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詩——詩詞的規矩有限,可詩詞的境界無限

2020-12-12 百荷書房

文/王行健

關於詩詞曲賦的各種規矩是不可破的,必須遵守,否則就不是相應的文體了。如果一個人覺得這些規矩束縛了你而寫不出好作品來,那只能說明一點:修為不夠。

有言:字如其人,文如其人。其實「字如其人」未必,「文如其人」倒是真的。比如李白,說: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好多人提及寫孤獨的詩都會想起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我看這份孤獨只是外在的,或者說「形式上」的孤獨,是由外因自然形成的孤獨。而詩仙的《月下獨酌》則是一種思想上的、不可解的、靈魂深處的孤獨!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找個「酒友」對酌應該都不是難事,可偏偏詩仙「獨酌無相親」,只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而且「月」還「不解飲」,「影」也不過是我自己。就這樣還能且歌且舞,儘管「月徘徊」著,「影凌亂」著!

最後,誰敢解釋「無情」這兩個字那是一種不被理解、不被認可、不得其位、不能一展抱負之後的決絕!月是一種意象,是夜裡的光明、是黑暗中的聖潔、是時空、是家國、是情愛,最後詩仙「求之不得」而欲「捉」之化入了他心中的那輪明月!李白是「近天的」,他只能孤獨著與天地自然對話,塵世間,無有能與其語者。這位李廣———李暠(敦煌太守,西涼國開國之君)的後裔,來自中亞遊牧民族文化與儒家文化共同濡染的不羈靈魂,詩成了他唯一寄託。

再看: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那氣勢,排山倒海!那份人於天地之間的渺小、對生命無限的悲憫與魂魄中難掩的恢宏大氣、不羈奔放排沓而至。還有被稱為百代詞曲之祖的《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霸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鹹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這些詩詞的境界只有上溯到楚辭方可算能找到遠年的知音,但真的是「後不見來者」啊!那麼多帝王將相、文武聖人都被拍成了影視作品,誰敢拍、誰敢演李白?

好的詩詞都成在規矩中又成在規矩外。所謂「規矩外」就是自身的修為,就是從你睜眼看世界、張耳聽世界得來之「色、受、想`行、識」,雖說「五蘊皆空」,但萬變不離其宗啊。想寫什麼樣的詩,先學做什麼樣的人。「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詩詞的規矩有限,可詩詞的境界無限。只要我們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學上下功夫,寫出好詩就有了最堅實的基礎了,總有一天,你會寫出屬於你的詩文……

#讀詩#

王行健,黑龍江哈爾濱人。網名天行健,號務本堂傳人。師範畢業。受家學薰陶,自幼迷戀文史哲,尤其鍾情古漢語和詩詞,幾十年諷詠不輟,在熟讀背誦儒家經典中,逐步加深理解和詮釋,且漸生感悟。有《蚊矢齋詩詞》,《論詩》,《凡夫俗子讀國學之論語篇》,對詩詞寫作及詩詞理論略通並有心得。

