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思想文化大報《光明日報》在其09版光明文化周末上整版圖文並茂報導了利川脫貧攻堅的故事。這是光明日報今年策劃的大型系列報導「偉大壯舉·扶貧印記」篇章之一。
該報導由《<龍船調>唱出土苗兒女新生活——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的脫貧之路》和《「尖刀班」讓村裡種上「搖錢樹」》兩篇新聞構成,由光明日報湖北記者站站長夏靜親自率隊耗時6天深入利川採寫而成。
掃二維碼看原版:
(《龍船調》唱出土苗兒女新生活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的脫貧之路)
(《「尖刀班」讓村裡種上「搖錢樹」》)
原文如下:
《龍船調》唱出土苗兒女新生活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的脫貧之路
利川市柏楊壩鎮農民藝術團在街頭表演。本報記者 夏靜攝
利川市毛壩鎮蘭田村茶旅融合,助力脫貧致富。陳小林攝
利川市民族婦幼保健院深入偏遠鄉村開展義診。姚黎明攝
駐村「尖刀班」班長黃貴全(左)指導貧困戶王青成花椒種植。張宇雙攝
土家族妹娃出嫁。廖顯蓉攝
【偉大壯舉·扶貧印記】
「龍船調的家,就在柏楊壩;綠水繞青山,入眼都是畫……」歌聲從山谷傳來,唱響了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柏楊壩鎮易地搬遷的永興社區扶貧街。身著土家族民族文化服飾的農民藝術團,載歌載舞地展示著當下利川人的新生活。
民歌《龍船調》的發源地利川,是集老少邊窮於一體的土家族苗族聚居地。27.4%的貧困發生率是湖北全省平均數的近兩倍,貧困人口居全省第一。這些都是曾經擺在利川人面前的歷史性難題,但當下這首悠揚的歌曲,卻讓我們不得不駐足。如果不是記者身在其中,眼前看到的、聽到的、感受體驗到的,真不敢相信這些年在利川發生了什麼。
扶貧街的住戶由44個村的124個易地搬遷戶組成。貧困戶莊永鳳清楚地記得,三年前的農曆臘月二十八,一家人來到這裡「拎包入住」。吃住在樓上,一樓做門面出售本地特產柏楊豆乾,屋後就是自家小作坊。現在,扶貧街早已成為「網紅街」,在網上帶貨生意特別好。
「兩個月來,進帳萬把塊。」聊起生意經,莊永鳳情不自禁。打起太極拳、跳起廣場舞等活動,是生活在這條街上的居民安居樂業的真實寫照。同為貧困戶的陳美耀不再外出打工,而是當起了「山間貨郎」,送貨上門。從扁擔籮筐到小三輪,再到小貨車,真是「鳥槍換炮」。碰到生意好時,一天能有上千元的買賣。
到過利川的人,肯定喝過利川茶。利川人敬茶、愛茶,其中的胡家茶園,八代種茶做茶,製作工藝考究。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利川確立了「一鄉一業、一村一品、一戶一策」的產業扶貧路徑,建成茶葉、菸葉等特色產業面積161.3萬畝,覆蓋率達到100%。
在毛壩鎮,依託生態優勢,十二任書記堅持傳承種茶32年。飛強茶葉公司凝練出精品高山「利川紅」,成為中印首腦東湖茶敘國事活動用茶之一。忠路鎮打造全域高山有機茶葉基地,嘉潤茶業公司十餘年堅守,專注從綠色有機到高山生態鏈的農業循環經濟,致力於申請國際有機農業領域裡的高標準體系德米特認證。現在,綠色、生態、有機、富硒已成為檢驗利川茶產業的幾項硬指標。
窮鄉僻壤,變成避暑勝地。曾經的「窮旮旯」蘇馬蕩,山高坡陡,如今卻依託自然生態稟賦,轉變思路面向全國遊客出售「清涼」。基礎設施改善,民宿旅遊勃興,每年約有20多萬人來此避暑、旅遊、休閒。蘇馬蕩家家有門面,戶戶有小車,截至2019年底,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萬元,戶均存款達到80多萬元,蘇馬蕩也被譽為「中國最美小地方」。
扶貧扶智,人才為要。利川整合駐村工作隊幹部、包村幹部和村「兩委」幹部組建「尖刀班」。利川市4800餘名幹部崗位在村、工作在村、吃住在村,選派中青年優秀幹部「墩苗」在基層,15952名黨員幹部與貧困戶結對幫扶。脫貧一線,他們成為扶貧的中堅力量。
95萬土苗兒女,在利川市黨委政府的帶領下,向貧困發起一次又一次「衝鋒」「攻堅」。2014年至2019年,利川市21.9萬貧困人口脫貧,併入圍中國扶貧效率「百高貧困縣」。
《「尖刀班」讓村裡種上「搖錢樹」》
利川南坪鄉稻魚共生田園綜合體。任茂盛攝
土家族的柏楊豆乾。廖顯蓉攝
黃連花茶廠收購加工黃連花。陳小林攝
利川市謀道鎮星光村四通八達的環型交通網。陳小林攝
【扶貧小故事】
「施肥不能靠近花椒樹根,至少保持10公分距離,不然容易燒苗……」近日,利川市南坪鄉長樂村由三級幹部組成的「尖刀班」班長黃貴全,到貧困戶王青成家現場指導花椒種植時,一再叮囑。
讓每個貧困家庭都有一個穩定的增收項目,是駐村「尖刀班」的目標和心願。但要找到適合本地種植、群眾認可的產業,卻絕非易事。「每次都說得好聽,最後卻是顆粒無收,且不論工時費,肥料錢都白花了。這次說什麼也不搞了……」村組會上談規劃,村民一席話道出了莊稼漢這些年的怨氣。
村組會不歡而散,給「尖刀班」迎面「一瓢冷水」。但是,大家並沒有氣餒。「村民被產業搞怕了,我們有義務有責任讓他們重拾信心。」黃貴全下定決心。
「尖刀班」先後多次組織村民到全國各地考察山桐子、金錢柳、花椒等種植產業。最終,憑藉香味濃、抗寒強、長勢快、市場行情穩定、適合本地種植等優點,「尖刀班」決定帶領村民發展花椒產業。
此後,每逢遇到村民代表大會、黨員大會、支部會、小組會等大小會議,「尖刀班」必講產業發展,介紹市場前景,逐步解開村民心結。「尖刀班」不僅引入利川市鬱江源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進行技術指導,而且還籤訂保底回收合同,駐村單位湖北省生態環境廳與合作社共同出資提供花椒樹苗、肥料,村民只管出地出勞力,不用出一分錢就有了產業。
2018年3月初,貧困戶王青成率先響應號召,拿出最好的四畝地種上花椒。兩年後,又增種了兩畝。現在,六畝花椒長勢喜人,今年大多已經開始掛果,明年就可進入豐產期,預計能增加近三萬元收入,花椒成為致富的「搖錢樹」。
三年來,長樂村花椒種植面積達到1000畝,覆蓋225戶貧困戶。與此同時,生態果園帶動25戶貧困戶,民宿、金銀花等正在形成豐收產業。在「尖刀班」的帶動下,每戶有一個穩定的增收項目正在變成現實。長樂村村民紛紛伸出大拇指誇:「尖刀班」幹部好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