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7 04: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為切實做好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活動,由利川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利川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館、利川市有哈數工作室承辦的「利川傳統非遺項目線上系列展播」活動已經上線多日,社會反響良好,今天將繼續推出精彩內容。
該活動緊緊圍繞「非遺傳承,健康生活」這一主題,結合當前疫情情況,通過一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播線上宣傳活動,普及非遺知識和健康生活理念,讓更多群眾關注、了解生活中豐富多彩的非遺和非遺保護實踐,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利川歷史文化底蘊非常深厚
孕育出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它們是利川人民文明發展的凝結
是新時代文化自信強大的精神動力
這些凝聚著前人智慧的
古老技藝、民俗、傳統音樂舞蹈等
非遺資源
值得我們真實記錄並宣傳推廣
讓利川非遺的價值和魅力深入人心
從今天開始
將通過官媒、自媒體、各商業街大屏、線下淘屏新媒體展播
由利川市文化和旅遊局出品的
利川非遺紀錄宣傳片之
《利川包穀酒釀造技藝》《利川洋芋醬製作技藝》
《利川柏楊豆乾製作技藝》《利川竹筒酒釀造技藝》
《利川小曲》《利川肉連響》《利川燈歌》
力爭在真實反映
利川非遺傳承和發展現狀的基礎上
探索從傳統文化保護的角度展示利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
促進利川文化旅遊深度融合發展
【第三期】
土豆的徵服之路,承載未逝的鄉愁
— —《洋芋醬的製作技藝》
主辦:利川市文化和旅遊局
承辦:利川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館
利川有哈數工作室
攝製:樂活攝製工作室 鄢耀
土豆的徵服之路,承載未逝的鄉愁
之利川洋芋醬
馬鈴薯,在北方叫土豆,在我們武陵山區叫「洋芋」。單從字面上看「洋貨」瞬間變成「土產」,便知「幾度風雨,幾度春秋」後,它已深入到大山民眾的生活當中了。
在我的印象裡從小就有洋芋。冬天燒地灰做肥料種洋芋,四五月挖洋芋,都是很吃力的體力活。按照現在人的套路,以談戀愛為名騙回老家去的精壯小夥,比較常規的就是三個項目:挖洋芋、掰苞谷、搭穀子。
洋芋做法甚多,在利川柏楊壩鎮,流傳著洋芋醬製作技藝,即以當地所產的「馬爾科」洋芋為主要材料,製作成醬品。馬爾科洋芋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在當地推廣種植,因為產量不高,中途也換過其他品種,到現在算是農家自留老品種了,一般是為了種一點給自己在城市工作的孩子能吃到童年的味道。
洋芋醬獨特的香辣口味回味悠長,是一種別具一格的傳統食品,據說只有80歲以上的老人吃過或聽說過。洋芋醬製作過程中是沒有去皮的,因而在濃香中微微帶點甘澀,我想這也與早年物質匱乏有關吧。當前的做法保留著這一傳統技藝,也是算對過往艱難的回敬!又因製作洋芋醬一般在端午節前後,製作出來的醬又叫「端午醬」。
洋芋醬製作工序複雜、精細,大體程序要經過:選材,洗淨,剁粒,去粉,過濾,烘乾,蒸熟,發酵,攤放,然後用一種稱為「黃金葉」或「醬葉」的樹枝葉覆蓋、密封3天,其間洋芋丁與醬葉之間用紗布阻隔,二者未曾接觸,洋芋丁的「溫存」便吸納了醬葉「芳心暗許」,其香味與清涼潤物無聲般地融入到了土豆丁中。最後拌入食鹽、辣椒、花椒粉、白糖及近10種醬料;晾乾後熱炒,加入菜籽油、榨菜、碎花生仁、芝麻等10餘種佐料,便造就了這一味麻辣、清香、開胃於一體的珍惜菜系。
回看製作過程中,那土豆丁歷經幾道「溼-幹-溼」的輪迴,看似浪費,但是正如人生沒談入世,何來出世?也如「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是山」縱然不是回到原點。人生如芋,深埋花開都是遇!涉世初驚好風光,細品卻覺苦澀藏。歷經磨難回頭望,人間正道是蒼桑。
信息來源:利川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館
歡迎轉載 · 註明出處
原標題:《【恩施文旅號】利川非遺「雲展播」| 第三期:土豆的徵服之路,承載未逝的鄉愁 — —《洋芋醬的製作技藝》》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