原創作品,歡迎瀏覽,感謝關注,歡迎留言討論,我們一起學習。

相關焦點

  • 讀詩——詩詞的「境界」是「修」出來的
    平日之閱歷,目前之境界,亦與有關係。無詞境,即無詞心。矯揉而強為之,非合作也。境之窮達,天也,無可如何者也。雅俗,人也,可擇而處者也。」指的是作品中「情」或「景」亦或其二者之統一,此其四也。最後,靜安先生將「境界」升華為人修養的不同階段。所謂「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 讀詩——詩詞入「技之門」易,入「道之門」難
    這句話用在詩詞教學上好像不太恰當。不恰當的原因是詩詞(我這裡討論的是詩詞,其實不僅限於詩詞)不單單是個「技」的問題,還關乎「道」,而且「道」的佔比還很大。所謂「技」,就是詩詞的一些規矩:平仄、對仗、押韻、粘對、拗救等格律問題;而「道」,狹義指鍊字、謀篇、用典這些「小學(所謂「小學」指的是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分別研究字形、字音與字義。)」方面的積澱。
  • 愛讀詩的女孩運氣不會差,詩詞才女武亦姝獲得冠軍,考上清華大學
    但在應試教育體系下,我們單純是為了考試而讀詩、背詩,沒有從詩詞中尋覓到讀詩的樂趣,為了考試而背詩,被迫讀詩,機械化地記憶詩詞,不僅讓我們對讀詩失去了興趣,也讓我們一見到詩詞便頭暈目眩,不想去做深入的學習和研究。
  • 古人寫落花的詩詞有很多,只有這首詩境界最高,被頻繁引用
    喜愛詩詞的朋友們都知道,古典詩詞中,以落花、殘花為題材的詩詞有很多。比如李煜的《浪淘沙令》「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李清照的《一剪梅》「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還有《紅樓夢》中林黛玉的《葬花吟》「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等等等等,有很多。
  • 中年人的詩詞:初讀不識詩中意,再讀已是詩中人
    在浩如煙海的古典詩詞中,有很多的詩詞像一壺老酒,第一次讀的時候沒什麼感覺,但我們歷經歲月滄桑之後再來看,才會明白字裡行間的深沉之意。今天小仙就給大家分享幾首中年人才懂的詩詞。蜀先主廟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勢分三足鼎,業復五銖錢。 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 悽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
  • 讀詩的孩子自帶閃光點?詩詞的諸多優勢,爸媽要了解
    閃光點一:就像網絡上視頻中這個女孩子一樣,她會特別的可愛,因為唐詩宋詞所能表現出來的意境是非常美好的,她在讀這些詩的過程當中,也會用自己的方法去表現這樣的意境,這個表現的過程非常吸引人,也非常漂亮。或者說非常吸引其他人在相處的過程當中經常讀唐詩的孩子,他在人群當中特別顯眼,一眼,你就能感覺得出他獨特的氣質,這些是很難培養出來的。有什麼樣的優勢?1,孩子的大腦發育比較快,唐詩宋詞整個唐詩書詞,他在閱讀的過程當中,會讓孩子產生無限的想像,例如疑是銀河落九天,那麼銀河是什麼樣子的?
  • 從詩論中的羚羊掛角說起,漫談中華詩詞的含蓄之美
    中華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奇葩,是穿越千年依然至美的風景,是流傳百代依然至純的感情,是中華民族永遠的情感庫藏,是歷代中國人靈魂深處的至愛。所以,不讀詩詞,不足以知春秋歷史;不讀詩詞,不足以品文化精粹;不讀詩詞,不足以感天地草木之靈;不讀詩詞,不足以見流彩華章之美。
  • 詩詞帶給我積極向上的力量
    伴隨著西夏區第三屆中華詩詞大會的深入,一場愛詩、比詩、詠詩的熱潮悄然興起。詩詞到底有何魅力能讓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人齊聚同一個賽場?通過對西夏區第三屆中華詩詞大會參賽選手的採訪,或許可以得到答案。 樊玉智:用我的堅持為孩子們做榜樣 「兩次參加詩詞大會讓我收穫很多,不僅給孩子做了好榜樣,還認識了好多讀詩愛詩的詩友。
  • 鄧夫勤讀曉東平臺《黎明拾穗》詩詞的感悟與收穫
    讀罷《黎明拾穗》詩詞的感悟與收穫作者 : 鄧夫勤編輯:指尖花花從認識《曉東詩刊》的那一刻起,我就對「黎明拾穗」能否入詩?如何呈現?這就要看作者的本事和身手了。生活中不缺少美,但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特別是發現美的角度。平中見奇中的「奇」,是指在平凡、平常、平淡的生活中發現事物新鮮與獨特的特徵。詩詞作為一種文學體裁,之所以能以小博大,於平凡人事中見意趣情懷,於舊日風物中寄眷戀感嘆,取決於作者對生活的熟悉度、敏感性和藝術表現力。如艾老師的《無名調路遇傳統爆米花》:「街道口,馬路旁,人多語鬧隊成行。
