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夏靜、張銳 通訊員張寶訓
暮春四月,武陵山裡。
湖北利川的片片翠綠茶園,鋪在逶迤群山之上,與漫山杜鵑相映,猶如一幅潑墨灑落人間。
2018年4月28日,「利川紅」成為中印首腦東湖茶敘國事用茶。一夜間,「利川紅」成「網紅」,蜚聲大江南北。
因茶而興,因茶致富。從2017年底到2019年底,利川市茶園面積由23.2萬畝增長到25.8萬畝,產量由1.8萬噸增長到2.2萬噸,產值由8億元增長到12億元,茶產業成為20萬茶農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
深耕品牌、提檔升級、帶動扶貧……近兩年,利川搶抓機遇,讓「利川紅」行穩致遠,越來越紅。
讓品牌叫得更響
2018年4月28日晚7點。飛強茶業董事長卓萬凱,永遠記得這一時間——央視新聞聯播畫面裡,中印首腦東湖邊茶敘,品鑑「一紅一綠」。「一紅」就是自己傾注多年心血的「利川紅」。
激動之後,更是平靜。跟往常一樣,晚上10點半,卓萬凱發朋友圈統一致謝後,準時關機睡覺。躺下後,他陷入沉思,機遇與挑戰並存,自己擔子更重了。
2019年,在第三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上,「利川紅」被列為中國六大類茶中紅茶類唯一品鑑用茶。
「利川紅」蜚聲神州大地,成功躋身中國紅茶領域第一方陣。
市場為拳頭,深耕品牌。作為「利川紅」生產企業金利茶業,精心布局全國市場。2019年在鄭州成立北方運營中心,相繼在北京、天津等6個城市分設中心。
創品牌不易,護品牌更難。
為了防止品牌先亂、後爛,然後是臭的現象發生,利川市政府及茶產業相關部門,針對「利川紅」申請地域品牌的保護,制定出臺「利川紅」產品質量標準。
利川市茶產業協會制定使用「利川紅」品牌的管理方法,為符合使用條件的40家企業頒發使用「利川紅」的授權書。
專注品質練內功
遇上下雨天,不能收購茶葉制茶,飛強茶業首席制茶師邱建紅,便一頭扎進茶園,指導村民修剪茶樹,規範種植。
「好茶是制出來的,更是種出來的。」多年來,邱建紅對茶葉品質要求嚴苛。
為提升品質,忠路鎮嘉潤茶業謝文英多年致力於德米特認證。這是一項國際有機農業領域裡首屈一指的標準體系。
要讓「利川紅」行穩致遠、擴大品牌效益,必須多措並舉提升品質。
2018年,利川制定茶葉生產全域綠色化規劃,宜茶盡茶、全域種茶,出臺支持「利川紅」茶產業發展的意見,全面推進國家有機茶示範基地創建。通過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的茶園面積達2萬畝。
利川與華中農業大學、恩施州農業科學院等籤訂戰略協議,每年投入3000萬元財政資金,撬動各類資金2億元,用於茶園綠色化改造。
在毛壩鎮,30多名專業生態巡查隊員,負責檢查農殘和除草劑的痕跡。飛強茶業等龍頭企業與茶農籤訂生態協議,對農殘檢測合格的茶葉高價收購,對超標茶則採取禁入政策,一旦發現,永遠拒收。
村民致富黃金葉
毛壩鎮蘭田村,坐落大山深處,有「利川紅第一村」美譽。村民田本珍的家,被群山環抱。推開門,映入眼帘的是一壟壟翠綠的茶園。每年有許多外地人慕名而來,來茶鄉避暑休閒。
「冷後渾鮮葉每斤200多元,一畝能收入一萬多。」田本珍說。
田本珍有10多畝的茶葉,其中冷後渾就有2畝地。每年趕在清明節前後,她會採摘完鮮葉。忙完採茶,她就開始張羅農家樂的生意。經營有道,她成了村裡的致富能手。
通過種茶,村民袁祖武去年脫了貧。今年,他還買了小貨車,準備擴大產業,發展生豬養殖。
東湖茶敘後,「天賜·冷後渾」成為高端紅茶品牌中的緊俏貨,基地農民因此大為受益。「利川紅第一村」蘭田村村支書劉勝祥介紹,「冷後渾」茶園平均畝產值達到1.5萬多元,最高的有2萬元。
在扶貧中,龍頭企業帶動凸顯。飛強茶業探索形成了「12854」產業扶貧模式,通過茶葉收購、技術培訓等,開展造血式扶貧,助50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
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發展思路,利川大力推進茶產業扶貧,讓茶葉產業成為貧困戶脫貧主導產業,7024戶貧困戶發展茶葉13811畝,人均增收1600元以上。
多方合力渡「疫」關
今年春季,疫情對「利川紅」產業衝擊很大。
「2月份銷售額為零,3月份銷售額為50萬元。」看著這組數據,卓萬凱如坐針氈。而去年同期,銷售額達300萬元。
讓卓萬凱犯愁的,不僅是銷售數據。季節到了,因疫情企業無法復工,茶園的鮮葉無法採摘;武漢專賣店遲遲開不了業,市場打不開局面;茶葉賣不出去,資金無法回籠,企業運營困難……
著急上火的不止企業,利川市委、市政府也一直在想辦法。
在政府積極協調下,3月9日,飛強茶業復工。3月17日,茶葉開秤。
復工前,政府為飛強茶業提供了30萬元的穩崗資金,確保不裁員、不減薪。
「行長進企業」活動中,利川農商行主動找到卓萬凱,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不便等問題。「原來執行的貸款利率是8.4%,現在茶企符合央行專用再貸款利率優惠政策,貸款利率為4.55%。」
「50多歲的人,首次學直播賣貨。」卓萬凱和公司首席制茶師邱建紅,趕上資訊時代的「趟」,為利川紅產品打開市場。
政府助力企業渡「疫」關,飛強茶業只是一個縮影。
利川制定「一企一策一包保」金融服務方案,為71家茶企放貸10958.2萬元,為158名茶農放貸1398.22萬元;組織茶企入駐線上扶貧832平臺,開展「市長請您喝春茶」等活動,助銷幹茶3645噸。
更注重生態效益,向大健康產業轉型……通過疫情,利川市發展「利川紅」的路徑更明確。(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夏靜、張銳 通訊員張寶訓)
[ 責編:董大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