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不論是老師還是家裡的長輩,經常會問你長大後想做什麼,問你的夢想是什麼。對於這一問題,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回答,但我們也不難發現,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少會達成自己兒時的夢想。
當然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去追求夢想,而是進行了一種覺得更適合自己的轉變,從而拼盡一切地去追尋,這既包括情感上的,也包括成就方面的。我們之所以會這樣,其實就是源於在兒時經常被老師和長輩提醒,不論你的夢想是什麼,堅持下去,它就會實現。
但夢想堅持下去真的能夠實現嗎?在夢想的加持下,你真的能夠始終保持充沛的精力,為之為不懈奮鬥嗎?
答案應該是否定的,所以現在很多人都講求「放手」。「放手」自己的追尋,「放手」自己曾經執著過的情感,既是對自己的放過,也是放過對方。但也有很多人說,「放手」之後,你將會感受到無邊的痛苦,陷入到無盡的黑暗之中。
其實這一說法並不正確,或者說是不完全正確。「放手」後,你會迎來消極的情緒,會感覺整個世界都在你「放手」的那一刻「放棄」了你,但這些感覺其實都是短暫的,就長遠來看,「放手」未必是一件壞事,相反,它可能會幫助你獲得更好的發展。
人們在「放手」後之所以會產生消極情緒,感覺陷入黑暗之中,其實從本質上而言,那是一種不甘心,畢竟你「放手」的事物曾經自己也花費了無數的時間和精力,而到頭來卻是一場空,所以沒有人會不傷心。
之所以會稱之為「放手」,那是因為它其實已經在你這裡根深蒂固,對你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甚至從一定意義上來看,這是積極的東西。就比如我們前面提到的夢想而言。
人們常說,夢想是指引人類前進的方向,有了方向才能更好地奮鬥,才不會迷茫,所以在明確夢想的加持下,會讓你有奮鬥的動力,讓你知道自己為了什麼去奮鬥,讓你覺得自己是有所明悟的,所以在「放手」過後,你會產生迷茫的情緒,不知道應該何去何從,從而陷入所謂的黑暗之中,但真的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