譽。在溫暖貧困群眾的同時,她也成就了自己的光芒。
陳旖雪:一個70分的行動永遠好於100分的設想
作為一個城市女孩, 22歲的陳旖雪在從復旦大學畢業選擇當一名鄉村創客時,遇到了和陳昱璇相同的問題:家人不支持,朋友不理解。聽從自己追逐理想的心靈召喚,外表文靜秀氣的她堅持了自己的選擇,來到了花垣縣補抽鄉水桶村(合併後叫「合興村」)。她說:「我想重新認識腳下的土地。」
意料中的困難如期而至。
住在村裡,沒空調,沒熱水。這還能忍受,可以用風扇,可以燒水。但一天只吃兩頓飯,尤其是每頓離不開辣椒,對於天津長大的她就比較難適應。最具有挑戰性的,則是上廁所——那是最原始的茅廁。
當然,更有滿滿的收穫和感動。「這段生活將成為我生命的底色。我很慶幸自己的選擇。」
苗族村寨人情淳樸。「隨便就可以走進別人家裡烤火、吃飯,奶奶和阿姨們會真誠地說:『我心裡很喜歡你們,但不知道該怎麼說。』一聽說我們沒菜了,就立刻去自家地裡拔菜給我們。」
「一個70分的行動永遠好於一個100分的設想。」這是陳旖雪認同的觀點。鄉村創客強調「創」的能力,需要創客打開自己的視野去了解,打開自己的頭腦去創想。「但更重要的是,能把想法變成現實,能快速行動快速調整,能調動各種資源,達成真實的效果。這應該是作為一名合格的鄉村創客必須具備的素質。」
陳旖雪為村裡的規劃是發展苗繡,希望可以幫助留守婦女增收。她需要寫策劃,找資源,搞培訓。閒暇時,她會領著阿姨們一起跳廣場舞,和小朋友們爬山唱歌。
張元昌:想得最多的就是雞
在廣州中山大學,張元昌修的是社會學專業,可從去年9月入村至今,他想得最多的就是雞。微信頭像換了幾次,全是雞。
「已經開了6個小時的車。」張元昌默默算著時間,他和同事尹昆露正在去懷化的高速公路上。這是今年3月初的一天,早上8時從村裡出發,大半天時間裡,他倆已經去了重慶和吉首兩個地方。
在此之前,他們還去了貴州。如果不是最後在懷化一家育雞場找到了理想中的「雪峰烏骨雞」,他們可能還會去更遠的地方。
張元昌和尹昆露想要找的,是雞,土雞。
他們的項目地在花垣縣的洞衝村,村子不大,沒什麼年輕勞動力,耕地面積也有限,唯一值得說道的,是村裡有幾個養雞大戶。下村後,他們先做了一個月的入戶調研,發現土雞很有市場,但大家都沒什麼經驗。
「有一個村民家的雞死了一隻,就地埋了,結果引發雞瘟傳染了一兩百隻。他們不給雞打疫苗,平常也不會管理雞舍環境,沒有溫度控制、飲食控制。」於是,張元昌和尹昆露帶著24個村民成立了合作社,主要業務是:養血脈保存最為完好的湘西土雞,並把它們養到最好。
什麼品種的土雞最好呢?「雪峰烏骨雞是湖南唯一、國內珍貴的肉蛋兼用型烏骨雞品種,已被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名錄。」說起自家寶貝,張元昌的眼都亮了,因為「很牛」。
養雞就要建雞舍。當時合作社帳戶裡只有1萬元錢,是所有社員的出資額,要儘量省著用。運物料、搭鐵架、鋪鋸木灰、拉水泵等,都是他倆和村民們一點一點做的。雞舍12天就建好了,設備一應俱全,有水有電,有溫度計和電爐,預算也沒有超。如今,雞場裡每個月都有雞賣,最壯觀的時候有4000隻雞。
一批大雞走了,一批小雞又來了。小雞們正在這裡慢慢長大,成為大家的希望。
【連結】
黑土麥田(Serve For China)是在國家民政部備案的人才培養與精準扶貧公益項目,由2016感動中國人物、央視最美村官秦玥飛與耶魯大學優秀中國畢業生於2014年聯合發起。 2016年4月,黑土麥田成立鄉村創客計劃,旨在通過持續輸送傑出青年人才到貧困鄉扶貧。
黑土麥田公益扶貧專員服務期一般為兩年。2016年,黑土麥田選拔第一屆扶貧專員30人,其中一半選派到湖南花垣。2017年,黑土麥田共收到來自全球的3000餘份申請,47名青年脫穎而出,成為第二屆扶貧專員,其中39人選派到花垣。目前,第一屆扶貧專員將有4人離開,第二屆扶貧專員剛剛到位,花垣共有50名扶貧專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