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紅土地的「皖」美逆襲

2020-12-24 中國青年報

大灣村新貌 趙梓涵/攝

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 趙梓涵 王蓓 王恆

一場大雨落在大別山上,2020年夏日的大灣村格外綠意蔥蘢。

閒下來時,楊秀梅總愛坐在村頭高處凝望,為家鄉的新氣象一次次驚嘆:

極目遠眺,綿延聳立的大別山綠影婆娑,與眼前粉牆黛瓦、青煙嫋嫋的徽派樓群交相輝映,不遠處的河道中,三五成群的船隻在峽谷漂遊,一抹抹橙色身影,給小山村增添了更多生機與活力。

「好山好水好政策就是我們的『金飯碗』。」希望,在這個56歲的農婦眼裡閃動。

楊秀梅的家鄉安徽省金寨縣大灣村地處大別山腹地,戰爭年代曾是革命老區,但由於特殊的地理、氣候等因素影響,這裡的村民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與群山晝夜守望,與貧困不懈抗爭。

村裡的幹部群眾奮鬥了幾十年,但直到2014年年底,全村3348人中,仍有554人未脫貧。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特別是不能忘了老區。」

帶著對老區人民的深情牽掛,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大灣村視察,給這片紅色的土地帶來了乘風破浪的勇氣,也給這裡的脫貧攻堅打了一劑「強心針」。

在精準扶貧的指引下,一場山鄉巨變的畫卷徐徐鋪陳——

如今,山還是那座山,村早已換了模樣。

改變

鳥鳴是楊秀梅的鬧鐘。

每天黎明即起,清掃院落、拾掇家務,「吱呀」一聲推開木門,薄霧中的小院準備開門迎客。

條件改善了,這個曾深刻感受過貧窮的農婦仍不敢懈怠,「出門靠打提,吃糧挑腳皮,過去的苦日子簡直不敢想。」

30多年前剛嫁到大灣村時的情景還清晰記得。

剛進村子,心就涼了半截——太窮了,連條完整的路也沒有,家家都是幾口人擠在一個土坯房裡。後來聽說,有和她前後腳嫁過來的媳婦,最後還是嫌這裡窮,走了。

手指遠處,她苦笑:「我家以前就住在那邊的山裡。」

順著方向望去,荒山難尋人跡,與眼前一排排錯落有致的徽派民居形成強烈對比。

直到2016年之前,大灣村還有不少住房屬於危房,住上新房子是村民一輩子的夢想。

精準扶貧以來,在政策的助力下,大灣村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改善貧困人口生產生活條件的重要途徑,挪窮窩、換新業、拔窮根,2016年,62戶貧困戶都住進了新房。

山間平地上,一棟棟二層小樓錯落有致,平整潔淨的硬化路直通家門,小橋、流水、亭臺鑲嵌其間……這個曾經以「窮」聞名的小山村徹底換了新顏。

確立以鄉村旅遊帶動發展的思路後,大灣村隨即出臺激勵政策,鼓勵創辦農家樂。

「山上種茶、家中迎客」成了許多貧困戶的致富經。

享受到了政策,楊秀梅家2016年也搬到帶著大院子的二層小樓,眼見鄰居一個個靠著發展旅遊經濟致了富,當年已年過五十的楊秀梅也不服輸,幹起了民宿。

「過去除了種地沒有餬口的營生,我老伴兒和兒子兒媳全都在外打工,有了條件,不加油幹對不起好政策。」談起當初的選擇,楊秀梅仍舊堅定。

民宿有著一個令她引以為豪的名字——「君臨小院」。「君臨」,即請君光臨。她說,想把好日子更多地展示給光臨小院的遊客。

生活一天天好起來,楊秀梅幹勁越來越足,「君臨小院」經營得風生水起,節假日時客房總被早早訂滿。

賺了多少錢?這是她的商業機密。但不經意間得知,「每年幾萬元總是有的」。

如今,大灣村的民宿早已從幾年前的三四家增加到了三十幾家,其中一大半,都是以各家媳婦名字命名的。

越來越多幫扶政策的陸續出臺,讓和楊秀梅一樣的農家婦女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底氣

在嶄新寬敞的二層新居裡,張貼著一張放大的脫貧證,新居不遠處,年代久遠、土牆斑駁、磚石裸露的土屋則訴說著這個農家昔日的困苦。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和大灣鄉親們促膝長談、與當地幹群共商脫貧大計的地方,就是陳澤申老漢的這個老院兒。