  • 詩詞大會選手讀不懂「鋤禾日當午」,暴露了很多人背詩的一大毛病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兩句詩可以說是婦孺皆知。 可是在中國詩詞大會的第二期節目上,卻有選手在這兩句詩上栽了大跟頭。 選手讀不懂「鋤禾日當午」,暴露了很多人背詩的一大毛病。
  • 《中國詩詞大會》第四季再掀詩詞熱 "詩"入尋常百姓家
    其中,「日常生活化」是將經典詩詞與當代生活接軌,以詩詞之美為底色,以生活之美為歸宿。比如,為突出古典詩詞與當下生活的關聯性,節目首次增加傳統詩詞在現實生活場景中的應用題,生動展現經典詩詞活在當下的魅力。   而「傳統文化性」是將經典詩詞與傳統文化打包,在詩詞之美的底色上,綻放更多、更燦爛的傳統文化光芒,體現出「詩入你我生活中,詩在千門萬戶中」。
  • 詩詞課堂|詩詞創作有關知識淺議|楊衍忠
    詩詞創作有關知識淺議楊衍忠格律是詩詞格律的簡稱,是指詩詞的格式和規則,就是詩詞形式上的規矩、規範。一般包括字數、平仄、押韻、對仗等。這樣讀來的確稍感拗口,但我認為這不是大忌,在實際創作中儘量避開,實在避不開也不算錯誤。七、撞韻撞韻是說詩的非押韻句的尾字即白腳用了與韻腳字同韻母的字,如我的「數以萬千求福祿,十之八九祭樽壺。」讀來有些拗口,我認為這也不是原則性錯誤,但應該儘量避免。
  • 境界|佛系青年、油膩中年、從詩詞中感悟人生三境界
    個人意識的覺醒和生命價值的發現使漢代文人開始憂慮時光的匆匆流逝,進而又對死亡充滿困惑和恐懼,他們想要在這有限的人生畫布上儘量的揮灑,以表達對生的尊重和欲求。東漢末年,社會動蕩,政治混亂。下層文士漂泊蹉跎,遊宦無門。現實的不公正已無法改變,只能通過增加生命的密度來實現價值,及時行樂就是這種思想的衍生品。王國維「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 半山詩詞賞析
    王謝堂前燕歸來——讀李曉豔女士詩詞有寄「心語動金縷,流韻壯木蘭。二十四弦大江邊。妒煞道韞,江城詠佳篇。對月品蕭竹,摘星和酒填。翠微輕搖映嬋娟。一首《南歌子》,概括了半山讀李曉豔詩詞的心得。我與李曉豔女士是在博客上認識的。後來得知她是「未名詩社」社長,並寄來《李曉豔詩詞選集》一本。閒暇之時,經常翻閱,深為其才華所打動。
  • 中華詩詞當中的詩之三要素
    守定這個基點,以往詩論中的一些困惑便可迎刃而解。比如,王國維先生提出境界論,其中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的區分較為難解,如果我們堅信意、象、言為詩詞三要素,那就會推導出結論:詩中都是有我的,沒有無我之詩,更沒有無我之詩境。以下,分述意、象、言。關於意。意可分為志、情、理、趣。
  • 為什麼年齡越大越喜歡詩詞?年少不懂古詩詞,讀懂已是詩中人
    很多人都有這種感覺:年齡越大,越喜歡詩詞。尤其是退休之後無事可做,讀古詩詞、寫毛筆字,仿佛成為了退休生活的標配。那麼,為什麼年齡越大、對詩詞的愛好就越強烈呢?有人說,這是因為年輕人浮躁,沉不下心讀詩詞。
  • 「爸,以後罵我請用古詩詞」,被詩詞餵大的孩子,人生境界大不同
    「爸,以後罵我請用古詩詞」,被詩詞餵大的孩子,人生境界大不同最近小編看到一個視頻,視頻裡的小女孩有理有據的教育家長,「罵人不要嗷嗷嗷,要以德服人,以後請用古詩詞罵我!」視頻中,小女孩因被家長批評,沮喪的坐在小凳子上,「語重心長」得教育家長應該怎麼樣正確對待孩子。
  • 毛澤東詩詞中的夏
    整首詞情景相兼,韻致清麗,讀來既朗朗上口,又純美古樸,含蓄蘊藉。不親臨其境,不經歷當年的刀光劍影,是難以表達出舊地重遊後,對那場激戰的回味和對祖國秀美山河的熱愛。   這是毛澤東詩詞中寫夏景,傳誦和引用最廣的一首。當然,毛澤東詩詞中寫夏景的還有幾首,但都不是直接寫,且著墨更是不多,如不經意地讀、不細心地品,往往會移目於其他的詞章佳句和深邃的寓意上。
  • 堪稱是人間絕句的詩詞起名,驚豔了時光!
    詩詞是中國古典文學藝術中的瑰寶,所以,幾千年來,我們積累了大量膾炙人口和千古傳頌的佳作,並且每一句詩詞都是詩人真摯感情的體現,可以說,詩詞早已寫盡人間最美的故事,因此,總有那麼幾句詩詞在我們的生命中泛起漣漪,故而,今天起名網就跟大家分享一些,出自詩詞中的寶寶名字,也帶你們看看,我們應該如何用詩詞來表達情感
  • 3歲背詩,10歲奪詩詞大會亞軍:從小讀古文的孩子有多厲害?
    《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收官之戰,比起鍥而不捨,終摘桂冠的才子彭敏。更讓人驚喜和感動的是,年僅10歲的亞軍韓亞軒小朋友。3歲就開始讀詩的他,詩詞儲備量驚人,臨場沉著冷靜,反應敏捷。離場時還用一首詩跟大家道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