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小溜的武漢室友來我大松滋做客了,作為東道主的我自然是要帶室友吃吃喝喝啦。我們大松滋別的不敢說,也沒什麼好稀罕的,可是地道的松滋菜還是有那麼百八十道的,小溜這就來選幾道特色松滋菜給大家介紹介紹,包你們吃了都不想走了。
杜婆松滋雞
來我大松滋要是沒吃過地道的松滋雞,那你這趟就等於白來了,畢竟松滋雞的美味實在是不允許你錯過。杜婆松滋雞又叫杜家雞、沙道觀雞,因為這獨特的松滋雞的做法是沙道觀鎮一位姓杜的婆婆研發出來的。小溜今天就要帶室友去位於樂香大道的《杜家雞》餐館,去吃本地最正宗的杜婆松滋雞,畢竟小溜我是沒有這個廚藝做出這么正宗又好吃的松滋雞口味的。
做正宗的松滋雞需要以下四大必備要素:
第一大要素是正宗的杜家雞一般選用2-3斤重的當年散養的土公雞仔,超市或者菜場買的吃飼料的雞,味道是遠遠趕不上這種農家吃穀物、蟲子長大的走地雞的。
第二大要素就是一定要用今年自家新收的豆瓣醬來炒松滋雞,松滋人做菜就是這樣,可以不加任何其他調料,但是不能缺少豆瓣醬,炒任何大菜都不能缺少自家曬得豆瓣醬。
第三大要素是正宗的杜家雞是一定要用新鮮的本地青椒墊鍋底,一隻2-3斤重的雞,需要配上4個本地青椒,隨意將青椒切成大塊,墊在火鍋底部。
第四大要素一般只有會吃的本地人才會知道,這可是小溜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松滋人壓箱底的秘密了。我們一般還會特意交代老闆加一根本地老黃瓜切塊墊底,別看老黃瓜生吃起來一點都不好吃,但當成熟的老黃瓜充分吸收了松滋雞鮮香麻辣的湯汁後,軟爛的老黃瓜的美味就徹底被激發出來了,而且黃瓜的清淡汁水也可以為雞肉解膩,這就是為什麼松滋雞怎麼吃都不覺得膩的原因了。
清蒸魚糕
如果你作為一個外地人第一次去松滋做客,熱情的松滋東道主為你準備了這道松滋魚糕,那麼恭喜你,在老闆心裡你一定是一位非常重要的客人,因為在我們這,魚糕可是只有逢年過節或者家裡擺酒席的時候才能吃到的。不是說這道菜有多麼珍貴,而是這道菜看似簡單,做工卻十分複雜,沒個8年、10年打魚糕經驗的師傅,可做不出這麼細膩彈嫩的魚糕來。雖然超市和菜場也有賣的,但是味道卻不如自家打的好吃,主要是外面買的魚糕用料沒那麼實在,所以一般普通人家裡都是事先把打魚糕的食材備好,然後請專門打魚糕的師傅來家裡打糕,給師傅出手工費。
聽名字就知道魚糕的主要食材是魚,打魚糕的師傅用的是新鮮的草魚,要想把一條草魚完整的肢解開來,只取魚肉部分,留下完整的魚骨架子,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非常考量師傅的刀工,片下魚肉後,還要雙手拿到將魚肉剁到細膩順滑,吃不到卡喉嚨的細魚刺,不少人嘗試著剁個十分鐘,雙手就已經累到沒力氣了,可是魚糕師傅卻是要不停歇地剁上半小時以上,才能將魚泥剁好。再加上少量的剁好的肥肉泥和雞蛋清,拌上蔥姜、清水,調味料等配料和勻,攤成平攤的長條糕狀再上蒸鍋上蒸熟,快出鍋前師傅會直接用手往熱氣騰騰的魚糕一面抹上新鮮的雞蛋黃液,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大家看到的魚糕有一邊是黃色的了。
瓜葉和渣羹
和渣,很多人都說它是正宗的土家風味菜,其實不然,各地美食總是相互借鑑又有著各自特色,小溜今天說的這道瓜葉和渣是聰慧的松滋人民在土家和渣的基礎上,經過本土改良後而成功研發的正宗松滋特色菜。這道菜羹中用的瓜葉是新鮮的南瓜葉尖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吃過,別看南瓜葉表面毛乎乎的,還很扎手,把表面帶刺的細皮剔除掉,裡面的莖葉吃起來口感還是很不錯的,吃完口中還帶有一絲清甜。
和渣其實就是用泡發的黃豆磨成的豆渣,去菜場買3塊錢的和渣就可以煮出一大鍋美味,往買來的豆渣中加適量的鹽,用小火煮開至鍋中冒泡後,將清洗乾淨的南瓜尖葉剁碎放進去一起燉煮即可,出鍋前再加適量的香油和雞精調味。別看瓜葉和渣的做法簡單,吃起來可是別有一番風味,大家平時吃慣了奇珍佳餚,夏天的時候來一碗清淡的瓜葉和渣羹解膩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豆芽炒豆皮
光有菜沒有主食怎麼行?今天我們不吃白米飯,小溜給大家介紹一道我們這邊的特色主食——豆芽炒豆皮。大家可別誤會,小溜要說的這個豆皮不是武漢很出名的那道糯米外面裹著蛋皮的早餐豆皮,而是我們當地用蕎麥和大米攤的豆皮。松滋蕎麥豆皮還是比較出名的,因為它不僅好吃,有著和寬米粉類似的口感,而且蕎麥豆皮裡面的用料有蕎麥粉這種粗糧,具有抗癌,降「三高」的保健功效。豆皮不但可以炒著吃,還可以用湯煮著吃,所以松滋這邊很多會過日子的老年人,大早上都會在家煮豆皮來做早餐吃,按他們的話說「在家吃點湯湯水水的豆皮子,渾身都是熱乎的。」
製作正宗的松滋蕎麥豆皮,也有三大要素:
第一是用料要好,做正宗的蕎麥豆皮一定要用當年新出的秈米,陳米不行,新鮮的秈米自帶一種稻穀的清新味兒,蕎麥、綠豆、黃豆也一定要精心挑選,個頭小的,癟了的不要,當年新收的個頭飽滿的才行。
第二是火候要控制好,攤豆皮一定要用農家土灶燒的柴火來攤才香,柴不能是硬柴,硬柴火候太大,豆皮容易糊,也不能直接用稻草,稻草燒的太快,火力也不足,攤豆皮的人也沒閒工夫分心去管灶裡的柴禾,本來手上的活就已經夠忙的了,最好是用小樹枝和樹葉子,比稻草經燒,火候又不至於太大燒糊豆皮。
第三就是在這個「攤」字上了,攤出均勻厚薄的豆皮還是需要一點真功夫才行的,小溜的奶奶就是一把攤豆皮的好手。奶奶一般是用豬油膘的肥油往鍋裡均勻的抹上一圈,再用勺子舀一勺豆漿進去,並快速地用竹製的刮片抹開,奶奶攤的很薄且勻稱,挨著鍋底的豆皮不一會兒就卷邊了,奶奶便快速地用手接開豆皮的一角,輕輕地撕起來後再給豆皮翻個面,攤好的豆皮要趁熱用刀切成絲狀端出來攤開晾曬,風乾了也就不好切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大家。