在大灣村,很多戶都是因病致貧,當初,陳澤申也是因喪子和老伴重病成了貧困戶。

總書記的關心溫暖著全村人的心,更給了經歷過喪子之痛、對生活失去勇氣的陳澤申巨大鼓舞,從那以後,靠著村裡的產業幫扶和自己的努力,生活一年一個樣——

先是忙著養羊、採板慄,再是在村裡的茶廠當上炒茶師,後來不僅搬到了新居,孫子也考上了大學。每年算下來收入4萬多元,日子越過越紅火。

2018年,他主動申請摘掉了「貧困帽」。

如今,已過古稀之年的陳澤申最愛坐在新居愜意的庭院裡,呷上一口「六安瓜片」茶,臉上的皺紋舒展開來。

「我還要擼起袖子加油幹,咱可是向總書記拍著胸脯保證過的!」話語間充滿底氣。

這底氣,靠的是大灣人從苦難磨礪出來的堅韌和黨的各項好政策。

一年又一年,老區人民牢記總書記囑託,奮力打好脫貧攻堅戰,走出了一條「山上種茶、家中迎客、紅綠結合」的特色發展道路。

易地搬遷、光伏入股、教育資助、醫療保障、政府兜底……一項又一項工作在大灣落實,一個又一個「窮根」被徹底拔除。

2018年,大灣村實現整村出列,帶動貧困群眾摘掉了「貧困帽」。

致富路越走越寬,擴充的不僅是產量和腰包,更是思路和眼界。

越來越多的大灣人擺脫了貧困,開始換個眼光看家園:這裡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自然環境非常適合發展茶葉產業;這裡山清水秀,發展原生態鄉村遊潛力巨大……

觀念一變,天地皆寬。

茶廠、光伏等村集體產業紅火發展起來,大灣村十裡漂流今年7月1日正式開漂,新投資建設的26棟精品民宿群即將運營。

年輕的規劃、致富的眼界、脫貧的底氣——這一切,讓這片曾經古老貧瘠的土地正日益煥發出新的生機。

「期盼總書記再來看看我們村的變化」,這是陳澤申老漢也是大灣村村民的共同心聲。

夢想

下派已是第6個年頭,大灣村第一書記餘靜覺得,村裡人一年比一年多了。

這位大灣村的脫貧領路人還清晰記得,下派之初那幾年走村串戶,不少人家門前都是鏽鎖一把,家家都在外打工,年輕人拼命讀書只為跳出農門。

「近幾年,很多外出打工的鄉親們都選擇回鄉創業。」在餘靜看來,大灣村富起來了,也讓身處異鄉的鄉親「記得住鄉愁」。

36歲的劉輝洪就是其中之一。

婚後,為了生計劉輝洪和丈夫一起去北京打工,孩子也跟著到處奔波。直到2017年,眼見家鄉發展越來越好,夫妻倆一商量,決定不再觀望,「回家」。

回來的恰如其時,村裡成立了集體民宿「大灣民宿」,劉輝洪應聘成了民宿管理員。

每個月有近3000元的收入,丈夫也在附近就了業,12歲和6歲的兩個娃兒上學學費全免,一家人親親熱熱,團團圓圓,她感覺,「日子從沒這麼美過」。

而隨著眼界越來越寬,夢想已超越了「富足」。

及時抓住村裡提供的學習機會,劉輝洪考下了導遊證,如今,兼任著村裡的導遊。

下一步,要在自家宅基地蓋上新房,開家民宿有自己的「事業」,還要把兩個孩子都培養成才……

掰著手指一件件規劃,身為「80後」的劉輝洪目標明確。

當年,在貧窮的重壓下,大灣人的夢想從未放棄頑強生長,而今,如劉輝洪一樣的年青一代夢想越發五彩繽紛——他們要用自己的頭腦與雙手,闖出一片新天地。

我準備帶領我們生產組一起做民宿,形成規模;

我要把村裡的這些好的農產品,運到城裡面去;

我想為守護家鄉的綠水青山做點事;

……

脫貧不是終點,年輕的夢想在這片紅土地上延伸。

一排排古色古香的民宿開張迎客,白水河的十裡漂流項目如火如荼,大灣村一派熱火朝天。

「只要努力,夢想就能照進現實。」劉輝洪望著村中央的廣場,那裡,一群奔跑嬉鬧的孩子猶如躍動的音符。

來源:中國婦女報

相關焦點

  • 昔日不變的風景 老人與狗,如今人走了,遊客:紅土地沒了靈魂
    東川紅土地上,昔日不變的風景——老人與狗,如今人走了,遊客:紅土地沒了靈魂。有人會說,沒有靈魂的地方不去也罷,答案:「非也」。東川紅土地帶給你的震撼,只有親身體會一下才知道是否值得,你說呢?今天我們說的紅土地是東川紅土地,位置在雲南省昆明市東川區紅土地鎮,一個叫花石頭的地方,這裡分布著雲南紅土高原最集中、最典型、最有特色的紅土地。
  • 神奇的土地,濃烈的色彩,完美的線條,東川紅土地
    七彩當以紅色為首,雲南素有紅土高原之稱,但土壤顏色最紅,面積最大的紅土當屬以雲南昆明市西南的東川紅土地,這裡距離昆明約200公裡,方圓十幾公裡的紅土地是雲南最集中、最漂亮的區域,它的壯美已成為中外旅行愛好者的心儀之地和攝影家們捕捉最美鏡頭的攝影勝地。
  • 永遠的雲南紅土地「老明星」張東祥
    圖源自彩龍社區@雲與夢之間1月13日,「雲南紅土地」微信公眾號發文稱,紅土地「老明星」、攝影圈的「老模特」張東祥老人於2020年1月9日去世,享年81歲。圖源自彩龍社區@雲與夢之間泛黃的羊氈帽、從來不洗的羊皮褂、很有特色的彝族褂子,長長的大菸斗,一條聽話的老黃狗,還有他那慈祥的笑容,這是雲南東川紅土地「老明星」張東祥老人的標配。圖源自彩龍社區@雲與夢之間圖源自雲南紅土地微信公眾號他是雲南紅土地上一個普通的農民,但他又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國際大明星」,而且是上鏡率極高的明星。
  • 永遠的懷念——閩西紅土地
    -05 15:45:02 來源: 紅星閃閃 舉報   永遠的懷念——閩西紅土地
  • 秘境:東川紅土地,雲南蒼穹下的人間彩虹!
    東川紅土地位於昆明市東北,土壤中含鐵和鋁成分較多,形成耀眼的紅色。土地被田地和農作物分成一個色塊,從遠處看,色彩斑斕,託著藍天白雲,更加壯觀。紅色土地的海波約2000米,數千年來當地農民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努力耕種,反而把紅色土地裝飾成了華麗的色彩美麗的境界。
  • 橫亙鄂皖,被譽為「華東最後一片原始森林」,避暑好去處
    它分江淮,靈秀甲天下 有「兵家要塞」、「吳楚東南第一關」之稱 是我國唯一沒有差評的景區 擁有」華東最後一片原始森林「的美譽 也是避暑勝地~~ 先截個位置給你看
  • 皖N81785、皖N57169等車被曝光!
    皖N81785、皖N57169等車被曝光!車牌:皖N57169地點:國防科技學院門前車牌:皖N9F020地點:解放路翰林院小區門前車牌:皖N81785地點:國防科技學院門前
  • 「物阜安徽 皖美農品」央視集中展播,將農業強省招牌擦得更亮
    「物阜安徽 皖美農品」強化安徽農業強省形象 2019年9月至2020年3月期間,以「物阜安徽 皖美農品」同時,通過「物阜安徽 皖美農品」的品牌引領,在更高層次上釋放「皖美農品」新活力,展現安徽農產品及安徽農業強省品牌形象。
  • 紅土地結出「幸福果」
    合旺村所在的平江縣是革命老區,吳小斌看到紅土地上結出「幸福果」,格外開心。 合旺村位於低山丘陵地帶,十分適合種植油茶樹,但以前油茶林管理粗放,在種植方法和品種選擇等方面存在不少問題,產籽量和出油率都較低。2017年,該支隊邀請地方農技專家實地調研當地土壤、水文情況和氣候特點,最終與村黨支部研究決定改良種植技術,大力發展油茶產業。 合旺村黨支部書記王瑛曾在該支隊服役。
  • 這些「外鄉人」,幫紅土地長出新產業
    原標題:這些「外鄉人」,幫紅土地長出新產業跨山海聚深情,滬粵幫扶雲南攻克貧困堡壘新華社昆明12月23日電(記者楊靜、李榮、李雄鷹)長江、珠江,將雲南省與上海市、廣東省連接起來;東西扶貧協作,讓紅土高原與長三角、珠三角地區聯繫更加緊密;告別絕對貧困之際,在雲嶺大地脫貧後的村寨裡,依然活躍著滬粵幫扶幹部的身影。
  • 直皖戰爭關鍵一戰:吳佩孚奇襲皖軍前敵總部,活捉昔日教官曲同豐
    而在具體的兩軍前線陣地戰上,卻是吳佩孚親率精銳騎兵部隊,偷襲皖軍前敵總指揮部,活捉了自己昔日軍校老師曲同豐,才是直皖戰爭中關鍵的、決定性的一場戰鬥。7月14日晚,直皖兩軍在北京東西兩面的京津鐵路和京漢鐵路線上的涿州、高碑店、琉璃河一帶正式開戰。直系分為兩路,吳佩孚為前敵總司令兼西路總指揮;西路也是雙方主力的主戰場。東路總指揮是第4混成旅旅長曹瑛擔任。
  • 今年港姐終於迎來逆襲,美的各有千秋
    02畢竟在當時那個年代,沒有美顏沒有濾鏡,她們的顏值都是真實的,她們每一個都美出不一樣的天際。自從參加港姐這一選拔賽之後,她們的道路如同開了掛一樣進入影視圈,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她們都美得各有千秋。05不過在今年,港姐終於讓大家眼前一亮迎來逆襲,裡面參加的選手個個顏值超高,而且據說一些她們說她們是富二代的身份。今年的港姐選拔,她們美得各有千秋,給人一種非常驚豔的感覺。
  • 安徽省三大名山之一 被譽為「江淮第一山」 安徽簡稱「皖」與它有關
    其實在安徽還有一座山相當有名,它因獨特的自然景觀,與天柱山因獨特的自然景觀,名列安徽省三大名山之一,被譽為"江淮第一山"的——天柱山,而且安徽省的簡稱「皖」也與它有關。天柱山位於安徽省安慶市潛山市西部,是大別山山脈東延的一個組成部分。天柱山地區和整個大別山區一樣,它的山體形成的演變歷史可追溯到距今26億年前的太古代時期。
  • 方大特鋼在紅土地的九年扶貧路
    瑞金市武陽鎮石闊村、贛州市于都縣新陂鄉廟背村、上饒市餘干縣楓港鄉白家圩村,它們是江西這塊紅土地上普通的村莊。2012年以來,方大特鋼與這三個村莊交織在一起。  鋼鐵人進村扶貧  武陽鎮地處瑞金西南部,是紅軍進入瑞金的首站,也是聞名中外的「紅色糧倉」。
  • 創新引領 皖美製造|馬鞍山寶武馬鋼: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訊(記者 周永金)「先有馬鋼,後有馬鞍山」,馬鞍山市素有鋼城之稱,9月11日下午,「創新引領皖美製造」採訪團走進中國寶武馬鋼集團,探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 《棋魂》逆襲,從一片罵聲到3萬人集體真香,終於有國劇改編對了
    《棋魂》逆襲,從一片罵聲到3萬人集體真香,終於有國劇改編 作為日本同名動漫的改編劇,《棋魂》徹底逆襲了,甚至可以說超過了我們的預期,終於有國劇改編對了。
  • 坐落於皖鄂交界處 有一個勝似「人間天堂」的地方 名字卻鮮為人知
    位於皖鄂交界的天堂寨,是吳楚大地上一個勝似「人間天堂」的地方,它的名字卻鮮為人知。她就是集國家5A級景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地質公園四頂桂冠於一身,是以「保護第一、有序開發,尊重原始、體現自然」為理念,集山嶽、瀑布、峽谷、人文、地質等為一體的原生態旅遊度假區——天堂寨。
  • 段祺瑞是皖系首領,為什麼直皖戰敗後,便失去了對皖系的控制?
    但好景不長,1920年7月直皖戰爭,皖系一敗塗地。可就此一仗,竟然令段祺瑞失去了對皖系的控制,而強盛一時的皖系軍閥也從此一蹶不振,這是為什麼呢?皖系軍閥,顧名思義就是安徽一帶的軍閥。皖系軍閥的首領是段祺瑞,他的老家就在安徽,而皖系的絕大多數將領也都來自於安徽。皖系的勢力範圍有安徽、浙江、山東、福建這四個。
  • 安徽簡稱「皖」的由來,竟是因為一座山,卻不是天下第一奇山黃山
    我國根據領土劃分,共分為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共34個一級行政區,各省有自己的簡稱,有些省有2個以上的簡稱, 每個縮寫的由來都有自己的故事, 既有山川大嶽的原因,也有歷史典故的原因,但由於悠久的歷史潮流,很多縮寫的由來的原因也被很多人遺忘了, 今天,就安徽省的簡稱「皖」
  • 「皖和號」旅遊專列撥動著經濟發展的美妙旋律
    記者1日從安徽省文化和旅遊廳獲悉,2020年「皖和號」安徽援疆旅遊專列將於10月19日由合肥始發,全程往返15日,行程近萬公裡,穿越6省(區),參觀景區25處,預計遊客人數500多人。據了解,乘坐「皖和號」專列,安徽援疆指揮部給予費用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